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区域推进普通高中创新人才的实践新探索

郑太年;赵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最新章节!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日益受到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www.Pinwenba.com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在区域范围推进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局面正在部分省市开展起来。

    (一) 北京市教委开展“翱翔计划”项目

    北京市教委以高中课改为契机,于2008年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启动“翱翔计划”,以“在科学家身边成长”为宗旨,为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积极探索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根据规划,“翱翔计划”由北京市68所示范高中学校分别择优推荐2名优秀高一学生,共计100余位学员,参加首批翱翔计划;同时审批部分示范高中成为翱翔计划基地学校,侧重信息技术、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向,与高校实验室合作,组织落实“翱翔计划”实地研修课程,并负责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为了充分利用北京高校的科研资源,还挑选40—50个北京高校重点实验室参与实施翱翔计划。每个实验室拟接收2—4名学员;

    “翱翔计划”被纳入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自高一年级第三学段至高二年级末,共分3个阶段实施,计15学分。原则上,学员每周要在实验室学习3学时,每月安排一次专家报告,参加基地学校组织的相关领域的学习;学员采取双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学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员在上述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科领域特点及个人兴趣,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

    “翱翔计划”的教学方面包括两大策略:其一,是依托策略,即依托高中课程改革,结合高中教育和高中学生的特点,建立了以实验室研究型课程培养、基地申报校过渡性课程培养为核心作用的翱翔计划课程,并凭依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教师、基地申报校指导教师、生涯指导教师的三导师机制,共同实现对翱翔学员的培养。其二,是体验策略,即让翱翔学员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过程中,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课题、制订计划、开展研究活动,通过个人研究、同伴互助等多种方式完成研究任务,撰写研究论文,参加答辩,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等一系列环节。

    翱翔计划学员的选拔工作,由项目领导小组认定。学员采取双导师制,由高校实验室与基地学校各派一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为保证学术水平,实验室指导教师建议由实验室主任担任,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建议由基地学校指定),学员学习结束后,学员、指导教师要做好评价总结工作。选拔标准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热爱党,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超越同龄人的学习潜力;有超常的认知能力;有超常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好奇心;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有超常的学习内在动力;有广泛的交往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有较为突出的相关领域学科特长或特殊的才能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下面又细分出诸多具体指标。

    (二) 上海市教委开展“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

    上海市教委通过试点实验校方式,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模式之路。上海中学从2008年开始实施“创新素质培养实验项目”,开设“实验班”,突破传统的课程结构,提高探究课程与专门课程比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展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教育。2009年3月,华东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和上海交大附中也相继开展试点工作。各校创新班或实验班均实行开放式教学,直接与高校“对接”,聘请教授进课堂、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实践与体验等内容。除了教授上课外,参与小课题或者项目研究,也是四校“创新班”学生的“必修课”。上海中学“创新班”学生,从高一起就要在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工程学等领域选择一到两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校采取大小班制、走班制、导师制等多元教学模式。学生根据研究领域选择导师,以项目形式沟通联系。四校都为“创新班”搭建了宽松的学习平台,锻炼除课本、考试外的多种能力。如复旦附中要求学生分步完成四个校外“特选单元”:一个月的海外研修经历,一个月(不少于120课时)的大学课程学习,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或见习,一个月国内同类型高中的交流学习。华东师大二附中要求学生赴上海科技馆或者上海博物馆担任志愿者,完成社会实践的学分。

    在试点工作基础上,2010年,市教委启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在本市部分普通高中开展“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探索高中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办学机制、课程设置、教学途径、学习管理与综合评价办法。该项目计划注重实验,面向全局,并强调主动创新。

    在实施中,采取普通高中自愿申请、专家评审、市教委批准的方式,在全市设立若干个“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学校或校际联合体。申请报名的主体可以是1所学校,也可以是区县牵头的校际联合体,以区县牵头的校际联合体为主要形式。对于实验项目的实施单位而言,必须有完整的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案与实验项目设计,并且设置专门的项目网页,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经历、学程安排、导师团队、资源条件、生源要求和遴选办法等,以便于社会公众了解项目情况,包括项目进展、实验研究成果和学生发展情况,以争取社会的支持、理解和监督。对于该项目的管理来说,在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下设“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下称“项目办”),以项目管理方式,对实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常规管理和年检。通过定期组织项目实施单位的汇报、展示等活动,向其他学校介绍项目进展情况,促进课程和实验资源的共享,起到交流、评价、辐射等作用。

    按照规划,“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分两个阶段,滚动实施。第一阶段为初试阶段:项目办先对申报单位进行初评,初评通过的单位开始实施相关的实验方案,初试阶段时间为一年。第二阶段为正式实施阶段:在初试基础上,项目办组织专家组对实验方案初试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通过,正式确定实施单位名单,并对实验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年检和项目评估。对实验方案成熟、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单位,将进一步在实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实验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年检和项目评估有问题的单位给予指导,要求其改进。对没有按计划开展实验、年检和项目评估不合格的单位取消其实验资格。鼓励未参与实验项目的学校或区域,自主开展实验,达到市实验项目申报资格的可申报参加新一轮项目实验。

    市教委成立了项目组,通过政策、经费和专家资源等手段支持参与实验的单位积极改革。自2010年起,卢湾、徐汇、金山3区和全市范围内的22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正式开展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试验工作。

    (三) 天津市科协与教委联合开展“朝阳计划”

    为了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由天津市科协与天津市教委联合实施的“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于2010年全面启动。

    该工程面向3岁到6岁、7岁到12岁、13岁到18岁三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采用“三段式”、“三结合”、“长周期”的理念与方法,通过15年的引导、激励,为造就一批具备相当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养成、扎实的科学功底的自然科学界后备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科技创新英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该计划又称为“十五年科学养成教育工程”。

    “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共涵盖“科学启智计划”、“朝阳计划”(又称天津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及“天赋少年培养计划”三个子项目。其中“科学启智计划”,将筹备建立天津市幼儿科学启蒙实施基地,成立幼儿科学教育教研中心,并确认一批幼儿科技教育示范园。通过一系列科学亲子活动,帮助学龄前儿童树立正确的科学意识,激励他们探知世界的“好奇心”。“朝阳计划”从2010年起,为天津市46所高中科技示范校的万名高一新生开设由两院院士等知名专家领衔的科普讲座,从学生中遴选出百名左右学有余力且热爱科技的“朝阳学员”,采取中学与大学联合培养的方式,利用高一至高二上半学期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到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重点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天赋少年培养计划”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体系、资源、设施及其远程教育平台为载体,为本市优秀中学生提供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网上学习和夏季学院等多个教育项目,其中参加夏季学院的学生可以每年夏天入住斯坦福大学校园学习深造。该市将面向初中以上热爱科学的学生开展此项计划,其中专门针对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是“朝阳计划”。

    从“朝阳计划”学员的选拔标准来看,基本条件是综合素质优秀,学业成绩优秀,特别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成绩突出,有兴趣和专长;同时还要满足以下条件:获得由市教委、市科委认可的市级(或市级以上)竞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获得天津市(或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获得天津市(或市级以上)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初中组一、二、三等奖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报名入围的学员经过资格初审后,还将接受面试考核。面试专家由高校教授、科技专家、知名学者以及实验中学校方组成。面试将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以科技论文、动手实验、技术设计、基础知识综合测试、答辩等形式相结合,选拔出合适的学生,由专家组审定最终名单。

    入选“朝阳计划”的学员从高一入学开始,就按照学校制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习。他们将在完成国家规定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选择选修课程,尽早进入带有个性色彩的科学研究领域。在不影响必修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学生每周有不少于3个课时到高校实验室接受导师指点,进行科学实验。

    在培养过程中,将由基地学校与国内几所知名高校携手,请国内知名教授、学者共同培养学生,实现知识、教师、实验室和学分的全面共享。培养过程中倡导跨学科导师制,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在高中三年里,学校将组织“朝阳计划”学员参加“国际中学生科学与工程大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国际、亚太、中国天文奥林匹克竞赛”等赛事,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赛事展示自己的能力。获得特定奖项的学生还能获得国内外高校保送资格。基地学校还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组织的科技夏令营或冬令营,争取自主招生降分录取资格,为北大“元培计划”、浙大竺可桢学院及南开大学理科基地班输送有潜力、高素质的优秀生源。此外,学生在联合高校中的学习与实验研究,还可以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四) 陕西省教育厅开展“春笋计划”项目

    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启动“春笋计划”,组织省内大学与高中联合,通过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参加课题研究,以及高校专家参与指导高中生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培养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

    参与“春笋计划”选拔的学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成绩优秀,有刻苦钻研和协作精神,身体健康,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及相近工程领域的某一学科有特殊的兴趣,有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具体选拔程序如下:各基地中学组织班主任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依据选拔条件推荐20—30名学生。各中学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利用统一的测试工具,分别组织对所推荐学生的智力和科学创造力测验。最后,由专家委员会课题小组负责协调、组建由高校专家牵头,高中教师参加的学科指导小组。学科指导小组对各中学推荐的学生进行面试,在此基础上确定正式人选。具体面试的组织工作由基地学校承担。

    “春笋计划”项目依托基地学校和合作高校,根据具体学科领域进行,涉及的学科研究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含与此相近、适应高中优秀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工程领域)。具体学科指导小组由相关高校的专家、基地中学及生源学校相关教师共同组成。在学生选拔之前,学科指导小组先由高校和中学负责筹建。

    经过选拔后的学员,首先要进行过渡性培训,即通过分阶段组织培训,让学生在进入课题研究之前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实验室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识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的方式,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态度。第二阶段为专业培训,主要以课堂教学和现场学习的方式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具体的培训内容、时间和方式由学科指导小组确定。培训的组织工作由各基地学校负责。

    培训后,由各学科指导小组组织编拟《课题指南》,学生按照《课题指南》所列课题,根据个人爱好、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切合实际的研究课题报学科指导小组审定。学科指导小组研究确定每个课题的指导教师,课题指导教师负责制定课题组学生的个别培养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学科指导小组的中学教师,负责组织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间和节假日,进入高校实验室或相关课题组,进行兴趣和任务驱动下的体验式、探究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