第199章 血战前夜的寂静空明

无财无能言财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越沧海最新章节!

    汴京,金陵,杭州,成都,甚至是从来都没有半分读书气息的兴王府(广州)城里,《汉和字典》一下子以燎原之势席卷了几乎大半个中国,从此书最早面市的汴京和杭州,到其次的金陵、兴王府,再到最偏远的成都。此书出现的时间差也不过在一个月之内,五月上旬的时候,汴京和杭州的坊市上开始贩售此书,到了六月底,远在近万里之外的长江上游,繁花着锦的成都城内,也不能幸免。

    一时之间,在汴京城内的各处青楼楚馆、茶肆酒楼,除了赳赳武夫在谈论大周皇帝御驾亲征刘崇的事情之外。其他以读书明理著称的读书人,则往往上演着一番番这般的谈话:

    “张贡举,可通读了《汉和字典》了么?以某拙见,此书堪为自隋唐以来,兴盛教化的莫大殊勋啊。生于当世,真乃读书人之幸事!”

    “刘秀才,谁说不是呢。唉,某也是贫寒出身,年幼时遭逢梁唐兴替,乡里正在博州,饱受涂炭啊!若非后来冯老相爷恩德,布施乡党孤苦,某如今只怕已经是荒野饿殍、尸骨果于狼腹了。然则,博州士子投奔冯老相爷时,也不过免于饥馁,要想读书,却是在不能够了。后来为兄也是与人为佃、寻机偷师,二十遍寒暑,方才略有学成,为州府贡举。若是当年便有着《汉和字典》,我辈读不起书的贫寒士子,又该是如何一番光景啊!”

    “金宾贡,听说你们一班高丽国的宾贡生,如今也是人手一本抱着《汉和字典》苦学,还买下此书托海商往高丽国内寄送?”

    “让诸位先生见笑了……偏鄙小邦,虽歆慕汉化,然民智未开,习文正音多有困难。晚生得此书后,与同学之士日夜研读,也觉得此书若是可以传入高丽,必然使小邦文教大盛,远迈新罗一朝。”

    宾贡,是唐朝和五代时候科举的一项特殊制度,后来北宋时候也有沿袭,南宋就几乎废止了。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像后世明朝那样有秀才、举人、进士的三级考试。中了秀才之后,秀才身份是终生有效的。但是州府考试选取的“贡举”之士,则不像明朝的举人那样终生有效。

    也就是说,你在本科的州府一级选拔考试中,从一众秀才里脱颖而出、成了贡举士,仅仅是代表你可以参加今年这一科的进士考试。但是如果你没考中的话,下一次要想考进士就要重新通过贡举。不存在这次考不过下次还能沿用这个资格继续考的制度。

    在贡举士之外,唐和五代的中央朝廷还设有“宾贡”制度,主要是针对藩属国的。藩属国读书人如果有才学的话,经过所在藩国君主的举荐、并且进京后通过了礼部的初步门槛性考试,就可以取得“宾贡生”的身份,这种宾贡生的待遇和贡举生是一样的,都可以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而且和后世那些北京、上海之类的高考落后省份一样,他们的“录取分数线”也会比中土士子要容易一些。算是对番邦蛮夷的优待了。

    当然了,就算你唐宋朝廷设了“宾贡科”这个口子,给外国人一个考取功名的机会。但是看着突厥和辽金蒙夏这些蛮夷戎狄的性子,也是不会有人愿意读书然后来考取你唐宋朝廷的功名的。宾贡制度存续了四百来年,也不过是吸纳了一些朝鲜、越南的读书人来就读,除此再无别国。

    连朝鲜人见了这本书之后,都是以激动无比的心情飞速把书买了送回开京、殊不知吴越海商已经装运了上万部《汉和字典》分别运往日本、高丽。可见《汉和字典》此书,实在是如同一颗在文坛爆炸的原子弹,一下子令整个东亚汉文化圈内的读书人,被其巨大的建树所震惊。

    ……

    柴荣带领着数万大军,渐行渐北。距离潞州,已经不到三百里的路程了。这一日,大军到了高平之地,再想继续北上深入,却存在着一些后路之忧,让柴荣不得不慎重。

    刘崇的大军自太原南下,围困潞州,如今见了柴荣北上,自然是也要南下迎敌、摆开阵势的。而辽国的杨衮,却是从河北南下的。柴荣到了高平之后,北汉军在柴荣的正北,辽国五万铁骑在柴荣的正东。两军形成犄角之势,对着柴荣夹击而来。

    柴荣有心继续进兵与刘崇先行决战、取得各个击破的优势。但是又害怕刘崇乃是故意诱敌、一旦自己北上深入太深,刘崇就会徐徐而退。柴荣的大军步卒比刘崇多、骑兵比刘崇少,比拼战略机动力自然是不如北汉军的。因此如果真是遇到了诱敌之计的话,追肯定是追不上诱饵的。而杨衮的辽军则会自东而西沿着黄河以北之地横插截断、切周军粮道。

    基于中中考虑,柴荣最终还是本着持重之见,在兵马到了高平之后便停下扎营,等待北汉、辽国两路兵马前来夹击,对于各个击破的机会视而不见。北汉军和辽军距离高平都不过两百多里路程,以两军的步骑混编构成,最多两天,大决战就要来临了。

    等待,是令人心中倍感压迫的。夜深人静时分,御帐里面依然烛火未熄,显然是军务倥偅的柴荣心中惴惴,未能安歇。

    他招来了侍卫司骑军左厢都指挥使樊爱能,细细问了一遍大军的夜不收安排情况,确认所有斥候暗哨全部准备完备、并无缺漏。可是心中依然堵得慌,完全睡不着,只好打开一口箱子,从里面翻出三卷书籍,细细翻看起来,试图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书也不是刻意挑拣的,而是此前柴荣命行营掌书记随便挑选一些内容“上进和谐”、新奇的读物随便放在那里。此刻翻看的时候,才知道手中书名唤作《沧浪集》。

    柴荣看了名字,淡然一笑,这部书他是知道的,乃是吴越国彭城郡王——哦,现在应该改称广陵君王了——所著。原本只有一卷,其中名篇他都有读过。不过今日这套书足有三卷,莫非是那钱惟昱又出了续作了?若是续作的话,想来其中辑录的,就该是钱惟昱最近两年的新作品了吧。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鼍龙有幸浮沧海,为谁直越太湖去……”

    柴荣算不得什么饱学之士,不过在为人君者当中,虽不能和南唐后蜀的皇帝相比,也算是粗通文墨,知道辨别属下文臣的学养深浅了。这首词入眼之后,柴荣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明觉厉”——虽然看不懂具体想表达啥,但是乍一看,从辞藻和用典隐逸的程度来评判,就知道是一首绝世好词。

    而且,柴荣看过《沧浪集》的第一卷,知道钱惟昱此人的诗词集子上,都是有非常详细的诗词序言、或者唱酬应和的友人的题跋评价的,就好像后世那些散文诗或者文艺鉴赏。如今这个时代,因为印刷传媒资源的匮乏,人们出诗集都是不会浪费篇幅把旁人的鉴赏或者作者自己的心路都写上去的,所以钱惟昱独出机杼之下,自然让其诗词更容易为人所读懂。虽然辞藻用典有时隐僻如李义山,但“老妪童子皆可解”这一点,却往往不输于白乐天。

    所以,看不懂诗词本身,柴荣自然是习惯性地去读诗词下面附录的创作背景。一看之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钱惟昱创作此诗,乃是去岁惊闻伪唐太傅周宗的长女、也就是钱惟昱名义上的师姐周娥皇病重难愈、去信州龙虎山张天师处静修疗养。后来吴越军攻拔信州,钱惟昱便命麾下名将林仁肇立刻将周氏姐妹送到苏州调治。

    那一番创作诗词后面的附录,简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小说故事一般,文笔优美又过于散文诗,还夹杂了很多吴越海船队出海下南洋寻找猪婆龙的历险、去三万里外夏威夷国寻获霜糖秘方的奇闻……足足七八张书页,都在写这首词的创作周边和前因后果、以及吴越通儒院数名学士的鉴赏。

    看到这里,柴荣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钱惟昱每次不过只辑录了十来首诗词,就能印发一本不算薄的诗集——实在是创作周边写得太多了嘛!换个手头没有掌握活字印刷术的穷酸文人,别人就算写得出,也没那么多银子全部刻印出来。就算有银子刻印,别的读者也没闲钱去买灌水如此严重的诗集!不过,不管怎么说,这里面透彻无比的诗词和周边,依然是看得对诗文不算太在行的柴荣也心旌动摇,悠然神往。

    “想不到这钱惟昱竟是个痴情种子,哈哈哈,为了一个名分上的师姐,也能做出如此痛彻心扉柔肠百转的诗词么?也能不远三万里下南洋、下东洋寻求海外仙方么?啧啧啧,若是天下藩镇王侯,都愿意过这种日子,天下何愁不太平!”

    柴荣掩卷长叹了一番。心中对刘崇来犯的郁闷,也排遣了不少。这又往下翻阅下去,后面几首虽然也都精妙无比,却难以让柴荣真个有什么共鸣。

    诸如“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韶华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此词的写作时间比前一首更早半年,乃是钱惟昱从南唐回到吴越后第一年写的,里面满满都是对于知音之人远离的少年惆怅。柴荣自然一看就知道钱惟昱是个对女子细腻上心的无用之人了。

    每本不足百页的两卷诗集很快就草草翻完了,最后面一首,时间自然也是创作最晚的。那不是钱惟昱惯常的填词牌,而是七绝古诗。区区二十八字,一跃入柴荣的眼帘,立刻让他精神一振、

    “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并百万桑泊上,立马钟山第一峰!”诗后的附语,则是明书“大周天授、万年无期。刘崇李璟,不日授首。吴越恭顺,素尊正朔。天下归一、永受富贵。”

    诗词的用词粗朴无文,比之其他前面二十三首诗词而言,直白到了不能更直白。但是却让柴荣这个以武人为正规职业的的雄主心中一震。这,难道就是吴越人尊奉正朔的真正表现么?自己此战扫灭刘崇,当真是天意所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