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契丹恶梦之始(下)

午后方晴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宋九冷哼一声:“薛公,徐铉与先帝也说过,伐江南名不正,言不顺,先帝如何说,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乎?晋燕乃是我朝门户,何来名不正言不顺,请务实。”

    不要玩虚的。

    自己刚才已说过了。

    薛居正苦笑道:“陛下刚刚登基,国家暂时需要安定,休说燕云,即便是太原,这两年内也不能攻打,易安,老夫说得对否?”

    咱不说虚的,就说实的。

    宋九额首:“此言非虚也。暂时是不能行事,即便是以后,也不能公开向乌舍国提供武器。然而有方法,朝廷除了一些制式武器,禁民间使用外,民间也生产一些武器与弓箭,供防卫保护以及狩猎之用,因此臣建议可于河洲设一作坊,虽有朝廷契股在内,但它大部还是私人的契股,朝廷仅是部分参与者,它的性质也是以盈利为主。可以通过这个作坊,改编淘汰的武器铠甲,或者生产一些朝廷落后的武器与铠甲,向高丽、乌舍以及大食等国贩运,或者从西北运向阻卜人,那么契丹就是责问之,朝廷也可以推卸了。并且作坊从建设到生产再到贩运,也要有一两年之久,那时国家也安定下来了,甚至也到了再次攻伐北汉的时候。一旦攻伐北汉,难道契丹不出兵乎?”

    “这是一个好办法。”

    赵匡义表态了,薛居正不敢说话了。

    并且他到现在还在迷惑呢,皇上不是对宋九很反感吗?怎么一继位,如此重用宋九?

    这让老薛十分迷茫。

    赵匡义道:“宋卿。你回来得正好,与朕一道参与殿试吧。”

    “啊?”

    赵匡义登基后。对侍臣说道:“国家疆宇至远,史员益众。朕想广想俊义于科场中,不指望十拨五,止得一二,也可以为致治之具。”

    于是下诏天下所有解士,朝廷出来回路费以及在京城的食宿费用,全部来京城科举,一共集中了五千三百人。

    让张洎与石熙载做主考官,候陶候陟监考,张洎会是什么好人?他揣测赵匡义之心。一下子录用了一百多人。

    老薛傻眼了。

    但他们正如宋九所说,以所言而言,以不能言而不言,皇上不高兴了,就不能敢进谏。虽然不满,但无一人进谏。

    实际还不是多的,往后去才叫多。

    礼部试刚结束,还有一个讲武殿殿试未举行。

    殿试以赵匡义为主,李昉与扈蒙协助。

    宋九先是惊讶一声。又道:“陛下,殿试之题还是陛下来出,否则何为天子门生,要么臣请求陛下殿试时除试诗赋外。再加一题,那就是策,诗赋做得好。不代表着官做得好,就象李白。真让他担任宰相,整天喝得醉醺醺的。陛下认为他能做好宰相吗?”

    薛居正等人先是大乐,皆道:“中的也。”

    这一半人非是进士出身,则是从小吏做起来的。

    “宋卿所言极是。”

    于是命宋九与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审卷。

    不过殿试还没有开始,暂时不需要宋九帮助。

    赵匡义又对身后小黄门道:“前往御史台,替朕传口旨,请诸位御史广开言路,公正言事,不以不能言而不言,不以所言而言。”

    “喏。”

    小黄门离,赵匡义也回宫。

    卢多逊上前道:“易安,陛下对你万分器重,前程无量啊,今天晚上一定要于顺店宴客。”

    “卢公,我骤升副相,心中戚戚不安,还是要低调行事,这样吧,端午,我于顺店宴请诸位如何?”

    “行。”

    开了一会玩笑,开始做事。

    中书虽不及唐朝宰相权利大,可权利也不小,进旨拟草国家大小政务,宣奉命令,群臣兴创改划,中外无法犯罪,各种式事奏呈,除省、台、寺、监长贰以下,及侍从、职事官,外任监司、节镇、知州、军通判,武臣遥郡横行以上官员罢免任命,立后妃,封亲王、皇子、大长公主,拜三师、三公、三省长官必须要有中书册书才能通过,处分军国大事,颁赦宥德音,命尚书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节度使,凡告廷除授也要有中书的制书才能通过,文武官迁改职秩、内外命妇除授及封叙、赠典,须中书通过才能称为诰命,赐待制、大卿监、中大夫、观察使以上中书起草,皇上同意,知制诰复稿才能称为诏书,赐少卿监、中散大夫、防御使以下则是敕书,布告登封、郊祀、宗祀及大号令则为御札,赐酺及戒励百官、晓谕军民,则为敕榜。

    也就是国家九成以上的大政令,皆与中书有关。

    一般命令起草后送到门下,门下通过,才能执行,但因为在宋朝宰相皆行中书门下之职,所以呈给皇上后,由皇上审核,再由知制诰复草,这才由侍郎奉诏,舍人执行。但小的政务直接在中书门下解决了,它又叫堂帖。

    皇上通过,知制诰起草的,才能称为册书,制书,诰命,诏书,敕书,御札,敕榜。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诏书或者圣旨。

    还要分,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录黄。

    所以一般大臣在下面做得很好,可到了中书后却是两眼茫茫。

    但宋九在三司里任职很长时间,又在广南与江州担任过官员,即便在河洲,也要决策的,所以勘磨并不比他人少。

    而他又下过江南,荆湖,广南与巴蜀,并且为农场的事,看过京东西与河东陕西河北许多地区,这种阅历连卢多逊都不曾有过。

    于是看着奏呈,手起笔落,小事当场规为堂帖决策,交给沈义伦、薛居正与卢多逊审议,大事写上自己意义,分成两类,一为画黄,一为录黄,由太监递到宫中。

    老薛与老沈皆是老好人,宋九有能力,于是将这些奏呈一起抱给了宋九,然后在喝茶。

    宋九抗议道:“俺是参知政事。”

    “能者多劳吧,”沈义伦拍着宋九的肩膀,笑咪咪地说道。

    卢多逊低声道:“易安,他们就是这样,以前我做的事比你还要多,你来了,正好替我分担一点。”

    “这样也行啊。”

    太监抱着大小政务进宫,赵匡义问道:“宋九在中书如何?”

    “陛下得人矣。”

    得不得人,不是太监说得算,赵匡义打开奏折,看着上面的点评,宋九说务实求实,实际就是追求实用。通过这些意见,也能看到宋九的浓浓实用精神。

    赵匡义微微一笑。

    未夸奖,但那种满意的表情,任何人都能看出来。

    又打开一封奏呈,乃江南东路转运使樊知古的奏折,先前南唐也有官市茶,占其茶交易十分之八,用其谋利,宋朝收回江南,还没有实行榷茶,但将余下的两分也变成了官市茶,商人苦之。樊知古请求朝廷罢免这两分市茶。

    宋九在后面批注,知古良言也,山海之利,终有尽时,朝廷若取之于尽,商民何其苦也。闻陛下召知古,问其名出何书,知古答曰,唐尚书右丞倪若水亮直,臣窃慕之。上笑曰可改名知古,人皆笑之(樊知古就是樊若冰,他所说的来历是指若水,将冰与水混淆了,所以大家才耻笑他)。何笑也。知古为官,知之处理政务,忠君爱民,即为良吏也。若以学问为官,何必勘磨也,天下儒生岂非太多乎。望君努力,勿要攀风附雅,取己之短,舍己之长。何长也,上体君心,下怜百姓。

    赵匡义读到这里,正襟危坐,轻声道:“宋九才是良言也,朕用知古为名也有不当之处,失之轻狎了。”

    而且接下来一些奏呈批注,都有一些亮点之处。

    赵匡义放下这些奏呈,微微叹惜道:“皇兄,你失误了。”

    但他想得也有失误。

    忙碌了一天,宋九回到家,对潘怜儿说道:“玉苹有救了。”

    与北宋末的海上之盟不同,这时就是完颜阿骨打崛起,也拿不下北宋。况且燕颇如何与完颜阿骨打相比?

    北方有铁,包括高丽,但没那技术开采,因此从高丽到乌舍国,再到阻卜,皆缺少铁,更缺少武器,一旦有充足的武器过去,还会被契丹拿下,但会让契丹狠狠地喝上一壶。

    再加上即将来到的两个大国之间的鏖战,契丹压力大增,那么会变成主动求和的。

    自己也不能离开相位,只要在相位上,契丹必然害怕自己进谏,那么就会主动求和。但不想离开相位,自己就必须拿出一些东西出来!

    因此他说玉苹有救了。

    萧燕燕看到宋九慎重,认为玉苹是奇货可居,可她万万没有想到,玉苹不是奇货,从这一天开始,契丹人的恶梦就开始了。

    但是宋九现在也不知道效果会是如何。

    不过没关系,这个乌舍国出忽他的意料,实际他在很早就布置了一步棋,那时非是为了玉苹,那才是真正为了国家。

    那就是新式的纺织机械。

    然而这个还早,研发了数年之久,因为宋九不知道具体的设计,至今没眉目。一旦它成功了,不但是经济与民生,同样当抵十万精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