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当前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郑太年;赵健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最新章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www.Pinwenba.com普通高中在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风雨中起步,艰难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历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教训。尤其是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对普通高中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因此,在此背景下,关注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总结与分析当前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未来我国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工作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 当前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1 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必须掌握各个领域中与其能力相符的知识系统,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策略,成为独立、富有创造性和自主的知识探索者,接受这类教育的孩子,要求其必须具有优秀的品质、超常的智力、强健的体质。因此,我国开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学校中,都非常注重以学生兴趣特长为基础,锻炼他们的能力与素质,从而培养出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全面发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比如,北京四中的培养目标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北京八中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能力的一流人才打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努力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整统一的,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

    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中资优生培养各个阶段的总体目标呈现出如下两点变化:第一,由关注智力发展到强调智力与非智力并行发展。早期的培养目标强调加速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业发展,而未提及培养兴趣、品质等内容。如今的培养目标既重智力,又重道德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第二,由专注于知识习得到强调能力发展。在强调加速学习和积累知识的目标下,培养知识指向型的;而在强调培养创新素养的目标下,培养能力指向型的。上述转变理论上反映出我国人才理念的提升,即以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良好的发展和具备一定的能力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2 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招生过程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甄别与选拔主要有三种方式:

    江苏天一中学资优儿童实验班推荐与自荐→测试→录取测试环节包含文化测试、能力测试与综合测试。其中,综合测试采用标准化的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包括智力测验、个性测验、记忆能力测验。

    学校每年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多名专家担任主试(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2009)。

    全国理科实验班省级数学、物理竞赛前十名的学生报考→统一测试→录取测试环节包含学科测试(语文、数学、英语和物理四门学科)以及心理测试。

    录取主要以学生测试成绩的排名为依据,重点参考两门理科的成绩。

    复旦附中创新实验班推荐与自荐→基本素质测试→实验设计→面试→录取基本素质测试采用标准题全开卷的形式在网上进行,检测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与探究品质,内容不与课本内容挂钩。

    实验设计考察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每位学生由两名专家进行面试,主要考察学生的特长、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等(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2009)。

    第一种即通过竞赛方式选拔,强调学生对某领域知识掌握的多寡,或由专家鉴定,或是由学生的平时成绩来说明。如天津耀华中学对于具有科技创新潜质学生选拔,就是由各区择优推荐,并通过考试、考核加以选拔。

    第二种是使用心理鉴定或测量量表或测验来选拔。

    第三种,是结合上述两种方法,综合选拔。当前,采用此种方法选拔学生的普通高中居多,如江苏天一中学对于超常少年的甄别与选拔,主要分为推荐和自荐、文化测试、能力测试与综合测试等四个阶段,其中综合测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GITC(包括智力测验、个性测验、记忆能力测验),每年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多名专家担任主试进行测试。

    具体的招生过程体现出如下特点:

    (1) 初选侧重考察学生既有的学业成就

    初选中,招生学校对报考学生的资料进行初评。根据笔者搜集的信息,各所学校要求提交的资料包含:(小学或初中)学业成绩单和各类获奖证书。例如,江苏天一中学少年班的招生简章规定考生提供小学4—6年级成绩报告单;三好学生或品学兼优证书;市、区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荣誉证书;五、六年级有教师批改的语文作业本、数学作业本各一本(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2009)。但是,各学校并不要求报考学生提供来自家长或者是学科教师的推荐信。一些学校虽然要求提供原就读学校或地方教育部门的推荐信和自荐信,但这些资料也以列举考生的既有学业成就为主要内容。此外,初选尚未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表现。

    (2) 复试中各类测试唱主角

    复试中,招生学校对考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发展水平以及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主要的形式有测试和面试。

    测试是各个学校必不可少的选拔方法。测试的类型日益增多,有学科测试、智商测试、特长测试、文化常识测试、心理测试以及综合素质测试,等等。

    学科测试是复试的重头戏,体现出难度超高、测试门类繁多的特点。这类测试以各学科单独测试或学科群测试的形式进行,招生学校尤为看重考生的理科成绩,而文科成绩有时仅作为参考。此外,复试还包含多项能力测试,这些测试几乎是招生学校了解和评估考生的课外表现及非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方式。大多数测试是以国内外心理学相关量表为参照而选用的标准化测验,由招生学校自行组织,有时学校特聘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

    据报道,2010年上海某著名高中创新实验班的选拔考试“一直从上午8点持续到晚上5点多,时间累计长达8小时20分钟。考试内容包含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等7门科目。这样一场‘马拉松式’的考试,令不少考生大呼‘吐血’。学科考试难度超高,令一些学生根本无从下笔。”以致有考生网上发帖感叹:“我居然活着回来了,这样的考试绝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钱钰,2010)

    除测试外,面试也是重要的招生步骤,面试官主要为学校经验丰富的科技类教师及临时聘请的校外专家。面试旨在观察考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3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我国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集体为主要形式。大部分普通高中采取了集中设班的方式,也有部分学校采用集中办校的方式。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模式:

    (1) 加速制

    加速制是当前我国高中超常学生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简化了培养所需的教育资源,且操作较为容易,因此受到推崇。加速制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有提前入学、弹性学制和加速学习。

    1 提前入学

    提前入学是指学生在低于某阶段教育正常的入学年龄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方式。我国高中超常学生培养早期开办的少年班预备班允许符合条件的初中和小学在读生进入预备班学习,从而为年龄低于正常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了符合其发展需求的教育。

    最初的少年班预备班招收年龄为13周岁以下的学生。随后,一些少年班预备班开始招收10周岁左右的成绩优秀的小学生,其培养内容涵盖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教育的内容。学生毕业时达到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文化程度。上述实践以尽早发现与培养人才为指导思想,使得早慧资优生能够提前几年进入更高的教育阶段学习。

    2 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不以固定的修学年限为标准,而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学制。资优生智力水平高,学习能力强,较普通学生而言,能够更快地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为此,各类大学少年班预备班就通过压缩学制,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按照常规,完成初中和高中的学业共需要6年的时间。而采用弹性学制使超常学生至少能够提前一年完成学业。

    3 加速学习

    加速学习一方面适合超常学生学习能力强的特点,一方面也为他们学习高级课程内容提供了额外的时间,因此,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广为使用。课程进度快是当前我国高中教育的特点,更是超常学生培养的一大特点。不少实验班的学生要在高一年级学完高中三年的课程,并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一科作为竞赛科目和方向。高二进行高强度竞赛训练时,大部分参赛学生都会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为了更好地备赛,许多学生甚至在高中就“啃完”了某学科大学阶段教育的全部内容。

    加速学习已成为培养高中超常学生最常见的做法。这种方法虽然符合超常学生的能力需求,

    但是却容易造成学生失衡发展和为“应赛”服务的现象。此外,由于缺乏与大学的学分互认,高中生加速学习的成果不受大学认可,故现阶段的加速学习很大程度上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的“超前学习”。

    (2) 集中编班

    在实践中,我国高中超常学生培养主要采用集中编班的组织形式,将智力水平相当、理科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特殊班级进行培养。

    各类超常学生培养实验班是学校正常的学习单位,接受统一管理,参与各类活动与评比,受到整体校园文化的熏陶。实验班的运作与普通班相同,组织与管理工作仍由班主任负责。此外,个别学校为实验班配备了生活指导教师,以解决招收的学生的生活适应问题。

    集中编班培养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由于超常学生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在智力发展水平、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因此,实验班容易形成互相影响与交流,且适度竞争的环境,并产生群体效应。与此同时,集中编班能避免将个别资优生置于与自己的年龄有一定差距的学生之中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例如,采用跳级的方法将个别低年级超常学生插入高年级学习将引发低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适应度问题。

    对于校方而言,集中编班便于管理和统一安排特定的教学内容,这避免了为个别学生单独制订培养计划和开设课程所造成的不便。此外,学校还能及时发现与解决培养中的问题,总结培养经验。个别学校也逐步将培养超常学生的方法迁移到对其他类别资优生的培养之中。例如,除超常学生外,人大附中对文体类资优生也进行集中培养,采用平日分散编班,课余时间以活动团体或者是班级的形式进行集中训练的模式。此外,实验班还能够对学校的平行班以及周边其他学校产生辐射作用。上海市开展的普通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就体现了这一点。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集中编班也易导致实验班独立成群,自我封闭,不易融入学校文化等问题;高难度和高强度的学习任务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社会性发展较差;这些严重地影响了超常学生的非智力发展。

    (3) 校外培养

    理科人才的成长不仅要习得科学知识,更要掌握科研实践的方法与思想。因此,通过讲授、参观,“自然地”体会科研远远不够,学生必须亲历科研一线,自行探索。然而,高中尚无法满足科研实践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在此情况下,校外相关机构的协作就必不可少。在现阶段,一些高中采取“走出去”策略,借助校外资源培养。

    科学团体组织是重要的校外培养资源,在科学社会与超常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正是其中的典范。

    1999年6月,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及61位科学家联名倡议,在科技界以及教育界相关部门的支持之下建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俱乐部对自身的定位是配合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强调脱离“应试”、“应赛”而开展活动,旨在“引导有志于科学、学有余力的优秀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进入我国第一线的科研团组,体验科研,从中发现‘科学苗子’,帮助他们及时‘走进科学’。”(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0)

    在连结高中生方面,俱乐部与中学建立了共建关系,使其成为俱乐部的基地学校,由基地学校推荐本校有志于科学的高中生为俱乐部的学生会员。俱乐部现有基地实验学校25所,且每所中学都有科技辅导教师参与俱乐部的活动。在连结科学社会方面,俱乐部得到北京地区的科研院所及重点大学的科研团队的支持。双方以合作共建“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学术指导中心”的名义进行合作。“学术指导中心”的各机构根据自身条件及俱乐部的需求,接纳适合的学生会员。从1999年到2008年,已有56个科研机构、上百个实验室与俱乐部展开合作,这为各项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科研实践活动”是俱乐部开展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到优秀的科研团组,开展时间跨度平均为一年的科研实践,其核心理念是引领中学生走出校门,到科学社会中“以科会友”,重点帮助学生体悟科学思想与方法。

    在活动中,俱乐部负责学生会员与科研机构或团组之间的连接工作,并为学生安排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主要由科研机构推荐的热心青少年教育的专家担任。基地学校的辅导老师配合科技专家,组织管理学生。目前,每年参加此类活动的学生近一百人,其中约有二十人的活动时间达到一年或超出一年。

    科研实践活动受到广泛认可。参与的学生从中受益良多,在科技竞赛中有不俗的表现。然而,这类活动也有一定的局限。首先是活动的普及受限。北京地区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生的人数远远超过该地区一线科研团组可接收的学生人数。因此,即便俱乐部尽量扩大活动规模,仍只能为部分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其推广和普及受限。其次是未能实现高中和校外机构更深层的合作。在培养中,基地学校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仅仅负责推荐学生会员。学校的科技辅导教师承担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联络学生。据北京地区一位科技辅导员所言,这样的“联合培养”很大程度上将高中教师“架空”了,造成校内与校外培养的脱节。根据对某校科技辅导教师的访谈内容整理而得。访谈时间:2010年8月4日,地点:北京。

    除科研实践之外,俱乐部还为会员及科学爱好者举办“科学名家讲座”、“科学家——中学生联谊茶会”等,以介绍科学精髓和使命。十余年来,俱乐部为有志于科学的高中学生提供了体验科学的途径,其实践贵在探索符合理科人才成长的道路,贵在务实。

    在培养过程中,各校课程设置比较灵活,一般来说,除了具有打牢学科基础的必修课,还注意与开发学科潜能、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增强实践能力的选修课的结合,选修课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前沿或热点问题。学校会聘请专门老师进行指导与讲解。如北京四中的科技类校本选修课就包括生物医学实验、计算机代数系统、天文学等;天津耀华中学,除开设统一的课程外,还有由任课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

    在课程教学中,各校比较注重研究型课程或专题研究的开设与实施。即在教学过程之中或之外,让学生参与相关的课题或专题研究中,以对其进行科研方法的基本训练,加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如东北育才学校分别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合作,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学材料科学研究实验室等,成为全国首家把科学研究实验室引进中学校园的学校,让学生直接参加实验室课题研究。

    4 科技创新人才的管理方式与制度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法规政策,因此各普通高中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工作中也没有形成统一制度,但是各校都制订了相应的章程,形成了各自的管理模式。

    在组织机构方面,以学校为单位,一般来说各校都有专门的教育领导小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学生社团(或俱乐部)、校外专家团队。如,北京八中有中科院心理所等科研单位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所有课任教师参与的工作研究小组,具体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江苏省天一中学建立了超常学生群体领导管理模式,超常学生由管理校长直接主抓,日常工作由教科室分管,其他处室协管。同时还建立了家长学校,让家长参与管理,以对超常学生适度照顾,强化自立;人大附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成立少年科学院,设有院务委员会,院长、副院长、副秘书长、各研究所所长都由学生担任,同时,各研究所设有一名教师任秘书,为同学们开展各项科技活动服务。

    (二) 当前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政策法规的制度支持与保障

    国外有些国家对超常教育已经建立相应的法规,而我国的教育法中对超常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超常教育缺乏一定的保障。社会上有些教育机构抓住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打着培养超常儿童的幌子从事不科学的教育,有悖于正规学校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此外,在追求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各类残疾儿童的教育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超常教育还没有,创新拔尖学生作为一类学生也是公平教育的重要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很重要。

    2 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研究的人、财、物严重不足

    超常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研究基础薄弱、力量不足、投入稀缺。筹措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有很大的困难,指导教师没有或很少有相应报酬。学生的培养很难得到相关大学和科研单位的指导,学生课题的选择主要由学生自己或指导教师确定,水平上和对学生能力提高的作用上存在一定问题。一些水平较高的项目由于设备、器材、场地等条件限制而不能开展。

    3 从事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现任基础教育的教师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适应超常儿童的教育,而高等教育中的教师忙于科研等任务,也没有精力对超常儿童进行指导,与超常儿童相匹配的教师严重匮乏。我国各师范院校中,没有超常儿童教育专业。

    4 评价高中学生创新潜能的标准不明确、体系不健全

    现行的拔尖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由科协系统与教委系统统一合办的创新大赛形式,其中的评价方式欠公平,评委会中大多是高校教师或者是研究单位的人员,缺乏对中学生的深入了解,初评只见作品不见学生;评比过程还要搞平衡,使得评比结果不全面、欠公平。

    5 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功利化与标签化现象严重

    受社会读书功利化、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创新人才教育成为提前毕业跨入大学校门的捷径。由于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是在一些重点大学、中学开展,而一些重点学校为了追求高分、名次、升学率,往往将创新人才教育和应试教育捆绑在一起,通过分数筛选,使某方面潜质优秀而其他方面较差的优秀学生,被排斥在重点学校之外。同时,分数也掩盖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兴趣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不同的职业理想,更多地体现了功利。

    此外,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长期以来主要采取隔离式的教育形式,以单独编班或编校的形式为主,从而造成社会对这些班、校的特殊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标签效应,增加了部分学生的优越感,也给这些超常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另外,由于这些学生往往被隔离起来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经历,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其畸形发展。

    6 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体系不连贯

    拔尖创新人才虽然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事物较快,但是对他们的教育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层级的学校在课程知识、思想观念、技能训练等方面要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目前,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大多由学校自行组织实施,没有统一的课程和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不同层级的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极易导致不同层级学校之间在教育方面缺乏衔接,影响对英才学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0).创建宗旨建立背景[EB/OL],p?tipid=1147745783750.[2010-08-26].

    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0).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科研实践”活动简介[EB/OL],p?tipid=1148026852970.[2010-08-26].

    高琛(2009).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试验探索与实践[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葛朝鼎(2000).我国中学超常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2000(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EB/OL],.[2010-12-14].

    胡锦涛(2010):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0-06-10].

    胡适(1922).对于新学制的感想[J].新教育.4(2).

    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2009).“科教合作:普通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与会学校提交资料.2009年11月14—15日,上海(未刊资料).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EB/OL],.[2010-03-08].

    钱钰:沪创新实验班遍地开花创新培养急功近利?[EB/OL],.[2010-10-28].

    璩鑫圭、童富勇(2007).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沈茂德(2001).一切为了卓越人才的涌现[J].现代特殊教育.2001(12).

    沈茂德、虞进兴(1999)。中学超常教育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12).

    施建农(2008).超常儿童成长之路:中国超常教育30年历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孙培青(2004).中国教育史(第2版)(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能力培养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查,[EB/OL]p?id= 1299049464937048

    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2009).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学协作组第16届年会暨海峡两岸超常人才教育高峰论坛与会学校宣传资料.2009年10月31日—11月2日.西安(未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