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护理伦理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了解:急诊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的护理工作特点及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老年病人、肿瘤病人、母婴护理工作特点及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www.Pinwenba.com
熟悉:精神科病人、传染科病人、艾滋病病人及性病病人护理伦理及行为规范。
掌握:安乐死的概念及分类、处理的基本原则;临终关怀的道德原则和临终护理的道德要求。
临床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伦理是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它与临床护理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密切相关。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要更快更好地达到帮助病人战胜疾病、减轻痛苦、恢复健康的目的,护理人员必须重视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做好临床护理工作。
第一节 门诊、急诊护理伦理
一、门诊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门诊(outpatient service)是医院服务社会的前沿窗口,根据门诊就诊病人的病情、需要处理的迫切程度以及健康状况,可分为一般门诊、保健门诊、急诊门诊等。一般门诊通常接诊病情较轻的病人,经过门诊诊断、辅助检查,给病人得出初步诊断,门诊医师能够对症治疗解决的即给予病人进行治疗,如果门诊医师对病人病情有疑问或诊断为病情较重、较急的则将病人收入住院,做进一步检查或进行手术治疗。门诊工作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病人生命安全,左右病人对医院及医护人员的认识,影响医院的声誉和护士形象。门诊情况的复杂性,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以下3点:
(一)热情关怀,精心服务
门诊病人身心经受着疾病的煎熬,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受到限制或破坏,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肉体痛苦,心理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他们渴望尽快就诊,迅速解除病痛;医院环境的陌生、病人的拥挤嘈杂、就医程序和规章制度的复杂等都会加重他们的身心负担;他们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帮助,重新获得健康和安全。因此,门诊护理人员要满怀爱心和热情,理解病人,真诚礼貌地接待他们,尽力帮助他们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积极协调、配合诊断和治疗。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病人,细心倾听病人询问,耐心回答病人问题,仔细介绍医院环境、相关程序及规章制度,引导病人尽快就诊;细心做好诊查准备工作,根据病人病情做好预诊、分诊、接诊等工作,细心观察病人治疗护理中的细微变化或反应,及时协调配合其他医护人员应对变化;护理人员要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向病人普及疾病诊治、预防、护理等卫生保健知识,提高病人卫生知识水平,积极配合诊疗、提高疗效。
(二)密切联系,精诚协作
门诊人来人往,拥挤嘈杂,是病人就医最集中的地方,病种繁杂,病情各异;同时病人素质不同,对诊疗护理的要求不同;这些都要求护理人员要善于组织引导,有效管理。为此,门诊各科室间应相互紧密联系,加强协调;相互信任,精诚合作,充分发挥门诊系统的整体效应,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护理人员要在医师、临床科室、非临床科室、病人及家属等人员中相互联系、相互调节;护理人员之间要精诚团结,共同协作,使门诊团队成为有机整体,为病人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因此,护理人员应胸怀宽广,高度负责,广泛、密切联系门诊各部门人员,精诚协作,一切从病人生命安全和健康出发,减少误会和矛盾,防止推诿和拖延,提高门诊工作效率。
(三)严谨扎实,一丝不苟
门诊病人千差万别,要能够准确科学地应对不同病人和病情,要求护理人员具有精湛广博的护理知识和娴熟全面的护理技能,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谨扎实,才能保障病人安全治疗。门诊护理人员要审慎处理每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护理过程中的任何细微变化或反应,及时联系相关医护人员,确保准确无误。
二、急诊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急诊(emergency treatment)是指紧急情况下的治疗,是医学领域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的存在保证了我们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时,能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专业、科学的救治。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活动空间的扩大及人群流动性不断加大,急症和各种意外事故显著增加。急诊工作涉及面广、随机性大、社会性强、时间紧迫,急诊病人的救护超越了传统的分科范围,要求医护人员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最有效措施,缓解症状,维持生命,为进一步治疗赢得时间。
(一)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急诊病人病情紧急、变化迅速,必须分秒必争。急诊护理人员必须树立“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就是关键”的紧急观念,争分夺秒,全力以赴进行抢救。大出血的病人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休克、死亡;心脏停搏造成脑缺氧,能耐受的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气管异物在数分钟内即可致病人窒息死亡等。医护人员稍有迟疑或疏忽,就可能贻误抢救时机。因此,护理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冷静、敏捷、果断的作风,密切观察病情,有效应对各种突变,准确实施各项抢救措施,保证病人抢救的成功。任何慢条斯理、消极等待、随便推诿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二)同心协力,密切配合
急诊护理人员肩负多种角色,要能够协调多种关系。急诊病人往往病情严重、复杂,抢救工作经常需要多个临床科室甚至全医院多专业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因此,要求参加抢救的所有医护人员顾全大局、团结一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护理人员要及时灵活处置病人的各种症状,迅速通知有关科室及医师、准备抢救物品、拟定并实施科学的急救护理程序,从而赢得抢救时间;急救过程中,要主动配合医师工作,安抚并指导家属等陪护人员积极配合急救工作,保障抢救工作有效顺利进行。
(三)高度负责,常备不懈
急诊病人病情凶险,随时可能发生突变,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生命为重,敢于承担风险,高度负责地抢救病人。护理人员在面对病人紧急病情时,要敢于负责,坚决果断地采取力所能及的抢救措施,如及时给予洗胃、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止血、输液等,为挽救病人生命赢得时间,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急诊病人发病随机性强,急诊病人急诊的时间、病种、人数等情况都是护理人员事先无法预料的,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和应变能力,行动敏捷、技术全面、操作精熟,时刻保持备战状态,备好急救设施、药品,随时准备应对任何情况下的救护需要。
(四)深切同情,亲切关怀
急诊病人除病情各异外,还可能是肇事者、自杀者、犯人,也可能是艾滋病等其他传染病病人,医护人员要公平对待他们,一视同仁地履行人道主义职责,不能歧视和推诿。护理人员要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博大的爱心、热情的服务、耐心细致的工作感染他们,使他们振作精神,重新点燃生命的信心和希望。急诊病人多为意外伤害或突然发病,病人及其家属往往惊慌失措、情绪急躁,把满怀希望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容易出现过分要求或过激行为,甚至无端指责、无理取闹。护理人员应深表同情,具有耐心,多使用安慰、解释性语言,尽快安定病人及其家属的情绪;同时争分夺秒抢救病人,以热情的态度,娴熟的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他们的信任,消除其紧张情绪。否则,病人高度紧张的心理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三、危重病人救护工作伦理和行为规范
危重病人(critical patient)是指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各种病人。危重病人病情严重、来势猛、变化快、病因多、病理复杂、风险大、护理工作艰巨、伦理难题多。危重病人病情危险、病死率高,医护人员要勇担风险,敢于负责;救护危重病人经常会遇到一些伦理难题,如病人拒绝治疗与保护病人生命的矛盾,履行人道主义与医院经济效益的矛盾,安乐死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矛盾等,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综合考虑。
面对突然恶化的严重病情,甚至病人随时面临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精湛的操作技术,丰富的临床护理与抢救经验,才能有效地抢救病人;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用稳健镇定的心态感染病人及陪护人员,使他们更理智、更坚强地面对病情;在艰巨沉重的抢救工作中,护理人员要时刻把病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忘我的精神全力投身于工作中。危重病人救护无疑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同情理解,认真负责
危重病人把生命的希望寄托于医护人员,在这非同一般的关系中,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己应对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高度负责,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奋力抢救。危重病人因病情严重,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常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妄想,病人家属也会因亲人生命受到威胁而经历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因此,在抢救危重病人生命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努力做到态度诚恳和蔼、语言精炼贴切、举止端庄稳重、操作娴熟认真,给病人及家属充分的依赖感和安全感;要设身处地理解、体谅病人及其家属,安慰、鼓励他们;坚持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周到细致地为病人服务。
(二)果断审慎,临危不乱
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快,突发情况多,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护理人员要头脑冷静,准确判断,果断地配合医师应对变化;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病情,随时注意病人的感受、体征等动态变化,一旦发现新的情况,要果断审慎地投入应变行动,及时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全力以赴抢救病人,切不可惊慌失措、马虎从事,绝不能武断草率地贸然行事,违反操作规程。
(三)尊重人权,尊重科学
对于无法治愈的危重疾病,医护人员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还是采取一般支持疗法减轻病人的痛苦,这是危重病人护理的伦理难题。“好死不如赖活着”,传统观念认为,只要一息尚存,就应竭力抢救。新的生命价值论者则认为,对于无法抢救的病人不必抢救,不应使病人的痛苦增加、无价值的生命延长。我们认为,对于不可逆转的危重病人,首先应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尽力给予抢救,以满足病人及其家属的心理需要,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生命;对于经尽力抢救仍然无效、死亡迫近的病人,应尊重病人人格和意愿、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实,在取得病人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及时调整救治方案,以对症治疗和护理为主、一般支持疗法为辅,以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千方百计减少病人病痛。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人文、社会知识修养,从而更有效地慰藉病人及其家属,帮助病人提高生命质量。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新技能。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医学知识博大精深,现代化仪器设备性能复杂、种类繁多、更新换代快。重症监护是使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最集中的地方,加之危重病人病情复杂严重、护理难度大,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护理人员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积极探索、研究护理新问题,不断地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进护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挽救更多的生命,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四、案例与分析
【案例】
某医院急诊科收治一名脑出血病人行开颅手术,术后连夜送至重症监护室。重症监护室护士刘某认真仔细护理病人,随时监测生命征,应对病情一切变化,以提高抢救成功率为目标。次日凌晨4:00,护士发现病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达32次/分,脉搏快而弱,血压低至60/40mmHg,双侧瞳孔不等大,她预感到颅内出血,一边迅速向值班医师报告,一边打开呼吸机,做好二次手术的一切准备工作。故二次开颅手术进展及时顺利,证实了病人脑部又有一动脉破裂出血,由于发现早,医护密切配合,手术成功,病人得救。
讨论:请对护士刘某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伦理分析】
1.刘某的行为体现了对危重病人护理“认真负责”的精神,她既有救治病人的良好的动机,行动后又产生了好的效果。
2.刘某的行为体现了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护士应具备的“果断审慎,临危不乱”素质,当病人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一边迅速向值班医师报告,一边打开呼吸机,做好二次手术的一切准备工作,手段也是十分妥当。
3.由于发现早,医护密切配合,符合医护关系伦理中“平等与协作”,故二次开颅手术顺利,病人得救。
第二节 手术护理伦理
手术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俗称“开刀”。早期手术仅限于用简单的手工方法,在体表进行切、割、缝,如脓肿引流、肿物切除、外伤缝合等。现代手术是医治或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如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等。故手术是一种破坏组织完整性(切开)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坏的组织复原(缝合)的操作。随着外科学的发展,手术领域不断扩大,已能在人体任何部位进行,应用的器械也不断更新,如手术刀即有电刀、微波刀、超声波刀及激光刀等,因之手术也有了更广泛的含义。
手术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显效快、根治彻底、不易复发等优点。但手术又存在不可避免的损伤性、失误的不可逆性等较大的风险,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比其他治疗方法要求更强的协作性。护理人员虽不是手术的决策者和直接执行者,但在手术前准备、手术中配合及手术后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因手术的特殊性有相应的护理道德要求。
一、手术前的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手术前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是病人入院到手术开始前的护理过程,护理人员要充分准备,协助医师,理解病人,帮助病人做好手术前的心理和生理准备。
(一)医护沟通,熟悉方案
由于手术具有创伤性和风险性等特点,医师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应根据病人病情,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充分考虑病人对手术创伤的接受程度、病人付出巨大代价所得到的治疗效果是否满意、手术的选择是否符合道德原则等;护理人员应充分理解和认识手术方案,根据自身的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与医师讨论手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从而更好地协助相关的手术准备。
(二)了解病人,确保知情
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施行手术前,有必须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的义务,病人及家属有权知道病情及手术的风险性,并有权决定同意或不同意施行手术。护理人员在手术前应主动通过跟病人及家属交谈,广泛收集资料,全面评估病人情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供护理服务,抓住病人渴望康复这一主要矛盾,结合具体情况及心理特点,确定其基本心态,找出主要问题,对症处理。护理人员要详细询问病人对手术了解的程度,确定病人是否了解真实的信息及同意接受手术的目的,如果发现病人未能充分了解或理解有关信息,应请医师亲自向病人说明,澄清疑点,取得病人的完全同意。
(三)心理护理,安抚情绪
病人在确定实施手术后心情往往很不平静,往往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主动关心、体谅病人,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通过介绍手术相关知识,细心解答病人疑问,解除病人的顾虑,如详细介绍手术步骤、手术原理、目的及如何配合手术,让病人能积极、正确地面对和配合手术,保证手术成功;通过指导病人做肢体放松训练及其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消除病人紧张的情绪;帮助病人避免恶性刺激,使病人以愉快、稳定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接受手术;护理人员还应尽力安抚病人家属,充分调动亲情、家庭支持系统,使病人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同时,护理人员要协调好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保障手术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四)优化环境,周密准备
为病人创造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的待术环境,是手术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术前的各项护理准备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基础,护理人员一定要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周密细致地做好术前准备。护理人员要帮助病人进行适应手术和术后变化的锻炼,如多数病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术前应予练习;根据具体手术要求进行一些准备性的操作治疗,如帮助病人遵照医嘱进行术前皮肤准备,手术前1日理发、沐浴、更换洁净衣服、剃除手术区毛发等。按时通知病人禁食或清洁灌肠,如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应禁止饮水,以防麻醉后呕吐,引起误吸或窒息等;按时给病人术前用药等。护理人员要保证病人术前有充足的睡眠,要让病人安静舒适地休息,努力做到四轻,即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进入手术室前再次检查有无体温升高、月经来潮等突发情况,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手术耐受力。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准备好病人术后回病房使用的床单位和设备,检查术后急救的仪器设备等,确保病人手术安全。
(五)恪守制度,避免事故
手术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对病人负责的基本要求,病房护理人员与手术室护理人员认真交接班及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是防止手术病人错误的有效手段,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认真的态度严格执行,仔细核实病人姓名、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等确切信息,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二、手术中的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手术中护理的配合是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手术程序的严密严格对护理技术和护理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严格督管,认真核查
手术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督促检查进入手术室人员认真执行;认真检查各种药物是否齐备,室内固定设备(电源、无影灯、吸引器等各种手术器械)是否完善、安全、适用,确保所有设备安全运转;抢救药物、器械要准备齐全,位置固定,标识清晰;认真核查对应手术物品,根据手术的需要,落实、补充及完善一切物品;调节好室温及光线。对手术病人要认真核对手术基本情况,详细询问核查术前准备是否符合要求;并按手术通知单核对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手术部位、麻醉方式等;详细清点病房送来的物品(病历、X线平片、药物等)是否齐全;验证病人血型、交叉试验结果,以作好输血的准备,确保手术安全。
(二)安抚病人,保护自尊
手术室陌生的环境使病人产生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对医护人员产生“生死相托”的依赖心情。护理人员要理解、爱护病人,语言要温和,动作要体贴,耐心细致地指导、帮助病人配合手术。手术前病人对身体暴露等往往感到羞怯害怕,护理人员应理解病人心情并耐心解释,保护病人自尊心,在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的同时重视病人的尊严,不过分暴露身体;尽量满足病人需求,四肢不过度牵拉,悬空凹凸处给予衬垫,以免引起神经损伤;固定时应用棉布将四肢与床的金属部分隔绝缘,防止电线短路烫伤皮肤;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以免擦伤皮肤;摆俯卧、侧卧等特殊体位时,应使用体位垫使胸腹部腾空并妥善固定,以维持正常呼吸功能。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并及时提醒手术人员操作时避免病人受压,定时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发生并发症,使病人在温暖关怀中度过手术。为了保护病人人格尊严,医护人员要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更不能随意议论病人病情或窃窃私语。
(三)操作熟练,敬业慎独
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全神贯注,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器械护士在手术台上与医师密切配合,要做到技术熟练、反应敏捷、沉着冷静、果断细致,传递器械要眼明手快、准确无误;体腔关闭缝合前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医师要共同清点核对手术台上手术器械、辅料等数目,防止遗留在病人体腔或组织内,切口缝合完毕再清点一次。手术室护理工作与病人生命息息相关,很多护理工作需要责任护士单独处理和完成。手术室护士要牢固树立慎独意识,敬业慎独意念指引下的慎独行为是做好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关键,护士要高度自觉地维护病人利益和生命安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一丝不苟地完成手术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
(四)团结协作,勇担风险
手术是手术医师、麻醉师、器械护士、巡回护士等各类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的协作性技术活动。护士要从病人利益出发,牢固树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理念,服从手术全局需要,尊重其他医护人员并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护理人员要与病人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属通报手术进展情况,安慰他们,并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手术中一旦出现差错事故,护理人员应该实事求是,勇于承担责任,不得推卸责任,也不能包庇隐瞒,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给病人造成的损害降到最小。
三、手术后的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手术后护理对病人的恢复和预防并发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人员要精心护理,促进病人术后康复。
(一)严格监护,密切观察
手术病人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要和麻醉师等在床边认真交接班,了解病人手术过程,测量病人生命征,检查创口的包扎和渗血情况,检查各种引流管是否通畅等。护理人员要严密监测病人术后的病情,特别应注意呼吸道有无梗阻、窒息,创口有无渗血,脉搏、血压是否正常,有无休克、内出血等,一旦发现病情变化,要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在病人自理能力恢复前,护理人员不能对病人的痛苦熟视无睹,或把基础护理完全推给家属、护工去做,而应主动为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如口腔、皮肤及生活护理等,帮助病人日常生理活动,促进病人康复,预防并发症。
(二)关心体贴,安抚心理
病人手术后最大的愿望是希望了解手术是否成功,主管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手术医师沟通,了解手术情况,协助医师解释手术情况,及时满足病人心理需求。手术后病人常因伤口疼痛、饮食、活动受限,以及身体上的各种插管等非常痛苦,有的病人因为手术暂时或永久丧失某些生理功能而产生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要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复杂心情,主动关心和体贴病人,做好心理疏导;主动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鼓励病人早期床上活动等,努力减轻病人不适,促进病人术后健康生活。
(三)强化宣教,充分告知
病人手术后,护理人员要积极帮助他们逐渐恢复自理能力,教会病人有关配合治疗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病人自我护理。手术后第一次下床,护理人员应讲解早期下床活动对术后恢复的重要性,鼓励并协助病人下床活动。出院前护理人员要告诉病人有关康复的知识、复诊时间、日常注意事项,包括服用药物的注意事项、身体锻炼时的注意事项等,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树立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心,并尽力帮助病人学习掌握更多的康复知识。
四、案例与分析
【案例】
手术室谢护士,当班的最后一台手术是外科开腹手术,手术进展困难,病人出血也比较多,晚19:30结束。按照常规要求,在开腹前和关腹前后都要清点所有的手术器械和纱布、敷料,三次清点的数目吻合。由于缝合伤口时医师在不断地用纱布止血,手术结束后谢护士又清点一次发现少了一块。于是,巡回护士过来和谢护士一起清点,确实是少了一块。这时,病人还在手术台上,但是手术用的无菌单已经撤掉了,医师正在为病人用敷料粘贴伤口。谢护士赶紧向医师说明情况,医师也很奇怪,大家把手术台上下都找了一遍也没有找到。医师认为有可能是谢护士将纱布丢在污物桶里。谢护士立即将污物桶里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拣出来,也没有任何发现。医师们认为在关腹时已经清点无误,没有必要再找了。谢护士认定纱布没有离开过手术台,是在缝合筋膜前后止血的过程中不见的,可能还在病人伤口里,找不到就不可以让病人离开手术室。在谢护士的一再坚持下,医师们和谢护士再次洗手、铺单,打开了病人已经缝合的伤口,最终在伤口的一角找到了已经挤压成一个小球的纱布。医师们对谢护士的认真负责精神给予赞许,谢护士感到如释重负。
讨论:请对谢护士行为做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1.手术室谢护士的行为符合“严格督管,认真核查”“操作熟练,敬业慎独”的手术中护理论理要求。手术结束时,坚持物品、器械要认清点核对,核对无误后再让术者关闭切口。
2.谢护士为查找丢失的纱布,做到了与医师们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由于她的一再坚持,医师们和谢护士再次洗手、铺单,打开了病人已经缝合的伤口,最终在伤口的一角找到了已经挤压成一个小球的纱布。
第三节 特殊护理伦理
特殊护理(special care)是指对患有各种特殊疾病的特殊人群进行的护理工作。特殊疾病人群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及环境的特殊性,常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面对不同的特殊病人群体,护理人员应充分考虑他们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做好护理工作。本节重点介绍老年病人、肿瘤病人、母婴、精神病病人、传染病病人、艾滋病病人与性病病人护理伦理及安乐死护理伦理的有关内容。
一、老年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与国际上将65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的通常做法不同,我国界定60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权威人士在谈及中国福祉事业现状及政策时,到2050年前后,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以上,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1亿。至此,中国不仅是一个老龄化社会,而且将是一个高龄化社会。据了解,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老年人口约为7.39亿,中国老年人口约为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8%,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口约为20.16亿,中国约为4.37亿,约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6%。权威人士称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始料未及、超乎想象”。据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0年前为惯性累积阶段,人口增长的原因是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2011~2035年为加速发展阶段;2035~2050年为深度发展阶段,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总人口规模将出现加速负发展,老年人口比重继续攀升,高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老龄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由于老年人机体结构比较脆弱、生理功能日趋衰退,导致老年病人行动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患病率高,病种繁复,病程长,恢复缓慢;对药物耐受性差,易出现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的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降低,使药物在体内蓄积以致引起药物中毒等;老年人感知觉减退,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敏感性降低,往往主诉病情不确切,回答问题不清楚;老年病人心理复杂脆弱,易产生孤单寂寞感,有的顾虑重重,有的喋喋不休,甚至乱发脾气,对医师、护理人员要求多、询问多、质疑多。老年病人的这些特点使得诊疗护理任务繁重,工作强度大,心理护理艰难,对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理解关怀,尊重爱护
老年病人身体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引起机体衰老,而且心理功能、精神活动及人格特征均产生相应变化,感知觉弱化,智力减退。有的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事事以我为中心,要求特殊照顾;有的喋喋不休,经常反复探问自己的病因、病情及治疗的安全性;有的自恃阅历丰厚,甚至刚愎自用,怀疑诊疗的准确性,经常向医护人员提出质疑,甚至乱发脾气等。此时,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特点,宽容和忍让他们,始终以老年病人的利益为重,耐心倾听,细致回答,不厌其烦。
老年病人多有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为社会和家庭曾做出很大贡献,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尊重。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言谈举止要恭敬礼貌,态度和蔼亲切,处处关心体贴他们,使他们感到舒适、安全,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和家的温暖。要尊重、理解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不厌其烦地引导他们克服不良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二)严谨审慎,一丝不苟
老年病人器官衰老、功能退化、感觉迟钝、思维不敏捷、反应缓慢;患病时间长,往往数病并发,病情复杂,变化快,陈述病史往往不清楚,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护理人员对待老年病人要高度负责,一丝不苟,全面细致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情况,不放过任何疑点和细微变化,严密监测,精心护理,以科学的态度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审慎地做好护理工作。
(三)热情交流,沟通心灵
健康水平的日益下降、多种疾病的折磨使老年病人风烛残年的悲哀感与日俱增,社会角色变化的巨大反差很容易引起他们心理变化,如老年病人感到孤独、忧郁、无所适从。他们有的沉默寡言、神色凝重,有的情绪激动、唠唠叨叨,有的冷漠尖刻、刁蛮挑剔。对于这种心理,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与他们聊天、谈心,充分了解病人的内心想法,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孤独和恐惧,消除他们的不愉快心情;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创造条件,为他们排忧解难;努力使病人在亲切、舒适、安全的氛围中治疗康复。
二、肿瘤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从组织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上皮细胞发生恶变的称为癌,如肺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肺癌,胃上皮细胞发生恶变就形成胃癌等;另一类是由间叶组织发生恶变的称为肉瘤,如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等。人们听到“癌”比较多,而对肉瘤听到得较少,这与癌症病人远比肉瘤病人多有关。临床上癌与肉瘤之比大约为9:1,所以人们一般称恶性肿瘤为癌。癌作为一类恶性肿瘤,是由人体内正常细胞演变而来的。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后,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人体无法约束它,产生所谓的“异常增长”。正是由于这种恶性增生,使人体大量营养物质被消耗。同时,癌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癌细胞还可以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最后导致人体消瘦、乏力、贫血、食欲缺乏、发热及器官功能受损等,不仅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也可造成身体形象的改变,其后果极为严重。因此,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在各种疾病中,恶性肿瘤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压力,使癌症病人发病后,无论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很大变化。癌症不仅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也危害其家庭,病人在家庭中角色的转换,加重了病人的恐惧、疑虑、忧郁、绝望等情绪反应。因此,应给予病人亲切的关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充满希望是战胜癌症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洞察心理,细心引导
心理因素可以致病,而疾病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不少恶性肿瘤病人有过长期不正常的情绪状态,尤其是过度紧张和过度忧郁的病史。这些负性情绪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影响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致使瘤细胞活跃,肿瘤发生和发展。恶性肿瘤本身又可作为一种恶性刺激,对病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面对癌症的威胁,病人要经过一个对疾病理解并接受治疗的复杂心理适应过程。护理人员要通过为病人提供关于恶性肿瘤和治疗信息,并且运用交流技巧,给病人以心理支持,促进病人尽快调整适应。
对于恶性肿瘤早期的病人,恐惧是其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癌症常见的恐惧有对病未知的恐惧、对孤独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对与亲人分离的恐惧等。恐惧常唤起对过去和未来对比的联想和回忆,因而产生消极的情绪。首先,要使病人摆脱对疾病未知的恐惧。长期以来对是否如实地告诉病人癌的诊断,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研究表明,80%以上的病人愿意知道自己的诊断。因此,癌症一经确诊,应由医师连同病情和治疗方案一并告诉病人。有人调查,癌症病人在疾病的各个阶段中,以门诊确诊时的焦虑最大,门诊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发挥对病人的咨询和支持作用。多数病人得知患癌症时会有一个震惊时期,称为“诊断休克”。处于震惊状态的病人极力否认癌症的诊断,如怀疑诊断报告有错误,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为使自己经受住癌症的打击。为此,不可过早地勉强病人放弃他的否定去面对现实。对于失去理智的病人,要多给予理解和照顾,并注意保护病人。当病人渐渐意识到自己是患癌症时,便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这时更需要护理人员的体贴和关怀,细心的观察和引导,帮助病人调整适应。
恶性肿瘤病人在治疗阶段,遭受着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精神压力。护理人员应深切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术前协助医师耐心解释手术对挽救生命,防止肿瘤复发的必要性;术后帮助病人重建机体功能,如语言训练、造瘘咨询和身体缺失部分的代偿等。请已治愈的病人讲述自己的治愈过程,常能收到独特的效果。放疗和化疗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常使病人的焦虑加重。有些病人对死亡很淡泊,却耐受不住治疗的不良反应。有的病人对治疗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是增加焦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进行各项治疗前,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理解治疗的作用、简要步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需要配合的事项,是恶性肿瘤心理护理不可忽视的环节。
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的恐惧可表现为衰弱、疼痛、畏食等,给病人造成很大痛苦。随着机体功能逐渐衰退,病人可能放弃本来的活动,而形成恶性循环。如病情许可,对于疾病晚期阶段的病人,护理人员应鼓励病人尽可能下床活动,不要过早地卧床不起。这样,既可延缓机体功能的衰退,并可使病人从自理中增强信心。晚期癌症病人会产生一种脱离社会的孤寂感,表现为害怕被淡漠和被抛弃。这种孤寂感在白天尚能忍受,到了夜间却寻求护理人员的注意。不应认为病人在找麻烦而表现出厌烦和冷淡,应多巡视,主动解决病人的需求或允许家属陪住,使病人感到慰藉。终末期病人常出现倒退和依赖,即倒退到心理发展的早期,像孩子一样寻求保护,依赖更多的照顾。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应允许病人较平时有更多的依赖,给予更多的关怀。尽管不应使终末期病人知道其确切的病情发展,但病人仍会感到生命快要终结。因此,更需要采取各种支持措施,解除病人的痛苦,以缓和对死亡的恐惧,并保持病人的尊严。对终末期病人,不应过多考虑价值观,重视病人的微小愿望,尽可能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要,这是对病人最好的心理支持。当病情迅速恶化,各种治疗失效时,病人会出现愤怒和绝望的情绪反应,甚至有轻生意图,护理人员应多予关心,并加以注意,防止发生意外。
(二)重建习惯,消解疼痛
恶性肿瘤病人要重新建立生活规律,养成良好习惯。有规律的生活所形成的条件反射,能使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按节律正常进行。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建立一个舒适、清静、卫生、安全、便于生活起居和锻炼的环境。尽可能地保持室内整洁卫生,空气清新流通,温度与湿度适当,室内采光良好,保持周围环境宁静而有生机。积极帮助病人克服或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根据自己的病情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每日起床、洗脸、漱口、进食、排便、锻炼、工作、休息等,形成良好的规律,则既能利于身体健康,又能利于肿瘤康复。
疼痛是晚期肿瘤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持续难以控制的疼痛,对病人威胁很大。当病人确诊时,多数已失去治愈机会,止痛成为晚期肿瘤病人必须解决的人道主义措施,病人有权获得充分的止痛治疗。止痛标准要求达到夜间无痛睡眠,白天生活活动不痛。护理人员特别需要同情心,及时解除病人的疼痛,从而取得病人的信任,并消除其焦虑。要认真做好对疼痛的评估,耐心听取病人主诉,检查疼痛部位、持续的时间和强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可拖延给药时间,减少药物剂量,强调“成瘾”拒绝给药,或注射安慰剂等。精神过度紧张可使疼痛加重,此时应注意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指导病人及家属运用非药物止痛方法止痛,包括按摩、放松疗法,或看电视、听音乐、种植花草等,起到转移作用。
(三)关怀照顾,尊重自主
必胜的信念、坚强的精神意志和强烈的求生欲望是癌症的克星;良好的情绪,犹如一剂心药,对癌细胞有强大的杀伤力,是任何药物所不能代替的。护理人员应利用一切机会安慰病人,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谈心等方式缓解病人焦虑、恐惧、绝望等情绪,要对病人表示充分的理解,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主动为病人介绍环境,消除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尽量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提供对病人有关医院常规治疗、护理各方面的信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病人休息好以增强应对能力,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如听音乐、缓慢的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等,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情绪。
让肿瘤病人自主选择治疗方案,是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护理人员要通过和病人的密切接触和了解,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心理需求,通过和病人深入沟通,帮助病人行使知情同意权利。护理人员要帮助病人认识自身疾病,了解真正的预后发展,满足他们对生命质量的追求或对家人的相聚等人性渴望。
三、母婴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母婴护理(al nursing)是以人的生长发育周期为轴线实施的护理,它将孕产妇护理与新生儿护理作为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整体对象,紧密围绕生殖健康为基线展开促进和维护母婴保健,因此将护理对象从孕产妇、新生儿扩展到家庭成员,将护理场所延伸到社区和家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医疗服务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母婴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尤其计划生育国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都对母婴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母婴护理工作的质量已成为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未来的大事。
母婴抵抗力低、易感因素多、患病几率高。产妇待产的紧张、产后的疲惫使她们自理能力差,妊娠、分娩并发症多,稍有疏忽就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同时又必须兼顾现在甚至将来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护理要求高;婴幼儿无自诉自理能力,又往往不配合护理工作,病情发展变化快,不稳定因素多,增加了护理的难度和工作量。母婴护理要兼顾孕产妇和胎儿、新生儿,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责任的重大,在工作中要权衡利弊,确保安全,保护母婴健康。
(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母婴护理工作突发性强、强度大,护理工作者必须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要有全心全意为母婴服务的献身精神,高标准、严要求,全力以赴,为母婴救护、康复和安全服务。母婴护理工作不仅是母婴个体的健康问题,关系到全民族和国家整体人口质量的大问题,护理人员要高度认识母婴护理工作的重大使命,自觉肩负起保护和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的神圣责任。
(二)高度负责,严谨细致
母婴护理工作涉及两代人的生命安全,责任重大。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包括宫缩、羊水、胎心、血压等,即使产后也不能放松;用药前必须反复核对,并协助、监督服用;产程观察要严密,记录要及时准确;婴儿出生后及时做好标志。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任何疏忽、麻痹大意、拖延或侥幸心理都有可能给母婴健康甚至生命带来危险,要坚决杜绝。
(三)冷静果断,精益求精
母婴抵抗能力弱、致病因素多,往往病情隐匿,变化迅速,特别是围生期,危险系数大,病死率高。护理人员要本着对母婴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要冷静果断地进行抢救,切不可怕担风险而犹豫拖延,以致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对母婴护理中潜在问题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关爱理解,尊重保护
母婴病人身心脆弱,特别需要关爱呵护。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亲近他们,语言要和蔼,面容亲切,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到家一般的温暖;要同情、理解她们的紧张和顾虑,主动沟通解释,帮助他们消除顾虑;要尊重病人的权益和人格尊严,保护病人的隐私;护理人员应仪表端庄、态度严谨,做妇科检查时要态度严肃,操作轻柔,尽量缩小暴露范围,检查室要与外界隔绝,不得在人多或无遮掩的地方进行检查。护理工作中不应过多询问涉及病人隐私的问题,更要对病人吐露的隐情保密,尊重病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
(五)育人宣教,保障权益
我国人口众多,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知识普及不够,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母婴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升华相关知识、准确理解并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自己的一举一动感染和影响服务对象,自觉成为母婴病人的行为榜样;同时利用一切时机传授妇幼保健等知识,宣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母婴病人自我保护和护理的能力,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健康和合法权益。
四、精神病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精神病(psychosis)是由于人体内外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知觉、意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智能等障碍的一类疾病,特点是心理状态的异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精神症状。如错误的判断时间、地点、人物;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感到自己的言语思维、行为不由自己支配而由外力支配;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病人却能感知;病态的、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因而是与事实不符合的错误的想法,但病人却坚信不移,不能以亲身体验与经历加以纠正,淡漠、不关心周围的一切等。精神病病人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社会生存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科技迅猛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及多元开放社会带给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使当代人类精神压力不断加大,精神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精神病病人一旦发病,不仅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而且会影响个人乃至周围人的生命安全,往往累及家庭和社会。因此,精神病病人的护理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护理人员要高度认识做好精神病病人护理的重要性;精神病病人缺乏自知、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大大增加了护理难度,对护理人员的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优化环境,确保安全
随着人类社会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识的加深和实践,许多精神病院实施开放式管理,创造舒适、自然、平等、和谐的治疗环境和氛围,积极采取工娱疗法、心理疗法等行为引导,在活动中随时给予精神鼓励,热情辅导,以提高其兴趣,引导改变病人的思维心境。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病人心理,沉着机智,冷静大胆地处理可能发生的复杂情况。加强监护,严格病房管理制度,杜绝刀、剪、绳等危险物品,消除不安全因素;准确掌握病人适应证,合理选择护理约束方法,控制急性发作病人行为,控制病情,防止病人自残或伤人等严重后果;加强查对和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病人不良反应,确保病人安全。
(二)尊重病人,严守秘密
精神病病人由于感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异常,常做出破坏家庭安宁、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遭到世俗社会的歧视和疏远,合法权益常被侵犯,甚至被愚弄和凌辱。护理人员首先要超越世俗观念,尊重病人人格,给他们公正的人道主义待遇,正确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力满足,不合理的要耐心婉言解释;对待病人的异常、怪异行为不可嘲笑、戏弄,面对病人的粗鲁打骂、攻击,甚至下流举动,除了小心防范外,护理人员要忍让克制,不可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由于诊断、治疗的需要,护理中需要了解病人的私人信息,如性格、爱好、婚姻、家庭及各种病态言行等,护理人员要严格保守秘密,不能轻易向外泄露,更不能做为笑料随意谈论。保守病人秘密是形成和谐护患关系、赢得病人配合的基本条件,体现了护理人员对病人人格、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是精神病护理的基本道德要求。
(三)注重心理,因人制宜
精神病病人内心世界较常人加倍敏感和脆弱,对挫折和不幸承受力更差,护理人员要细心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和蔼、耐心地与他们交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护理救治。精神病治疗护理方法的选择原则是:能用温和、无毒副反应的心理、工娱治疗,就不用药物治疗;能用药物治疗的就不用外科治疗。尽量使病人受到的痛苦减至最小,得到的疗效最大。护理人员要尽量精确地评估病人病情,因人制宜,选择恰当的治疗护理方法,促进病人的康复。
五、传染病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根据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根据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在一定外界条件下能够使很多人同时或先后患病,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危害社会人群健康,甚至影响地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20世纪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系列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天花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了人类平均期望寿命的普遍延长以及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发现,为传染病、流行病的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各种疫苗和药物相继研制成功,加之个人和公共卫生设施的改善等,使传染病的流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人类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发现或出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疯牛病及SARS病毒等。同时,一些旧的传染病如肺结核、登革热、炭疽、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又有死灰复燃、蔓延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
了解和掌握传染病和传染病病人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传染病病人身心健康及社会人群健康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染病的特殊性,传染病病人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传染病具有较强甚至极强的传染性,稍有不慎就可能通过一定途径传染他人,甚至可能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严重威胁群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传染病护理人员社会责任重大,不仅要对病人个体负责,还要对他人和整个社会人群负责,务必要严格管理病人和病房,切断传播途径,确保护理工作安全。
(一)严谨严格,消毒隔离
每个传染病病人都是一个传染源,护理人员要牢固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严格按制度规定,对各类传染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观察;严格按照卫生标准做好消毒工作,对病人衣物、生活用品、器具等要彻底消毒后再使用,各类污染物、排泄物应严格消毒或焚烧,防止污染环境,这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和扩散是必要的,符合道德的。而任何粗心大意,随意简化规程都是不道德的。
(二)尊重病人,调节心理
传染病病人心理压力大,除担心自己无法治愈外,还害怕自己会传染家人或他人,产生焦虑、紧张、自卑等情绪;因隔离治疗不能经常与亲人、朋友会面而产生压抑感、孤独感和不自由、不安全感;急性感染的病人因缺乏思想准备而焦虑、恐惧,慢性病病人会因恢复缓慢而悲观失望。护理人员要充分体谅他们的处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对于忧虑担心的病人,应耐心给他们解释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教给他们科学的方法,逐渐消除他们的顾虑;对于自卑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主动亲近他们,热情帮助他们,鼓励引导他们敞开心扉。总之,护理人员要尽力帮助病人消除或减轻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努力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中接受治疗和护理。
(三)及时控防,造福社会
传染病的流行或暴发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和危害,及时控制传染病疫情,切断传播蔓延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防治传染病的关键。医护人员要严格履行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和疾病防控机构报告疫情。护理人员在传染病病人治疗工作中,应严格执行灭菌隔离制度,切断传染源;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向病人宣传传染病防治方法,让病人自觉接受消毒隔离等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人员无论在工作中和生活中,都要积极主动地向广大民众普及传染病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造福全社会。
六、艾滋病病人和性病病人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性病,即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是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的一组疾病。国际上将20多种通过性行为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列入性病范畴。性病是危害人类最严重、发病最广泛的一种传染病,它不仅危害个人健康,也殃及家庭,遗害后代,同时还危害社会。性病既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病最广泛的传染病。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十分重视性病的防治工作,性病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减少和消失。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性病在我国重新出现,并迅速蔓延。如1980年全国仅报告48例性病,2000年全国报告性病859040例。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大量的性病漏诊和漏报,所以实际上性病病人要比报告病例更多。我国专家估计,实际性病数是报告数的5~10倍或以上。性病流行已对人们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艾滋病(acquired iy syndrome),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艾滋病病人因抵抗能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真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假丝酵母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死亡。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目前,这种病死率几乎高达100%的传染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在四级性病中,艾滋病被列为一级性病,是当今世界最危险的性病。艾滋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引起WHO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艾滋病、性病病人已成为社会人群中一组特殊的患病群体,护理人员在面对他们时,需要更加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治疗和康复。
(一)公正宽容,扶正心灵
基于整个社会对艾滋病、性病的歧视和恐惧,护理人员难免受到影响和束缚。摆脱世俗观念和偏见,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艾滋病、性病病人,认真检查、精心护理,成为艾滋病、性病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言行改变社会对艾滋病、性病病人的歧视,帮助病人走出心理误区。
“万恶淫为首”,中国传统文化中视淫乱的性行为是最可耻、最不道德的,而艾滋病、性病大多直接或间接与性行为有关,所以人们避之如洪水猛兽,患病者更是倍感羞耻和负罪,思想压力巨大,心理问题严重。护理人员应以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关心爱护他们,热情和蔼地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用自己真诚的言行举止鼓舞病人,支持他们逐渐摒弃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和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心。
(二)尊重人权,保守隐私
艾滋病、性病病人与其他病人一样享有公民应有的医疗保健权利,护理人员要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提供护理服务,不能逃避或嫌恶,更不能歧视或挖苦、嘲弄、讥讽。绝大多数艾滋病、性病病人不愿别人知道自己患病实情,甚至自己的亲人也不愿告诉。护理人员应严格保守病人秘密,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将情况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外,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病人病情;同时,应主动真诚承诺,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以平和、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三)尊重科学,精心救护
艾滋病、性病虽然特殊,但是医护人员也不能过分消毒、隔离,疏远病人,而应当尊重科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隔离和护理技术操作,加强自身防护,防止交叉感染。目前,世界上对艾滋病还没有特异性药物和其他治愈的方法,医护人员更应以满腔热忱、严谨的态度,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给予病人全方位的关怀照顾,千方百计减轻病人身心痛苦,最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七、安乐死的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安乐死的含义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指对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疗或使用药物,让病人无痛苦地死去。“安乐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安乐的无痛苦死亡;二是无痛致死术,即为结束不治之症病人痛苦而采取的措施。现代意义的安乐死是指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和其亲友的要求下,经医师认可,用人道主义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过程。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病人实施安乐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病人所患疾病在目前医学条件下毫无救治希望,并且已处于临终状态。2病人正在遭受无法忍受的躯体和精神痛苦。3有行为能力病人必须有安乐死的愿望或要求,并且是理性的决定;无行为能力或已丧失行为能力的病人必须有其家属或监护人的要求。4病人或其家属的安乐死要求必须经医师的认可且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5医师实施安乐死所采取的手段或方法,应尽可能无痛苦。6医师的意图和行动与病人的死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按照上述定义还应与下述情况相区别:1病人自杀,安乐死的行动者(如医师)与死亡的主体(病人)是分离的,而病人自杀的行动者与死亡的主体是合一的。同时,病人自身难以判断疾病是否无法救治,而采取自杀的方式也不一定是无痛苦的,因此病人自杀与安乐死是不同的。2医师助杀,对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由医师设计一个结束病人生命的装置,由病人采取行动,称为医师助杀,这与医师亲自采取行动是有区别的。
(二)安乐死的分类
1.根据安乐死实施中“作为”与“不作为”将其分为主动(积极)安乐死和被动(消极)安乐死。主动(积极)安乐死是指对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医师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尽快结束病人痛苦的生命,让其安宁、舒适地死去,通常所说的安乐死就是指这种主动(积极)安乐死;被动(消极)安乐死是指对符合安乐死条件的病人,不给或撤消其治疗和抢救措施,任其自然死亡,即不以人工干预的方法来延长病人痛苦的死亡过程,这种安乐死早已在我国医院施行,只要病人或其家属提出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不涉及违法问题。
2.根据病人是否表示“同意”又将安乐死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是病人请求或同意实施的安乐死;非自愿安乐死是指无行为能力或已丧失行为能力,病人不能表达意愿或在清醒时没有安乐死的意愿,而有其家属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实施安乐死。
(三)安乐死的论理争论
使人无痛苦地死去的做法,是一个国内外长期争论的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的难题。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自己的伦理依据。
1.支持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人类最大的愿望是生活得好,追求生命的质量。当一个病人已濒临死亡,而且不可逆转、极端痛苦,没有必要以人性或人道为理由并付出高昂代价去换取低质量的生命。安乐死帮助病人结束生命,免除临终的痛苦,符合病人的利益,也是人道之举。
(2)主动结束必然要死亡的生命不仅可以免除病人死亡前的痛苦挣扎,而且可以减轻家属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又可以避免社会卫生资源的浪费,从而可以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于能挽救的病人和人们的卫生保健上。以上体现了对病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
(3)人有生存的权利,也应有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人的生命权不是单纯的生存权,还应包含死亡方式的选择权。安乐死是对人死亡方式选择权的尊重,也是人类对生命权认识的升华,体现了社会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2.反对安乐死的伦理依据
(1)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而实施安乐死与此职责相冲突,并且还可能被出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所利用而将安乐死作为变相杀人的手段。
(2)人有生存的权利,只有法律部门才能量罪结束人的生命,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这个权利,而安乐死与此相悖。
(3)如果实施安乐死,在一定程度上使医务人员放弃探索“不治之症”的责任,而不利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同时,安乐死也有可能错过三个机会:病人病情自然改善的机会;继续救治可望恢复的机会;有可能发现某种新技术、新方法使该病得到治愈的机会。
(四)安乐死的立法状况
人类社会的早期就产生了安乐死的思想和主张,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掀起了安乐死运动。1936年英国首先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以后美国、澳大利亚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协会。虽然,关于安乐死的伦理争论不断,但支持安乐死的人们一直为安乐死的合法化而不懈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死亡认识的深入,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安乐死又重新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话题。1962年12月22日,日本名古屋高等法院对一例安乐死的判决中,指出了在日本合法的安乐死的6个要件:1根据现代的医学和技术的判断,病者患有不治之症且死亡期已逼近;2病者痛苦异常,令人惨不忍睹;3安乐死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死亡的痛苦;4如果病人意识清醒,有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则需要病人本人的真诚委托和同意;5原则上由医师进行,在不是由医师进行的场合,存在足以证明得不到医师进行的特别理由;6其方法在伦理上应该是适当的。1969年,英国国会辩论过安乐死法案,但法案没有被通过。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签署了《自然死亡法》,规定“任何成人可执行一个指令,旨在临终条件下中止维持生命的措施”。1977年,美国40个州通过了《死亡权利法案》,该法案要求医师尊重病人的权利,尊重其临终时不采用人工手段延长其生命的意愿;1994年,美国俄勒冈州的一次全民公决中,通过了《尊严死亡法》,这项法律允许有条件的安乐死。2000年荷兰议会下议院以104票对40票通过了安乐死法案,即《根据请求中止生命和帮助自杀(审查程序)法》;2001年荷兰议会上议院以46票赞成、28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了上述的安乐死法案,这标志着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在澳大利亚,在安乐死倡导者的推动之下,1995年6月北部地区议会通过并于1996年7月正式生效的《临终病人权利法》,允许医师按照一定的准则结束病人的生命,但是经过半年多的争论联邦议会废止了这部法律。现在,丹麦、瑞典、瑞士、比利时等国也都建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甚至在天主教势力较大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而安乐死也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并且在法国、英国、美国等都有医务人员冒着判刑的危险而帮助病人实施安乐死。比利时立法机构也就安乐死立法,成为安乐死合法化的第二个国家。
(五)安乐死的伦理原则
1.无害原则 无害原则既是最低的道德标准又是一种被动强制令,即在面临两难道德困境时探究有无危害是伦理实践的最基本的检验标准。据此,我们在考虑安乐死合理与否的前提之一是避免给被实施安乐死的本人、家属及其他相关人员带来精神或是物质上的伤害。
在医学实践中,在预备实施安乐死之前,必须要进行慎重考虑两个问题:1病人生存的可能性,随着人类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所能治愈的疾病越来越多,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身患绝症而又濒临死亡的病人生存下来的又不乏其例;2病人对生命意义的感觉,基于其受教育的情况、宗教信仰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其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决定着是否对本人适合;3病人家属和医师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些家属和医师在给病人实施安乐死后,由此所产生的不安和负疚等负面情绪会给他们的生活蒙上阴影。总之,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超出无害这个底线的伦理要求。
2.知情同意原则 知情同意在医学中是一项重要权利,并且只有病人掌握了详尽的信息之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要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在病人决定接受实施安乐死之前,他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被告知有关他身体的所有信息,同时对安乐死的实施细节也应该有着充分的知情权。如果这类信息被故意阻止或由于粗心大意而使病人得到的信息不完整时,那么同意便是在欺诈状态下所做出的,因而是无效的。安乐死直接涉及人们的生死存亡问题,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必须有一种强制性的规范来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知情同意,避免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
3.自主原则 自主权是人的价值的外在化和最终体现,尊重病人的自主权就应当让他们自主决定影响其生命和健康的医疗方式。安乐死的选择权归根结底应属于病人。虽然对安乐死的伦理讨论存在着诸多争议,但至少有一项共识,那就是不论是采用延长还是缩短生命的医疗措施,原则上都应该建立在病人自愿基础上。在病人未做出明确决定的情况下,医师据此所做出的非自由意愿选择便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对于缺乏判断能力或者意愿能力的病人,原则上也应如此。
八、案例与分析
【案例一】
病人李某,男性,57岁,离休干部。因喉癌住院。住院后他告诉医师:“如果肿瘤已到晚期,不要告诉我任何关于我将要死亡的消息,只要能让我舒适即可,也不要做更多的抢救。”并且立下字据,交给医师。因此,当病人病情垂危时,医师未给其使用呼吸机等抢救措施,只给予足够减轻疼痛的药物。但家属希望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并使用一切抢救、治疗手段。此时,病人神志已不清楚,面对家属的强烈要求,医护人员感到无所适从。
讨论:此时医护人员应该怎么办?
【伦理分析】
1.病人在清醒时立下的字据具有法律意义,应该受到尊重。但家属希望尽量延长病人的生命,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2.根据病人立下字据,不给或撤消其治疗和抢救措施,只给予足够减轻疼痛的药物,让病人舒适的离去,属被动(消极)安乐死。医护人员应向家属解释清楚,并出示病人立下的字据,同家属进行协商,征求家属同意。
【案例二】
护士小王值夜班,一个人正忙得不可开交时,一位老年病人要小便。病人按完呼叫器,小王赶到病室时,老年人已尿床。小王边为病人收拾边安慰病人,小王的耐心细致照护,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
讨论:请分析小王的行为。
【伦理分析】
1.老年病人器官衰老、功能退化,感觉迟钝、思维不敏捷、反应缓慢,自理能力差。本案例中,护士小王并没有一味地埋怨病人,而是安慰病人,体现了对老年病人护理的“理解关怀、尊重爱护”。
2.护理人员要充分理解老年人的特点,宽容和忍让他们,始终以老年病人的利益为重,耐心倾听,细致回答,精心照顾。
【案例三】
2002年11月,30多岁的大龄产妇王女士到华东某大城市一家大医院施行剖宫产。王女士说,从进入产房到女儿出生,整个过程都很顺利,医师、护士都很客气。然而,第二天开始,王女士就觉得一切都变得异常起来。当天早上,一位医院护工穿着消毒衣带着手套进病房给她的婴儿喂奶。过了一会儿,同房的病人神色怪异地搬走了。每天例行的测体温医院单独给王女士发了一个温度计;王女士的衣服全部被消毒过……经过一番追问,医师告诉王女士的姐姐,医院在进行剖宫产前对王女士进行了血液检测,第二天出来的结果显示:王女士是HIV病毒携带者,而且已经确诊了。消息在整个医院传开,医师和她接触戴着手套,护士本来每天都要抱婴儿去洗澡的,她的女儿却被“遗忘”了。连正常新生婴儿都要打的预防针,医院都不愿意打。第3日,王女士出院了,而一般产妇剖宫产后至少要住院1周。
讨论:请分析此案例中医护人员的行为。
【伦理分析】
1.本案例中医护人员不应将病情透露,并在医院传播,导致病人提前出院,没有得到应享有的医疗保健权利。医护人员应严格保守病人秘密,除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将情况报告卫生防疫部门外,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病人病情。
2.医护人员不应歧视艾滋病病人,应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病人,认真检查、精心护理,成为艾滋病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护理人员有责任通过自己的言行改变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帮助病人走出心理误区。
3.政府和医院也应加强医护人员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消除医护人员的恐惧感。
第四节 临终护理与尸体料理伦理
正确认识死亡,开展死亡教育,探讨临终关怀和尸体料理等问题,既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伦理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广大护理人员应认识和了解临终病人,尊重临终病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做好临终护理和尸体料理等工作,帮助临终病人安然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这是护理人员应负的伦理责任。
一、临终护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临终病人的特点
1.临终病人的生理特点 主要包括疼痛、肌肉张力丧失、循环功能衰竭、胃肠道蠕动逐渐减弱、呼吸功能衰竭、知觉改变、意识改变等。
2.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 美国医学博士库布勒·罗斯1968年发表了《论死亡和垂死》一书,将临终病人的心理过程分为以下5个阶段:
(1)否认期 病人不接受所面对的死亡,认为“不可能”“弄错了”。有的病人得知自己病重将面临死亡,其心理反应是“不,这不会是我,那不是真的”。
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1具有真诚、忠实的态度,不要轻易揭露病人的防御机制,也不要欺骗病人。2注意维持病人适当的希望,根据病人对其病情的认识程度进行沟通,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在沟通中注意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实施正确的人生观、死亡观的教育,使病人逐步面对现实。3经常陪伴在病人身旁,注意非语言交流技巧的使用,尽量满足病人心理方面的需求,使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给予的温暖和关怀。
(2)愤怒期 当病情趋于危重,病人否认无法再持续下去时,常表现生气与激怒,对任何事情都不合意、不满足,往往将愤怒的情绪向医护人员、朋友、家属等接近他的人发泄,或对医院的制度、治疗等方面表示不满,以弥补内心的不平。
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1一定要有爱心、耐心,认真地倾听病人的倾诉,将病人的发怒看成是一种有益健康的正常行为,允许病人以发怒、抱怨、不合作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恐惧,同时注意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给病人提供表达或发泄内心情感的适宜环境。3做好病人家属和朋友的工作,给予病人关爱、理解、同情和宽容。
(3)协议期 病人期盼能延长生命,认为许愿或做善事能扭转死亡的命运,提出种种要求。如有的病人为了尽量延长生命,做出许多承诺作为交换条件,出现“请让我好起来,我一定……”的心理。此期病人变得和善,对自己的病情抱有希望,能配合治疗。
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1积极主动地关心和指导病人,加强护理,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使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以减轻痛苦、控制症状。2为了不让病人失望,对于病人提出的各种要求,应尽可能地予以答应,以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3最重要的还是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应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尊重病人的信仰,积极教育和引导。
(4)抑郁期 病人已不得不面对所患疾病的现实,身体状况日益恶化,症状愈加明显,因而产生绝望情绪。产生很强烈的失落感“好吧,那就是我”,出现悲伤、退缩、情绪低落、沉默、哭泣等反应,要求与亲朋好友见面,希望有他喜爱的人陪伴照顾。
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1经常陪伴病人,允许其以不同的方式发泄情感,如忧伤、哭泣等。2创造舒适环境,鼓励病人保持自我形象和尊严。3尽量取得社会方面的支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安排亲朋好友见面,并尽量让家属多陪伴在其身旁。
(5)接受期 这是临终的最后阶段。病人已对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极度疲劳衰弱,常处于嗜睡状态,感情减退,表现平静的状态。产生“好吧,既然是我,那就去面对吧”的心理,接受即将面临死亡的事实,喜欢独处,情感减退,静等死亡的到来。
此时护理人员应注意:1积极主动地帮助病人了却未完成的心愿,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2尊重病人,不要强迫与其交谈,给予临终病人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外界干扰。3加强基础护理,使病人平静、安详、有尊严地离开人间。
(二)临终关怀及其伦理意义
1.临终关怀的含义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关怀照顾,使每个晚期病人的生命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帮助病人无痛苦、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同时,使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平顺地度过哀伤期。
2.临终关怀的特点
(1)以临终病人为对象,家庭为中心 临终关怀应以所有的临终病人为对象,特别是晚期肿瘤病人,至于临终期从何时开始,每一个病人是不同的。
(2)以缓解疼痛为目的,全面护理为手段 疼痛影响着临终病人的临终生活质量,所以缓解疼痛和其他不适是临终关怀的目的。因此,提供全面的护理手段,包括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充分、全面的生活和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等,也是临终关怀的特点。
(3)以医护人员为主导,社会志愿者为辅助 医护人员掌握医学知识和理论,能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疼痛和痛苦,评估并满足临终病人及家属的需求,因此临终关怀以医护人员为主导。但是,社会工作者、家庭成员、朋友、社会志愿者也通过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交流、聆听以及为病人做一些基本的生活护理等,给病人和家属以精神和感情上的支持,增加信心和力量,使其不感到孤独和无助。志愿者以无私的爱心,热心服务,已成为临终事业发展的基础,这也是临终关怀的一个重要特点。
3.临终关怀的伦理意义
(1)引起人们死亡观念的变化 千百年来,对死亡的恐惧和拒斥一直是人类不变的主题。临终关怀的开展使人们直面死亡、正视临终,而不是回避,这种死亡观念的变化也体现了生命神圣、质量和价值的统一。
(2)有利于人道主义的升华 临终关怀从思想到实践上改变了原来对无法救治的病人被拒之医院大门之外、或在医院只是延长痛苦的生命而得不到真正的关心和照顾,以及病人家属的痛苦被医务人员忽视的现象,从而使临终病人在关爱、舒适的环境中尊严地、无忧无虑地离开人间,也使病人的家属得到了心灵上的慰藉。特别是整个社会中爱心力量的参与等,都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深化和升华。
(3)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临终关怀所倡导的关爱思想,正在吸引着社会上愈来愈多的个人和团体的关注并参与这项事业,从而使愈来愈多的临终病人享受人间的温暖。同时,从事临终关怀的医务人员通过长期围绕临终病人而工作,在环境影响和较高的道德要求下,他们的道德水平也得以提高,并可能影响到整个医疗卫生行业人员的道德水准。因此,临终关怀促进了社会文明,或者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4)节约卫生资源 临终关怀不侧重于对病人无意义的抢救,而是提供缓解性、支持性的安宁照顾,即不刻意提前或推后病人的死亡时间,而尽可能地让病人减少痛苦,坦然愉快地走向人生终点,这无疑有助于节约卫生资源。
(三)临终护理伦理规范
临终护理是临终关怀的组成部分,从事临终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尽量满足每一位临终病人的要求。因此,临终护理有其特殊的伦理规范。
1.认识和理解临终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需要 医务人员在认识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行为反应的基础上,对病人的某些行为失常、情绪变化要予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以最真挚、亲切、慈爱的态度对待、帮助临终病人,使病人始终得到精神上安抚和优质的护理,让他们在极大的宽慰中逝去。
2.尊重临终者的意愿和权利 临终病人在未进入死亡状态之前,医务人员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维护他们的利益,如允许病人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参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决定、保守他们的隐私等。至于临终病人获取病情真相的权利,要因人而定,并与家属保持一致。
3.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 临终是一种特殊生活,医务人员尊重临终病人生活的实质是对其人格的尊重。因此,医务人员要指导病人理解生命弥留之际的意义,安慰和鼓励病人,让希望充满他们的生活。尽量满足合理要求,增加或安排他们与家属会面的机会和时间,让其说完心里话,至死保持人的尊严等。
4.同情和关心临终病人的家属 临终病人的家属由于对病人的照料和对死者的留恋,在躯体上和精神上也是非常痛苦的。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家属的应激情绪和行为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同情,关心、体贴他们的痛苦,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总之,尽可能减轻家属的躯体和精神痛苦,使他们早日从失去亲人的痛苦和遗憾心境中解脱出来。
5.创造适宜临终病人的环境 医务人员把临终关怀医院或病房变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美丽的花园、休憩的场所,即使环境非医院化,让临终病人在温馨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愉快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也是对医院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一个很高的道德要求。
二、尸体料理伦理和行为规范
(一)尸体料理的含义与意义
1.尸体料理的含义 尸体料理不仅是一种必要的医学护理学操作手段,也是涉及死者、亲属、家庭、医院,以及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医护人员在病人死亡后对尸体所进行的一项护理。其目的是保持尸体清洁无味,无渗液,姿势良好,尊重死者。
2.尸体料理的方法 病人死亡后,尸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料理程序。医护人员要重视尸体的料理工作,这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其生者的支持和安慰。
(1)尸体料理的准备工作 病人在医院里去世后,医师首先对病人做出死亡诊断,填写死亡通知单,通知亲属及有关单位。护理人员则做好尸体料理的准备工作,包括环境的准备与用物的准备。环境准备的过程中,需说服死者家属暂时抑制心中的哀痛,不要在病房中大声啼哭,以免影响其他病人的情绪;要求家属主动配合,协助护理人员料理尸体,并将包括尸体鉴别卡、包尸单、药棉、擦洗用具等用物准备妥当。
(2)擦洗清洁尸体 尸体的清洁擦洗方法据情况而定。一般是首先撤去治疗用物,如撤去输液管、氧气管等,然后擦净尸体,胶布的痕迹可以用汽油拭去。让死者平卧,两手放在身旁,双目应紧闭。应把死者的头发梳理好,将面颈部的污渍清洗干净,尤其是血渍应清理干净。给死者梳理头发,有假牙者应予戴上,如有伤口应更换清洁敷料,尸体太脏时应用清水擦洗干净。必要时请化妆师给死者美容,以尽量保持生前的容貌,给生者留下好的记忆。
(3)给死者穿寿衣 撤去盖被,穿好衣服,再用被单包裹尸体。包裹尸体时,以被单两端盖好头、脚,两边整齐地包好、包紧,用绷带束紧肩、腰、小腿,并将尸体鉴别卡用大头针别在包尸单上,然后用平车送至太平间。
(4)做好死者的善后服务工作 死者的善后服务包括尸体的火化、安排丧葬仪式等一系列工作,有时需要医护人员协助完成。当死者送去殡仪馆火化后,房间应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如果是传染病病人,更需要按照消毒隔离技术进行操作,以防止传染。
3.尸体料理的意义
(1)对死者人生的负责、同情和尊重。
(2)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对社会的尊重。
(二)尸体料理的伦理规范
1.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在尸体料理的时候,医护人员应始终保持尊重死者的态度,不随便摆弄、不随意暴露尸体,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料理。既不能畏缩不前,也不能打逗乱语。动作敏捷果断,抓紧时间,以防尸体僵硬造成料理困难。在具体环节上,护理人员要尊重家属的意见,并注意到死者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
2.注意减少对其他病人的叨扰 为避免惊扰其他病人,条件许可的话,病人临终前应移至单间或抢救室,以便死后在此处进行尸体料理。如果床单位紧张,也可以用屏风隔离遮挡。如在家中死去,更要注意尽量减少对邻居的影响,避免对邻里的恶性刺激。
3.对社会负责,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对于死者的穿戴用物等,应予以彻底的消毒再抛弃处理。特别是患有传染病的死者,其尸体料理更应该按照严格的隔离消毒常规进行料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以免给家属、给社会带来危害。
4.妥善料理遗嘱和遗物 病人在医院里去世,医护人员应妥当地清点和保管好死者的遗嘱、遗物,及时移交给家属或所在单位领导。如在家中料理死者,也要妥善料理遗嘱或遗物,以免以后亲属之间发生矛盾隔阂,同时也是对死者的纪念。
5.支持器官、遗体的捐献 有些临终病人及家属出于对医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出于对他人的帮助,提出捐献组织、器官、遗体的愿望,甚至留下相关遗嘱。对此,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支持,并积极提供有关指导,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使其愿望尽早实现,同时对有关遗体捐献的遗嘱做出必要的交待。
三、案例与分析
【案例】
一只小鸟在树上快乐地唱着歌,突然来了一阵急风,把小鸟吹落到地上。小鸟的腿受伤了,在地上一动不动。就在这时天上又下起了雪,雪越下越大,眼看就要把小鸟埋在雪里了。就在小鸟绝望地等待死亡到来的时候,一头牛经过,拉了一坨牛粪在小鸟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从未有过的温暖。不久小鸟又开始唱起歌来,狐狸听到歌声后,寻着歌声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讨论:请问这坨牛粪对于小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答案有三个:A好事;B坏事;C不好不坏。你会选择哪个答案?
【伦理分析】
即使没有牛粪,小鸟也会死去。虽然有了牛粪小鸟也是一样要死,但是小鸟是快乐地唱着歌温暖地死去,而不是在寒冷中冻僵着死去。临终关怀其实就像这坨小鸟身上的牛粪,临终关怀是一项伟大的工作,要让病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思考与实践
1.简述门诊、急诊病人护理伦理规范。
2.简述手术室护理伦理规范。
3.简述母婴护理伦理规范
4.简述精神病病人护理伦理规范。
5.如果你在医院肿瘤科或传染病科当一名护理人员,应遵循怎样的护理伦理规范?
6.案例分析
病人王某,男性,76岁,离休干部。因与家人争吵过度激愤而突然昏迷,迅速送至某医院急诊。经医师检查仅有不规则的微弱心跳,瞳孔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均已迟钝或消失,血压200/150mmHg,大小便失禁,面色通红,口角歪斜,诊断为脑出血、脑卒中昏迷。经三天两夜抢救,病人仍昏迷不醒,且自主呼吸困难,各种反射几乎消失。
面对病人是否继续抢救,医护人员和家属有不同看法和意见:
医师A说:“只要病人有一口气就要尽职尽责,履行人道主义的义务。”医师B说:“病情这么重,又是高龄,抢救仅是对家属的安慰。”医师C说:“即使抢救过来,生活也不能自理,对家属和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是,病人长女说:“老人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才有几年的好日子,若能抢救成功再过上几年好日子,作儿女的也是个安慰。”表示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尽到孝心。儿子说:“有希望抢救过来固然很好,如果确实没有希望,也不必不惜一切代价地抢救。”并对医护人员抢救工作是否尽职尽责提出一些疑义。
分析:对上述案例及各种意见和态度,你是如何看待的?
(陈海峰 张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