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一九九三年,时任邯郸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友人郝在朝希望我研究一下荀子。我对荀子知之不多,但我答应了,而且一下子就搞了二十年。
一九九五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写的《荀子传》,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思想家荀子的传记小说。而后二〇〇八年又在邯郸电视台《丛台大讲堂》宣讲荀子二十讲,二〇一〇年出版《品说荀子》、电视小说《荀子》。整整二十年,我马不停蹄仅做了研究荀子这么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这样执着?一是荀子的理论博大精深,他的话语至今读起来依然令人震撼,荀子的确伟大;二是历史对荀子不公,一个伟大思想家竟然被埋没千百年,我要为荀子呼吁。
所以,二〇一二年三月,一听到中国作家出版社为“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征集作者的消息,我便积极报名,要把我对荀子的学习、认知和内心的感悟写出来,和大家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荀子,让荀子的思想为今天的社会建设添上一把力。
二〇一二年六月接到“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编委会同意我为荀子写传的通知。因有二十年对荀子的学习和积累,信心十足,但又忐忑不安,因为史籍中关于荀子的资料少得可怜。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荀子生平仅有二百二十多字的记载。其他的史料,在《战国策》和刘向《孙卿新书序录》中有几段,字数也非常少。要求写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可该怎么去写?
为了突破史料缺乏的困惑,只能从多方面拓展视野。一、以荀子的文章做基点,从中寻找荀子的思想脉络和行为足迹;二、以荀子为中心,从和荀子有关的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一比如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和齐国的君王后、楚国的春申君等的记载里,寻觅荀子的生存环境;三、从现存的文物古迹里寻找史未记载的资料;四、吸收千百年来学界对荀子的研究成果。
为寻觅荀子,一九九四年初冬,我曾经跑到山东省淄博市和苍山县兰陵镇去考察。
临淄是齐国的都城所在。荀子曾经长期学习和生活在这所都城的稷下学宫。齐国古城遗址博物馆的老馆长张龙海同志陪我登上桓公台,指点眼前的菜地、林木、道路,讲述当年临淄古城的宏伟和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他一面讲,我一面想,当年成百上千来自各诸侯国的先生和学子是如何生活在这块土地上,那是一种何等繁华和令人赞羡的情景!
荀子曾经做县令的兰陵县,当时是山东苍山县的一个镇1二〇一三年十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兰陵县苍山县一中的校长冷相鲁同志是该县荀子研究会的副会长,陪我到兰陵镇去观看荀子墓。荀子墓在兰陵东南二里许,年久失修,祠堂坍毁,墓冢的上下尚可寻见不少战汉时期的绳纹瓦片。
兰陵镇文化站站长黄明福是当地人,向我介绍了许多有关荀子的传说。他说在兰陵镇东南十二里有个孙楼村。还说孙楼是荀子罢官后安身教书的地方,又说兰陵东南三里有座横山,山西沿有十个小孙庄,也是荀子罢官后的住地。
我还到了兰陵镇中的兰陵美酒厂。兰陵美酒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记载。古老的兰陵美酒上祭天地,下赏臣属,成为兰陵人的骄傲。
二〇一三年苍山县重修荀子墓,建设了景色宜人的荀子文化园,园中新建了雄伟的“后圣殿”,和《荀子》原著碑廊。十月十二日我应邀参加重修荀子墓园揭碑仪式,和“荀子思想现代价值研讨会”。会后苍山县副县长宋学光和该县学者焦子栋先生陪我登上了文峰山和珈水的源头抱犊崮,看到了季文子亲手栽种的两棵银杏树。时隔三千年,两棵银杏树依然枝繁叶茂,树围五米,高二十米,奇伟之状令人赞叹。一路上二人畅谈兰陵丰厚的历史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两次造访兰陵,让我收集到不少史所未载的活材料。比如兰陵以盛产兰草而得名,兰陵人称荀子为荀子卿,荀子罢官后住在孙楼,等等。
由于荀子的史料太少,也就留下了一些千古谜团。比如荀子姓什么,籍贯在哪里,生卒年月如何,至今没有一个共识的荀子年谱。写人物传记这些问题是不能回避的。我只能参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认知,做出一个我认为比较合理的选择。
荀子是一位思想家。为思想家立传,应当写出思想家的思想深度、历史地位和人格精神。学术著作是严谨的,无论评介生平还是介绍理论,都要有确凿的史料根据。然而文学作品不能生硬地讲理论,但可以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史学界公认的那些并不连贯的珍珠串成一条精美的艺术项链,展示荀子的思想和情愫,全方位地表现荀子的人生风采、不懈追求和不朽灵魂,让读者感受到荀子的伟大人格和伟大功绩。所谓纪实性文学传记,我理解就是史料与生活美的结合。既要历史真实,又要活的灵魂;既要思想深邃,又要举手投足,最终让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活脱脱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荀子的一生是个悲剧。但荀子的一生是伟大的人生,进取的人生。他继承儒家风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追求真理,敢为异说,不谋高官,不逐名利,是真正的圣人人生。
可是,离世之后的荀子,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安宁,反而被横加了许多的罪名,岂不可悲吗?所以,我在传记之后又写了一章“荀子后传”,以记下荀子身后的荣辱和现代对荀子思想的评价。为了探讨荀子何以成之为荀子,伸发荀子之伟大人格,又写下一章“荀子精神”。
我要感谢中国作家协会,是他们有胆识、有气派组织出版“中国百位文化名人传”才让我有了这个写作机会。还要感谢好友马新民和郭连滢给我及时提供了信息。我更要感谢文学组专家李炳银先生和历史组专家党圣元先生先后两次审读拙稿,提出非常中肯、深刻、具体的意见,让我修改提高。还要感谢出版社的黄宾堂主任多次阐释提醒,感谢原文竹女士不厌其烦地联络沟通。
我虽然学习研究荀子二十年,但至今对荀子的认知仍然浅薄,还是一个小学生。书中吸取了古今历史文化专家的观点,有的署名了,还有许多没有署名,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我的妻子刘如心是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写第一部长篇小说《荀子传》的时候她就帮我査资料、看稿子、提意见、改错误。这本新的《荀子传》她依旧伴我精心操作。我原想和第一部《荀子传》一样署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但作家出版社只出版专著,不出版合作著作,只好尊重出版社的规矩。
尽管做了十二分的努力,由于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志轩201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