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最新章节!
序言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既带动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又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后劲,地位作用十分重要。
1陈小娅同志2010年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正在加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达2434.3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9.2%,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6%,满足了越来越多适龄青少年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实效,办学活力得到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长足发展,为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当前,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时代。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许多国家着眼于金融危机后的振兴与繁荣,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中教育,将其视为一种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推出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把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摆在更加重要和紧迫的位置。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正式颁布,描绘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国上下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号角,也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在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未来十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部署,始终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着力改革创新,努力开创“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局面。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创新需要坚实的研究基础作保障,需要理论引导和智力支持。一方面,普通高中是全世界公认的办学最为困难的学段,它始终面临着大众和精英、基础和分流、规范和选择、应试与素质、公平与适宜、均衡与特色等两难问题,具有特殊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问题亟待破解,同时又处在经济社会和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新的挑战层出不穷,新旧矛盾交错,改革更加复杂和艰巨。
因此,理论研究和科学探索,对于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优势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教育科研的重镇之一,学校拥有一支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教育科研队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学科体系,教育科研成绩斐然。近年来,学校把“普通高中转型研究”列为“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的重要内容,组织跨学科力量集体攻关。学校始终对这项工作十分关注,给予了大力支持。霍益萍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长期坚持深入基层学校,在对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现在,我们高兴地看到,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见面,这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对普通高中学校深化改革将发挥有益的启示和参考作用,其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有许多亮点值得大家重视。一是前瞻性。研究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远的未来意识,以新理念、新视角、新思维剖析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二是系统性。研究涉及政府责任、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方面,梳理反思普通高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高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三是实践性。专家深入地方、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师生,从十多个省、近百所学校、数万名师生那里获得第一手翔实资料,对破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题,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难能可贵。
衷心希望华东师范大学在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再结硕果。衷心希望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学术团队、专家学者和教育同仁关注、支持和投身普通高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共同开创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编者序言
人人资质有差异,教育应设法适应之,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不同资质的学生却常常不得不面对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案,对资质优者而言实为削足适履。受资源及各种条件所限,加之有精英化及有违公平性之忧,资优教育(gifted and talented education,又译为天才教育、英才教育、优才教育等)在发展过程中充满争议和波折。尽管如此,在很多欧美国家,即便没有政府的支持,也有家长、学术团体和社会机构因认同其内在价值而戮力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创新力、领导力之英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强英才培养、发展资优教育在近期备受关注乃至政府之大力支持,实为合情合理之事。客观上,对于弱势群体背景学生而言,为其中的资质优异学生提供适应其发展需求的教育方案可有效弥补其家庭文化资源之不足,反可促进社会公平之实现。如若能将这些资质优异者培养为社会栋梁,则对其增加投入亦合乎效率与正义之诉求。
我国在新颁布的《教育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为顺应潮流、利国利民之举。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尚少,实践经验亦甚为欠缺。近年来,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霍益萍教授带领课题组在全国十七所重点/示范高中展开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们深感实践探索只有建立在研究支持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才能有高的起点和后发优势。本书所汇十一章内容,涉及这一领域的理论发展、若干国家的政策分析、课程模式、实践及技术路线等。我们期待这些能为实践探索和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有益的借鉴,也期待和读者一起在这一领域不断开拓。
本书由郑太年、赵健共同主持编写,期间得到霍益萍、邓赐平的指导与帮助,责任编辑彭呈军先生在出版过程中付出大量辛劳,在此一并致谢。
编者
2012年6月22日于丽娃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