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国际视野中的资优教育最新章节!
早在1979年,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就曾对当时的“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共同课程是否适当”的问题提出质疑。www.Pinwenba.com经过审慎的调研和论证,在1989年底确认该问题有研究的必要性,要切实进行该项研究,有关资优儿童的教育需要也是在这时期开始引起社会人士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香港的资优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年—1993年,资优儿童教育理念和初步架构的提出
起初,香港资优教育工作由教育署的心理辅导组负责,以辅导的方式为有学习困难或有行为、情绪问题的资优学生服务。从1988年开始,在学校假期期间,辅导组为一些资优而又没有严重情绪行为的小学生,举办增益课程和创思活动,希望通过不同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解难能力。同年,在民间则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为资优儿童提供专业资优教育的机构——天才儿童中心。这就是香港最初的公立和民办资优教育机构,为日后资优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香港资优教育的真正开始是199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教育统筹委员会,1990, p.3)的发布,在报告书里率先提出发展资优儿童教育的建议:“现行的共同课程虽然可以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但内容稍欠完整,未能符合学生能力极高和学习能力极低的学生的需要”,“对于不同能向的学生,应以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课程”(教育统筹委员会,1990, p.3,9)。从而引发了资优课程设计的需要和对于资优儿童和资优教育的讨论。
《报告书》提出,资优儿童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特质的儿童:
(1) 智力经测定属高水平;
(2) 对某一学科有特强的资质;
(3) 有独创性思考,能够提出很多创新、精辟详尽的意见;
(4) 在绘画、戏剧、舞蹈、音乐等视觉及表演艺术方面极有天分;
(5) 有领导同辈的天赋才能,在推动他人完成共同目标方面有极高的能力;
(6) 在竞技、机械技能或体能的协调方面有突出的天分。
《报告书》认为香港初期应着重培养学业成就卓越的学生,即在1—3项中的一方面或多方面有突出表现或潜能的学生,并发展学校本位的课程,鼓励学校采取主动,为学校内的天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校本课程的设置可遵循以下多种或全部形式进行:
(1) 分组——挑选若干名天才儿童在一段时间内参加一项特别课程;
(2) 加速学习——包括提早入学、跳级、让学生在较高班级内修读一些学科,以及提供较高程度的课程;
(3) 扩大课程——在学生修读额外课题时扩大课程的范围;在学生更加深入研习一二个课题时,增加课程的深度。
(4) 课外活动——包括开设专题进修班、特别兴趣小组、教育性的访问等。
在《报告书》的建议下,1992年成立了由香港多所大学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发鉴别资优儿童的工具,并对香港学业成绩卓越的资优儿童在小学的分布展开研究,为资优儿童的教育试验做早期准备。
第二阶段:1994年—1999年,资优儿童教育的试验期
经过几年的准备,1994年香港教育署推出为期三年的《学业成绩卓越学生校本课程试验计划》,尝试以学校为本发展资优学生的教育,并在19所学校开始试验资优儿童教育。此次校本课程试验以两种模式进行:一种增润现行的以科目为本的课程,并在正规课程内以全班方式推行,使能力较高的学生得以充分发挥所长;一种在正规课程以外增设抽离式课程,让能力相当的资优学生接受有系统的训练,相互切磋砥砺。试验期间,教育署为参加该计划的学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讲座及工作坊,并安排教育心理学家在课程规划、课程发展、学生甄选和教师培训方面定期向试验学校提供校本支持及咨询服务。
1995年“冯汉柱资优教育中心”成立,作为推动香港资优教育的资源中心,为教师、资优学童及其家长提供资源和支持。1996年教育委员会编制的特殊教育小组报告书建议“资优教育应纳入初修教师的核心课程、复修课程及为教师而设的长期发展课程内”(教育统筹委员会,1996, p.78)。至于各大专院校,则应考虑开办在职师训课程,培训从事资优教育的专业人员。
1997—1998年教育署对《学业成绩卓越学生校本课程试验计划》进行评估,检视试验计划的运作和成效,1999年形成评估文件。评估结果认为,试验计划内校本课程涉及三大范畴:高层次思维技巧、创造力和个人及社交能力,这些试验不但对资优学生产生正面的效果,也为其他学生带来裨益。
这次计划加深了人们对儿童资优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认识到资优教育的重要性,试验积累了一定的资优教育经验,进一步明确了资优儿童的概念,确认了学校本位的资优教育模式,为香港资优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0年——今,香港资优教育健康发展期
根据《学业成绩卓越学生校本课程试验计划》的评估结果,2000年教育局发布《香港资优教育的发展》,明确了资优教育原则:
(1) 资优教育为优质教育的一环;
(2) 应扩展资优的定义,采用多元智能的概念,而不能将对象仅限于学业成绩卓著的学生;
(3) 增益及延伸活动应视作照顾能力较高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的途径;
(4) 应将不同人士或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集合起来,以支援学校。
文件认为教育的使命是设法满足所有学生(不论其能力高低)的教育需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潜能。资优学生应有适宜的学习机会和挑战,这是一般学校而非特殊学校的责任。同时建议资优教育以三层架构模式(下文详述)推行,政府鼓励并支持学校提供校本资优培育计划,以满足资优儿童的学习和情意需要。
2000年至今,教育局曾先后推行不同的试验计划,落实校本资优教育政策。试验计划包括2000—2003年《群集学校资优计划》、2002—2006年度的《种籽计划》、2006年7月开始实施的《良师启导计划》及2001—2007年的《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援计划》等。在2007年特别资优学生培育支援计划结束后,2008年成立了香港资优教育学院,负责拓展资优教育第三层次的课程,向教师、资优学生和其家长提供信息、意见和支持,为具备卓越才华的学生提供系统的、连贯的及具挑战性的校外培训课程。
丰富多样的试验计划为香港的资优教育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试验计划的成功对资优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资优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为普及资优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前,香港资优教育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呈现出多元模式和多元标准的发展态势,资优教育的任务也转变为给每个学生提供发现自身潜能和实现最优发展的教育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