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市“智障人士阳光行动”报告最新章节!
【摘要】
本研究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在社区融合背景下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情况。www.Pinwenba.com研究采用自编“社会技能发展调查问卷(家长用)”和“社会技能访谈提纲(智障人士用)”,就成年智障人士进入“阳光之家”后社会技能的发展调查了151名16—35周岁智障人士的家长,访谈了39位成年智障人士。结果发现:(1)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得到了较好发展,表现在支配性、社交性、自信心和活跃性四个方面。(2)在支配性和社交性方面,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显著好于中、重度成年智障人士。(3)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目标普遍比较积极,对任务环境评估比较单一,社交策略以言语沟通为最多。
【关键词】
成年智障人士阳光之家社会技能社区融合
一、 引言
社会技能也称社会交往技能,是个体介入、适应、发展、协调和处置社会关系的本领,也是个人影响和操纵他人的一种本领[1]。解释社会技能的理论模型包括特质模型和分子—行为模型。其中,分子—行为模型将社会技能看作是离散的、可观察的、操作化的行为成分,与潜在的人格特质无关,是情境特意性的,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个成分[2]。其中行为成分主要指社会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认知成分包括人际问题解决、对社会交往的归因等;情绪成分包括与社会行为相伴随的各种情绪体验。
智力障碍的适应困难源自实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和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局限(AAMR, 1992)[3]。其中,社会智力指理解社会期望和他人行为,并据此判断个人在社会情景中适当举止的能力。社会智力包括社会理解力、洞察力、判断力和沟通能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社会注意和社会技能(social skills)。社会技能也称社交技能,AAMR(1992)将其界定为社会交往的相关技能,包括:与人交往时的主动、互动和结束能力,接受并对情景线索作出反应,识别感情,提供正或负反馈,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同伴及其接纳性,决定与他人互动的数量与类型,帮助他人,友谊与爱情的发展与培养,应付他人的要求,做选择,分享,控制冲动,举止合法,辨别违法,以及适当的两性行为等。AAMR将社会技能作为智力障碍者适应技能评估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社会技能包括适当的社交行为(如结交朋友、表达好感、微笑、轮流、合作、表现诚实、信赖等)和不当的社交行为(如发脾气、嫉妒、打架、争强好胜、自私、不当的性行为等)(AAMR, 1992)。国内关于社会技能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关于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儿童或小学生[4][5],几乎没有涉及成年人。
反隔离、求融合是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潮流。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形式多样,进程是渐进的。社会技能既是智障人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也可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成年智障人士的融合安置,目前主要的形式是依托社区开设专门机构,以社区为基础促进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例如,上海市于2005年初开办“阳光之家”,开始实施智障人士的“阳光行动”,专门为智障人士提供学习和娱乐的活动,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康复训练、简单劳动和特奥运动的开展使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障人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逐步实现社会融合[6]。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社区融合对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作用,即了解“阳光之家”的成年智障人士在不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社交目的的确定、对社交情境的知觉与评估、社交策略的产生和选择等社会技能。
二、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1.问卷被试
本研究抽取上海市松江、宝山、卢湾、黄浦、浦东、虹口、普陀、静安等区的10所“阳光之家”171名16—35周岁的成年智障人士,进行社会技能问卷调查,问卷由家长填写。获得15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8%。1
2.访谈被试
研究者从上述抽样样本中抽取54名全日制16—35周岁智障学员进行访谈,剔除无效访谈记录后,保留有效访谈记录39份,有效率为72.2%.
(二) 研究工具
1.社会技能调查问卷(家长用)
研究者在参考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TSBI)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基础上编制了“社会技能问卷(家长用)”。该问卷包括两部分:(1)基本信息,了解被试及家长的相关背景、社会技能;(2)社会技能部分,由28个题目组成,用于评定被试社会技能的发展情况。社会技能项目选用了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中的15道题目,并将原问卷的自我评定改为家长评定,同时参考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的社交能力部分,将原量表中的参加集体(组织)情况、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人相处情况改编为13道题目[7][8]。问卷采用5级评分的方式,由家长对个体各个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2.社会技能访谈提纲(智障人士用)
该访谈提纲是在参考了周宗奎(2002)的“社交问题解决访谈提纲”和马晓琴(2006)的“儿童社会技能访谈提纲”的基础上编制的[7][9]。自编访谈提纲包括11道题目,涉及四类交往对象:父母家人、同伴、老师、陌生人;三种交往情境:发动交往、维持交往、解决冲突(其中与陌生人的交往情境只包含两种:发动交往、解决冲突)。研究者根据Rubin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对成年智障人士的反应进行编码,包括三项指标:选择社交目标、评估任务环境、产生和筛选策略[10]。
(三)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采取团体施测,由研究者现场指导,以确保家长理解题意,能够独立完成所有题目。访谈则采取主试和被试一对一进行。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自编社会技能问卷的因素分析
自编社会技能问卷的检验指标KMO=0.954,球性检验χ2=3336.20(df=378,p=.000),说明该问卷非常适合因素分析。采用方差极大法抽取了四个因子,因子负荷、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等相关统计量。自编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69,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8.17%,表明该问卷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的四个因子项,并根据本问卷各因子中项目的意义,我们将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各因子命名如下:
(1) F1:支配性,指成年智障人士的独立决定和对他人的影响。
(2) F2:社交性,指成年智障人士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及与周围人的关系。
(3) F3:自信心,指成年智障人士对自己的肯定。
(4) F4:活跃性,指成年智障人士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 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比较
研究者采用LSD分析,比较了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的差异,结果显示:
(1) 在社会技能的四个因子上,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总体平均值均高于各因子均分,说明在社区融合中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均得到了一些发展。
(2) 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支配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度、重度成年智障人士。
(3) 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度成年智障人士。
(4) 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自信心和活跃性得分无显著差异。
(三) 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1.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性别差异
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年龄差异
本研究按照被试的人数分布情况,将被试按年龄分为三组:第一组,18.0—22.5岁;第二组,22.6—27.6岁;第三组,27.7—34.8岁。检验结果显示,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无显著的年龄差异。
(四) 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对问卷结果进行量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访谈结果进行质的分析,从而明确被试社会技能认知成分发展的状况,以期获得量的分析所不能反映的相关背景信息。
1.社交目标
本研究中,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目标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分成若干类别。发动交往情境中的社交目标可以分为:(1)设法发动交往;(2)有条件的发动交往;(3)关注;(4)不发动交往。维持交往情境中的社交目标可以分为:(1)主动维持;(2)有条件维持;(3)不维持。解决冲突情境中的社交目标可以分为:(1)解决冲突/维持和谐;(2)坚持自己的利益;(3)有条件的维持;(4)妥协;(5)放弃;(6)其他。
根据研究需要,研究者将不同类别的社交目标归纳为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两类。发动交往中的(1)(2)(3)为积极目标,(4)为消极目标;维持交往中的(1)(2)为积极目标,(3)为消极目标;解决冲突中的前三类为积极目标,后三类为消极目标。根据被试选择不同类别的比例可以发现,社区融合中的成年智障人士对于不同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的社交目标选择普遍比较积极,只在与同伴交往的解决冲突情境中例外。
2.对交往环境的评估
智障人士在社会交往的每一类情境中选择某一特定的社交目标总有自己特定的理由,在确定采取社交策略时也会对交往的环境做评估,往往由于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的不同,交往的理由也有差别,结果显示:成年智障人士的交往理由相对比较单一。利益/自我中心是成年智障人士发动交往和解决冲突的主要出发点,在与同伴交往中解决冲突的主要出发点是体谅他人/他人利益,维持交往则主要建立在保持/促进关系、维持和谐/避免冲突的基础上。此外,成年智障人士在评估与父母、老师交往的任务环境时,遵从规则/服从权威也是一个重要出发点。
3.社交策略
在社交策略方面,成年智障人士在不同情境中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发动交往情境中的策略主要包括:(1)言语沟通;(2)提供利益;(3)共同活动;(4)通过第三方;(5)顺其自然。维持交往中的策略为:(1)言语沟通;(2)分享/提供利益;(3)替代/变通;(4)通过第三方;(5)顺其自然;(6)无条件服从。解决冲突中的策略主要包括:(1)言语沟通;(2)直接攻击/行动;(3)妥协让步;(4)分享/提供利益;(5)通过第三方;(6)顺其自然。显示:成年智障人士不仅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选择不同策略,面对不同交往情境时选择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从总体情况来看,言语沟通是成年智障人士使用最多的策略。
四、 讨论
(一) 社区融合对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影响
在离开特殊学校后,只有极少数成年智障人士能够获得继续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较为稳定持久的就业机会。有调查显示,大多数智障人士在完成辅读学校义务教育后,只能留守家中,而一小部分获得了工作机会的智障人士,也常常因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障碍而失去工作[6]。上海市“阳光之家”的开办让成年智障人士有机会走出家庭,进入以社区为基础的专门服务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和融入社区生活。
“阳光之家”开办以来,成年智障人士增加了与家庭之外的同类群体和普通人群接触的机会,利于他们敞开胸怀与同伴交流互动。社会技能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11]。“阳光之家”的老师及志愿者能够有计划地教授更为具体和实用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交往的技巧,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情境。由于各“阳光之家”设置在普通居民生活的小区之中,以群体活动的智障人士比个体更易于与周围居民接触。丰富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让成年智障人士模仿、学习、练习各种社交行为,对于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是有利的。
(二) 社区融合中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诸因子发展的特点
在“阳光之家”,成年智障人士与同类伙伴一起学习和生活,可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更利于智障人士体验快乐、增加成就感,对于树立、重建以及增加信心都具有积极作用。增加与各种人士接触的机会、提供丰富的交往情境、教授适宜的交往方式,使得智障人士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社交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促进智障人士在集体活动中人际关系能力的加强,使得智障人士的自信心增强,更乐于人际互动,在支配性、社交性、活跃性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社区融合中的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的发展比较全面。
由于进入“阳光之家”的学员已经是成年人,已过了个体发育的关键期,各方面技能的发展趋势逐渐变缓,发展速度减慢,不会出现儿童期个体发育成熟前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趋势。研究还发现,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差异,与这一点也是符合的。
“阳光之家”为成年智障人士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交往对象,并教授适当的交往技巧,在这个不具有明显差异的社交环境中,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受到他们认知水平发展程度的限制。不同残疾程度的成年智障人士的认知水平发展差异很大。智力因素是智障人士适应行为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落后也必然限制了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12]。由于社会技能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而轻度智障人士在思维、言语、理解、动作能力上均比中度、重度智障人士发展得好,因此轻度智障人士社交技巧发展最快。
(三) 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目标和交往策略分析
解决冲突情境包括六个社交目标:解决冲突/维持和谐、坚持自己的利益、有条件的维持、妥协、放弃、其他。在这个任务环境中,尽管大多被试是以利益/自我中心为重要出发点,但是也有不少被试体谅朋友/朋友利益,部分被试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表现出妥协顺从;部分被试则表示放弃,即发生冲突后朋友关系即可结束。本研究表明,成年智障人士缺乏坚持性,对友谊的理解比较粗浅,尽管愿意多交朋友,但是在维系朋友关系和化解冲突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五、 小结
(1) 在社区融合的背景下,成年智障人士在支配性、社交性、自信心、活跃性等社会技能发展方面取得了较明显进步。
(2) 在支配性和社交性因子上,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较好。
(3) 社区融合中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的显著差异。
(4) 社区融合中的成年智障人士其社交目标普遍比较积极,对任务环境的评估比较单一,对社交策略的选择以言语沟通最多。
在本研究中,我们也注意到几个问题:
首先,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感到智障人士的智力发育限制其自我陈述。这种限制影响体现在两方面:(1)对因果关系的加工理解困难;(2)对自身观点的表述不清。因此在对智障人士进行访谈时,主试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耐心地与之反复沟通,帮助其准确表达。
其次,“阳光之家”可以在社会技能方面加强经验总结和课程开放。
最后,国内对于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的相关研究甚少,在推进智障人士社区融合的背景下,客观评价社区融合对智障人士社会技能的影响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44—47。
[2]Cartledge, G. & 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and youth: innovative approaches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1995.
[3]Luckason, R., Coulter, D. L., Polloway, E. A., et al. Retardatio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ton DC: Aal Retardation, 1992.
[4]梁海萍:《AAMR2002智力落后定义评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56(2):46—50。
[5]赵志航、李旭培、田宝:《智力残疾的适应性行为评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583—585。
[6]曹子平:《上海市智障人士社区融合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9:26—29。
[7]季益富:《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4—326。
[8]徐韬园:《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52。
[9]马晓琴:《寄养儿童社会技能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Rubin, K. H. & Krasnor, L. R. Socialcognitive and social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problem solving. In itive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Vol.18, pp.168). Hillsdale. NJ:Erlbaum. 1986.
[11]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12]贾严宁:《弱智儿童适应行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