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学方法

吕国裕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高中生物教学反思实例最新章节!

    运用教育心理学改进教法 【实例】

    科学合理的教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www.Pinwenba.com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每种教学方法既有其优点与长处,也存在缺陷和不足,不可能找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万能的教学方法。每个人所擅长的教法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教,就须先教。教的过程就是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的过程。一个优秀教师要有勇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方法。

    以下是笔者作为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西南大学研修期间听课时的点滴思考。

    1.从“提问单”说开。

    重庆西南大学易连云教授的教学方法获得大家的认同,他从学生填写“提 问单”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需求”,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不知不觉把有关知识传播给学生。整节课紧紧围绕某一主题,以问题为引子,通过列举大量的生活例子,把“高 深”的知识理论寓于其中,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临场应变能力。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自己所任教的学生基础较差,提不出什么问题,但如果改变自己的观念,去尝试一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2.我不会说话,我不会写字。

    重庆市特级教师陈老师授课时举了一个例子。记得有一位优秀语文教师说过一句话)“我不会说话,我不会写字。”恰恰是这位“不会说话,不会写字” 的语文教师成了优秀教师。这位语文教师深刻理解语文教学的真谛:学生听说 读写能力的缺乏是提高语文水平的瓶颈。“我不会说话”,那就让学生多说,多说了表达能力不就强了。“我不会写字”,那就让学生多写,写多了,写起作文 不就轻松了。这种教学很符合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参与的理念。

    3.心理暗示教学法。

    全国心理学权威王卫红老师这样认为:心理暗示法是教学方法上应用心理 学原理对学生施教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对班级的一些后进生进行心理暗示, “你能行” “你很棒” “你很重要” “你很能干” “你很快乐”,这样就会对学生的 心理起一种积极暗示作用,认为自己“行”,慢慢地他就会在这种心理暗示下 去行动,行动的结果是形成良性循环,即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得到别人的鼓励,而后又去行动,再次得到相应的提高。

    【反思】

    易连云教授的教法,学习目标来源于学生实际问题,而平时自己的教学, 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来自于所谓的课程标准,有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因此,以 后的教学要“蹲下来”,深人了解学生,创新教学方法,上符合学生“口味”的课。

    以往上课,跟大多数教师一样,说得太多,即教的时间太多,学的时间太少。虽在几年之前已发现该问题,也努力去改变,但因缺乏理论支撑,受高三 教师“普遍行为”的影响,缺乏坚定的信心来改变“灌输式”教学。今后的高三生物课堂应增加学生互动的时间比例,如留出一段时间来让学生看书,讲完一道难题后留点时间让学生反思,一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我总结等等;生物学科虽不同于文科,具有本学科的特点,但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 使命是相同的,生物爿_选择题的填空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要总以为,自己能说会道就说个不停,“笨”的教师才会教出能言善辩的学生,教师的“弱智”,可能就会逼出学生的聪明。

    之前的教学,鼓励学生是有的,但不经常使用,而且没有针对部分需要暗示的同学使用。如果我们更多地使用这种心理暗示教学法,对班级后进生的促进作用会更大,他们的成绩就会慢慢地赶上来。对班级的中等生可以暗示赶超优等生,对优等生可以暗示成为年段的尖子生。

    以上记录的几种方法,可以说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教育心理学原理。笔者个人比较赞同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教法,因为这样的教法才站得住脚,具有生命力,才经得住考验。传统的生物教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 法、演示法、参观法和练习法等,随着改革的深人,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随之发 生了改变: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法指导;教法灵活多变,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生物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完成各种教学任务,适应各种复杂多变的教学场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在深人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教法。那么,改进教法、选择教法有何依据呢?

    其一,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法。要注意教学中目标不同,目标的层次水平不同,选择的教法也应不同。其二,依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教法。生物教材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不同内容,对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要灵活选择教法。其三,依据学生实际特点选择教法。对高中生来说,心理特点和思维形式已发生了变化,逐渐以抽象思维为主,并向创造性思维方向发展。他们对具体形象事物,已不如初中生感兴趣,而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发生兴趣,由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故可选择逻辑推理较强的教法。其四,依据教师自身素质选择教法。教师不同,其表达能力、思维品 质、教学技能、个性特长、教学风格、组织能力和监控能力等方面都不同。教法只有适合教师的素养条件,并能为教师充分理解和把握,才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再好的教法都不一定适用于每位教师,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实际,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法。

    复习有技巧学习有方法 【实例】

    此次福州之行,主要是学习高三第一轮复习策略,了解新课标高考动向,参加这次讲座的人有李晓辉(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和朱荔潮(福州三中教师)。两位教师提出的主要观点为)

    1.复习应有侧重,狠抓高频考点。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重点知识复习没有大的变动,而在选修3的复习过程中,福州三中的朱荔潮老师提出的复习策略是:以题目带动选修3教材的复习,题目涉及的再联系教材复习,题目没有涉及的教材内容就不管了。

    2.练习以高考题为主,限时训练促提高。

    平时所使用的练习,尽量使用高考原题,因其规范严谨,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题量不要太多,一周做两张八开纸,另外的教辅可做可不做,学生自己把握。训练时应要求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量。

    3.重视实验报告撰写,提高探究能力。

    每学年开放一周实验室,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里重做实验。每复习完一个实验,就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报告,要有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

    4 .贴考纲和高考真题,营造高考复习氛围。

    在教室里贴生物高考考试大纲及历年高考真题,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它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多地接触生物知识,培养“生物感”,更多地利用零散的时间积累生物知识,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提高学生生物学科考试的得分有一定的帮助。历年高考题只能一天贴一题,不能一次性贴太多,多了学生会累会烦,而且要利用一些激励性机制激发学生去看,否则,头几天有人看,以后就少人问津。

    5.高考能力解读透,把握考试说明精髓。

    解读考纲,从复习要求、考试要求、答题要求和考试趋势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更全面、更深人。

    如对高考考纲中理解能力的解读,考试大纲指出:(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数学方式)等形式阐 述生物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读!复习要求。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1)理解所学知识要点。如概念性知识,应全面理解概念提出的条件、概念的内涵、概念的适用范围。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2)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2:考试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可知考查方式:解释、理。

    解读3:答题要求。能用文字、图表、图解(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

    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表明表达方式有教材语言!题干语言!图表、数学方式等。

    解读4:考试趋势。(1)概念性知识。(2)单知识点的多角度。(3)多知识点考查。

    6.良性循环促学习,事半功倍助高考。

    进人高三复习阶段,许多同学会遇到越复习问题越多,越努力越不见效果等使人焦躁、困惑的情形。良性循环学习法主要是解决怎样使复习进人良性状态的问题,以构建自信、有序、可控的平台,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性循环学习法需要经过以下步骤实现:

    (1)转变认识。

    进人高三,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着急、烦躁,要用积极的思想和行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在改进学习方法上下工夫,同时要制订可行的复习计划。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制定计划、处理问题,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明确战略。

    要从全局的角度,从全部考试科目来制定复习计划。每次综合考试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各科存在的问题分成三类,给出相应的对策。

    分类方法是:第一类问题是会的却做错了的题;第二类问题是模棱两可的问题;第三类问题是不会做的题。

    正确的策略安排应该是:消灭第一类问题;攻克第二类问题;暂放第三类问题。

    (3)消灭第一类问题。

    许多同学将第一类问题归结为“马虎”,这是一种推倭的说法。其解决办法大致有六点:

    第一点是绝对不许用“马虎”这个定义。应明确、具体地找出问题之所在。

    第二点是定量。定量就是统计这次考试全部科目中属于这类错误的有几处,特别是有几处属于生物复习中的问题。

    第三点是定目标。设定经过几次考试要将其减少到零的目标值。如“审题 错误”,目标是七处—五处—三处—零等。

    第四点是将目标写出来。对于自己的低级错误,必须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发挥人脑潜意识的能量。

    第五点是改进方法。改进方法要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

    第六点是验证。考后验证自己计划减少的第一类问题实际减少了多少。

    (4)攻克第二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是记忆不牢、理解不清的内容。学习策略应该定为:纵观全局,突出重点。

    不同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考试复习重点。考试出题的一个原则是“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攻克第二类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个错误属于哪章哪节,与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有联系。其次要在理清知识脉络上下工夫。在书上找到该知识点,认真读,深人思考……经过这个过程还搞不懂,就要请教老师和同学了。同时要找同类型题演练,达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目的。

    (5)暂放第三类问题。

    第三类问题是自己不会的内容。这类问题在高中阶段普遍存在,要敢于暂时放弃,不去想它。暂时放弃不是不解决问题,而是要分批、分期和分时段地解决。如果你平时没有时间解决,可利用假期集中解决。当老师讲到属于你的第三类问题时,能听进多少算多少,尽量转变成第二类问题。如果是进人高三下学期,在时间上已经不可能,那就不是暂放了,那就要放弃。不可能人人都考取北大、清华,要认清形势,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为胜利者。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反思】

    高三一年的高考复习,不能平均用力、平均用时,应有复习的重点,高考高频点处舍得花时间,高考低频点处少花时间,提高高考应试能力。虽然有点功利,但从高考应试角度看,这样处理是可行的,尤其是福建省自主命题的理综卷,生物选修3只选择题中呈现,考查的知识一般都是简单的事实性知识,靠记忆即可,说白点,学生背一背就可以了,复习重点及技巧是背专业术语,画工程流程图。

    通过研究历年高考的高频点,我们发现其内容约占高考所考查内容的30%,但分数却占80%,因此高频点应是复习的重点。以前我们觉得应该这样处理,但没有事实根据,现在有了统计数据作支撑,以后的复习就可更大胆地突出重点,花大力气复习高频点,低频点的知识可以通过平时练习或考试来覆盖。

    复习训练的素材来源有多种途径,但高考真题毕竟是精英教师经过长时间集中铸造的原创题,其科学性、典型性、权威性等均有保障。我们可对其改编后进行变式切练,开拓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猜题,而是巩固所学知识,检测知识的运用。有些教师认为高考命题时把前几年的高考题都避开了,因此还不如以高考模拟题来训练,碰到的可能性更大,可是茫茫题海,靠碰到试题来提高学生成绩的想法,不太现实。

    实验报告的完整撰写似乎越来越受到冷落,因为有许多现成的填空式实验报告册,只要简单地填写几个关键词即可。如果能让学生比较规范地书写实验报告,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北京四中郑春和老师一年会做五六十个实验,超过任课时间的三分之一。朱荔潮老师也很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他们的教学效果也说明了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效用。

    李晓辉老师作的高考考纲解读讲座中对高考能力方面的另类解读,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理解全面到位,角度新颖,见解较深。

    朱荔潮老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在三类问题中,最直观最易操作的是第一类问题。笔者曾经做过以下尝试,让学生分析试卷,统计出会做的却做错了的有几题,能多得几分,下一次目标是减少几个错误。

    生物试卷自我统计分析表姓名本次成绩

    归类、分析原因

    需要讲评的题目(记题号) 会的却做错了的题目(处)

    下一次改进的目标

    注意:

    (1)必须在讲评试卷之前就认真做好统计分析表;

    (2)若表格中空格太小,可另取纸张或在本分析表的背面写试卷分析报告。

    解题失误:心理性失误、知识性失误、思路逻辑性失误、方法技巧性失误、语言表达性失误、图文转化性失误……

    失分原因:审题有误、概念模糊、知识不牢、思路不清、没复习、方法不当、身体不适

    每个教师在职期间肯定听过不少的讲座,如果没有对所听的内容进行批判 性思考,亲历亲为去运用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那么,再精彩的讲座,都是一“听”而过,收获甚微。

    教学反思比教学设计更重要 【实例】

    2009年4月22日,笔者参加了在集美中学开设的厦门市第六届激活课堂活动。此次公开课的题目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其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对教材内容进行微调重组,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构建知识,逐步得出基因的概念等,真正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生物学知识,用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说明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方法说明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培养学生归纳、发散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1)分析教材中4个资料,经讨论、推理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进而推理出DNA分子的样性。

    2教学难 。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DNA分子的结构,分析4种碱基排列的顺序可以不同,同时,用数学方法推导出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进而得出遗传信息多样性的结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讨论探究法,教授法,阅读指导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学生分析资料,经讨论、推理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结论。

    2.根据情境,用数学方法推算碱基排列的多种组合方式,进而得出DNA的样性性。

    八、教学简要过程

    九、板书设计(略)

    十、作业布置(略)

    【反思】

    大多数教师都十分用心准备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环节的精彩和连贯,而对教学效果反馈并不重视。教学设计固然重要,但教学反思比教学设计更重要。 教学反思可以对教学设计效果进行跟踪反馈,强化优点,改进不足;实施反思 性教学,有助于教师快速螺旋式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学的合理性,实现“学会教学”、“学会学习”。

    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设计策略调整。

    (1)导人不按教材“问题探讨”进行,而由学生学过的知识编成小问题引人。

    (2)因同质性而把教材资料1和3,2和4合并一起研究,思维的连续性较好。

    (3)以图解方式分析DNA分子的结构,不空洞,学生能自然建构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4)让学生自己绘概念图,构建基因的微型网络,明确基因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学会学习的方法。

    (5)下定义移到提供基因概念演变史后面而不是在“资料分析”实例后,使基因概念的习得水到渠成。展现基因概念演变科学史,让学生明确科学的发性。

    (6 )在所学知识的应用环节,大胆让学生对给出的题干提出问题,让学生 学会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

    2.成功之处。

    (1)语言幽默,借用肢体语言说话,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上完课之后,有三位观课的教师(认识笔者但从未听过课)跟笔者说) “听你的课很轻松,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你的表情太丰富了,脸上每块肌肉都会说话,说话很风趣,当你的学生一定很幸福。”简单轻松有效的课堂就是笔者追求的理想课堂。在此顺便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说话的艺术》,由赵一编著,内容丰富,通俗易懂,是“提高说话能力和口才艺术,改变人生命运的理想读本”。

    (2)引人概念图的设计,带动学生的思维。

    在预设时,笔者给出几个打乱了的概念,请学生绘出概念图,连接词自己想。概念有:DNA、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明确基因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有部分同学绘得不错,有一部分同学绘得比较简单零乱,连接词想不出来,但不管怎么样,所有的同学都在思考,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介绍基因概念的演变及拓展,帮助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教师提供基因概念演变史,再引导结合前面所学知识,由学生给基因下定义。体验概念的由来,加深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感悟科学的发展,展示最新研究进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不迷信权威,敢提出质疑,不断探索,领会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网络等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习途径,领会了学习方法。

    (4)学会设问,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内驱力。

    传统的练习环节,都是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学生被动地解题,思维束缚在题目的框架里,无法进人深层次的自主思维。在应用解题时,笔者让学生对给出的题干提出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凡是与本题情境相关的都可以提出设问,少则一个,多则无限,而后主动到黑板上写出,别人写过的不能重复地写,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动起 来,下午上课的倦意全消了。

    中国的学生在奥赛时答理论题十分厉害,可是到大学或工作搞研究时,却提不出有价值的课题,因此我们得从小让学生学会做学“问”,而不是一辈子 做学“答”。

    3.不足与改进。

    (1)问题引人大众化,吸引学生眼球的力度不够,可用生活化事例替代。

    在引人新课时,笔者采用了复习旧知的方法,通过一些简单的知识回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并自然过渡到新课。设计环节过于传统,学生虽然一起参与作答,但难免有些麻木之感,缺乏新鲜感。可借鉴另一开课教师刘老师的智慧,在开头时,引人全家三口人的照片,请学生猜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后引用 一段家庭的对白,以生物老师的身份,给家人解释为什么母子长得如此相像,这就是遗传,就是基因作用的结果,从而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任务。这种借助于日常生活的事例,学生熟悉且感兴趣,学习探究的激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资料1和3的整合无新意,改用表格化处理。

    教材中资料1和3虽然放在一起归类分析,但仍然采用的是学生自学后一 起回答教师的提问,形式上比较老套,不利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失去了拓展思维的机会。变化处理后,可采用由学生在资料中查找数据并填写到有关的空栏中,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问题的实质,从而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炼结论的能力。

    (3)演绎过程过于抽象,应自制教具,自我探究。

    在引导学生“探究——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时,先分析DNA分子的结构,再运用数学方法演绎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整个过程,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严密的,用时也少,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表现在课后解题时,对多样性和特异性概念分辨不清。经过考虑,可自制塑料学具,变教材中DNA片段为动态零件,由学生自主动手组装验证DNA分子的多样性。

    (厦门市教科院伯海英老师以此课例录像为蓝本,撰写了论文《例析高中 生物课堂自主学习》。)

    走出高中生物教学的误区 【实例】

    今天,作为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兼职教研员,下校视导听课。

    课题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课后进行点评议课。授课教师的教 学素养受到了极大肯定。教师对教材很熟悉,上课很有激情,节奏快,知识容 量大,图片很美。但美中不足,主要有两点:整节课,没有指导过学生阅读课本,部分同学到下课时,课本都没有打开过,教学设计的环节,基本按教辅材 料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注意力没离开过教辅,根本没时间去看教材,黑板上没有任何板书,完全由幻灯片来替代。

    【反思】

    这种现象绝不是少数,更不是偶然。经观察反思,发现教师教学常容易陷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教辅当教材

    教材是生物教学的“根”,虽说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教材的作用是任何教辅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抓纲务本”就是指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准绳,以教材为主体,经教学使高中生物学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教学可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根基在于教材,绝不能本末倒置,以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教辅资料可能由于编委水平不够、编写时间的限制,以及审查不严等各环节的原因出现失误,甚至可能有科学性错误的存在。以一本定位不准确的教辅来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训练价值是不能保证的。长期死抱教辅学习的学生,答题不够规范,思维容易僵化,甚至黑白颠倒,怀疑教材的权威性和科学性。在学习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巩固和深化知识。

    误区二:把课件当教案

    在没有电脑的年代,所有的教师上课的主要教学工具是粉笔。自从进人电脑时代,教室里安装了多媒体,许多教师开始把课件当教案,要讲的、要写的内容全部由电脑课件来代替,上课不写教案的事情时有发生,要检查时,就把上课所用的幻灯片打印出来当作教案。岂不知,两者差别巨大,教案所要求的几大要素课件几乎全无,课件充其量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虽说教学设计的意图和流程可以在课件中得以体现,但课件毕竟只是教案的部分缩影,如果简单地以课件代替教案,则十分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深人。新教师要写详案,老教师可以写简案和反思。教案可以为上课提供教学思路,使教学流畅有序,保证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可为日后的缺漏修正提供备案。

    误区三:把幻灯片当板书

    现在经济发达了,好多学校都高配备,每个教室都有了多媒体,每节课都可以用电脑上课,有意无意中,教师开始用幻灯片来代替板书。如果走察随堂课,可以发现一个通病就是教师板书日渐稀少,造成学生记不了笔记,过快的 “电影”幻灯成为引起学生消化不良的“快餐”。传统的板书有其独到之处,脉络清晰,信息定格,可多次浏览,便于记录。所以,能写的、必写的尽量要写,不能因为怕吃粉笔灰或减轻工作量,而不写传统板书。教师应探索幻灯与传统板书的结合技巧,使二者相得益彰,既体现幻灯片的高容量高效率,又吸收传统板书的优点。

    误区四:把个别当整体

    在观课和平时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有一个同学喊会了,教师就以为全班都会了。个别同学喊懂了,反射到教师的脑里便升华为全班的呼声,而且某同学的喊声越大,教师的心里越踏实,越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教学效果良好。这种以个别同学的行为来代表全班同学的行为很常见,其问题 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真正走近学生,以错误的单一提问方式寻求心中的答案,反馈得到的信息肯定是错误的。这种把个别现象当整体的错误认识,只能是蒙骗教师自己,以错误的反馈再做出的决定,只能是错上加错。因此好多教师会说,看平时上课都会了,为什么一考就不会呢?原来是自己得到假象而已,全班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没有表态,没有把问题搞懂,而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全会了。知道是教师的行为错误了,就得从教师的源头来改变,不能以简单的一问一答式来进行提问,因为它是最不可靠的信息反馈。

    误区五:把练习当考试

    考试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是平常练习替代不了的。有的教师不喜欢考试, 因为一考试就得改卷,就得给学生评分,给学生、家长和学校一个交代,不说出卷、组卷、改卷、评卷等考试组织的繁杂,就是考试的结果也可以让教师的心情时好时坏。考得好了,心情就好,如沐春风。考得不好了,就心情烦躁。与其受到如此的折腾,还不如不考试,不考了就不会暴露问题,不会有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但考试有别于练习,考试是限时训练,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内容,可以说是实战演习,很难想象没有经过实战训练的“野战军”跟训 练有素的“正规军”打战会是什么结果。不难发现,有那么多不自觉的学生在 完成寒暑假布置的作业或每天的课时训练时,把本应一节课完成的练习,用两 节课才勉强完成,而且是在看书的情况下写完的,可想而知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效果。考试具有诊断检测功能,而练习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代表性,试题功 能不同,训练功效就不同。为了学生,该考就得考,该练就得练,不能以练代考。

    误区六:以作业代复习

    平时考或大考前的复习以及高三总复习,是不同于平时教学的系统工程。如果对高三复习教学系统没有做深人的研究,极易变成高一高二新课的压缩版。没有周密的复习调查,没有先行的复习计划,没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没有有效的复习策略,没有配套的复习材料,没有多样的复习方法,复习只是跟着感觉走,步别人后尘缺乏教学主见,重复加练习就等于复习,易陷人以作业代复习的错误做法和想法。课堂练习、课外作业,搞起题海战术,费时低效,易使学生远离教材,失去自我,产生厌倦情绪,偏离航向。要防止陷人以做题代替复习、大量重复训练、不求甚解的教学误区。要科学定位训练的难度和密度,不能简单以作业代替复习教学的一切。

    误区七:以解题代训练

    加强训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对复习教学而言,适量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知识需要通过训练来巩固,在训练中,学生能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存在问题;学生的能力需要通过ilII练来培养;学生的技能也需要训练来形成。训练不只是指解题,解题只是训练的方式之一。单纯的解题训练,提高不了学生的解题能力,无法帮助学生归纳解题规律和技巧。解题技能是多种技能结合的体现,一种技能的最优化并不代表综合技能的提高。训练的形式应该多元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教材、相互质疑和讨论等都属于训练,而且是更重要的训练方式。

    误区八:以笔记代知识梳理

    记笔记固然重要,是对知识梳理的一种方式,但有的同学对所记录的笔记不能很好地归类整理,记成流水账。没有经过梳理的知识,不能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笔记上的内容无法移植到“最近发展区”,记笔记成为一种形式。 即使是经过整理的笔记,也不能全部代替知识梳理,因为知识的梳理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倾听、讨论、练习、合作交流、自我命题等。提倡多方式多渠道对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整理,可以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误区九:以纠错代试卷评析

    考试是高中生的家常便饭,尤其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讲评练习约占二分之一的时间,大考小考不断,不研究试卷评析的方法和手段,评析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习题教学过程中,易犯的毛病就是以纠错代替评讲,学生核对校正完了,一节课也就结束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下次再考到时,又会犯同样的毛病,或试题稍做变动,就不知所措。纠错是试卷评析中的一个环节和目标之一,是“基本规定动作”,仅占很小的比重,更多的是要帮助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规律,提高审题能力,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规范 书面表达,完成评析的综合目标。正是在这无数次的循环积累中,学生能力螺 旋提升,从而达到试卷评析的终极目标。

    误区十:以教学内容代教学方法

    教什么和学什么是从教学内容上看,而怎么教、怎么学是属于教学方法的范畴。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传授教学内容,极少考虑传授学习方法。教师不研究教学方法,就无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未来人才缺的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方法。知识不会可以查阅,方法不懂就会失去学习技能,记住万千内容不如掌握一种方法。方法总比困难多,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善于思考掌握方法的人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显然更为重要。如果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以教学内容代教学方法,没有去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就无法传授给学生捕鱼的本领,等到 鱼吃完了,也丧失了生存能力。因此教师在告知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要引导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