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我爱运动(教师参考用书1级)最新章节!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运动强调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积累运动经验,体验运动乐趣;强调幼儿体质的增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使幼儿具备一定的平衡能力;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开展各种富有野趣的运动;强调在运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
基于对幼儿身心发展以及社会交往需要的关注,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幼儿园在遵循幼儿的运动认知和运动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多种运动游戏和韵律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运动教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认为,在低龄阶段,幼儿开始学习更好地走和跑,主要动作有:走、跑、跳、爬、滚、平衡等,但尚无法控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某一个动作。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园内外的环境和小班儿童的运动特点和运动发展需要选用本书中的内容,根据个别幼儿的体质特点和动作发展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递进,注意幼儿运动经验和认知经验的积累与丰富。
幼儿在运动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教师在安排运动内容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幼儿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幼儿的练习密度。
总之,幼儿运动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在认识和理解幼儿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一、 运动活动的流程、原则和指导方法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利用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因素对幼儿进行锻炼,有益于保护和增进幼儿的身心健康,为其一生的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园就开始利用日光、空气和水等自然因素开展了幼儿的“三浴”锻炼。近几年来,我们针对幼儿营养过剩和缺乏体育锻炼这一严重影响城市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在培养幼儿承受运动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形成良好意志品质和抗挫能力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
我们认为,和所有健康教育一样,户外运动的开展,必须遵循幼儿的运动认知和运动心理发展规律,以促进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和调节。
(一) 运动活动的流程
1.活动名称
2.活动目标
3.活动场地、器材准备
4.活动过程
1 导入部分:热身运动
一般以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由身体各部分和四肢动作组成模仿操或律动等。
要求:
a.模仿操和律动操要使身体各部分都得到运动,身体有微热。
b.教师和幼儿一起跳,在情感和动作上形成互动。
指导要点:
a.教师要跟着音乐节奏有重点地讲解和提示动作要领。
b.热身结束,教师、保育员要提醒和帮助有微汗的幼儿脱去外衣,并将衣裤放置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为易出汗的幼儿后背垫上干毛巾。
2 基本部分:运动游戏
由各种游戏内容组成,体现运动量不断变化的过程。
要求:
a.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通过不同的游戏内容和游戏形式,以不同的运动量和密度开展锻炼。
b.在锻炼环节上,教师应根据儿童运动活动中运动量的变化规律,即小运动量——中运动量——大运动量——中运动量——小运动量来设计和组织活动。其中,小运动量主要是集体热身运动,包括模仿操、律动操等;中运动量主要是自主游戏活动,包括自选游戏、一物多玩、结伴游戏等;大运动量主要是同龄或异龄幼儿的集体游戏,包括竞争游戏、高密度游戏等。
c.要有同龄和异龄幼儿不同和共同的游戏时间和内容,体现混龄幼儿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发展。
d.每个活动环节之间要帮助和提醒幼儿及时减少衣裤,幼儿衣着的减少要与活动量的变化相适宜。为易出汗的幼儿及时更换干毛巾。
e.内容设计和材料提供上要注重创造性和挑战性。
指导要点:
a.活动组织过程中,可用手势、哨声和特定指令等集中和改变队形,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减少整队和等待时间。
b.要注意游戏环节之间的组织安排以及游戏要领、规则的讲解,语言要简洁到位,减少幼儿等待时间。
c.应根据运动量的变化,帮助和提醒幼儿及时减少衣裤,并放置在自己的位置上。
3 结束部分:放松运动
以轻松、优美的音乐为背景的放松活动。
要求:
a.随着音乐的节拍让情绪安定下来。
b.充分活动和放松身体四肢,也可结合收理物品作为内容。
指导要点:
a.指导幼儿将物品归放原处,放置整齐。
b.帮助和提醒幼儿迅速、有序地将衣裤穿好。
5.结束部分:生活活动
穿好衣裤和鞋,准备回教室。
要求:
a.幼儿能使用毛巾擦拭出汗部位,注意适量饮水。
b.指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穿衣裤和鞋。
(二) 运动活动的原则
户外运动是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利用自然环境因素,在运动游戏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本着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在实践中应遵循:
1.多元化原则
(1) 目标的制定应指向不同年龄幼儿的发展需求,并体现情感、技能、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品质发展的要求。
(2) 坚持以游戏为基本形式,选择适合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游戏内容开展锻炼活动。
(3) 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教学资源,通过器材的多样性和一物多玩等方式,寓各种基本动作和训练于游戏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独立性、创造性,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意志品质的作用。
2.渐进性和适量性原则
(1) 锻炼时要遵循人体机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即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进入到一定的运动量,一般按适应——加大运动量——再适应——再加大运动量的规律进行。
(2) 在锻炼环节,教师应根据教案,按照幼儿运动活动规律,即小运动量——中运动量——大运动量——中运动量——小运动量来设计和组织活动。
(3) 对体质较差和身体不适的个别幼儿要注意运动量的适度把握,并注意护理。
(4) 遇到气候的突变,气温的急剧变化,教师应及时调整活动量,并准备好相应的场地和器材。
3.全面性和经常性原则
锻炼中必须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要从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1) 坚持在各种不同季节和气候中开展锻炼活动。
(2) 能根据气温、气候的变化创设良好的环境,坚持开展户外运动。
(3) 教师应根据晴天与雨天安排不同的运动场地,严格按照锻炼流程设计好相应的户外和室内锻炼计划。
4.因人而宜原则
(1) 根据混龄以及每个幼儿体质情况和个性特征,科学地确定适宜的锻炼方式和运动量,体现层次性和个别性,使锻炼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个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
(2) 应根据不同季节,适当调整锻炼的内容、形式和运动量。
(3) 教师应通过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游戏、儿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掌握冲淋、擦拭,以及穿脱衣裤的正确方法,加强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增强锻炼的有效性。
5.加强医务监督的原则
在幼儿锻炼的过程中,医生要加强医务监督,随时做好心率测定,协助教师有意识地对个别体弱幼儿给予照顾。
6.保教并重原则
(1) 保育员要做好运动前环境的安全检查和器材的准备工作,锻炼中加强对体弱幼儿的关注。
(2) 保育员要及时提供干毛巾,提醒幼儿及时增减衣服,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积极锻炼。
(3) 在运动过程中,保育员应协助教师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穿脱衣裤的方法,让幼儿的身心和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三) 运动活动的指导方法
1.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含义
运动负荷,又称运动量或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在运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心理负荷则指运动时所承受的心理负担量,它一般包括认识、情绪、意志三方面的负荷。在幼儿运动活动中,只有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保持适宜,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因此,在幼儿锻炼中,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是对教师开展与实施锻炼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锻炼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2.影响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因素
(1) 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人在运动时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跳频率来表示。在幼儿锻炼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钻、爬、投掷等动作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 幼儿的活动时间。它包括幼儿连续活动的总时间和练习时间、间歇时间,其中,幼儿的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程度影响着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如果幼儿总是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量就偏大,易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
(3) 活动项目的特点。不同的活动项目对幼儿身体的影响也不同。如幼儿做直体滚动时,前庭分析器所受的刺激和意志负荷均较大,而运动负荷却不大。障碍跑时,不仅全身运动负荷很大,而且认识和意志负荷也较大。连续立定跳远,运动负荷较大而心理负荷却较小。走平衡木、跑、过障碍、滚球、拍球时,幼儿的心理负荷都很大。幼儿参加感兴趣的锻炼活动一般两种负荷均较大。
(4) 练习的数量和质量。前者指练习的次数和距离的总和,它们一般与幼儿的运动负荷成正比。后者指锻炼的正确要求和规则。对锻炼的要求越高,幼儿需付出的心理负荷就越大。
(5)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组织活动内容的难易是否合适,是否具有趣味性,方法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生动形象、正确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幼儿的运动和心理负荷。
(6) 幼儿的个别差异。指幼儿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心理特点的个别差异。在幼儿园运动活动中,相同的活动内容对不同的幼儿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做同一个游戏,有的幼儿兴致勃勃,有的却感到索然无味。
此外,教师的教态、教具、环境、气候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
3.合理调节幼儿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的策略
(1) 目标明确安排合理
在安排活动时,应将不同性质、不同负荷的内容进行合理组合,在呈抛物线状的运动过程中,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活动交替安排。教师要合理安排幼儿的运动密度,尤其是幼儿的练习密度,确定目标时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2) 动静交替和谐发展
教师要根据幼儿生理机能能力活动的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活动的特点、幼儿的实际水平,以及器械、气候等因素确定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逐步上升,并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
心理负荷的曲线较复杂,往往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无任何规律可循。一般来说,运动活动中幼儿的认识负荷不应太大,且需要有积极愉快的情绪伴随幼儿,让幼儿在快乐中动脑筋。幼儿的意志负荷也不应太大,应让幼儿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活动时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所选的内容难易适当,富有趣味性和直观性。同时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幼儿喜好游戏,他们在游戏中的认识负荷、情绪负荷、意志负荷都较高,因此,在锻炼时教师应多采用生动有趣、针对性强的游戏和器材,结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示范,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锻炼的效果。
对心理负荷的调节,教师应处理好幼儿认识负荷的紧张与松弛,情绪活动的兴奋、欢快和平静,意志努力程度的变化,方能取得较好效果。
(3) 灵活运用教法
由于运动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锻炼时应精讲多练,使幼儿的练习密度占较大的比例(一般幼儿在运动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幼儿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采用同时进行法、鱼贯进行法、循环进行法等方法。反之,如幼儿的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已较大,则可通过缩短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改变活动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幼儿的运动量和心理负荷。
(4) 充分利用场地、器械
事实上,幼儿园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运动场地的布局上,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或循环练习等形式,以加大幼儿的练习密度。
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幼儿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幼儿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三、 幼儿运动活动的评价
(一) 评价要点
1.目标:
(1) 目标的年龄适宜性是指确定的目标与特定的混龄班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一致。既要促进同龄幼儿应有的身体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能力,又要体现混龄幼儿合作的兴趣性和社会性发展。
(2) 目标的可落实性是指目标是否针对动作发展、能力提高和心理发展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是否易于操作。
(3) 目标的达成度是指实际的活动过程中,计划的目标实现程度,以及非计划的对幼儿有价值的生成内容与目标的有机联系程度。
2.内容:
(1) 内容的年龄适宜性是指所选的内容与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是否一致,是否有利于每个年龄段幼儿的接受与发展。
(2) 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是指:一方面,所选内容是否最高程度上包含了活动的目标;另一方面,内容容量和活动量的安排是否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3) 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所选活动内容是否合理,环境和材料的提供是否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与尝试的愿望。
(4) 内容的生活性是指所选内容是否能反映幼儿现实生活,引发幼儿进行有效学习。
(5) 环境、材料的适宜性是指在环境创设上是否充分利用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材料是否在多样性和单一性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环境和材料两个方面是否最大限度地支持了幼儿的学习,在充满野趣的环境中满足了幼儿大胆尝试、创造和交往合作的需要。
3.教师:
(1) 教师讲解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对活动内容、动作要领和规则的讲述、解释是否清晰到位,所占时间与运动实践的分配是否合理。
(2) 教师教学策略的适宜性是指教师面对问题情境所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
(3) 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是指教师对幼儿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绪、身体、学习状况是否有回应并采取有效对策。
(4) 教师总结和评价的适宜性是指教师是否及时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开展评价。尤其应注重过程中、情境中的评价。
4.幼儿:
(1) 幼儿投入的程度是指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愿意大胆尝试和表现出创造性。
(2) 幼儿的互动性是指活动是否提供适宜幼儿与同龄同伴或异龄同伴的互动的机会。
(3) 幼儿面临的挑战是指活动中幼儿是否获得新的经验,是否有效运用了已有经验,面临问题时能努力解决问题。
(4) 幼儿的学习习惯是指幼儿运动的坚持性、独立性、克服困难的信心、自信心以及轮流、合作、分享等意识,包括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自我保护和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