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评语”试验研究阶段报告

陈桂生;范国睿;丁静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最新章节!

    曾令奇

    引言

    扬名中心小学鉴于以往学生评语缺乏应有的教育效应,从1997年开始,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评语改革,有少数年轻教师如陈杰、张志远等,所写的评语,较为符合学生个性,在学生和家长中获得好评。www.Pinwenba.com不过,整体说来,我们对于如何以评语改革为中心,进行课题研究,借以提高评语的教育效果,特别是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仍缺少办法。基于这种考虑,我们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的支持,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选派的老师与研究生,组成联合课题组,进行合作研究。

    课题组成员包括扬名中心小学教师张爱琴、张志远、陈杰、胡金娣、周励敏、陈薇、蔡新虹;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曾令奇、讲师黄向阳。由扬名中心小学朱泰石副校长担任组长,由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授和扬名中心小学尤仁德校长担任顾问。

    “教育性评语”课题研究,预定两年完成(1998年2月到2000年2月)。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这里提供的,是此项研究的第一阶段的报告。

    一、 研究方案

    (一)行动依据

    1.以往的品德评语存在的问题:一是评语主要面向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二是在评语结构中,偏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描述;三是评语一般化,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学生的评语之间,差别甚小;四是评语用语贫乏,流于俗套,不足以打动学生。总之,以往的评语缺乏教育性。

    2.扬名中心小学从1997年开始,已经尝试进行评语改革。一些教师取得了突破,主要在于使评语符合学生个性,并具有教育意义。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和他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曾经对品德评语进行过专门研究。扬名中心小学希望同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双方组成课题组以“教育性评语”试验为课题开展合作研究。

    (二)目标

    1.中心课题

    “教育性评语”试验

    2.具体目标

    (1)从面向家长的评语到面向学生的评语的转变;

    (2)从片面评价的评语到关于学生素质全面评价的评语的转变;

    (3)从枯燥的评语到色彩斑斓的评语的转变;

    (4)从武断性评语到形成性评语的转变。

    这四项具体目标,体现“教育性评语”的内涵,它们都属有待通过试验加以证明的假设。

    3.基本用语的含义

    (1)“面向家长的评语”和“面向学生的评语”

    “面向家长的评语”是为了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表现,以便和班主任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它往往出现“该生”提法,把学生视为介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第三者”;“面向学生的评语”虽不一定都采用第二人称,但从语气与行文中力求使学生意识到,评语是老师对自己的评语,是为自己而写的评语。

    (2)“片面评价的评语”和“全面评价的评语”

    “片面评价的评语”指的是老师凭个人价值观念、个人爱恶评价学生。“全面评价的评语”,在这里指的是按照社会公认与政府明文规定的行为标准评价学生的品德与行为。

    (3)“枯燥的评语”和“色彩斑斓的评语”

    “枯燥的评语”,是指用语贫乏、内容笼统的评语;“色彩斑斓的评语”,是指用语丰富、内容具体的评语,讲究用语的区分度,并带有适当的感情色彩。

    (4)“武断性评语”和“形成性评语”

    “武断性评语”,指的是以武断的语气,把学生说“死”;“形成性评语”着眼于学生现有行为同以往行为的比较和行为改进的可能性。

    (三)实施计划要点

    1.试验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

    第二阶段:1999年2月至2000年2月。

    每个阶段分两轮试验(即每一学期为一轮试验)。

    2.试验前期工作安排

    (1)对本校原有评语的实证研究。

    对1996—1997学年度第一学期与1997—1998学年度第一学期的评语抽样调查,分析以往评语中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2)对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的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组成员的培训。

    (3)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的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便于写评语时注意与学生心灵沟通。

    3.课题组成员培训

    建立“教育性评语”试验课题组。课题组成员培训的重点:一是对“教育性评语”试验的中心目标与基本假设取得共识;二是就本课题的研究策略与研究方法取得共识;三是探讨评语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培训的方式是:交流评语研究信息;开展有关评语问题的专题讨论;班主任交流评语的写作经验;课题组成员小结科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研究策略

    (1)关于改进评语工作程序的设计。

    逐步建立“评语材料库”,专门记录平时了解到的学生情况和对学生的评价。

    在学生自评、互评基础上,参照任课教师意见,由班主任综评。

    听取家长对评语的反馈意见。

    评语发出时,班主任与学生口头约定,双方继续关注评语的效果。

    (2)关于评语准确性的抽样调查。

    评语发出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宣读评语,让学生指认评语对象,并对其结果统计分析,以判定评语同评定对象(学生)实际情况符合程度。

    (3)关于评语的分析框架的设计。

    从评语的面向(即评语是面向家长还是面向学生)、评语的取向(即评语是片面评价还是全面评价)、评语的语言色彩(即评语是枯燥的还是色彩斑斓的)及评语的性质(即评语是总结性的还是形成性的)四个角度对关于评语试验的假设进行验证。

    (4)关于了解评语效果的工作设计。

    在新学期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组织学生写同其行为相关的命题作文,了解上一学期的“评语”对其行为的影响。

    二、 实施

    (一)试验的前期工作

    本课题研究的试验总时间为1998年2月至2000年2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98年2月至1999年2月。

    1.对本校以往评语的实证研究

    (1)1996—1997学年度第一学期四个班评语分析。

    这四个班所有评语均采用 “该生”提法;其中三个班有若干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词,兹将使用频率有40次以上的语词统计如下:

    另一个班的评语在语词的重复使用程度上更甚,这些语词在各评语中均一字不差地反复出现。兹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11个语词:

    该班共有52名学生,52份评语,所有这些评语共有语词462个,平均每份评语有语词8.9个。仅所列11个语词来分析,这些语词就占该班评语总语词个数的比例为67.5%!该班使用了这11个语词中的5—8个的评语共有13份。

    这四个班评语的缺陷为:内容笼统,趋同,用语较为枯燥、生硬。

    (2)1997—1998学年度第二学期六(4)班评语分析。

    本校从1997—1998学年度开始进行评语改革,一些教师取得了突破,主要是评语写得有个性。我们以1997—1998学年度第一学期本校六(4)班的评语为例,着重就这套评语的价值取向、评语信息量、评语区分度及评语用语加以分析。

    2.对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的了解

    为了解班主任原来的评语观念,课题组对本校30位班主任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中获得对班主任原先评语观念的初步认识,发现有关评语写作过程中若干难题和意见分歧。

    3.对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的了解

    为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评语,课题组对本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第一轮试验(时间:1997—1998学年度第二学期)

    1.目标

    着重就以往评语存在的问题、扬名中心小学评语改革的经验和本试验的中心目标与基本假设等问题取得共识。在此基础上,通过本学期评语改革,初步检验本试验方案的可行性。

    2.具体方案与实施情况

    (1)1998年3月,建立以“教育性评语”探索为旨趣的“教育研究自愿者群体”课题组。本课题采取实证—试验的研究方式。

    (2)1998年4—5月,课题组成员讨论以往评语的缺陷,并就试验目标与实施计划要点取得共识。

    (3)1998年6月,在班主任着手写期末评语之前,研讨评语的写作要求:针对性要强;内容要具体;评价要准确;以鼓励为主;用语要活泼、简洁;在鼓励之中指出缺点。

    (4)了解学生和家长阅读评语后的心态,分析评语的指向性。

    3.总结

    (1)第一轮评语试验的结果,破除了旧模式,却又套上了新框框。

    (2)参与试验的班主任普遍反映:给全班每一位学生分别作一份全面评价的评语很困难; “两头”的学生(即表现很好或很差的学生)好写,“中间”的学生难写。

    (3)关于家长对评语的看法,在第一轮试验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父母看了评语后,对你说了些什么?”)让学生回答,反馈的信息不够全面。

    (4)在第一轮试验中,关于评语的针对性(个性化)问题,已经从评语用语角度加以分析。经过第一轮试验,评语用语虽然较以往有所改进,但依然较为贫乏,评语的针对性不够强;关于评语的准确性(评语同评定对象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判定,尚待研究。

    (三)第二轮试验(时间:1998—1999学年度第一学期)

    1.目标

    就第一轮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对试验方案加以修正、完善,并对评语的效果进行初步考察。

    2.具体方案与实施情况

    (1)把上学期的评语贯穿到本学期日常教育活动中去:针对评语中提到的关于学生的优缺点和今后的努力方向,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如教师的关注与教育、家长的配合、同学之间相互砥砺,真正达成评语之为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之目的而免流于空谈。

    (2)初步建立“评语材料库”,专门记录平时了解到的关于学生的情况和对学生的评价。

    (3)就评语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加以研究。

    (4)要求家长在阅读评语后,把自己对评语的看法写成书面材料反馈到学校。

    (5)将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逐个读组内学生的评语(由组外的学生来读),让全组同学来猜评语写的是谁,以判定评语同学生实际情况符合程度。

    三、 结果分析

    (一)关于评语的指向

    关于评语主要面对学生还是家长,有没有恰当而又简便的检测手段呢?在寻找这种检测手段之前,不妨思考这样两个问题:面对一则评语,学生的心态是什么?家长的心态又是什么?评语到底是面向家长的还是面向学生的,其判断依据可以在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寻找。

    循此思路,在第一轮试验中,针对1998年上学期的评语,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1. 你还记得上学期老师给你写的评语吗?请你写下来。

    2. 你看了评语后,当时想了些什么?

    3. 你父母看了评语后,对你说了些什么?

    在第二轮试验中(1998年下学期的评语),对第2、3两个问题进行了重新设计,叫学生和家长在阅读评语后,立即把对评语的看法都写成书面材料。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第一轮试验中,分别统计了三、四、五三个年级共三个班150人(这三个班总人数实为156人,有6名学生对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材料未收集到)的原始评语要点数总和与学生能回忆出来的评语要点数总和,结果发现学生的回忆率为55.8%,其中能把自己的评语要点完全回忆出来的学生有36名,完全不能回忆的有11名。在第二轮试验中,抽取了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共148人,学生的回忆率为62.5%,其中能把评语要点完全回忆出来的学生有79名,完全不能回忆出来的有6名。从回忆率来看,大部分学生没有“无动于衷”,真正把评语当回事了。

    对于第二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要继续保持老师所提到的优点,并要克服老师所指出的缺点。这表明这些评语大体上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并对学生有鼓励作用。在两轮试验中,属于这种情况的学生占了2/3强的比例。学生的反映如:我看了评语后,心里十分高兴。我想,下次还要努力,让老师给我的评语更好。

    当我拿到成绩单时心里很紧张,老师会讲什么呢?我看了以后才松了一口气,老师表扬了我很多优点,我很高兴。但是有一点是我的缺点,我一定要改正。

    我看了评语后非常高兴,因为我只要再加一把劲,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看了以后,脸上有了笑容,因为老师第一次给我这样的评语。我想,我以后一定要听从老师的教诲,认真学习,不辜负老师、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

    关于第三个问题,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所有的家长都认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更大进步。另外,在第一轮试验中,有66名学生(占22.5%)说他们的父母看到评语后感到惊讶,原因是在评语中有些明显的缺点没提及,或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在第二轮试验中,有近1/3的家长“抱怨”评语中好话写得太多,而缺点写得太少。

    (二)关于评语的全面性

    两轮评语均取三、四、五、六年级各一个班的评语考察,这些评语共用到了下列7个评语项目、43个评语指标:

    1. 学习。包括的指标有:学习成绩、上课情况、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字迹、知识面、学习基础等9个。

    2. 个性。包括的指标有:性格、成熟老练、粗心、胆子、进取心、为人、信心与毅力、自我要求、兴趣与爱好、情绪、竞争、自我评价等12个。

    3. 智力与能力。包括的指标有:智力状况、工作能力、特殊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特长、其他能力等6个。

    4. 品德。包括的指标有:集体活动、集体观念、热爱劳动、工作态度、关心同学、同学关系、尊师、守纪、讲文明、其他品德等10个。

    5. 卫生。包括的指标有:个人卫生习惯、公共卫生。

    6. 文体。包括的指标有:文娱活动、体育锻炼。

    7. 健康状况与外貌特征。

    从上述关于评语项目和评语指标的考察中,能不能认定评语实现了从片面评价到全面评价的转变了呢?这些班所使用的评语项目比较齐全,几乎方方面面都有所述及,较之试验前的评语有很大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实现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评价。是否进行了全面评价,其判断依据不在于评语项目的使用是否齐全,而在于评语是否针对评价对象评出了它应该评价的东西。

    (三)关于评语用语

    1.从评语的针对性角度分析

    这里随机抽取了1997—1998学年度第二学期和1998—1999学年度第一学期各三个班学号末位数为0的学生评语来分析。为简便起见,只列了性格、作业、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和关心同学等5个评语指标:

    小学生品德评语指标

    评语指标描述语以往评语中典型的描述语。

    性格性格内向、好强、活泼、在班级里总是特别安静、性情文静、温和、话不多、活泼开朗(以往评语中一般无此项内容)。

    作业不完成作业、交上来的作业令人感到舒服、你的一篇篇答案正确的作业因你的字而大打折扣、一篇篇整洁的作业、作业整洁、准确率高、书写很工整(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学习态度学习努力、学习认真、学习上不自觉、学习上满足于现状的态度使你停步不前失去了竞争力、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端正态度、在学习上要求上进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每次考试都考不出理想的成绩、良好、稳定学习成绩(不)好。

    关心同学主动帮助同学、和同学互帮互助、心中总是装着同学、姚静文同学生病的那几天里多亏了你的帮忙关心同学可以知道这些班的评语与以往评语对比,已经较为丰富。惟其如此,方能使得每一个评语指标的使用都突出个性化,或多或少显示出一个学生区别于另一个学生的特征。

    当然,评语内容具体、评价准确是评语针对性强的前提。

    2.从评语内容具体角度分析

    导致评语内容抽象的原因,从评语用语来看,主要是没有明确既定的评语指标的评定范围,或对确定的评定范围没有揭示其发展层次,抑或对发展层次的程度未予区分。

    下面抽取1998年上学期和下学期各三个班、每班再抽取学号末位数为1的评语,来分析评语内容是否具体(为简便起见,仅列举“守纪”这一个指标):

    (1)严格遵守纪律

    (2)比较守纪律

    (3) 上课时和别人讲话

    (4)课间喜欢和同学打斗

    (5)上课时你的“话匣子”一直关不住

    (6)能遵守课堂纪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7)早退

    (8)课间打斗是家常事

    (9)遵守纪律

    (10)能遵守各项纪律

    这些评语不像以往评语那样全用“遵守纪律”一言以蔽之,区分了“守纪”的程度[如(1)(2)(9)(10)],区分了课内与课间[如(3)(4)],但仍有个别评语描述笼统[如(9)]。

    事实上,对“守纪”这一评语指标,从评定范围来说,有遵守课堂纪律,有遵守班级纪律,有遵守学校纪律,有遵守公共场所纪律等等。从某一评定范围的发展层次来说,如遵守课堂纪律,有只要自己不违纪就心安理得的,也有对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听讲的行为感到不悦的,还有主动制止别人违纪行为的等各种层次。从各层次的程度来说,有主动、被动之分,也有一贯、偶尔之别等等。如果能按照“范围+层次+程度”的模式拟定各项指标的评语用语,那么会更好一些。

    3.从评价是否恰当的角度分析

    在两轮试验中,用语不当的典型例子,仅有上述5个。

    4.关于评语是否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分析

    首先,给小学生写评语,要生动、活泼、形象、简洁,要用孩子的语言,使学生易于领会和接受。如:“你是一个粗心大王,好好的试卷上因粗心而得不到满意的分数。”

    在这一方面,1998年上学期四(2)班有些评语走向了另一极端。兹举数例于下:你的天真、纯洁与善良,如同一朵百合花含苞待放,祖国的明天需要你去装扮。努力吧,多吸收一点知识养分,让自己在明天绽放,为自己,为家人,更为国家,为社会,倾吐你的芬芳。

    你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你已经踏上了成功之路。以后要学会多关心别人,多参加各种活动,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出色,做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少年。

    聪明的孩子,老师每天都能看到你的进步,你能坚持住吗?别忘了,有困难时,我会帮助你的。继续努力吧,可爱的小精灵。

    一个聪明的孩子就是知道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学习和生活的人;聪明的孩子应该知道利用周围的一切来为自己服务。我知道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我很希望你能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你愿意吗?

    一个优秀的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你已经具有了这种好思想。但人不仅只需要有一份好品质,才能才是人的内在美。你想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少先队员吗?那么请你从现在开始,不但要提高工作能力,还要提高文化素质,加油吧!

    上述评语的缺陷在于:(1)文学色彩过浓。(2)空洞、笼统,让人看不出到底评了些什么东西,更难说学生能从中明白什么。(3)“深奥”难懂,叫人摸不着边际。

    在对第一轮试验评语的调查中,曾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少学生记不得的内容往往是作为他那个年龄难于理解的那些语句陈述的抽象性概念,比如:“你有一颗火热的心和执着求索的精神”,“一个优秀的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而你已经具有了这种好的思想”,“如果你心中再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主动,我想你会做得更好”等等。相反,学生记得最清晰的则往往是最符合他个性特征的那些句子,比如:“课间打斗是家常事”,“你体弱多病”,“你虎头虎脑”,“你个子虽小,却有惊人的爆发力,所以体育一向是你的特长,同学们每次非选你当体育委员不可”等等。另外,这一次的调查还发现有两位学生对老师的评语抱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说当时只是随便看了一下,什么都没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两位学生的评语分别是这样的:

    你是一个诚实善良的孩子,一双有灵气的大眼睛告诉别人你的一切。你渴望信任与成功。老师很乐意和你做个朋友,帮助你走向成功。你愿意把手伸给我吗?我希望和你一起努力。

    你在这学期取得了较大进步,改掉了许多坏毛病。虽然你偶尔犯一下老毛病,但老师仍对你充满信心。继续努力,争取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这是老师对你的最大期盼,祝你成功。

    老师的拳拳爱心跃然纸上,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许因为这两位学生做事素来就马马虎虎;也许,评语写得具体一点,或许能打动他们。事实上,语言的生动活泼,并不是那种天女散花、不着边际的神侃,切忌“严肃”不足,“活泼”有余。

    看来,评语改革试验在一些教师那里最初形成了一个误区:走出了以往评语那种刻板的八股模式,却又陷入了追求花样的新框框。关于这一个问题,我们在第二轮试验中着重指出过,因而1998年下学期的评语再也不存在这种情况了。

    在抽样调查的每学期各四个班的评语中,都发现有用语不当的,如:我们对你的字感到遗憾。

    你的字让人看了不舒服。

    (前文讲该生在老师面前表现得热情)我要提醒你,要做一个真正受人尊敬的人,就必须表里如一。

    你思维慢,接受能力不强。

    我要提醒你,学习和做人来不得半点虚伪(懒惰)和懒惰(虚伪)。

    这样的语句是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务求戒绝此类语句的出现。

    (四)关于评语的准确性

    这个课题研究的最大难点是评语和学生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判定。评价准确,是评语本身的内在要求。评语和学生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判定问题,其实也就是评语准确性的判定问题。关于评语的准确性,是从评语用语(评语本身)中无法判定出来的(除了评语用语明显失真这一典型缺陷外)。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较为简便的办法,就是在班上读学生的评语,看学生能否说出评语写的是谁。

    为此,我们从两轮评语中,各抽取了四个班,每班以班级里的自然小组为单位,让一个学生读评语,其他学生猜评语写的是谁。

    (五)关于评语的形成性

    1.关于评语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建设性建议问题

    这一点,在1998年上学期,各班很少有评语做到。各班的评语绝大多数是这样提出希望和建议的(仅举四例):希望你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进步。

    希望你努力学习,更上一层楼。

    希望你在下学期有一个新的面貌出现在我的面前。

    要争取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这是老师对你最大的期盼。

    这些评语尽管没了以往评语中“希望你戒骄戒躁,争取更大进步”的一统模式,但是在新评语中充其量也只是老调新弹而已。还有这样一份评语:提到学生“体弱多病”,但未劝其多参加体育锻炼。

    第二轮评语,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在抽样调查的四个班中,只有一个班的评语建议还不够具体(约占1/2的比例)。其他班级的评语,对学生提出的希望非常具体,例如:希望你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希望你多练习口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希望你胆子还要再大些,工作上更加主动,不要老说:“我不知道”或“老师没说”,好吗?

    希望你以后要多读书,积累词汇,少写错别字,少用拼音代已学过的字。数学上要多问、多思。

    希望你还要活泼些,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活动,这样,胆子才会大起来。其实,有几次你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都很不错,为什么不常常举手呢?

    2.关于评语以鼓励为主的问题

    鼓励和赞美是有区别的。教师往往出于好意,用赞美的语言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如:“你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你的作文是全班最好的。”当自己的行为能取悦于教师时,学生便从教师那里得到赞美,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于教师,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赞美是一种以学生成就为依据的判断。它使学生感到:只有取悦于教师,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鼓励则是对学生的发展与所取得的成绩的认同,并在学生自信、自主和合作的情境中加以表扬。鼓励意味着学生确实做得好。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不必按老师希望的那样去做,而是说,学生的自我价值不应该以取悦于教师为依据,相反,应以学生自己的现实存在为依据。

    可以看出,这些班级的评语使用赞美方式远远多于鼓励方式。过多的赞美,会给学生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中的一些同学比其他同学更有价值,学习成绩排在第1名比排在第30名更有价值。这使学生很难体会到普通中所蕴含的价值。

    事实上,对同一情况,既可采取赞美方式描述,也可采取鼓励方式描述。

    不难看出,采用鼓励方式与学生交流,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能使他们掌握自己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倾向。

    3.对评语效果的考察

    形成性评语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作出的评价。只有可以使学生的行为(评语中提到的问题行为)得到改善,或者使学生的态度发生积极的变化的评语,才能称得上是形成性评语。可以说,“教育性评语”的核心是形成性评语。

    关于评语的教育效果,我们抽样调查了四个班,每班再抽取学号末位数字为5的学生(共21名)来加以了解。具体办法是:先查阅这些学生1998—1999学年度第一学期的评语(由于在第一轮试验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足,因而这里没有涉及1998年上学期的评语),并记录下各学生的评语中分别提到了哪些有待改正的缺点,参照班主任在课题组中陈述的有关教育情况和学生的进步情况(由于条件的限制,来不及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作类似的了解)。显然,学校的教育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我们在这一步的研究过程中,只关注与评语相关的那极为细小的一块。另一方面,关于学生本人的进步情况,也只是就其行为的改善作了一些了解,而没有对学生态度方面的变化加以考察。从取样检查的结果看,四位班主任都针对各学生评语中提到的缺点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而且有些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

    四、 问题讨论

    (一)关于此项试验的总体设计

    从第一阶段试验的结果来看,最显著的变化是:评语基本上面对学生,评语有针对性,对个性的描述引起重视,评语的准确性提高,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较以往评语深刻,并且注意到评语的形成性,堪称“教育性评语”。这证明此项试验的总体设计与实施计划基本上可行。

    (二)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评语的片面性与全面性问题

    所谓评语的片面性与全面性,原是从整个班级评语倾向(通过评语指标及其使用频率显示出来)中提出来的问题,如有的班级重在学习态度的评价,有的重在行为习惯的评价,有的忽视劳动态度的评价,一般忽视个性的描述等,并非就单个学生的评语而言。在试验中,由于对此项假设的意义不明确,以致引起困惑。

    2.关于学生个性的描述问题

    儿童时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形成时期,以往评语重在品德评价是对的,但整个教育忽视对儿童心理的指导,是一个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此项试验重视个性描述,从所写的评语看来,这种个性描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但未起到心理咨询指导的作用。由于心理特征较为稳定,简单的个性描述,也会使以后的评语发生重复。这是此项试验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3.此项试验的难点所在

    评语,每学期一次而已。写评语的工作不算太复杂,但评语研究却颇不容易。为了考察评语的准确性(评语符合评定对象实际情况的程度)、评语对学生的影响等等,我们作了若干专门的调查,而这类调查很难作周密的设计,所得出的结果,只能大致接近事实;至于评语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由于评语只是整个品德教育以致整个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评语的“教育性”更难确定。

    此项试验尚在进行中。课题组成员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著作,而收获最大的是从试验本身得到的锻炼。它对于课题组成员是一个合作的试验研究的练习。

    五、 后续试验的重点

    第一阶段试验,郑重验证关于“教育性评语”的假设,通过这一阶段的试验,证明预定的试验目标与实施方案基本上可行,确使试验班级的评语较前大为改进,大体上取得了预期效果。第二阶段试验的重点为:

    1.拟定本校“评语工作纲要”,以便推广。

    2.建立“评语材料库”,便于操作。

    3.继续探讨评语的准确性问题。

    4.采取适当措施强化学生“评语”观念,即引导学生注意“评语”与日常行为的联系。

    5.仍按第一阶段的研究方式,分析第二阶段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