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2最新章节!
1
柳宗元这个人就是骨头太硬,以至于他过早的就离开了人士。柳宗元死的时候才47岁,按照杜甫所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柳宗元不过才走过一半多的生命路程而已。在这么短的生命时间里,他的硬骨头是如何彰显于那个动乱的年代的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还得从柳宗元的一首诗说起。这首诗我们都挺熟悉,就是那篇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给人一种空旷、幽冷、孤寂的感觉,勾画出一个孤零零的老人披着蓑衣,在江上独钓的冷色调画面。如果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首诗,会让人的内心产生一种肃然凄凉的感觉。当然,或许有人会说,这跟读诗之人的心境有关。是的,我承认这一点。但是,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从客观上讲,在柳宗元的这首名为《江雪》的诗背后,隐藏了一个诗人、一个知识精英的悲剧人生。
那么,柳宗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文中开头我提到了“硬骨头”这个概念,柳宗元凭什么敢硬?他又硬在何处?
根据史料记载,柳宗元的家族曾非常的牛叉。柳宗元的先祖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那个时候的柳家就开始从政,从春秋时期到隋唐之际,柳氏家族都在朝中任重要职务,不是大将军就是大都督之类的,最小的也是一个刺史。柳氏曾与薛氏、裴氏这三大家族并称为河东三望族。对此,元稹就说过“柳、薛、裴共称为河东三著姓”。这个河东望族牛叉到什么程度呢?特别是在唐朝,牛叉到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地步,连柳宗元自己都说:“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书省22人。”意思是说,柳氏家族相当的辉煌,在唐高宗时期,仅尚书省的重要官员就有22人。按照柳宗元的这个说法,整个尚书省基本都是他们柳家的了。不仅如此,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还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这样一来,有了如此显赫的家族历史,尽管到了柳宗元这一代,已经没落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到他“硬”下去。
那么,柳宗元会不会如同纨绔子弟一样,草包一个?这还真不是,柳宗元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的了不得了。对此,我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在唐德宗贞元元年,即公元785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一个藩镇的将领叫李怀光反了朝廷,然后又被朝廷给干掉了。不过,说这个人骨子里就有叛臣的因子可能不妥。
根据《新唐书·叛臣传》的记载,此人还是一名战功显赫的将领,“李怀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父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多赐姓,更名嘉庆。” 就是这样一个备受皇恩褒奖的人,为什么就突然就成为一个叛臣了呢?其实,这个李怀光是着了卢杞等人的道,然后这个唐德宗也是一个糊涂虫,居然相信了这样的挑唆,不让李怀光入朝。李怀光是气得直冒烟,既然朝廷这样不信任自己,那还不如反了更好。
于是,李怀光就联合另外一哥们一起给反了。这一反可不得了,把唐德宗给逼得鸡飞狗跳,竟然逃到了汉中。唐德宗岂能不报此仇,到了贞元一年,终于把李怀光给解决了,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这皇帝一舒坦,那下面做臣子的就得屁颠屁颠的歌功颂德。这不,一个姓崔的臣子为了表示祝贺,就需要大做文章。但他又担心自己写的不够好,于是,他便想到了请“枪手”代笔。到底找谁来代笔呢?想来想去,还是柳宗元最为合适。这时的柳宗元才13岁。
柳宗元代笔写的这篇文章叫做《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为了方便叙述,我引用文中以下内容:“臣某言:伏奉某月日敕,逆贼李怀光与台末人,奚虏遗丑……及蹑寇滑汭,顿军咸阳…..”
在这篇文章里,柳宗元痛斥李怀光,说这个人就是一野蛮人,跳梁小丑,不仅我柳宗元会这样说,连天下的老百姓都这么说。我们皇上这么信任你,委于重任,你却恩将仇报,心怀异心。这真是禽兽不如啊!别以为你曾经战功显赫,其实那都是你吹的,你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粗人。不知道你还记得不,有一次,你率军队前往杀敌,结果一年了都还没有成功。你这叫有本事吗?你自己失败就得了,还让我们的皇上跟着你受苦,连家都不敢要了,从长安逃亡到咸阳、奉天、梁州。可后来你为什么又打胜仗,让狡猾的盗贼兵败撤离,奉天之围被解呢?我要澄清这个事实,这根本就不是你李怀光的计谋,而是天意如此,是正义的力量在起作用。
不过,不知道为何,柳宗元的这篇《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全文是残缺不全,有人认为是当时柳宗元还年轻,不过13岁而已,写到一半后,剩下的就没有完成,这是一种观点。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剩下的那部分可能是涉及到敏感内容,恐遭统治者的不满,后来收编的时后被删节了。
我觉得后者可信度较大。如果说柳宗元太年轻,才学不够而没有写完,要这样的话,那骆宾王7岁写就出了《咏鹅》这样的好诗,白居易13岁就写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辟诗句,还有王勃17岁就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柳宗元为什么就不能在13岁时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而且,在《新唐书》和《旧唐书》都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认为柳宗元的这篇文章是“少精敏绝伦”。因此,柳宗元13岁就写出《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不是没有可能。此外,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对柳宗元的少年时期做过精辟的评价,“子厚少京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年少,已自成人,能取进士,崭然见头角……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韩愈认为柳宗元在很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敏捷细腻聪慧之人,没有他不懂的道理,也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韩愈的这个说法无疑认定柳宗元就是一个神童。在柳宗元的父亲活着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柳宗元虽然年轻,但是他已经具备成人的处世能力了。不仅如此,柳宗元21岁就考上了进士,并且开始崭露头角,至少这一点比韩愈强。
柳宗元26岁的时候就通过了博学宏词科考试,授集贤殿正字。在唐代读书人通过科举及第后是不能立即入仕的,而是仅获得一定的任职资格,想要入仕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方可受到正式的任命。集贤殿正字实际上就是一官名,这表明柳宗元在26岁时就开始做官了。根据《新唐书·百官志》的记载,集贤殿书院正字乃官名,开元十三年的时候,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到了贞元八年,置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都是管校对的。那么,柳宗元做的这个官实际上就是一做校对的,负责编校典籍,刊正文字, 属从九品上。
柳宗元这个人才智过人,性格刚毅。这其实也是我开头说他是一个硬骨头的主要原因。柳宗元对经史子集百家著作了如指掌,每次要发议论的时候,他总是旁征博引,做到有理有据,密不透风,在跟别人进行辩论的时候,不把对方辩倒他是绝不罢休的。这样满腹经纶,意气风发,霸气外露的一个人,时常让很多人折服不已。柳宗元因此而声名大噪,引来粉丝一大堆。不仅如此,很多王公大臣都争着想要将柳宗元收为自己的弟子门生,并极力推荐他。
按照韩愈的这个记载,这柳宗元就是一抢手货,超级明星。韩愈曾在《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中这样说道:“始仆之志学也,甚自尊大,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意思是说,我韩愈自小的学习对象是那些大有作为之人,不是那些庸碌之辈。现在,我们再联系到《柳子厚墓志铭》一文,可见,韩愈对柳宗元的评价之高,难怪他要将柳宗元视为学习的偶像了。你说,柳宗元13岁写出《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这样的文章,有何疑问?
其实,柳宗元的考试经历和考试心态比韩愈好多了。韩愈多次没考上,给宰相写信诉苦,发牢骚。但柳宗元与他不一样,柳宗元压根就没把科举考试放在眼里,觉得这玩意太小儿科的,跟自己的远大志向相比,简直是小菜一碟。柳宗元是挺牛叉的,因为他骨头硬,有料,有一大堆粉丝,有王公大臣鼎力推荐。在给一名姓崔的高官写信的时候,柳宗元就旗帜鲜明的显露了这一点,“有爱锥刀者,以举是科为悦者也……苟成其名,于远大者何补焉”(《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
这读书人各不相同,有的人喜欢卖弄文字,有的人喜欢搞拉帮结派拓展地盘,有的人对那些权势地位羡慕得流口水,有的人则以政治理想为己任。我呢?我认为只有最后一种读书目的才是最好的,我为有这样的人感到高兴。换句话说,科举考试其实没什么价值,只要自己真的有料,不是草包一个,那考试还不是轻而易举就过了。再者,就算我通过了考试,我也不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反之,如果我落榜了,我也不会颓废不已。更何况,我若是通过考试而依据成名了,对于我的远大志向而言,又有什么特别的助益呢?
柳宗元说这话的意思,我倒觉得他是在站着说话不腰疼。为什么这样说,一句话,考上了的人就是牛叉,说什么话都可以。要是没考中,估计也得跟韩愈一样,牢骚满腹,到处写信。但不管怎样,作为一个年轻的柳宗元能有这样的想法,也足见其不一般了。
这样看来,我们可以推断,柳宗元在年少时期的仕途挺顺利的,没有经过像杜甫、韩愈、等人的起起落落。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的柳宗元没有受过挫折,没有走过弯路。柳宗元21岁考上进士,26岁通过博学宏词科考试,如此顺风顺水,难怪人家不把科举考试放在眼里。
韩愈考上进士后,曾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只能走权宜之计,到地方节度使那里去谋活,然后又经历了不少风雨周折才做到了朝廷官员。而柳宗元比韩愈顺利,仕途一开始就在朝廷的集贤殿书院里做官,这是唐代仕途惯例中很好的开端。在柳宗元29岁的时候,他又升官了,担任京兆府蓝田县的县尉,县尉是个什么官呢?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这在古代属于正九品下。这不得了啊!这就意味着柳宗元极有可能在今后任皇帝身边的官职。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柳宗元并没有去蓝田县赴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京兆尹觉得柳宗元这个人太有才了,就破例把他留在了自己身边,协助京兆尹处理公文。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除了说明柳宗元才华横溢外,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京城长安高官的赏识,为日后升官打下了坚实的人脉基础。果然,才仅仅两年后,31岁的柳宗元从正九品下升为正八品上,为监察御史里行,这个官更是牛叉,主要负责监察百官。不仅如此,柳宗元因为这个官衔可以经常得到皇帝的召见。那皇帝都京朝召见你了,离升官又不远了。一年多后,33岁的柳宗元担任礼部员外郎,属于正六品上。
从授集贤殿正字26岁算起到33岁任礼部员外郎,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柳宗元可谓说的上是平步青云。韩愈从28岁到39岁,用了11年得时间才做了个国子学博士,也就一个五品,但说实在的,这个官职没什么实权,就是一被人看不上的冷门职位。
你看,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敢硬了吧!除了拥有显赫的家族历史,人家自己也不是一个草包,得到这么多高官的赏识,这样一来,柳宗元骨子里就有了一种“硬的因子”。换句话说,柳宗元有显赫的家族,自身也有料,更有人在后面跟他扎起,真是不硬都不行啊!但是,我要说,可能也正是因为柳宗元太顺风顺水了,以至于后来他承受不了多次被贬的打击。俗话说,从低处摔下去,不怎么疼,要是从高处多次摔下来,那可疼得要命。
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柳宗元为什么就这样顺风顺水?难道就因为他们家族是望族,难道就因为他自身有料。那李白说他还是皇族后裔,韩愈自身还有料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当时的政治环境说起。我们都知道,在唐德宗时期,唐德宗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朝政存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对待地方藩镇那些土皇帝们,也是不敢管得太多,管多了的话,这些土皇帝们不高兴,他们一不高兴,唐德宗就得遭殃。此外,唐德宗这个人还自以为很聪明,他任用的宰相都是一些没有主见,只会唯唯诺诺,阳奉阴违,奸诈伪佞之徒。你说,要是朝廷被这样的人掌权,那还不弄得乌烟瘴气,耗子屎一大堆,搅屎棍一大群。
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像柳宗元这样的年轻有为之士,他们由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再加上志向远大,他们都纷纷要求改革,希望能重振朝纲,再现大唐当年的声威。柳宗元考上进士后,认识了两个相当牛叉的人物。其中一个我们都挺熟悉的,就是写那个《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刘禹锡跟柳宗元是同科进士,此人也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因此,柳宗元很快就跟他成为了哥们弟兄,感情好得很。
另外一个人,柳宗元并不认识他,但他认识刘禹锡后,刘禹锡便介绍给柳宗元认识了。这个人更牛叉,他跟太子李诵关系甚好,是唐德宗任命的侍棋待诏,专门陪伴太子读书。此人叫王叔文,他不但围棋下的好,还是唐朝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有一次,一个宦官外出采购宫中用物,开始的时候,他还多少给卖方一点钱,后来干脆是看中什么就拿什么。一个小小的宦官为什么这样胆大妄为,就是因为他仗着唐德宗搞的那个“宫市”。什么是宫市呢,说白了,就是皇帝老儿想吃霸王餐,直接掠夺老百姓财物的一种耍无赖的方式,这是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有一帮“五坊小儿”更是坏得没法了。《资治通鉴》里有记载,说这帮“五坊小儿”喜欢捉鸟雀玩。无语了,真的是没玩的了,玩鸟雀。你玩鸟雀我们没意见,只要你在自己家里,想怎么玩都可以,但这帮“五坊小儿”不这样做。实际上,捉鸟雀只是一个借口,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以此敲诈老百姓的钱财。为了抓到更多的鸟雀,他们把捉鸟雀的罗网张在人家门前不许进出;有的干脆把罗网直接张在井上不让人打水,谁要是接近,他们就说你惊吓了神鸟。
我估计他们捉的鸟雀也不过就是一些麻雀之类的小鸟,如果麻雀也能称之为神鸟,那凤凰就成为佛鸟了。不管咋的,你只要碰上这帮杂碎,就倒霉,先是把你打一顿,然后叫你拿财物来顶罪。要是这帮杂碎肚子饿了,他们会选择大饭店吃喝拉撒,心情好的时候,留一袋蛇作为饭钱,并且还说这些蛇是用来捕捉鸟雀的,现在留下来给你,希望你好好饲养,千万不要让它们饿着了。心情不好的时候,不但不给钱,你要是敢去要他们付钱,那可得挨上一顿揍。
老百姓被这两件事弄得是苦不堪言,对他们他们恨之入骨。王叔文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坚决提出改革,罢除了宫市和五坊小儿,深受老百姓爱戴。
柳宗元和刘禹锡考上进士的时候,王叔文跟随太子李诵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了,深得太子的信任。李诵为什么信任王叔文,除了他自身的才学,更重要的是他为太子解了很多难题。对此,我举一个例子说明,《新唐书》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太子曰:‘寡人方欲谏之。’众皆称赞,叔文独无言。既退,独留叔文,问其故。对曰:‘太子职当侍膳问安,不宜言外事。陛下在位久,如疑太子收人心,何以自解?’太子大惊,因泣曰:‘非先生,寡人何以知此?’遂大爱幸。”
有一次,李诵跟身边的人商量着准备给皇上的朝政提点意见。李诵的本意可能是为了凸显自己的能力,好在他老爸面前显摆一番。于是,大家都挺踊跃的,只有王叔文一个人沉默不语。下来后,李诵就问他怎么不说话呢?王叔文说,如今的皇上猜疑心很重,你作为他的儿子应该多关心他的身体,为什么还要急着去提那些朝政意见呢?弄不好,他会怀疑你的动机,你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李诵一听,顿时恍然大悟,流着眼泪说,你真是我的救命之人啊!过不是你,我肯定要吃大亏了。经过这件事,李诵对王叔文更加信任。
可能有人要问,刘禹锡又是怎样认识王叔文的呢?刘禹锡由于在东宫做官,就这样结识了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王叔文以及像柳宗元、刘禹锡一样的血气方刚,志向远大的一批年轻人走到一起,势必会弄出事来。那么,他们到底弄出什么事来了呢?
2
也正如王叔文所说,作为太子的李诵应该多关心他老爸的身体,贞元二十一年,即公元805年,唐德宗病危。不但他病危,连李诵也病了,而且病得不轻,据史料记载,是患了中风,连话都说不出来。这种病就连现在都不好医治,何况古代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以王叔文为核心的革新集团坐不住了,他们计划着让太子李诵即位。
可麻烦事又来了,首先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太子李诵患了中风,说不出话来,你总不能让一个说不出话的病人当皇帝吧!当然,这是按照一般的推断,也正是因为这个推断,那些反对革新的顽固派就阴谋计划着另立皇帝。这下问题严重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帮手,现在力量不是薄弱吗?招一些重量级别的人帮助,力量就强大了。
于是,革新派就找到了宦官李忠言以及唐德宗身边的红人昭容牛美人。什么是昭容,简单的说就是宫廷女官名。比如,在《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上官昭容》记载:“中宗上官昭容名婉儿”。意思是说做这个昭容的名字叫做上官婉儿。那么,昭容牛美人,就很好理解了。这个牛美人深得唐德宗的宠爱,势力不可小视。但光有这两个人还不够,还需要多找一些人,革新派又联合了其他几位重要的大臣,大意是说,我们现在力量薄弱,你们不能见死不救,希望能帮帮我们。由于李忠言和牛美人本来就同情革新派,自然支持,至于其他的一些重要大臣,也是不愿意看到太子李纯趁人之危夺位。
这样一来,革新派力量就强大了,挫败了反革新势力另立皇帝的阴谋。那么,李诵就成功即位了,是为唐顺宗。唐顺宗一即位,那王叔文自然会受到重用。革新派的核心人物受到重用,那柳宗元、刘禹锡一干人等,也会受到重用。王叔文一个人手揽翰林学士、度支、盐铁转运副使三大要职,将财政大权紧紧抓住,王叔文的这一招挺英明的。财政大权到手后,革新派就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历史上将这次改革称之为“永贞革新”。
其实,永贞革新最后是失败了的,革新派掌权不过146天而已。尽管王叔文抓住了财政大权,但还有一样他没抓住,这一样至关重要,就是兵权。换句话说,只有抓住财政大权以及兵权,那改革才会成功。再说直白一点,革新派如果能处理好藩镇势力那一块,得到他们的支持,然后夺取京城禁卫军被宦官掌控的军权,再加上掌握的财政大权,那改革就可以成功。当然,关于永贞革新失败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这里不在一一叙述。
我们先来看革新派的主要成员都有哪些。前面已经提到有三位了,即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剩下的几个分别是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韦执谊。这一大帮人走在一起,不搞出点名堂那就太奇怪了。那么,永贞革新的内容都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罢宫市以及五坊使。白居易有篇文章叫《卖炭翁》,就是对宫市罪恶的揭露。唐德宗以来,很多宦官经常借为皇宫采办物品为名,在街市上以买物为名公开抢掠。其实,早在李诵做太子的时后,就想对李诵进言希望通过他让唐德宗取消宫市的。由于当时王叔文害怕唐德宗怀疑太子收买人心,而危及太子的地位,所以此事即搁浅了。现在改革正式开始,那肯定是要罢宫市的。
五坊使就是前面讲到的“五坊小儿”,即雕坊、鹘坊、鹞坊、鹰坊、狗坊。这帮“五坊小儿”常以捕贡奉鸟雀为名,对百姓进行讹诈。五坊使取消,势在必行。
2、严惩贪官。这个很好理解,贪官不除,祸害百出。革新派对此是深恶痛绝。有一个叫李锜的官员,此人是浙西的观察使,原先兼任诸道转运盐铁使。这个人贪得无厌,他利用职务之便,乘机贪污,史书称他为“盐铁之利,积于私室”。革新派当权后,罢免了他转运盐铁使一职。
还有一个叫李实的京兆尹。这个人我曾在“非常心: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系列第一部里讲到过,此人专横残暴,阴险至极。在贞元年间,关中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他不但不关心民间疾苦,反而虚报为丰收,强迫农民照常纳税,逼得百姓拆毁房屋变卖瓦木,卖儿卖女,买粮食纳税,百姓对此是恨之入骨。革新派对此人肯定是要严厉打击的,因此,罢免了李实的京兆尹官职,贬为通州长史。
3、取消进奉。地方藩镇节度使为了讨好皇帝,他们就想着用钱去进奉。有的每月进贡一次,称为月进,有的每日进奉一次,称为日进。后来州刺吏,甚至幕僚也都效仿,向皇帝进奉。
唐德宗时期,据说每年收到的进奉钱多到50万缗。这些钱财从哪里来,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不仅如此,一些贪官借进奉为名,大肆搜刮民财,百姓苦不堪言。革新派上台后肯定要禁止主要的事再发生。于是,除规定的常贡外,不许有别的进奉。
4、削减宦官势力。自古宦官专权,祸及江山社稷。革新派也深知其中的道理,于是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抑制他们的势力。一是裁减宫中闲杂人员,停发内侍郭忠政等19人的俸钱。二是革新派从宦官手中夺回禁军兵权。
第一条倒是成功实现,那些宦官大不了少收入一些钱财,没什么大碍。但第二条要夺取宦官手中的禁军兵权这下可惹恼了他们,当时的宦官头子叫俱文珍。但革新派也不是仅凭说说而已,他们还采取了具体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说,革新派任用老将范希朝为京西神策诸军节度使,用韩泰为神策行营行军司马。
但是,这个消息不仅而走,宦官发现革新派要夺取他们的兵权,说如果革新派的计划实现,我们这帮人都要死无葬身之地,决不能让他们的计划得逞。于是,宦官赶紧通知神策军诸军不要把兵权交给范、韩两人。所以,第二条没能成功。
5、抑制藩镇。这个说白了就是要重建中央集权。这一条可是大手笔啊!革新派势力本来就薄弱,岂能成功。不过革新派在实施这一内容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勇气还是让人钦佩的。比如,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曾派刘辟到京都对王叔文进行威胁利诱,想完全领有剑南三川,以扩大割据地盘。王叔文拒绝了韦皋的要求,并要斩刘辟,刘辟狼狈逃走。
现在,我们不禁要提出这样的疑问,柳宗元在永贞革新中都做了些什么,或者说柳宗元在这次改革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来看《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外当则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主采听外事。谋议唱和,日夜汲汲如狂。”
意思是说,革新派在外的同党有韩泰、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他们这帮人主要负责什么呢?负责收集信息情报,探听舆论动向,不仅如此,他们还夜以继日的在一起筹划聚义,彼此之间相互应和,天天都行色匆匆,仿佛有忙不完的事。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柳宗元应该是在为革新派改革的内容提供一些依据来源,毕竟你改革不能想当然的,必须要做到周全且有理有据,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有了这些依据,按照柳宗元的才学,我想他应该是参与到具体的革新内容的拟定的。
当然,以上两点是从《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段话而分析出来的。如果从柳宗元当时任职的官位来讲,柳宗元是礼部员外郎,刘禹锡是屯田员外郎,他们都是在具体负责执行改革内容中的各项措施。
我们再看柳宗元的一篇名为《六逆论》的文章,“《春秋左氏》言卫州吁之事,因载六逆之说曰: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小加大、淫破义,六者,乱之本也……其为理本大矣,而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所论述的政治背景是什么呢?原来,唐顺宗李诵即位后,病情一直没见好转。作为一个皇帝,不能一直开不了口说话呀!如此一来,朝廷上下是人心浮动。因为,他们不知道在那一天皇帝突然驾崩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早点册立太子,协助唐顺宗打理朝政。
不过,革新派们却并不希望马上册立太子,目的是为了能够集中权利。其实,革新派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基础不稳,需要时间来稳固。然而,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派坐不住了,如果再不动手还击,那将后悔晚矣。于是,他们便联合翰林学士郑絪以及李程、王涯等人直接面见唐顺宗,要求唐顺宗立李纯为太子。由于唐顺宗不能说话,郑絪在看了唐顺宗的表情后,以“善解人意”的做法——还没请示唐顺宗,他就在纸上写了“立嫡以长”四个字。然后,唐顺宗点了点头,既然点了点头,那应该是同意了。对此,《资治通鉴》里有确切的记载:“不复请,书纸为‘立嫡以长’字呈上;上颔之。”李纯就这样被立为太子了。
李纯被立为太子对革新派来讲无疑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意味着李纯被反革新派拉拢了。如此一来,革新派不但没有得到李纯的支持,反而成为了他的政敌。连王叔文都感到事情已经相当严重了,他神色凝重的暗叹回天无力,革新派恐怕要遭厄运了。
柳宗元写《六逆论》,里面针对“贱妨贵”等观点的反驳,无疑对李纯相当不利。为什么这样说,柳宗元认为选择皇嗣不应该有贵贱嫡庶之分。换句话说,柳宗元的这个观点无疑表明革新派有另立太子的人选,如果不是反革新派抢先一步并成功了,革新派也是迟早要另立太子的。至于是不是李纯这个不好说,或许是其他人。只是,这样一来,李纯肯定会对革新派产生厌恶的感情。
事实证明,李纯真的是对革新派很不感冒,《资治通鉴》里记载:“及质发言,太子怒曰:‘陛下令先生为寡人讲经义耳,何为预他事!’质惶惧而出。”革新派眼看李纯被立为太子是木已成舟,不可改变。于是,就想着拉拢李纯,让陆质为他的侍读,希望通过陆质的革新派思想同化太子李纯。但李纯不买账,心理反感革新派这帮人,当陆质跟他讲革新思想时,他大怒的说道:“皇上让你做我的侍读,只是让你讲经义之书,没让你东拉西扯的说其他事!” 陆质见李纯发火了,害怕的退了出去。
通过这件事情,足以证明太子李纯将革新派的一帮人视为对立人物,这种对立,除了心理上的对立,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对立。换句话说,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要遭殃了。
果然,太子李纯在俱文珍等人的帮助下,逼迫久病不愈的唐顺宗退位。李纯坐上了龙椅,史称唐宪宗,李纯为了掩饰其逼迫唐顺宗退位的不良动机,尊称唐顺宗为太上皇。这一年,为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到8月6日的时候,革新派的核心人物王叔文遭厄运了,被贬为渝州司户,没过多久,便被赐死。
柳宗元的命运如何呢?他同样逃不了被贬的厄运,在9月中旬的时候,被贬到邵州任刺史,后来朝廷觉得这样的贬谪太轻了。于是,又把柳宗元贬到更为偏远的永州,任司马。至于刘禹锡等其他革新派人物,全都没逃掉被贬的厄运。
柳宗元被贬后,就再也没有能够回到朝廷,他在被贬的永州和柳州凄惨的度过残生。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柳宗元写《江雪》这首诗,你就会体会到我所说的那种凄凉的感觉。不仅如此,甚至还伴有彻底绝望的感觉。
“千山鸟飞绝”,在这重山之中,连一只鸟也没有,如此寂静,静得让人心颤。“万径人踪灭”,在这条道路中,没有一个人,如此的荒凉,荒凉得让人觉得恐怖。“孤舟蓑笠翁”,在这没有鸟没有人的孤寂之地,只有一个披着蓑衣的老人孤独的一只小舟上。“独钓寒江雪”,在一片苍茫的大雪中,只有自己一人垂钓于江上。
于是,我们不禁要想,柳宗元在钓什么?是鱼么?我们能真的相信柳宗元可以在这荒无人烟的江上钓到鱼么?也许,这只是他孤寂无助心情的写照,他不过是在以钓鱼了以自慰罢了。可就算是这样的了以自慰,又有谁知道?难道柳宗元真的就被世人遗弃了吗?
3
柳宗元并没有被使人忘记,只是他在永州的日子十分的艰难。那么,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他过的是什么日子呢?
我们先看《寄须京兆孟容书》一文的描述。柳宗元到了永州后,曾给京兆尹孟容写信,在信中他这样写道:“残骸余魂,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从这段话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他过得日子真的可以说得上是水深火热。你看,每天不吃饭肚子都是饱的,为什么会这样啊!据说,痞病的症状是脾脏肿大,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不仅如此,柳宗元还说他得了一种病,忽冷忽热,这很有可能是在打摆子,这种病很难治愈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得了这种病呢?按照柳宗元的说法是瘴疠之气所致。
在《与李翰林建书》中,柳宗元这样写道“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涉野则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
如此恶劣的环境,那地方一眼望去都是害虫,野外是蝮虺、大蜂,水边又是射工、沙虱子之类,一不留神还会长疮。你说,让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到这样一个恶劣的地方生活,如果不是贬他之人对柳宗元恨之入骨,何以惩罚得如此严重。不仅如此,连老天爷都跟他过不去,在永州的前五年,四次遭受火灾,每次柳宗元都是打着光脚逃出来,家里烧得只剩下黑糊糊的墙壁。
大家可能要奇怪了,柳宗元的房子怎么这么不经折腾?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六品官,但这个六品官实在是不怎么样,柳宗元被任命为“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所谓员外置,就是编外制的意思。而对于永州这个偏僻得出奇的地方,编外制司马,就是一个闲职,是不能够干预政务的。再者,柳宗元还是待罪之人。因此,他在永州也就没有实权,也没有可居住的公家住房。换句话说,柳宗元什么事都得自己解决。
没有房子可住,柳宗元只能住在一座荒凉的破庙里,晴天还好,要是遇到雨天,那简直没法住。而且,永州这个地方的建筑大多为竹材料。你说,用这样的材料搭建的房子,能有多牢靠。那要是被大火一烧,那还不化为灰烬。想想,这唐宪宗也真够缺德的,把柳宗元贬到这样一个鬼地方。据说,当时这里的人口居然不到4000人。也难怪柳宗元要说“万径人踪灭”了。
当然,柳宗元认为不仅自己身体有病,他心里面也有病。何以见得,“非独瘴疠为也”,这就是最好的说明。柳宗元心里到底有什么病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心里认为自己没有罪,但偏偏又被人判为有罪,有很多人不理解他。其实,这真的是一个心态问题,如果柳宗元他不那么“硬”,他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点?我们来看柳宗元的内心真实想法,在《寄须京兆孟容书》中他这样写道:“付念得罪以来五年,未尝有旧故大臣肯以书见及者。何则?罪谤交积,群疑当道,诚可怪而畏也。”
我柳宗元有什么罪啊!改革又有什么错?自从我被贬五年以来,从来没有一个人给我写过一封信,这都什么世道啊!有谁会谁会冒险来结交或理睬一个获罪之人呢?他们早就躲得没影儿了。
在《与杨京兆凭书》一文中,“每闻人大言,则蹶气震怖,抚心按胆,不能自止”,柳宗元到永州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缓过气来,一听到有人大声说话,他就心跳加速,脸色发白,腿打哆嗦。柳宗元给以前的上司,如严砺、严绶、赵宗儒、李吉甫等写信,结果是石沉大海,曾经悉心关怀他的慈祥老人都不听自己解释,自己这过的算是什么日子?
现在的柳宗元可谓是病痛缠身,身心交瘁。在永州的日子,柳宗元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身体状况愈来愈差,柳宗元说他已经不像是一个中原人了,他的头发一天比一天少,神色憔悴,一阵风都可以把他吹倒。以前的记忆力还好,如今不行了,“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寄须京兆孟容书》)
如今的我看古人的传记,在看了几夜之后,要再三的翻回去看,看看传记主人的姓名,可是不一会儿,就又忘了。柳宗元这个时候才37左右岁的样子,按理说是正值壮年,记忆力应该很好。但是,现实是残酷的,放谁到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生活,都不好过。柳宗元可能也感觉到自己时日不久,他开始严重的害怕起来。在这里,可能有人要提出这样的疑问了?你不是说柳宗元骨头很硬吗?他怎么会害怕?
我要说,是人都要害怕。害怕并不代表骨头不硬。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柳宗元到底在害怕什么?最让柳宗元害怕的是他的后代问题。当然,你可能要说苏轼被贬到黄州后,他还生了一个小儿子,难道柳宗元就不可以吗?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像柳宗元这样有名气的人,他怎么会纠结于这种个人问题呢?其实,这并不奇怪,只要想想柳宗元的家族历史就清楚了。
在《寄须京兆孟容书》中,柳宗元这样写道,“自以得姓来二千五百年,代为冢嗣。今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卑湿昏,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骨沸热。茕茕孤立,未有子息。”
柳宗元说他们柳家自有姓以来,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柳家是一代一代的都有嫡传长子相传。如今,我柳宗元犯下大罪,被贬到这荒凉偏僻得地方,由于环境极度恶劣,我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我害怕不知道哪一天突然断气,那柳家的香火就没了,一想到这里,心情就非常的忧伤痛恨。我现在是孤独一人,没有孩子,柳家就要断后了,我该怎么办啊!
想想确实如此,柳家是河东三著姓之一,这是多么硬气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家族啊!如今就要彻底败在柳宗元手里,柳宗元这种害怕也算是情理之中,我们现在的人都挺重视这个的,何况古人乎?那么,现在就有一个问题了,柳宗元难道就没有结过婚,或者说柳宗元就没有生过孩子?
柳宗元在24岁的时候曾经娶了弘农杨氏女。能被柳宗元看上的女子,那一定出生不简单。确实如此,这个弘农杨氏是古代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柳宗元的岳父曾经担任过京兆尹。但是,柳宗元娶的这位杨氏之女腿部有严重的疾病,走路很不利索。更要命的是,她在怀上孩子后,因为难产而死了,那孩子自然也没能过顺利生下来,这是柳宗元心中的一大隐痛。此后,柳宗元 10多年中都没有再娶妻。但是,我们从柳宗元贬到永州后的期间,却发现他的母亲和女儿因为条件艰苦而撒手人寰。这就奇怪了,柳宗元怎么有一个女儿啊!
我们来看《下殇女子墓砖记》中的记载,“下殇女子生长安善和里,其始名和娘……元和五年四月三日死永州。其母微也,故为父子晚。”原来,柳宗元的这个女儿出生在长安,名字叫和娘,在元和五年,即公元810年死了。我们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算起,而这篇墓砖记说的也很清楚,是死于永州。那就是说,柳宗元除了跟杨氏有夫妻关系之外,还跟其他女人有夫妻关系,只是由于这个女人身份低微,柳宗元不可能正式将她娶过门的。换句话说,和娘是柳宗元的私生女。
我们再看柳宗元在永州写的一篇文章《马室女雷五葬志》,“马室女雷五,父曰师儒,业进士。雷五生巧慧异甚,凡事丝纩文绣,不类人所为者,余睹之甚骇。家贫,岁不易衣。而天姿洁清修严,恒若簪珠玑,衣纨縠,寥然不易为尘垢所杂。年十五,病死。后二日,葬永州东郭东里。”
这又说明了什么,至少说明柳宗元在永州期间还跟其他女人在一起过,这样说来,柳宗元的感情世界还挺丰富。在这偏远的地方还有如此美女相伴,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那这个马雷五给柳宗元生了孩子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原因很简单,马雷五生于贫家,又不幸而早亡,死时才15岁。那么,柳宗元真的要绝后了吗?
柳宗元死后,韩愈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竟然提到柳宗元有后,而且是有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男孩一个叫周六,一个叫周七,这个周七是柳宗元死后才出生的。“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柳子厚墓志铭》)
这就奇怪了,按照韩愈的这个说法,柳宗元并没有绝后,而且人丁还挺兴旺。那柳宗元的这四个孩子到底是谁生的呢?我们再回头看看《马室女雷五葬志》中的相关记载,这是柳宗元亲自在永州写的,“以其姨母为使于余也,将死,曰:‘吾闻柳公尝巧我慧我,今不幸死矣,安得公之文志我于墓’”。(《马室女雷五葬志》)
马雷五死后,她的姨母喜欢上柳宗元了,说白了,她跟柳宗元同居了。那既然同居了,肯定有床弟之欢。换句话说,柳宗元身后的四个孩子中,是不是就有马雷五的姨母所生的呢?
我认为应该是,柳宗元自从娶了杨氏后,就再也没有娶过其他女人。根据上面所述,柳宗元与这些女子先后保持着情人的关系,或者说同居的关系。马雷五死得很早,才15岁。她应该不会留下后代。下殇女子所生的女儿和娘,也在永州时死了。至于下殇女子还留下其他子女没有,这个不好说。因为,柳宗元一直不敢公开承认他与下殇女子的关系。都是在和娘死后,他才在文章中提到。现在就剩下的马雷五的姨母,不是她所生还会有谁呢?
柳宗元死后,他的后代一直是由他的哥们刘禹锡抚养,柳宗元如果在天有灵,想必也能安息了。事实证明,刘禹锡将柳宗元的后代抚养得很好,柳宗元的儿子柳告在唐懿宗咸通四年,即公元863年,通过了科举考试,并且考了个第三名。很不错啊!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一共才录取25人,柳告能考到第三名,确实了得。在这里做一点补充说明,柳告到底是周六还是叫周七呢?学术界向来有争议,但比较有说服力的应该是周六。对此,这里不再详述。
4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难道真的不能东山再起?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很关心的,像刘禹锡、柳宗元等文人他们被贬之后,不都被朝廷召回,委以重任吗?柳宗元有没有被召回的可能呢?
没有,为什么没有,就是因为柳宗元心态不好,导致早死,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就是因为他骨头太硬,连皇帝都对他恨之入骨。那么,唐宪宗对柳宗元到底有多恨呢?
柳宗元想要重回朝廷,需要一个人点头允许才行,但偏偏这个人就是不点头,不点头就算了,他还让心再狠一些,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唐宪宗。当年柳宗元不过是站错了队,如今你李纯已经是皇帝了,对柳宗元罚得也够重了,应该解气了吧!
可事实并没有这样简单。唐宪宗在永贞元年的八月,把他老爸给逼下了台,他自己做了皇帝,到了第二年的一月,就把年号给改了,改为元和元年,即公元806年,这样一个让他喜庆不已的日子,自然要搞历朝历代皇帝登基喜欢做的事——大赦天下。
这次唐宪宗的大赦令除了已经判了死刑的重犯外,那些在以往觉得自己不可能有重见天日的罪犯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赦免,同时,唐宪宗还重赏文武百官。柳宗元有没有在这次大赦令中得到赦免和减轻处罚呢?没有,一丁点都没有。
在这一年的六月,唐宪宗将他的母亲尊奉为皇太后,他又搞大赦令,这次赦免得更彻底,连死刑犯都可以免死,改为流放,至于已经是流放的人员则可以减刑一等。这下怎么也该轮到柳宗元了吗?没有,丝毫没有提及他。到八月的时候,唐宪宗开始分封同姓王,这次唐宪宗没有下达赦免令。而是下了一道让人郁闷不已的诏书。对此,《旧唐书·宪宗本纪》中有记载,“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这道诏书对柳宗元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永远不可被赦免了,从这道诏书可以看书唐宪宗心胸也太狭窄了,杀人不过头点滴,你这样折磨柳宗元还不如一刀把他给杀了。但唐宪宗不会杀他,还要更加严厉的折磨他,还要继续贬他,直到贬死为止。
我们不禁要问了,难道这个唐宪宗真的如此心狠,柳宗元被贬了这么多年,他一点都没心慈过?有,应该是有的,但绝不是真心,我倒觉得有点像施舍的味道。在唐宪宗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唐宪宗突然有了一丝怜悯之心,想将当年被贬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召回启用。于是,便下了命令。柳宗元听说这个消息,自然挺高兴的。但是,这事被刘禹锡给看出了端倪,他认为这不过是唐宪宗的虚情假意。于是,当这帮当年站错了队的人聚在一起,又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呢?刘禹锡兴许是太过聪明了,他写了一首暗讽唐宪宗的诗。此事作于元和十年,即公元815年,诗名为《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光看这诗名就挺有意思。一个“戏”字再加上一“诸君子”,那组合起来就太有味道了。我们先看诗的内容,“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首诗表达什么意思呢?我刘禹锡回到了长安,来到了著名的玄都观,他们都说是来看桃花的——你看那无数人扬起的尘埃都扑面而来了。可是,当我走进玄都观以看,嘿,不得了,里面竟然有上千株桃树,之前不是没有吗?唉,想必都是在我刘禹锡被贬之后才混进去栽的吧!
大家可能要觉得奇怪了,这首诗有何特别之处?特别之处就在于最后一句,你们这帮被称之为君子的人,还不是趁我被贬了之后,占了个不便宜,才有了今天的飞黄腾达,想当年我们八个人多威风啊!你们现在猫哭耗子假慈悲,还说什么召回朝廷,重新启用,这不是笑话嘛!我们八个人可是你们这些君子的死敌呢?
你说,这样一首诗要是传到唐宪宗手里,那还不气得七窍生烟。果然,这首诗在当时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唐宪宗一干人等气得不得了,特别是唐宪宗,估计眉毛都要竖起来了,他马上下了一道令,给我贬!贬!狠狠的贬!贬死为止!
完了,这下刘禹锡捅了大娄子了,无疑,这次被贬他肯定是最惨的一个。他要被贬到播州做刺史,播州在当时人口不足500户。我靠,这不是要命吗?到如此荒凉的地方就算铁人也要磨掉一层皮呀!何况是一个弱弱的文人之躯?刘禹锡立刻感到害怕不已,惊慌失措。刘禹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主要是因为当时他的母亲都已经80多岁了,去播州这个鬼地方,无疑是走向坟墓。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为刘禹锡求情,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刘禹锡做《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提到的君子实际就是一群小人。
然而,也正是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那个硬骨头柳宗元站出来了。柳宗元当时被贬的地方是柳州,人口也不多,大概六七千人的样子,比刘禹锡要好点。刘禹锡给唐宪宗上书,说自己愿意跟刘禹锡互换。我靠,你柳宗元也太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物了!要知道,你现在可是一个戴罪之人,你有什么资格跟皇帝谈条件。皇帝不杀你,已经是你的万幸了,你还跟他谈条件,说要跟刘禹锡互换,我到他那里去,他到我那里去,你以为这是市场买卖啊!这不是滑稽之谈吗?估计唐宪宗看了这上书,心里笑得不行。
这么说来,刘禹锡是死定了。其实不然,这小子运气挺好,有惊无险。御史中丞裴度开口说话了,他也跟唐宪宗说这样惩罚刘禹锡实在是太重了,希望看在刘禹锡年老母亲的份上重新发落。唐宪宗说,活该!谁叫他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他现在收到这样的惩罚是罪有应得,你也别替他说话了。裴度又说,皇上现在您不是在皇太后身边尽孝吗?天下人都以您为榜样,那您也应该对刘禹锡有所怜悯才是。唐宪宗可能也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有点说不过去,便改口说其实我也只是在责备刘禹锡而已,内心并没有真的打算让他去播州。
唐宪宗这话说得就有伪君子的味道了。不过,怎么说对刘禹锡而言也是一件好事。于是,改判刘禹锡为连州刺史。但柳宗元可没这么幸运,本来唐宪宗对他就有一肚子的恨,现在你上书给我说跟刘禹锡调换,如果我同意了,那岂不是让你柳宗元牵着我的鼻子走。这绝不可能,这次我把你贬到柳州,你这辈子别想再回来。
其实,柳宗元内心很清楚,这次被贬到柳州肯定是回不来了,他们是要落井下石啊!对此,连后来的韩愈都为之愤愤不平,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他这样写道:“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
韩愈说这帮家伙,就是一些伪君子而已,平时跟你乐呵呵的,一旦你出了事,哪怕是一丁点事,他们都会翻脸不认人,将你推到井里去,这还不够,还要幸灾乐祸的再扔几块石头下去,他们这是在落井下石啊!可是你们知道吗?如此卑劣的事就算是禽兽夷狄都不会去做的,可这帮家伙竟然以为自己的计策有多好,成功了。殊不知他们是禽兽不如啊!
韩愈的这番话说得太痛快了,简直是畅快淋漓,无不快哉!可惜的是,柳宗元无法知道了。因为,这次被贬柳州,成为了他的无归之旅。那么,柳宗元在柳州期间是怎样度过的呢?
5
可以说,柳宗元真正的好文章都是在被贬之后才写出来的。柳宗元确实够硬,不过他不硬也无法,如果向命运妥协那自己真的是完蛋了,会被那帮小人耻笑。所以,唯有跟他们硬下去,才是最好的出路,哪怕是死也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柳宗元有一篇文章我们非常熟悉,中学课本里我们也曾学过,这就是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柳宗元说在永州这个地方盛产一种黑底白花的异蛇,这种蛇相当恐怖,特别是他的毒液可以让草木、人畜碰上就死,如此剧毒,让人胆寒心惊。但是,你别看这种异蛇剧毒无比,它可是世间罕见的治病良药,如果捉到这种蛇将它晒干后,可以治疗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这样剧毒无比的蛇,永州的老百姓为什么还争着去捉呢?难道他们都不要命了?原来,皇上有命令,谁能捉到这样的蛇就可以免交各种租税。
有个姓将的人,他告诉柳宗元,说他们家祖宗三代都是干捕蛇这种差事的。这差事实在是太危险了,爷爷和父亲都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也干这差事有12个年头了,有好几次差点就死去。说完后,他神情十分哀伤。柳宗元见他这般痛苦,就说不如给你恢复上交租税吧!别再干这要命的差事了。结果,你猜这个姓将的怎么说,他说算了吧,你还是让我继续干这个要命的差事吧!总比上交租税好多了。
还有这样一说,柳宗元自然是感到不解,姓蒋的便解释道,他说以前跟我爷爷一起的邻居,如今十户当中不足一户了;跟我父亲生活在一起的邻居,如今十户当中不足两三户了;跟我生活在一起的邻居,如今十户当中不足四五户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不是全家死了,就是迁走了,唯独我靠捕蛇而活了下来。那些凶暴残厉的官吏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四处狂喊乱叫,到处骚扰毁环,气势汹汹,惊骇乡里,就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啊!说实在的,这个时候,我是挺害怕的,但我更担心我瓦罐里的蛇,我就起身去看看瓦罐,蛇还在里面我就放心了。对于我抓来的蛇,我要小心的喂养蛇,到时候把它送上去交差。只要差一交,我回家后就能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过完我这一辈子。其实,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剩下的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有死亡的危险,比起他们来,我算是活得够长的了。
柳宗元听了,借孔子的话说“苛政猛于虎也”。这残酷暴虐的政治简直比老虎还都要狠。以前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信了啊!如今这残酷暴虐当道的政治、政策还有那执行者政策的人,他们真是比毒蛇还毒,他们是不让人活,就算要让人活,也是要人活在地狱中。
柳宗元写《捕蛇者说》反映了什么,这是直接击中这个时期的唐朝弊端,“苛政猛于虎”。老百姓被这帮奸人折磨得无法生活。现在,我柳宗元就是要用手中的笔无情的揭露,痛斥你们。《捕蛇者说》写出来后,在当时影响影响很大,人们争相传阅。有人可能要问了,柳宗元这样搞,难道他不怕招来麻烦吗?柳宗元当然不怕,谁叫他是硬骨头呢?更何况,柳宗元还在文中特意注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家不怕有麻烦,还说等着那些考察民情的人看到这篇文章。
如果说《捕蛇者说》是无情的揭露,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则是讽刺那些看起来是君子的无耻小人。“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韩愈在这篇文章里讲述了一个小人物。不过,这个小人物有一个很牛叉的技术,用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种树专家。此人姓郭,患有严重的驼背,于是大家就跟他取了个绰号,叫橐驼。按照常理来判断,要是谁给你取这样一个绰号,你肯定是相当生气的。但他不生气,反而说这个名字取得不错,名副其实,干脆以后就叫郭橐驼了。
郭橐驼很牛叉。因为,他特别会种树,长安城里的那些要修建用于观赏游览的园林的达官贵人,以及卖水果的商人,他们都争相迎请雇用他,并以好酒好肉款待。郭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尽管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
有人就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就不行呢?这不,找准机会便问郭橐骆为什么种树如此在行。郭橐驼的回答很有水平,俨然是一名专家。他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是什么意思呢?郭橐驼先谦虚了一把,其实也不是我又多厉害啦!我只不过是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罢了。够牛的了,能够顺应自然规律的人那一定是老子级别的人了。如何能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呢?郭橐驼又说,种树的要诀是要养好树根,不能够让树根遭到一丁点破坏,这好比一个人的脑袋,要是脑袋早到一丁点的破坏,那可就麻烦了。这道理是相通的。要想养好树根就要让它舒展,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培土要均匀,捣土要细密。切记!这个工序一定要做好哦,否则就前功尽弃了。最后,昨晚这些工作后,就不要再去管它了。一句话,不要不妨害树木的生长。
可别人为什么就不行呢?原因很简单,他做不到像我一样,比如,看到树根有点弯曲就换上新土,培土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早晨去看看这树长得怎样了,晚上又摸摸,已经离开了,还要回头看一下,这样来来回回好几趟;更严重的,还有用手指抓破树皮来检验树死活的,使劲摇动树干来观察树栽得是否紧实的。正所谓“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他们这是在虐待树木啊!你想想,如此折腾一棵树,还让树怎么活呀?
还别说,这郭橐驼还真有两把刷子,将种树的秘诀说得头头是道,很不简单。所以,有人就问了,把你这种树的道理用在为官治民上,有没有效果呢?郭橐驼笑呵呵的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专长啊!不过,我虽然不懂得为官治民,但是我见得多也能说出过一二三来。在我的家乡,我看到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布各种命令,他们看起来好象很爱惜百姓,但最后反造成了灾祸。每天早晚,差吏来到村中喊叫:官长命令催促你们耕田,勉励你们播种,督促你们收割。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点纺好你们的线。抚育好你们幼小的子女,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我们刚刚端起饭碗,就被他们敲着梆子集合,我们还没把饭吃到嘴里,鼓声又响了,说是要开会了。我们光是应付这些事都顾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顾得上中庄稼呢?长此以往,大家不是病了,就是懈怠了。像这样,不是跟我这一行很相似吗?
有人可能要提出疑问了,这郭橐驼说的这些唐宪宗时期的官员不是挺好的嘛!你看,他们是多么的尽职尽责,多么的勤政爱民。怎么啦?这样好的官员你们还不满意,难道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就满意了?难道非要像《捕蛇者说》里说道的那些官员那样,你们就满意了?这不是犯贱么?
其实不然,郭橐驼虽然是一个驼背,虽然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他说的话在理啊!而且是大道理。这就是说,朝廷以及官员所实行的政治以及政策到底何不合理,正确不正确。换句话说,是在真的为老百姓好,还是说老去的骚扰他们;是让老百姓在你们的吆喝、命令下变得老老实实的,还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让他们自由健康的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再说的直白点,像你们这样的政治以及政策都不行,唯有我柳宗元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啊!柳宗元借一个问者之口,说出了他的内心话,体现了他的硬骨头,我不但硬,而且还可以作为你们的老师教训你。所以,柳宗元高兴得很,“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在《捕蛇者说》里,柳宗元将朝廷的**裸的暴政揭露得酣畅淋漓,而在《种树郭橐驼传》里柳宗元则“温情的”讽刺那些看起来是君子的无耻小人,无能的朝廷。为什么这样说,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非常的正派,非常的勤政,非常的关心老百姓。但实际上呢?他们对老百姓管理得非常的严,非常的死板,非常的繁琐。压根就没把老百姓当人看,说穿了,这仍然是一种暴政,一种被“温和光环”掩饰下的暴政。如果我们将《扑蛇者说》和《《种树郭橐驼传》结合在一起,可以发现者,柳宗元的这两篇文章真是珠联璧合,实在是寓意深远。
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像这样的文章还有不少,比如,《梓人传》、《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罴说》、《宋清传》、《段太尉逸事状》、《河间传》等等。这些作品如匕首、如投枪、如刀刺,实乃古代鲁迅也。当然,柳宗元在被贬期间,也不是仅写文章,他在永州为司马,在柳州为刺史好歹也是一个官。因此,他也是有政绩的。
比如,在唐朝是禁止买卖奴隶、贩卖人口的。柳宗元在柳州的时候,他曾针对当地贩卖人口的恶劣行径进行有效的遏制。释放奴婢,当时的柳州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柳宗元上任后,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可出钱赎回。
为了使得这一政令顺利执行,柳宗元还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当工钱抵完债后就可以恢复人生自由。这一举政令自执行后,广受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又如,柳宗元在柳州大力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推广医学,培养医学人才。
再如,柳宗元大力组织民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
柳宗元以他的硬骨头,硬是在这偏远荒凉之地,打造出了一片心天地。我们不得不佩服柳宗元真乃一铁人也。估计唐宪宗知道这情况,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是恨?是佩服?是后悔?无法说清。
6
这样的硬骨头,这样的古代鲁迅,这样的铁人,这样的一个古代文人,他的结局如何呢?我只能用“悲剧”来形容。
柳宗元是病死在柳州的,他到柳州后就再也没回到过长安。有人说柳宗元就是被唐宪宗给贬死的,这话也不无道理。柳宗元被唐宪宗贬到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因为唐宪宗及其一帮伪君子,使得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柳宗元虽然骨头硬,但他的内心深处也难免有郁闷、哀伤、无助等负载的情感纠结在一起。在身体饱受病痛折磨得同时,还要忍受政治上的不得志,难怪乎柳宗元死的这么的早。
柳宗元死后,据说连一口棺木都置办不起,还是桂管观察使裴行立给筹措了丧葬费用。想想,一个刺史死后连棺材都买不起,这是何等的凄凉!我们常说读史如读心,我写到此处,不免会掉下伤心之泪。柳宗元死后,他的哥们刘禹锡主动承担了抚养其后代的责任,还邀请大名鼎鼎的韩愈给他写墓志铭。
柳宗元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但他的哥们刘禹锡还活着,活得很好。我常在想,如果柳宗元不那么硬,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身体最大限度的保持健康,等到唐宪宗不在了,或许他的命运将不同。事实真的是这样,刘禹锡在唐宪宗死后,被调往四川做官,后来又先后在长安、洛阳、苏州做官,官位越来越高,担任过秘书监、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兵客,官居三品大员。
刘禹锡活了71岁,打破杜甫所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刘禹锡的寿终正寝无疑是对那些当年迫害他们八个人的无耻小人的最大讽刺。
且看刘禹锡如何用他的神来之笔讽刺的,当年不是因为一首关于桃花的诗让他们再次被贬吗?现在57岁的刘禹锡再次写了一首关于桃花的诗,名为《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漂亮,特别是最后一句“前度刘郎今又来”。如果柳宗元在天有灵,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笑三声,哥们,你写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