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泪溅龙床陆游的北梦难就

熊显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2最新章节!

    1

    据说,陆游的出生很有名堂,他的母亲在临产前夜梦见了北宋著名诗人秦观。www.Pinwenba.com这跟韩愈有点相像,韩愈说他梦见了李白,兴许古人都喜欢做这样的梦。秦观字少游,陆游的父亲陆宰干脆就那秦观的名字做文章,陆游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和李白一样,陆游也玩炒作这一手。陆游说他的祖先是楚国狂人接舆陆通,接舆陆通是谁?就是那个“凤歌笑孔丘”的牛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但光有这个祖先还不够牛皮,毕竟这太遥远了,谁信啊!所以陆游又说一个年代比较近的,是谁呢?大唐丞相陆贽。可能陆游觉得这样说还不够,他又联合自己的老师曾几,说他的祖先是晋代的陆机和陆云。

    陆游这样为自己身上贴金,无非是想扩大自己的名气。但是,他老师曾几也跟着扯牛皮,这就让人有些想不通了。不过,细细想来,曾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陆游传承江西诗派的衣钵。江西诗派牛叉啊!他们的师祖爷就是大名鼎鼎的诗圣杜甫。偏偏陆游这个人思想有些独特性,不想受人摆布自己的理想。那么,陆游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陆游想过做名隐士,更想做政治家。做隐士这个很好理解,古人常干这事。做政治家这可不是就凭嘴说说,那可得有真本事才行。陆游说他想做政治家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的祖父陆佃很了不起。陆佃曾经跟随著名宰相王安石学经,担任过礼部尚书、吏部侍郎等重要职务,后来,在党争中受蔡京的排挤,被罢为中大夫知亳州,有著作二百四十二卷,成为陆氏家学。

    大家可能要问了,这陆氏家学有多牛?其实,要是想想我们熟知的曾国藩家训就知道了。陆氏家学的确让陆氏的子孙受益颇多。比如,陆游的父亲陆宰,他就做过淮西常平使者,直秘阁、淮南计度转任副使。陆游有兄弟四人,他的兄弟都做上了知州、通判一类的职务。如此一来,似乎注定陆游也是一个牛叉的人物。

    关于陆游的出生地,按照他的说法是越州山阴。其实,陆游是在父亲陆宰调回京城的路上,一家人由楚州至汴京,坐船经过淮河时生的。当时,一家人遇到连续的狂风暴雨,船无法航行,为了安全便在岸边停靠下来。就在金人挥师南下大举进攻宋朝的十天后,陆游在船上出生了,这一天为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即公元1125年。不过说来也怪啊!陆游一出世,一直不停的狂风暴雨竟然立刻就停了。

    这还了得,古人都挺相信天象的,往往牛叉人物出世,都会伴随有异常的现象发生。陆游的出世,是不是也寓意了大宋王朝的风雨飘摇呢?或者说,这对陆游来说,会不会不是一个好兆头?出生的那天,风雨大作,船在湍急的河流中晃荡不已。看看陆游的一生,就像他出生时的情形一样,始终生活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此,陆游的心里可是极度的哀怨,他说“我生学步逢丧乱”(《三山杜门作歌》)。

    陆游说这话不是乱说,事情真的是这样: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将大宋摧残得支离破碎,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陆游的一家不得不东奔西藏,在饥饿与惶恐中历经千辛万苦才回到老家山阴。

    公元1127年5月,宋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史称宋高宗。这是南宋王朝的第一个皇帝,换句话说,陆游身在南宋了。由于陆游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成长的,再加上他受到父辈们的影响,比如陆宲,陆宲当时为提举京畿常平等事,身在陈留,他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地方财政。但这个陆宲非常了得,在金兵直逼东京的时候,有一股金兵侵入陈留,金兵的厉害让宋朝的很多官员和士兵都感到害怕。那么,理所当然,头脑里反应的第一个字就是“逃”。

    陆宲这个人不信邪,你们要逃是你们的事,我可不逃,我要给金兵一点颜色瞧瞧。说干就干,他召集了戍守燕山的军队和当地的民众,在他的严格有效的训练下,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士气高涨。这支军队守住扼要关口,金兵硬是奈何不了他们。可惜的是,陆宲后来被宋钦宗给罢官了,理由很简单,投降派占了主流。被罢官的陆宲贬回到了老家山阴,过上了闲居的生活,知道陆游24岁得时候,他才去世。换句话说,陆游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深受陆宲的影响。每每陆宲将其当年的壮举,以及金兵的残暴,这让陆游是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上战场,跟金兵好好战斗一番。

    现在有两个问题是,首先,你得有本事在战场上跟金兵对仗,也就是说你得有武功。其次,光有武功还不行,你还得动策略,也就是说你得能文。这两样加起来,那可就厉害了。现在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陆游会不会武功。答案是肯定的。有证据吗?有,陆游的父亲陆宰曾经“落草为寇”,在东阳有一支民间组织的抗金队伍,老大名叫陈彦声。陆宰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再加上这个陈彦声也是抗金的,所以就去投奔了他,陈彦声一听大名鼎鼎的陆宰要去投奔他,高兴得不得了。把陆宰一家大小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从此,陆宰一家就在陈彦声那里住了三年。在这期间,陆游从一个6岁的小男孩成长为9岁的小少年了。陆宰除了交陆游读书写字,剩下的时间就跟那帮抗金义士们舞刀弄枪去了。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陆游曾说自己最擅长武艺的是剑术,他在诗文里写道自己“学剑四十年”(《醉歌》)“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或许你会认为,光说不练假把式。陆游可不是嘴巴说说而已,他曾镇定自如的一枪赐死猛虎。

    那文这方面,陆游行不行呢?行,陆游说他“读书三万卷”(《醉歌》),当然,这些书肯定是比较全面的,仅是那陆氏家学就了不得了,而且,陆游还熟读兵书。因此,陆游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既然陆游这么了得,他是不可能一直呆在老家的,他要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于是,陆游开始了考试之路。

    我们不禁要问,陆游考试顺利吗?不顺利,不是他自身才学的问题,而是他运气不好,碰到了大奸贼秦桧。现在,摆在陆游面前的有两条路,要么顺应秦桧跟着他走,保管你陆游吃香的喝辣的,成为有车有房有美女一族;要么跟秦桧对着干,你走你的主和路,我走我的主战路线。陆游会选择哪一条呢?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二条路。这么一来,首先陆游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站队的问题,这个问题没解决好,那你考试之路肯定不顺当。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陆游的老师曾几跟秦桧有矛盾。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曾几不但是江西诗派的传人,他还主张抗金,不但他主张抗金,他的哥哥曾开也主张抗金,这哥俩都看不起那些投降派。有一次,秦桧跟曾开在一起聊天,曾开故意问秦桧,说丞相大人啊!您觉得宋朝跟金国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秦桧当时正在积极主张绍兴议和,可能没听出曾开问这话的弦外之音,就随口回答说,宋朝和金国的关系嘛,不就是高丽和宋朝的关系么。高丽和宋朝又是什么关系呢?是朝贡关系,高丽想宋朝称臣,每年都要拍使臣向宋朝进贡的。换句话说,这是小弟与老大的关系。秦桧这样说,分明就是主张大宋向金国称臣了。

    曾开一听,顿时大怒,说,像你这样奴颜婢膝之人,我可不敢听从您这样的教诲。说完,拂袖而去。秦桧这才醒悟过来,原来曾开是在拿自己开涮,讽刺自己,气得两眼直冒火。秦桧一生气,后果很严重,曾开和曾几这哥俩都被罢了官。后来,曾几曾到陆游的老家山阴来拜访陆宰,陆游造就听说曾几的大名,当即就拜他为师。有了这样一位老师,陆游的名气很快就大了起来。同样,有了曾几这位老师,那陆游跟秦桧就存在着一种很微妙的关系,秦桧很有可能从中作梗。

    事实证明,陆游连考两次都没考上。这跟秦桧脱不了关系。更何况,陆游自己也是跟秦桧对着干。比如,岳飞惨死风波亭这件事,对陆游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我们从陆游写的关于岳飞之死的诗篇中可以看出他对秦桧有多么的愤恨。对此,我试举一例,“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陆游《剑南诗稿》卷二十七)?

    陆游的这两次考试失败,并没有使他灰心丧气,十年后,那时的陆游29岁,他再次来到临安参加考试。这一次,陆游会成功吗?

    陆游参加的第三次考试与前两次不同,这一次是锁厅试。什么是锁厅试呢?就是朝廷根据你祖上做官的功德,你后代直接入朝为官,这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另外,如果有现任官衔的也在其中。陆游的祖上有不少人都是做过官的,所以陆游就有这样的资格参加锁厅试。不过,陆游想要直接就进入朝廷做官,恐怕行不通。因为,陆游父亲入仕的官职并不高,再加上有秦桧这根搅屎棍,估计陆家曾经有的功劳都被他整没了。如此一来。陆游只有通过科举这条路才能入朝做官了。

    有人可能要提出疑问了,你这样说不是前后矛盾吗?并不矛盾,因为陆游在这次考试之前,他已经是一个候补的登仕郎,属于九品官,只是这个九品官为虚衔。陆游虽然祖上的功劳被秦桧弄没了,但陆游有一个登仕郎的头衔挂在那里,这个你秦桧没法给整没了。那么,陆游是可以参加锁厅试的。

    以陆游的才学,这次锁厅试绝对是十拿九稳。但他这次运气更背,他自己也清楚,真是霉起冬瓜灰了。秦桧这老不死的,自己已经权倾朝野了,他还不满足,还要让他的孙子也跟他一样。这爷孙俩一个是大搅屎棍,一个是小搅屎棍,真是配绝了。秦桧的孙子秦埙在考试前就跟他爷爷放话了,说,爷爷,这次我可一定要是第一名,要不那些读书人会看不起我的。秦桧拍了拍孙子的肩膀,说,孙子啊!放心吧,有你爷爷在,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完了,陆游这次又没希望了。但陆游不怕,我考试的文章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我就是要彰显我的主战路线。估计秦桧牙齿都要笑掉完了,陆游啊陆游,你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我还不信死猪会飞天?

    俗话说否极泰来,陆游这次是有惊无险,秦桧这次失算了。主考官是一个有眼光有胆识的“好好先生”,此人名叫陈之茂。陈之茂不信邪,你秦桧再怎么搅和,我不买你账,咋地!陈之茂一看陆游的文章,哇塞!好啊!简直太好了!这样的人都不是第一名,那岂不是扯淡嘛!于是,大笔一挥,陆游第一名,秦埙第二名,让你一辈子在文人面前低人一等,嘿嘿!古代有这样的观念,如果你不是进士出生,就算你的官再大,给人的感觉也是低人一等。还别说,陈之茂这招技术含量起码值四个加号。

    考试结果一公布,秦桧跟秦埙气得吐血,秦埙在他爷爷面前打发脾气,爷爷,你不是说十拿九稳吗?怎么给陆游这小子得了第一名?秦桧说,妈的,这个陈之茂敢坏我好事,我要让他没好果子吃。乖孙啊!你也别灰心,不是还有殿试吗?我要让陆游这小子过不了殿试。

    秦桧想了什么招呢?他跟宋高宗说了陆游一大堆坏话,说陆游就是仗着自己有点才,成天就是拉帮结派,到处跟人说怎么恢复中原,搞得人心惶惶,这样对朝廷政局的稳定是大大的不好哇!再说了,这朝廷又不是陆游的,凭什么他陆游说了算?大宋江山可是您在当家啊!您是老大啊!秦桧这样说,那陆游死定了。果然,陆游殿试没通过。而主考官陈之茂也因此被秦桧陷害,罢了官,本来秦桧还想弄死陈之茂的,不过他没机会了。因为,秦桧在这次考试的第二年就嗝屁了。

    不过,陆游通过这次考试也并非一无所得。他在殿试后名气越来越大,并把自己这次考试的失利看成是一次壮举。后来在《放翁自赞》中陆游自豪的说:“名动高皇,语触秦桧。”很多人都不敢跟当今皇上提恢复中原之事,不敢得罪秦桧,我陆游就敢。

    秦桧嗝屁后,一向主和的宋高宗突然改变了态度。难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难道突然变成硬骨头了?不,这两样都不是。原因还在于秦桧当权时势力太大,大到连皇帝都感觉害怕了,好不容易等到秦桧嗝屁,如今宋高宗总算松了一口气,为了抑制主和派的势力,他开始重新启用主战派的一些重要人物。

    也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陆游的老师曾几重新出山了,被朝廷任命为礼部侍郎。陆游听说后,自然兴奋不已,他的春天要来到了。考场上的失败让他倍感自己苍老了许多,对此,陆游在《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中这样写道:“老管人间齐得丧......我老渔樵君将相。”陆游跟一位叫朱景的朋友说,我看惯了人世的炎凉,人生的得与失。兄弟啊!你就要青云直上了,可我呢?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练了这么多年的武,却要在这乡下靠打渔砍柴为生,我空有一身的本事,报国无门,我就要在庸庸碌碌中度过我的一生。陆游说这段话,无疑表达了自己悲观的心情,同时也在害怕岁月的流逝,他称自己是“老渔樵君”,一个“老”字凸显了那悲凉的心境。此时的陆游才34岁而已,年龄与心境的落差彰显了陆游的心态极不乐观,同时也透露出陆游对功名的嫉妒渴望。如今,他的老师曾几出山了,陆游自然会感觉自己的春天要来了。

    心动不如行动,就在秦桧嗝屁的三年后,陆游决定毛遂自荐。当然,能够毛遂自荐的人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同时还需要朝中有人才行。否则,即便是你有那个勇气去毛遂自荐,成功的机会也不大。陆游之所以敢去毛遂自荐。主要有以下原因:

    1、陆游不是一个草包,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知识精英。

    2、陆游功名心太重,不甘心就这样做一个老渔樵君。

    3、陆游的内心深处一直没忘记收复中原。

    4、陆游的老师曾几在朝中做大官。

    有了这四点原因,陆游在毛遂自荐后收获不小,被朝廷任命为福州宁德县的主薄,两年后,36岁的陆游被调到京城临安,担任赦令所删定官的职务,这个职务主要是负责编篡已经公布的法令。过了一年,37岁的陆游被调往大理司直兼宗正薄,这个官说白了就是有点类似史官那种,只不过是专门为皇家编纂而已。陆游在短短的几年连升三级,总算是好运来到。当然,这肯定与他的老师曾几的推荐有直接关系。

    按理说,陆游这次应该好好的干好本职工作,做出点成绩来,然后再伺机向宋高宗进言,希望能委以重任,实现驰骋沙场的梦想。但偏偏陆游太心急了,他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他恨不得马上就能跟金兵好好较量一番。那么,机会来了吗?来了,陆游以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的情怀当着宋高宗的面做了一件极度恶心又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2

    陆游到底做了什么事呢?陆游自从到京城做官后,成天“不务正业”,隔三差五的去骚扰皇上,而且一次比一次骚扰的厉害,不仅如此,陆游还哪壶不开提哪壶,皇上讨厌什么,他就专门说什么。有一次,陆游在去之前,心里琢磨着这次一定要给皇上来一个特狠的,否则皇上老是记不住当年金兵入宋的耻辱。

    这件事陆游在《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中有记载,“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原来,陆游是要让宋高宗御驾亲征。前几次陆游不过是提醒皇上不要忘了收复中原之事,这一次来了一剂猛药,那宋高宗受得了吗?

    我们来看陆游是怎样骚扰他的,陆游一脸悲愤的表情站在宋高宗面前,说皇上啊!这次您一定要御驾亲征,只有这样前方的将士们才能同仇敌忾。如果您不放心,我陆游愿意做您的马前卒,誓跟金人战斗到底!陆游越说越激动,居然哭了起来,这还不算,哭着哭着流鼻涕了,陆游也不怕恶心,那眼泪跟鼻涕流得哗哗的!在擦拭的时候不小心甩到了唐高宗的龙椅上。我靠!这不是要命嘛!宋高宗被陆游这么一搞龙颜大怒,你陆游简直是太过分了,这么不讲究卫生,这么不顾一个文人的身份,成何体统!尽管宋高宗是气得双手发抖,可陆游呢?不管这些,还在那哭着说,皇上啊!您一定要御驾亲征,御驾亲征……我陆游甘为马前卒!

    这就是著名的泪溅龙床事件。据说,这事闹得非常大,朝廷很多官员都说陆游这小子是不是疯了。当然,也有看笑话的,不过想起来也的确挺好笑的,你陆游好好说不行吗?干嘛弄得又是眼泪,又是鼻涕的,还甩到龙椅上。在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陆游如此胆大妄为,宋高宗不杀他吗?没有,即便是宋高宗想杀陆游,他也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杀他。因为,杀陆游就等于杀那些跟陆游一样的主战派。宋高宗不会傻到这个地步。那么,剩下的办法就是贬谪,古代皇帝都爱干这事,对那个官员看不顺眼,贬呗!反正有那么多偏远荒凉的地方,够你喝一壶的了。好在宋高宗只是把陆游贬回老家去了,要是像柳宗元那样,陆游可真是死路一条了。所以说,宋朝的皇帝对文人还是挺宽宏的,要换了其他朝代,陆游早就没命了。

    除了这件事让宋高宗很是不爽外,陆游还有不少观点都是跟宋高宗对立的。比如,陆游一直都认为南宋的都城不应该在临安,而应该在建康。以前是没法,现在局势比以前好多了,不应该在江南这个花红柳绿,消磨斗志的地方长期呆着。陆游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这样的观点他都可以直言不讳。当然,陆游敢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原因在于朝廷曾讨论过都城的问题。主和派认为应该就在临安,而主战派认为应该在靠近宋金边界的地方。像宗泽就觉得应该在东京,东京保卫战的牛叉人物李纲认为应该在陕西关中一带,或者湖北襄阳,如果这两个地方都不行,那就只剩下建康了。在这里,我说一下建康,既然陆游认为建康是都城的最好之选,理由是什么呢?

    1、建康历来是被公认的帝王之都。这个无需多说。

    2、建康城池稳固,城高三丈。而且依靠长江,有长江的掩护,进可攻,退可守。

    3、占领了建康,可以控制富庶的江南。

    4、建康西北两面都有长江可依,又有钟山龙盘、石关虎踞之势。

    尽管选择建康作为都城有这样大的好处,可宋高宗就是不同意。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条:一是临安“太好玩了”,能让宋高宗流连忘返。据说,宋高宗当年丢弃百官置老百姓于不顾逃跑的时候,远途经过不少地方,唯独临安让他是心醉不已。临安多好啊!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二是临安靠近东海,一旦发生战争,宋高宗可以坐船逃跑。这小算盘打得挺响的,连退路都想好了,从海上逃,如果有飞机的话,估计毫不含糊的从空中逃跑。你说,像这样一个皇帝,陆游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吗?难,难上加难。不过,别以为从海上逃就是最好的,虽然金人对海战不感冒,但是,如果在海上呆久了也是要出问题的。最直接的一个问题是,吃什么?即便是人家不敢来追你,饿也得把你饿死。还别说,这样的悲剧还真的发生过,而且就发生在南宋。公元1279年,南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叫赵昺,他被蒙古人一直追到了海上。原来,南宋军队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打得稀里哗啦,全军覆灭。有个叫陆秀夫的人背着八岁的赵昺逃到海上,结果实在是撑不下去了,没有办法,就抱着赵昺一起投海自尽了。

    陆游卷起铺盖回老家山阴后,一呆就是三年。现在有一个问题出来了,陆游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要皇上御驾亲征,那皇上去了吗?宋高宗原本打算从海上逃的,在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这一年的五月是宋高宗的生日,金国的完颜亮派使臣前来祝贺,这帮使臣可不好伺候,他们不但傲慢无礼,而且还借着祝贺之际,要求重新划分宋金两国的国界,怎么个划分法呢?长江以北的地盘都归金国。如果不答应的话,那后果会很严重。

    宋高宗吓惨了,如果答应的话,那以金国的狼子野心,以后还会要得更多,不答应的话又怕金国一生气,说不定连临安也呆不下去了。这金国的使臣也够坏的,他们还说宋钦宗已经嗝屁了,从精神上刺激宋高宗。宋高宗果然入局,当场就哭了起来。

    在宋高宗的潜意识里,他想到的就是逃,从海上逃。但当时的丞相陈康伯坚决反对,决定跟金国较量一番。谁来做主将呢?此时的宋朝几乎找不出像样的将帅之才,唯有一个已经年老得不行的刘锜还勉强可以。就这样,刘锜担任了统领淮南、江东以及浙江一带的兵马,准备跟完颜亮较量一番。其实,宋军完全可以打败金军的,只是宋军的了“恐金症”,所以战斗力大大下降了,结果宋军是大败。陆游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泪溅龙床请北征”的。

    宋军一失败,宋高宗更是吓得不行,我说从海上逃吧,现在还不逃就没机会了,我这次是真的不管你们了,我马上收拾行李就走。丞相丞相陈康伯气得不行,说就知道逃,现在就算皇上您逃,你这样弃百官于不顾,万一发生危险,谁来保护您?说白了,连一个给你挡“枪子”的人都没有。陈康伯为了稳定人心,把自己的一家老小都接到了临安,以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陆游的老师曾几也上树宋高宗,给他打气,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前面说到陆游不是因为“泪溅龙床”而被罢官了吗?陆游回去后没闲着,隔三差五的跑到他老师曾几那里说要到战场上跟进军厮杀一番。

    在主战派的努力下,抗金情绪高涨,宋高宗的情绪才稳定下来,终于决定颁布亲征命令。宋高宗的运气有点好,他还没动身呢?前线的宋军就打了个打胜仗,取得了采石矶大捷。宋军的这次胜利意义重大,最显著的一点就是让宋军觉得金兵也也不是不可战胜。之后,宋军战胜的消息不断传来,最后收复了西京。陆游挺遗憾的,他没能亲自上战场杀敌,西京收复后,他激动的写下了《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一诗,在诗中他这样写道:“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陆游将金人称之为“胡儿”,说你们这帮“胡儿”也太自不量力了,竟然想着长期占领大宋的国土,现在你们遭报应了吧!是天意让你们大败,是天意让我们大宋取得胜利。陆游为什么将这次胜利称之为天意呢?其实,这次宋军能够胜利,还真的是沾了天意的光,金人在进攻宋朝的时候按理说应该是齐心协力才对,但偏偏在这节骨眼上闹内讧。陆游在诗中提到的白发将军就是当时在均州的知府武巨,他趁金人闹内讧的时候,率领军队向北方进军,一举攻下西京。

    那么,这次宋军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对陆游的命运有没有改变呢?可以说,只要宋高宗在位,陆游想要翻身几乎不可能,因为宋高宗很不喜欢理由的那张嘴。他讨厌陆游隔三差五的给他说抗金的事。这么说来,只有宋高宗不做皇帝了,然后下一届的皇帝如果又不像宋高宗那样,陆游才有可能翻身。

    还没说,机会真的来了,来得有些让人笑意不已。为什么这样说,宋高宗应该是最高的决策者,但在战后任命官员的一件事中,让他丢尽了面子。具体说来是这样的,这次宋军能取得胜利主战派功不可没,因此主战派的实力大增,宋高宗亲自任命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被他们给否决了。这还了得,皇帝说话都不作数了?主战派为什么要反对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呢?

    我个人认为是杨存中的性格所致。杨存中虽说是杨家将的后代,也曾战功显赫,但是这个人为人谨慎,对宋高宗惟命是从。为人谨慎没错,不过,对宋高宗惟命是从这点就跟主战派有冲突了。为什么这样说,你想想,宋高宗是什么人啊!一遇到事就想着逃,让江淮一带的军权给只会对宋高宗惟命是从之人,那可就麻烦了。因此,出于“一种安全考虑”,主战派是不会同意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的。

    宋高宗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这简直是对他极大的侮辱。为了挽回面子,找个台阶下,宋高宗决定禅位,将皇位让给了太子赵眘。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即公元1162年,太子赵眘即位,改元隆兴,史称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陆游是激动万分,以前在他老爸的手下干得很是窝火(宋孝宗赵眘并非宋高宗赵构的亲生儿子,而是他的养子,关于这一点,这里不再详述。)上不了战场就罢了,还要被贬官,这太让人压抑了。后来,陆游曾作诗表达当时的激动心情,“呜呼!桥山岁晚松柏寒,杀身从死岂所难!”(《三山杜门作歌》)

    陆游说,我这心是经过风雨的摧残历练,会像松柏一样坚贞不屈,只要您孝宗皇帝一句话,我陆游就算是上刀山下油锅都不怕。既然陆游如此这样激动,那宋孝宗的反应如何呢?

    每个皇帝即位为了笼络实力,都会提拔跟随自己的一批人。宋孝宗也不例外。他要启用一批有实力,有才华又值得信赖的人。现在有一个问题是,陆游只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官,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小臣疏贱”。一个跟皇帝关系疏远的小官,怎么就被宋孝宗给看上了呢?陆游能被宋孝宗看上主要有以下三点:

    1、朋友哥们上司的极力推荐。陆游的朋友周必大在宋孝宗面前时常说起陆游。周必大的仕途比较顺利,最后做到官居丞相,被封为益国公,他非常关照陆游,特别是在宋孝宗即位后。与之同时,陆游的上司史浩和黄祖舜也大力推荐陆游。史书记载,“善词章,谙典故”。(《宋史·陆游传》)

    特别是史浩,这个人很牛叉,他是宋孝宗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赵眘能立为太子有汗马功劳。在完颜洪亮举兵南侵的时候,赵眘曾上书要求上战场,这无疑犯了他老爸宋高宗忌讳。因为,当时宋高宗是决定御驾亲征的。现在你赵眘上书要求上战场,是不是有其他的企图啊!果然,宋高宗十分生气,这时史浩跟赵眘出了个主意,说你赶紧再写一份奏章表示谢罪,说自己这样做没别的意思,是为了跟随父皇的御驾亲征,为父皇的安全考虑。宋高宗看了奏章后,转怒为喜,并把赵眘呆在身边去了建康,之后又立他为太子。

    2、陆游有真才实学。这个无需置疑,陆游才学那绝对是很牛皮的。再者,他还是曾几的得意门生,在诗坛的影响力可不小。有一次,宋孝宗问周必大,说当今诗人里面,有谁比得上李白啊!周必大回答说陆游。大家可能觉得这个周必大是不是信口开河,为了朋友吹牛皮。还真不是,陆游有一个外号叫小李白,在宋朝,作为一个诗人,陆游的地位绝对是跟李白在唐朝时一样的。连同时代的朱熹都很佩服陆游,在《答徐载叔赓》中有这样一句话,“近代唯见此人,为有诗人风致”。朱熹说在他认识的人里面,只有陆游才是称得上风范与气质二合一的诗人,并说陆游的诗“在今当推为第一流”。(《答巩仲至》)此外,陆游在历史方面也是行家,他曾撰写了著名的《南唐书》。

    宋孝宗在召见陆游的时候曾对陆游进行全方面的考验,问及的内容涉及诗文、历史、政治以及军事,陆游对答如流,观点独到。《宋史·陆游传》记载,“力学有闻,言论剀切”。

    3、陆游绝对值得信赖。“桥山岁晚松柏寒,杀身从死岂所难!”,这样的话不是谁都说得出来的。尽管这首诗是陆游在宋高宗和宋孝宗死后才写的,但这绝不影响到陆游说这句话的真诚性。我们纵观陆游的一生,便可知道。

    这样说来,陆游绝对是宋孝宗即位后会重用的人选之一了。确实如此,宋孝宗在召见陆游后,便被直接赐为进士,不用通过科举考试就及第。获得这样殊荣的在宋孝宗时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陆游,另外一个就是尹穑。对此,《渭南文集卷五·辞免赐出身状》记载,“惟是科名之赐,近岁以来,少有此比:不试而与,尤为异恩”。这说明了什么?至少可以说明宋孝宗对陆游是多么的信任,不用考试直接就及第了进士。

    此外,宋孝宗在即淳熙十六年,即公元1189年,亲自下旨任命陆游为礼部郎中,属于正六品。这是宋孝宗禅位前任命的最后一位官员,如此恩待陆游,可见宋孝宗对陆游是多么的看重。

    那么,陆游在宋孝宗期间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他不是一直主张抗金,收复中原吗?宋孝宗会不会像他老爸一样主张“求和”呢?

    3

    可以说,宋孝宗是南宋史上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了。换句话说,宋孝宗跟他老爸宋高宗不一样。对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赵眘还是建王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当完颜洪亮举兵南侵的时候宋高宗想到的就只有逃,而赵眘却主动上书,说自己愿意亲自率兵迎敌。他不信那个邪,金兵难道就真的是战无不胜?

    2、赵眘即位后,励精图治。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重用主战派,任命他的老师史浩为右丞相,任命抗金将领张浚为枢密使,并将江淮一带的兵权全部交予他。张浚在宋高宗时期,一直被排挤,宋高宗曾这样说,就算我亡国,也不会让张浚带兵的。赵眘重用张浚表明了他主战的决心。

    3、为岳飞父子平反,追复岳飞的原官,厚礼改葬岳飞。同时,还四处寻找岳飞的后人,准备破格录用。岳飞的影响力是让金人害怕又佩服的,管岳飞叫爷爷,这样一来金人就是孙子了。没法,谁叫岳爷爷这么厉害呢?

    如此一来,可见这个宋孝宗确实跟他老爸不一样。他上台后,朝廷的格局一下子明朗了——主战派掌权。于是,整个朝廷上下抗金情绪高涨。

    那么,陆游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了吗?又或者他能到战场上杀敌吗?我们先看陆游在政治上有何作为。陆游曾上书要求迁都建康,并分析当前抗金的敌我形势,同时主张重用西北人才。对此,《上二府论都邑札子》和《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札子》中有记载。此外,陆游还建议联合西夏,牵制金国的力量。可以说,陆游的这些建议都挺好的,在为抗金北伐做准备。

    这样说来,陆游的政治理想实现了?事情没这么简单,陆游这个人还是太书生气了,他看不惯宋孝宗身边的亲信曾觌和龙大渊。这两个人曾是赵眘没当皇帝时的门客,也不知道这两个人使了什么招,赵眘硬是宠信他们。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话不假。赵眘当了皇帝后,曾觌和龙大渊自然也得到了提拔。按理说,这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是这两个人就是一坨屎,成天打着皇帝的旗号为非作歹,这让朝中不少大臣很是看不顺眼,但又碍于宋孝宗的缘故,不好说什么。偏偏陆游不信邪,我管你是谁啊!就算你是老虎,我也要在虎口拔牙,何况你还不是什么老虎,只是一坨屎。只要机会来到,我就要让你好看。

    还别说,机会来了,这个曾觌喜欢搞宫女,当然,他是不敢公开搞,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但有一次不小心给露陷了,当时宋孝宗举行了一个内宴,去参加的都是一些亲信的大臣,宴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个宫女就拿出了一张手帕,请曾觌给她题字。这就奇怪了,就算要题字也应该招宋孝宗啊!干嘛找曾觌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曾觌跟这个宫女关系不简单,很有可能有一腿。曾觌不是傻子,他能当着皇上的面答应吗?所以,曾觌就拒绝了。

    陆游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呢?原来,丞相史浩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当时史浩就看出了这其中的端倪,宫女跟外臣搞成这个样子,是很容易出乱子的,生一些孩子出来这倒是小事,弄不好还可能会泄露朝廷机密。史浩碍于皇上的面子,没有当场揭穿。没过多久,史浩在一次闲聊中,把这件事就告诉了陆游。陆游一听,火冒三丈,这还了得?不好意思,我现在也不跟丞相你聊了,我有重要事情去办。

    陆游找到了参政知事张焘,将这件事告诉了他。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了,陆游为什么不直接去面见皇上,直接参曾觌一本不就得了?其实,陆游在这件事上耍了个技巧,他知道自己的说话分量肯定不够,毕竟这个曾觌是宋孝宗的宠信,如果自己贸然去说,宋孝宗多半不信。所以,陆游就找到了参政知事张焘,希望他能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宋孝宗。《宋氏·陆游传》记载,“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什么意思呢?陆游认为曾觌和龙大渊二人居心叵测,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信,培植党羽,这种人如果不早点把他干掉,等以后翅膀长硬了,那可就麻烦了。

    于是,张焘就把陆游说的这件事告诉了宋孝宗。本来宋孝宗原本打算升曾觌和龙大渊的官的,现在一听这事,脸色一变,说你是听谁说的,张焘一看皇上脸色不对,就说是陆游告诉他的。陆游这下麻烦了,宋孝宗当时就说,我最烦那些在背后嚼舌根的人了,这陆游就是一个小人。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就这样,陆游就被赶出了京城,为镇江府通判。这就意味着,陆游从京城到了地方,离皇帝身边就更远了。

    当然,即便是如此,就说明陆游完全没机会了?不,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个时期还是主战派掌权,陆游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然而,陆游的运气不好,主战派在符离之战的大败让宋孝宗抗金的决心动摇了,同时,主和派充分利用主战派在符离之战的失败大做文章,这样一来,不但右丞相史浩被罢免,左丞相陈康伯也被罢免了,之后,张浚也被罢了官。三个举足轻重的主战派大人物的被罢免,意味着主战派失势了,而主和派又重更新得势了。隆兴议和后,陆游再次被罢官,这次罢官的理由有点意思,《宋氏·陆游传》记载,“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原来,在张浚还没被罢免的时候,陆游曾在镇江跟张浚一起商量,准备说服宋孝宗希望还能够再次对金出击。这个时候,主和派就感到很害怕,张浚掌管江淮一带的兵权,力量不可小视,唯有铲除张浚,议和才有希望。其实,给陆游安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不过是一个借口罢了。

    因此,我认为陆游政治理想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陆游一直主张恢复中原所致。虽说宋孝宗跟他老爸不一样,但是他老爸活得久啊!宋孝宗在位27年中,他老爸就活了25年,真的可以说得上老不死了。宋孝宗上要面对他老爸的压力,下要面对主和派的挑唆,如此一来,宋孝宗就是“两面受敌”,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孝宗妥协了,他一妥协,隆兴议和就成了定局(公元1164年,南宋与金达成隆兴和议)。换句话说,陆游在朝中几乎没有能为他说话的人了。对陆游而言,可以说真的是没有希望东山再起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陆游能上战场杀敌吗?陆游也学杜甫,四处写信。在讲述这个之前,我做一点补充说明,乾道四年,即公元1168年,朝廷内部官员的任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主张抗金的陈俊卿被任命为右丞相,虞允文被任命为左丞相。其次,曾觌和龙大渊一个被赶出了京城,一个也嗝屁了。朝廷的这一变化,说明了宋孝宗又决定走主站路线了。这样一来,陆游被重新启用的可能性也有了,果然,陆游收到了四川宣抚使王炎的一封信,希望陆游能出山相助,共赴前线杀敌。陆游看到信兴奋得不得了。在回信中他这样写道:“某敢不急装待命,碎首为期。运笔飒飒而草军书,才虽尽矣;持被刺刺而语婢子,心亦鄙之。尚力著于微劳,庶少伸于壮志。”(《谢王宣抚启》)

    陆游说我一收到你的信啊!简直是迫不及待的要准备行装,等待着进军前线的命令,就算是要战死沙场我也不怕。紧接着,陆游说了一句自认为很谦虚的话,“运笔飒飒而草军书,才虽尽矣”,尽管我才疏学浅,但我的还是愿意用我的笔给你起草军书,出一些点子之类的。陆游生怕人家会误会自己真的不行,于是赶紧又补充一句,我这人啊,最讨厌那些睡在女人窝里,成天东家长西家短的生活。这哪是男人该干的事啊!我现在就是要趁自己还有能力的时候杀入战场。

    就在陆游满心欢喜,热血澎湃的时候,一盆冷水很快就泼了过来。原来,朝廷不知道发了什么羊癫疯突然下了一道旨,任命陆游为“左奉议郎差通判夔州军州事”,这是一个什么官,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小的通判,陆游被任命到夔州去做通判了。夔州是个什么地方?就是一个非常偏远的地方,这种地方就是属于那种被贬谪官员要去的地方,这跟上前线八竿子也打不着。朝廷也够损的,这不是把人当猴耍嘛!陆游去了夔州后,心里很不舒服,一年后,他实在是忍受不了这种闲官的日子,决定学江西诗派的祖师爷杜甫,给人写信。

    陆游给谁写信了呢?陆游想着要写信就得给大人物写,小了的看不上。于是,陆游就给左丞相虞允文写了一封名为《上虞丞相书》的信。这封信写得极其恶心,为方便叙述,我引用以下内容:

    某行年四十有八,家世山阴,以贫悴逐禄于夔。其行矣,故时交友醵缗钱以遣之。峡中俸薄,其食指以百数,距受代不数月,行李萧然,固不能归。归又无所得食,一日禄不继,则无策也。儿年三十,女二十,婚嫁尚未敢言也。某而不为穷,则天下无穷人。伏惟少赐动心,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甚则使可具装以归,又望外则使可毕一二婚嫁。不赖其才,不藉其功,直以其穷可哀已。

    陆游说我都是48岁的人了,就快“奔五”了。我老家远在山阴,为什么还要到夔州做官呢?没法啊!家里太穷了。不怕丞相大人您笑话!我连路费都没有,还是几个穷哥们东拼西凑才筹集到的路费,想来就寒酸啊!我原以为到了夔州情况会好点。可是,您知道吗?夔州这个地方太穷了,偏远不说,工资又低。现在任职期满了,我想回去,可路费不够啊!以前在老家还有几个穷哥们帮着想办法,如今隔那么远,我实在找不到谁可以帮我了。所以,我就想到了丞相大人您,只有您才可以帮我。我真的不是在跟你哭穷,你想想,我一天领不到工资,我就一天没饭吃。我的儿子今年也30岁了,女儿也20岁了。因为没有钱,我儿子连老婆都讨不到,女儿也嫁不出去。丞相大人,您凭良心说,我陆游这样的人都不算是穷人的话,那天底下就没穷人了。所以,我最最敬爱的丞相大人,您还是可怜可怜我,给我弄个一官半职什么的,让我多多少少拿点工资。我心不大,就是想以此有回家的路费,我的儿子能有钱讨到老婆,我女儿嫁出去的时候,有点像样的嫁妆。我给您写这封信,不是为了表功,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华,丞相大人啊!我真的是穷得没法了。

    陆游的这封信实在是让人汗颜,这么恶心的话他居然说的出口,要知道,在宋朝文人的待遇不薄啊!也不至于穷到这地步。其实,陆游写这封信的目的,就是不想在夔州做官,他想要上战场。那么,左丞相虞允文收到信后,反应如何呢?陆游的这封信恶心得很成功,在虞允文的帮助下,四川宣抚使王炎招请陆游参加宣抚使司的工作。为左承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就这样,陆游便离开了夔州,到了南郑,这是宋金交界的最前线。在绍兴和议后,在南宋的西北边境,汉中地区就成为了牵制金兵的主要战场。南郑的交通极为便利,以此为根据地可以守住金兵入川,如果向东北方向起兵,只要成功穿越秦岭,就可以收复长安。这四川宣抚使王炎真的蛮有军事头脑的,在南郑这个地方设立军事总指挥实在是最佳选择。

    在去南郑的路上,陆游心情相当的激动澎湃。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诗,“平生爱山每自叹,举世但觉山可玩。皇天怜之足其愿,著在荒山更何怨……但令身健能强饭,万里只作游山看。”(《饭三折铺铺在乱山中》)陆游在路过三折铺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他说我这个人啦,没什么好的爱好,我就喜欢山,这山可比那些狗屁风景好多了,现在老天可怜我陆游,让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就算是让我在这荒山中呆上一辈子我也愿意。看看我现在身子骨都壮实啊!起码值四个加号,我现在心情好啊!饭也吃得多了,体力也增强了不少,我还怕这什么跋山涉水,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对我来说,简直是小儿科,我就当是游山玩水一样轻松。这个时候的陆游实际上已经是48岁了,他能有如此的心态,足见其“恢复中原”的志向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撑。

    在王炎手下的陆游终于有机会露一手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宋兵和金兵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有一次陆游就参加了发生在大散关的战斗。对此,陆游的一首名为《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里有记载,“我昔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

    陆游说他在大散关跟金兵作战的日子里,穿上军装,跨上战马,在冰天雪地里跟金兵对峙着。有时,他们接连好几天都不能生火作饭。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可能很多人都会问,陆游到底有没有跟金兵真刀真枪的干上一仗?我个人觉得应该没有。因为,这毕竟是小规模的战事,而且还是两军对峙,属于那种敌不动我也不动的情况,但陆游确确实实跟士兵们在一起,这一点是能够肯定的。

    尽管陆游并没有跟金兵真刀真枪的干上一仗,如果我的这个判定是准确的话,那么陆游在另外一次与金兵的交锋中极有可能是真的干上了一仗。陆游曾巧妙的渡过渭水,到金兵的地盘上去了,去干什么去了呢?获取情报。用现在的话来说,陆游是以特工的身份到金兵的腹地去了。如此一来,在获取情报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需要陆游动手干掉金兵的情况呢?我认为应该有,这是按常理推断而得知。当然,像这样的事肯定不止发生一次。

    那么,我们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陆游的一生没有在大的战场上跟金兵真到真枪的干过,小规模的跟金兵干上几仗是有的。

    正当陆游在王炎手下干得有声有色的时候,他的上司王炎被朝廷调走了。这个调走看似是升官,实际上是被朝廷剥夺了兵权。王炎被调走,陆游的命运也就发生了逆转,被调任为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这个官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小的军事参谋。陆游的心情一下子低落到了极点,王炎花费了这么大的心血,做了这么长的准备,就等着朝廷一声令下北伐收复中原。可现在,一切的努力都白费了。

    从南郑前线下来的陆游开始变得放荡起来,特别是在他被弹劾罢官后(淳熙三年三月,即公元1176年,陆游因为好酒贪杯,堕落放荡而遭政敌弹劾),他给自己取作“放翁”。对此,有诗为证,“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好放翁”。(《和范待制秋兴》)这首诗里面提到过“今年”二字,那么这个“今年”到底是那一年呢?这一年是淳熙三年的九月,即公元1176年,这时的陆游已经52岁了。陆游终于看淡了朝廷的反复无常,官与官之间明争暗斗,他的行为跟以前有了极大的不同,比如,他跟范成大的交往是“以文字交,不拘礼法”(《宋史·陆游传》)。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陆游几乎不谈国事,与上级范成大的交往也不再是下级对上级那样了,没有了那些官场上的规矩。除此之外,陆游在生活上也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陆游经常去一些青楼妓院之类的地方,饮酒作乐,翻云覆雨之事在所难免。

    嘉定和议后,此时的陆游已经84岁了。这一年为嘉定元年,即公元1208年,陆游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示儿》成为他临终前的绝笔,“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关于陆游的死,可能存在着一些争议。个人认为应该是忧愤交加而死,特别是陆游与唐婉在沈园再次相逢后,陆游的心情波动很大。后来,唐婉的死去让陆游极度的悲伤,再加上陆游晚年还被政敌诬陷弹劾,说他“好酒贪杯,堕落放荡”,眼看年事已高,朝廷收复中原无望,陆游在这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下,生命之烛燃烧到了尽头。

    现在,我们来看陆游的一生,他经历了四个皇帝,分别是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其中,有三个皇帝让陆游特别的郁闷,宋孝宗时期应该是陆游比较辉煌的时期,但不管怎么说,陆游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他收复中原的政治理想,可谓是“北梦难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