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矛与盾】

过河老卒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铁汉子最新章节!

    装甲钢板的测试连夜进行着,千山的山窝窝里不时响起隆隆的炮声,即便是夜间也未曾停歇。

    一门法造哈奇开斯37mm转管速射机关炮“砰砰”开火,靶标两侧供照明用的灯笼火把被炮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吹得一明一灭。海军炮与陆炮不同,哈奇开斯37炮与克虏伯的格鲁森37行营炮相比,具有更大的药室和弹膛,具有更长的身管,炮弹的射程和穿甲能力比之37行营炮高出几大截来。

    两百米距离上,37行营炮轰不破37mm的装甲钢板,海军炮又如何呢?

    硝烟散尽,几名警卫官兵提着灯笼冲到靶标处查看一阵,随即报告:“没打穿!”

    杨格坐在距离海军炮位不过七、八米远的马扎上,懒得过去看靶标,也没有去看陈国华、沈赫哲脸上的兴奋神情。测试并非为了给杨某人建立信心,而是给钢铁厂的技师、工人和关外军团、第一军的官兵们建立信心。哈奇开斯37速射炮为何在200米距离上打不穿装甲钢板?原因很简单,不是倍径比不够,不是膛压不足初速不足,而是弹药的问题。榴弹引信和穿甲弹引信本就是两个概念,榴弹弹头和穿甲弹弹头更是两个概念。真想打穿?很简单啊,把37炮弹的换做实心弹头也采用渗碳工艺加工一番,不要爆**和引信,就这么打出去,在200米距离上,那装甲钢板必被射穿!遇上再厚一些的装甲钢板。修改弹头的长径比,一样可以得到较为集中的动能击穿之。

    矛和盾,锋利和坚韧的较量,在这个时代的世界已然变幻了手法。

    “参总。需要拉75野炮上来吗?”

    杨格点头,旁边的雷德曼不满意了,低声嘀咕了几句,金桂生上前说道:“雷德曼先生说,75野炮更打不穿钢板,只能把钢板炸凹进去,对只有22倍径的野炮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测试。”

    雷德曼的话只能当做耳旁风。吹过就算了。75野炮炮弹装药为0.87公斤硝化纤维和0.09公斤氧化剂,爆炸威力足以“震破”均质37mm装甲钢板,当然,要求是配上一个反应极其快速的引信。真正做到即碰即炸,让爆炸产生的所有能力都能作用于目标。过一会儿,要是75炮都轰不穿那钢板,自己是否要给他做一个“炮弹静态爆炸”击破钢板的试验?

    没必要,他毕竟是德国人。

    身在装甲钢板的性能测试场。杨格的思想没有放在钢板能否经受多大撞击力和爆炸威力上面,而是围绕着“穿甲弹”三个字打转。原因很简单,你有了装甲,别人势必要想出制成更好的装甲或者击破装甲的办法。这是一场竞赛。在制成装甲钢板起就已经不由自主的卷入的竞赛。

    让数量有限、专业划分尚不完全明确的技师们慢慢的领悟出“穿甲弹”来,需要的时间太长。而以中国海军之弱和当前国力无法支撑大舰队。唯有相对廉价易得的穿甲利器能够为海军增添一分底气。

    海军炮战,不仅仅要打穿对方的装甲。还要在内部爆炸杀伤敌人、破坏敌舰设备、引发燃烧和弹药殉爆。因此,杨格此时思想的穿甲弹准确的说是“穿甲榴弹”或者“穿甲燃烧榴弹”。

    三硝基甲苯不能用作穿甲榴弹的爆炸装药,这种装药在炮弹击中装甲时产生的剧烈震荡和炮弹穿透装甲过程中的摩擦和停止作用力下,极易自爆。

    苦味酸的氨制品苦味酸铵稳度高、感度低,很适合作为穿甲爆炸弹装药。只是,苦味酸和苦味酸铵不能遇上铜、铅以及碱性物质,在制备和储存上要求较高,稍一不慎就能生出极易爆炸的苦味酸盐。而且,苦味酸铵不容易被雷汞引爆,还需以精密加工法制作扩引爆铜管装填特屈儿(具有稳度高、感度低特性,威力较小),问题是铜管的铜与苦味酸铵装药又必须在炮弹弹丸的有限空间中有效分割开来。除此之外,还有延爆药线或者延时信管,对当前的中**工来说,技术上也有颇大的难点。

    不用苦味酸铵,还真找不出合适的穿甲弹爆**来。

    那就只能用刷土漆在弹丸内壁的法子,让装填的苦味酸铵不能与炮弹外壳直接接触;扩引爆药铜管外面也刷一层漆,再包以木质的管套;引信方面采用弹头双引信,弹头引信由着发机构击打雷汞点燃褐药(黑火药的一种)柱(线),“缓慢”燃烧至第二引信点燃雷汞,进而引爆特屈儿装药,再引爆苦味酸铵。而控制延时起爆则以裁剪、调整褐药柱(线)的长度来保证。

    谢天谢地,幸好杨某人还约莫能想起穿甲榴弹的基本工作原理。

    刚刚打定拍发急电从天津局、金陵局抽调火工技师的主意,邝孙谋就匆匆赶来,立正后打开文件夹子抽出一份电报来,把声音压低到仅仅杨格能听到的程度,说道:“参总,次长来电,决意在月底以兵谏清君侧。”

    “火柴。”

    等邝孙谋划燃火柴,杨格才看清楚电报抄纸上的字迹,随即就凑着火苗点了燃成灰烬。

    光绪被皇权所诱惑,为满族亲贵们所包围,听到的话决计不会对杨某人有半分的好处。故而,身为参谋总长的杨某人蹲在关外数月,皇帝也没心思召回京师,那态度就是你愿意在关外待着就待着吧,朝廷中枢不需要杨某人去指手画脚。杨格也是左右权衡之后,一方面借助记者团发动舆论的力量,一方面请依帅频频催要粮饷和立功将士们的赏格,一方面由荫昌等人出面推进军事改革,另一方面当真摆出了“你不请我。我还不回去了呢”的态度。如今,湘系在“杨格要求福州船政整备”和西北战事结束,第四军整编在即的局面下,终于准备抛开湘淮合流。向皇帝靠拢了。皇帝也因此胆气儿稍壮,公开表现出要扶持湘系对抗淮系的态度来。

    只是,杨格的着眼点早已经不是湘淮的问题。对已经被杨格和新政深刻影响的满清中国政治潮流来说,已经加了老面的面团儿肯定会发酵,只是发酵的速度和形成的规模有些出乎意料之外。

    不是别人,竟然是荫昌领衔要“清君侧”?!

    杨格起身走到山路旁,看着远处灯笼火把一大片,隐约听到马鞭声和号子声。那是官兵们正推动75炮到试验场上来。不过,杨格的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却是与以前荫昌交往的一幕幕。在金刚桥,在德国炮舰上,在锦州府衙。在......可以想见,荫昌跟随李鸿章,又跟随杨某人,所追求的“大清国的强大和繁荣”,想要尽到“大清国忠臣、重臣”的责任。

    “清君侧”的目的是要清除皇帝身边的那些视杨格为仇敌的王公贝勒们。而非颠覆他的大清国,让杨某人或者其他人粉墨登场。这一点,必须搞清楚。由此,自己在这份密电面前应该保持何种态度?值得掂量啊!

    真要说来。光绪对杨格的态度中,“治气”的成分大于“政治打压”的成分。东三省军政大权在杨格手里。新军编练大权也在杨格手里,杨格手里攥着投入巨资的工业区。几乎是整个大清国新政的希望所在。皇帝即便想要打压也打压不成,光绪没办法在“不破坏新政”的前提下打压住杨某人。

    只是,若要推动政治改革,光绪做的还不够,即便是以英国立宪的标准来看,光绪为首的皇室还没有真正的把“立宪”当回事儿。嘴里说说而已,目的就是配合新政的推行,给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人才”们一点想头。

    如果采用慢慢浸润的法子推动政治改革,估计需要五年乃至十年的时间,历史上满清朝廷的立宪闹剧不是1908年以后的事儿吗?老子等不起也耗不起。

    那么,自己该当如何利用荫昌的“清君侧”实现政治改革?兵谏、清君侧,杀一批王公贝勒们给猴子看?皇帝会怎么想?杀了一批人之后就会乖乖的改革?不可能,他只会对“提议皇帝出洋考察”的杨某人更恨,更忌惮!干脆将其软禁起来,就像历史上的1898年一般?这就需要发起兵谏的荫昌等人配合才行。一门心思当“大清国忠臣”的荫昌能那么做?估计......难!真要皇帝和杨某人决裂之时,荫昌会站在哪一边都很难说,倒是倾向于皇帝的可能性还要大一些。毕竟满人的江山是第一位,满人的江山能够“中兴”是第二位,名曰: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与其在荫昌能够控制的、目的有限的“清君侧”爆发之时去谋求最终的结果,不如暂时克制,等局面更紧张了,此时的兵谏者们酝酿的情绪更高亢了,舆论对之的支持和对政治改革的呼声更高了,再一举而下。

    “回电,新政伊始,政局稳定为第一要务,军队当安守本分,不可行莽撞操切之举。京畿安稳,尤以禁卫军混成团为中坚,当着实抚慰军心,强调军律、苦练战术,为四万禁卫军之表率。”

    “参总......”邝孙谋身居机要,京师、关外军团司令部以及各地、各界来电中关要的都由他经手。眼见得一个可能消除掣肘、彻行强国新政甚至改天换日的机会就这么错失了,可惜啊!每每与关键时刻,嘴里挂着“满汉一家”的皇帝在骨子里始终还是满人的皇帝。前番有京营八旗迟迟不能出关,还有禁卫军的扩编和铁良等旗人的赴日学习军事,今后呢?恐怕只会更多……发出去,此事欲速则不达,等恩相回来后再行计议。”杨格摆手阻止了邝孙谋的说话,想了想,又说:“另给总参和陆军部发电并抄报江宁,本人建议提荐武威军统领魏光焘为第四军司令官、宋占标为参谋长兼第7师师长,武威军即刻西调,边整编边进入新疆驻防。”

    “是!”邝孙谋精神一振,立正后大步离去。他显然是想错了,以为杨格是要先搬开不太听话的武威军再动手。而杨格却是要利用魏光焘和武威军的西调,抓住陕甘的湘军十三营,两部合计一万两千余人的兵力,融入到第四军里去。此举,又为湘淮之间的下一个交易埋下伏笔——这次,杨某人给了刘、张二帅面子,第四军司令官的宝座都让出去了,那,第五军整编的时候,咱们可否打个商量啊?江南和江北还有不少旧淮军呢!总不能在三十万整编任务完成之后裁撤了吧?

    光绪要分离湘淮,居间玩儿平衡掣肘那一套权术;杨格就尽力的捏巴拢湘淮,两江总督属下的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湖广总督属下的湖南、湖北,无论地理、军事、经济都是地位关要,焉能不先争取、后消化?

    皇帝要使手段就使吧,使得越多,表现出来的对1、2、3军和关外新政的敌意越大,结果对杨某人就越有利。舆论在手,伴随着新政推进,民智逐渐开化,信息不再闭塞之时,皇权之下的乱命就不那么吃香有效喽!一旦突破某个临界点,社会革命什么的就呼之欲出,用不着杨某人出面当坏人,有驳于此前在国人心目中建立的形象。

    政治改革既要有上层的力量推动,又要有国人的广泛支持为基础。那个位置,就是要国人主动抛弃光绪而推杨某人上去,而非杨某人从光绪手里抢过来。

    杨格打定了主意,即便是去大沽口迎接李鸿章之后也不回京,在小站、天津、芦台稍作逗留后还回鞍山来。在军权和关外政权稳定的情况下,光绪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最好折腾点什么事儿出来。嗯,嗯.......看来,应该放松对康某人的看管,让他去给深居宫中的年轻皇帝进言了。(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