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区域课改10项核心经验最新章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www.Pinwenba.com”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重视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目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评价制度的改革方向。
一、新课程学生评价改革的方向与重点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那么,新课程学生评价也需要重新确定方向与重点。新课程中,学生评价的功能、目标、主体、内容、标准以及过程和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建立起发展性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大方向和改革重点:
(1)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甄别、选拔、激励和发展等多项功能,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此,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关注其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2)重视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纸笔考试仅仅是收集学生发展情况证据的一种手段,但绝对不是唯一手段,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原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和基础上获得发展,取得个体价值的进一步实现。通过对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等的评价,实现评价标准和内容的多元化;通过作业、提问、观察、谈话、情景测验、成长记录等方式即时、动态地进行评价,使评价灵活多样;通过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的优势互补,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自评、学生间的互评、教师和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的参评,使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更有效。
(3)考试仅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任何一次考试成绩都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只有将考试和其他评价(如质性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描述。考试方式也应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等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可以采取纸笔测验、情景测验、答辩、课题研究等,可以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对不同的学生命制不同难度的试题等。还要对学生考试结果所反映的信息做出客观分析、说明和建议,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最终落实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上去。
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在不同的地域或学校大同小异,如山东省把这六个维度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出许多要素,对每个要素提出评价要求和标准。许多实验学校将个性特长、竞赛获奖、参加社会实践经历等纳入评价内容,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示学生的成长轨迹。
广东省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模块修习记录、基本素质评价、实验操作考查和信息技术等级等四个方面。其中,模块修习记录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和各科目各模块修习情况;基本素质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综合实践、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各方面情况;实验操作考查反映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信息技术等级反映学生在技术领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
海南省则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分解为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将这五个方面的素质与相应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由负责相应课程的老师实施评价,比如道德素养素质由思想政治课老师和班主任共同考核,实践能力素质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负责考核,等等。
三、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导向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一般指向基础性发展目标,《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将中小学生的基础性发展目标确定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这是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关注的主要方面。在学生评价中充分关注这几个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提升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对于纸笔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难度较大。为了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各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都做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值得认真加以总结。海南省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动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充分发挥其评价导向作用,尝试将六个维度的综合素质简化为五个方面,即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并将各项素质的评价与课程方案中规定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如对某个学生道德素养的评价以该生的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评价为主,同时吸收其他教师的意见。
类似地,学习能力素质在综合考核该生各科学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实践能力素质以该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为主进行评价,体育与健康素质以该生体育与健康教师为主进行评价,审美与表现素质以该生艺术(或音乐、美术)教师为主进行评价。同时,每项素质还有个人陈述(记录)和班组评价。这样做,既避免没有责任主体或将评价责任主要集中到班主任处的问题,也为各科任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价和管理手段,避免学生过于弱化各非考试科目的学习,有利于均衡推进各门课程的实施。为了有助于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等级,海南省将各项素质等级分为A、B、C三档,实行U型评价策略,在确定获得A等和C等(慎用)两级学生的基础上再确定获得B等级的学生,如学习能力评价参考标准为:A等评价指标为“获得规定学分,学习成绩进入前20%,某方面学习能力有超出一般学生的标志性成果”,C等评价指标为“未能获得规定学分,两个以上模块需要重修”,而B等评价指标为“介于A等和C等之间”。
为了推动学校和学生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评价工作,海南省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高中毕业的必备条件,并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之一供高校参考,高中毕业生要提供以下电子档案才能报考高校:表912007年海南省普通高考考生综合素质评价表
考生姓名毕业学校报考卡号基础性
发展项目道德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体育/健康审美/表现等级突出表
现与获
奖记录选修课
程学习
记录科目模块名称学分(成绩)科目模块名称学分(成绩)综合实
践活动
评价研究性
学习代表性研究课题评价结论12社会实
践和社
区服务实践和服务主要项目评价结论12详细信息查询网址:学校意见学校特征校长
签名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引导学校实施全过程管理和调控,推动“三维目标”的实现和八大领域课程的全面实施。
四、全面实施发展性评价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是学生评价工作的重心。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但关注过去、现在,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下面将传统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注点对比列表如下:表92传统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比较
比较项目传统评价发展性评价功能过多倚重甄别和选拔促进学生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标准过多倚重共性和一般趋势关注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和课本知识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纳入评价内容方法过多倚重纸笔考试根据评价对象和目的选择灵活多样的、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的方法,除纸笔测试外,还有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成长记录袋和表现性评价等主体过多倚重教师单一评判的模式评价主体多元化,除教师外,还有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家长、社会人员和管理者等重心过多倚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时时被鼓励,事事有动力,处处有活力,在不断被诊断、激励中发展发展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尚处于实验和完善阶段,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并逐步推广。主要工作如下:
(1)学科评价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评价指标,将即时、动态的日常评价与期中评价、期末考试有机结合起来,期末成绩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单元测验以及期末考试各占一定的比例,引导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神并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中,做到教评相长。
(2)学科评价根据学科特点,通过研究性学习、科学领域(物理、化学、生物等)的实验操作和考察以及社会实践等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在真实情景或模拟情景中的表现进行整体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3)日常的口头评价等与成长记录袋(资料)相结合,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使学生反思过去、直面现在、挑战未来。
(4)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激发内在动力,做到自尊、自重、自爱、自强。
(5)质性和量化评价有效运用,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学生感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改进和提高。
(6)基于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突出个体的进步评价,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等。
案例9.1高中新课程物理模块评价方案
本方案选自海南省2010年上报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由海南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梁明奋老师负责,参加研究的教师主要有:琼海市教育局符传力、海南中学甘传河、海南师范大学附中叶海波、海南华侨中学吴瑜花。根据研究报告,经过总结概述撰写此案例供读者参考,并在此对各位研究者表示感谢。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试评价制度的变革,但考试评价制度的变革也是课程改革中的难点,教育学界的专家与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形成了各种具有建设性的评价方案。然而,这些关于评价改革的研究大多只是局限在理论层面,没有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为了突破这种评价改革的困境,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能够直接运用到具体的课程评价实践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评价方案,海南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梁明奋带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育评价理论知识的物理老师,针对高中新课程物理模块开展评价方案研究,历时6年,并最终建构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案,现简要介绍如下。
一、研究的背景与针对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原有的考试评价方案已经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能进一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也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所提出的更高要求,而现有的关于新课程评价方案研究又鲜有具体操作层面的,而且实施过程繁杂。同时,新课程物理模块的评价存在着“实验操作”、“口试与面试”、“第二次模块考试”等具体操作层面的难题,无法真正对学生做出科学评价。主要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如何在大班额、多班级的现状下,做到每个班用1个小时的时间完成考试?
(2)如何做到既保证学习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保证评价的可操作性?
(3)如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有效帮助,使人人既是考生,又是考官,还能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用了6年时间,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改进,力求破解以上难题,积极建构一套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物理模块评价方案,并逐步推广应用此方案。
二、研究的过程与主要内容
本方案的整个研究过程持续了6年,采取的是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的方式。2004年研究小组基本完成了方案的初稿,并在海南中学、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0所高中学校的三个年级,使用本方案对物理必修与选修的7个模块进行了评价实践。本评价方案首次在课题的主要负责人海南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梁明奋所任课的海南中学2007届学生中试行,14个理科班学生完成了物理1、物理2、物理31、物理32、物理33、物理34、物理35等7个模块的学习,4个文科班学生完成了物理1、物理2、物理11等3个模块的学习。2006年后在海南省教研部门领导的推动下,逐步在部分重点学校和乡镇学校推广。在实践过程中,方案经过4次修订,并于2006年10月基本完成对物理学科7个模块的评价实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评价方案。
该评价方案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为评价依据,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诊断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发展和进步。评价方案在内容上也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采取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理论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活动表现评价等方式。本方案的评价项目具体图示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整个评价分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两部分,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课题研究”、“模块考试”四个方面来得出评价结果,这四个方面分别按照100分给出相应的分数,对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采取描述性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考试等方式呈现,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
具体评价方案的计分与评价规则如下:
“模块考试”中的理论考试满分100分,实验操作考试满分10—15分。根据学生考试情况,可以把实验操作考试纳入课题研究加以评价,也可以把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两项总分作为模块考试分数,如果两项总分超过100分,则按照100分作为对学生学习模块的评价。
模块总评分数=模块考试×70%+自我评价×10%+他人评价×10%+课题研究×10%+奖励分。
模块总评分数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5—74分为“中等”,60—64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60分以上,并在模块学习过程中学习课时达到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模块学习的学分。59分以下的学生可以申请参加“口试与面试”或学校组织的“第二次模块考试(补考)”,确有进步,达到60分以上的学生可以在第二次学分认定中获得模块学习的学分。
除了以上计分与评价规则之外,方案还对上图中的每个评价项目进行了详细说明,并规定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对考试程序与实施过程制订了细则,使得整个方案非常具有可操作性。
三、方案实施效果与评价
评价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就不断在海南中学等10所学校进行实践,从2004年开始已经实践了6年,并且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从实施效果来看,教师与学生都对该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师感受到评价方案可行、有效,同时促使教师更自觉地关注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爱,跟踪研究表明,通过各模块的评价,学生的隐性和显性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消除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学生学习物理的状态有明显的进步,课堂上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验时操作认真、积极思考。因此,方案也在逐步得到推广。
该评价方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单纯呈现评价结果,更有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调整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家长、老师的关系,在交流中共同进步,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基本思想。此外,该评价方案改变了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不足,加强了过程评价,破解了物理课程评价中面临的“实验操作”、“口试与面试”等在操作层面的难题。
五、发挥学生成长记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学生的成长记录应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应建立成长记录评价的一些关键要素,如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反映成长和变化的资料、自我反省等。学生成长记录要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要具体实用,切忌贪大求全、无的放矢,如可以先在一些反映不同侧重点的领域建立成长记录,使学生能够从中切实体会和反省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从而发挥成长记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成长记录袋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一种方式,袋中盛装的是能够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有效信息资料,可以是一篇作文、一个证书、一份试卷、一份心得体会等,根据建立成长记录袋的目的不同,收集的资料也会不同,但要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经历以促进其发展。
银川一中本着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对在学生评价中应用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该校从实际出发,统一采用“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即“最佳成果型成长记录袋”,展示学生在各项活动和学习领域中取得的最佳学习成果,引导学生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使用,学会反思和对自己的进步与努力进行判断,同时,也为教师最大限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展示型成长记录袋中收集的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最满意的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即最好或最喜欢的作品,包含对最好作品的说明及选择该作品的理由、同伴对这些作品的整体评价、教师和家长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以及在每个学年结束后,学生的自我评价总结——书面阐述对自己作品的反思,并描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