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我和苏联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最新章节!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
人从一出生起,就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www.Pinwenba.com在人所生活的环境中,社会环境是主要的,自然环境虽然也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说,则是居于次要地位的。环境给儿童提供生活条件,对他发出种种影响。儿童也对环境作出种种反应、回答,施加种种影响于环境。就是在这种和环境不断打交道的过程中,儿童得以成长、发展,成为逐渐社会化了的成人。可以说,任何人在心理上的成长、发展,基本上都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儿童成长、发展得怎样,主要就依赖于他所经过的是怎样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心理学就是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和他所受的环境影响的关系。例如,家庭中的情况对人的心理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其规律如何,等等。此外,还有社会地位(阶级、阶层、身份等)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师友伙伴们的影响,语言的影响,居处(城市、农村、厂矿、街道等)的影响,群体、组织的影响,所属国家、民族的影响,社会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的影响,等等。
人们都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阶层,人们要在学校中受教育,在厂矿、机关中的一定岗位上工作,参加各种有关的社会团体的活动,总之,他们都是在社会群体中和别人协同地从事活动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人们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形成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群体生活是人的生活的一个最重要领域。在人的群体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社会心理现象,都是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譬如,群体的组织结构、发展变化的心理学方面,群体的目的和价值观念,群体的社会心理气氛,群体中的规范、传统的形成,群体的领导问题,等等。
总之,社会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就是在人的社会化、群体生活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这样一些社会心理现象的规律。
二、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客体处于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错地带。所以,它和这两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和关系。
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这种交错、边缘的性质,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种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看来,在现在发展阶段的社会心理学中,这两种倾向也还依然存在。社会心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G·墨菲和J·柯瓦齐在概括早期的社会心理学时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当社会心理学形成时,它趋向于分为两支,一支是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社会情境中的个人,一支是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着重团体生活。”(《近代心理学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607页)在美国,社会学会和心理学会下边都设有社会心理学分会。1954年,在美国的一所大学中曾进行过一个实验:一个年级的社会心理学课程,第一学期由社会学者教师向半数学生讲授,第二学期由心理学者教师向另一半学生讲授。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但讨论无法进行,因为学生们深信,他们所听的是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Г·贝克尔,А·博斯科夫:《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苏联,目前实际上也存在着两种社会心理学:一种主要是和“社会学的”问题相联系,另一种主要是和“心理学的”问题相联系。从这种意义上说,这种形势也和其他许多国家相类似(Г·М·安德列耶娃:《社会心理学》)。
尽管如此,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毕竟还是心理现象(虽然它们确是较多地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而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所以,它属于心理科学。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如理论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等等,社会心理学是这许多分支中的一个,而且是包括领域很广的一个分支。
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用较少的篇幅不大容易说清楚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着作这样的划分: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但普通心理学是从一般的水平上(不强调年龄、性别、具体活动形式等的差别)全面地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社会心理学则是研究人们的那些比较多地受具体社会条件影响的心理现象。当然,所谓比较多地受社会条件影响,只能是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那么人的心理整个地当然都是有其社会性的。但同时也应当承认,人的心理的不同方面、层次、其社会性又是不尽相同的。社会心理学则是分工研究人的心理中受具体社会条件影响较多的那一方面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举例来说,普通心理学对个性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个性的生理基础、个性的结构、个性和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等。社会心理学也研究个性问题,但是着眼于它在社会关系的系统中、在具体社会条件影响下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说就是个人的社会化问题。关于交往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如果从理论上分析交往和活动的关系,譬如,认为活动的模式是“主体—客体”关系,交往的模式则是“主体—主体(们)”关系,分析交往和活动两者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那么,这主要是普通心理学水平上的理论研究(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在为社会心理学打理论基础)。如果是研究商店中顾客和销售人员双方交往的特点,双方发生冲突的原因,消除这些冲突的途径等等,那么这就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了。
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联系非常密切,它们所研究的经常是同一社会事实的不同方面。正因为如此,从理论上阐明这两个学科间的区别也是一个非常需要但又不大容易的问题。直到目前,国内外心理学者、社会学者也还没有什么明确一致的意见。简单来说,是否可以这样认为:社会学是从比较宏观的、概括的水平上研究自己的客体,注意的中心是所研究的社会现象的社会实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一般地阐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对人们意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则是从比较具体的、微观的水平上考察自己的客体,所注意的是社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具体规律和机制。所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考虑有关环境的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也要考虑个人、社会群体内部的心理特点、风格、气氛、舆论等等内部因素的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就是通过这些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举例来说,儿童所参加的“街头群体”对于儿童的教育有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现实教育课题。调查某一地区的儿童“街头群体”,对它们进行分类,分析参加这种群体活动的儿童的年龄和家庭情况,分析其教育作用和破坏性作用,从而提出有关儿童教育的建议,这就是社会学(或教育学)的研究。如果是具体地分析某一儿童“街头群体”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儿童参加该群体活动的动机,群体的内部构成和发展变化,群体内的心理气氛,行为规范及其形成过程,群体内的民主情况、领导者的作风和威信等,那么,这就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当然,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实际应用研究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社会心理学和有关的邻近学科截然划分开来。相反,进行若干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会更为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尽可能地明确社会心理学和邻近学科的联系和区别,这对于它的发展来说却是迫切需要的。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问题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根本性特征集中地反映在它的定义中。但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非常广阔,社会心理学者各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探讨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问题,工作纷杂不一。因此,目前似乎还很难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社会心理学定义。根据这种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列举方式来介绍这个问题。
(一)对西方社会心理学定义的分析
我国曾有人分析自1937年至1982年间西方社会心理学所提出的有代表性的30条定义。分析者把这些定义分为三大类:
1. 一类是强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例如:
S·L·阿尔布赖齐:“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间的关系。”
I·H·戴维斯等:“社会心理学可以解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
D·J·贝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
R·E·希尔弗曼:“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活动在真空状态中。你是社会的一个成员,而你的行为是受许多人际关系所影响的。这些人际关系就是社会心理学(心理学中着重研究人们的相互作用的分门)的主要兴趣所在。”
S·伍彻尔和J·柯柏:“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受社会情境所影响的方式的科学。”
分析者认为,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强调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必要的、正确的,但把它们本身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一般说来,这些问题乃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果把它们作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会使两者混淆起来。当然,社会心理学应当、也需要研究这些问题,但社会心理学研究它们,是为了弄清楚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关系和影响是如何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引起了心理活动中的什么变化、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心理现象。总之,在社会心理学中研究这些问题,是和社会学或其他学科中的研究有所不同的。
2. 第二类是强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把社会心理学定义为研究行为的科学。和一般的心理学所不同的,仅仅是要研究社会行为或相互影响所产生的行为而已。例如:
J·H·戈尔茨坦:“我们的暂用定义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
J·L·弗里德曼等:“社会心理学是社会行为的系统研究。它探讨我们怎样感知其他人和各种社会情境,我们怎样对它们和它们怎样对我们发生反应,以及我们怎样受社会情境所影响。”
A·J·洛特:“社会心理学研究受在某种文化结构的范围内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集团的行为所影响的个体的行为。”
G·A·金布尔等:“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有特色的分门,探讨对由其他人的存在和动作所造成的种种情况作出的反应。”(这里,“反应”和行为是基本相同的意思。)分析者认为,心理学当然要研究行为或反应,但这是为了通过这种研究来了解心理活动,社会心理学也是如此。单纯强调要研究行为,而忽视对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研究,这是行为论心理学的通病。
3. 在许多定义中,所说的“行为”或“社会行为”,都是指个人的行为。有些定义中提到“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也都是指的个体的这些方面。例如:
K·G·沙弗尔:“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给社会心理学下定义为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各种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科学研究,则社会心理学的领域就最清晰可辨了。”
G·W·奥尔波特:“很少例外,社会心理学家们把他们的学科视为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分析者认为,这种强调对个体的研究,是传统的普通心理学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反映。因为过去几乎所有的心理学,都是以个体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中,仅只研究个体显然不够。除此之外,它还必须研究各种形式和规模的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如,表现在风尚、风俗与习惯、舆论与流言等之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群众、团体和集体以至不同阶级、民族与国家的心理特点等。这些心理特点当然也表现在个体的心理特点之中,但是如果不从整体来加以研究,就不可能搞清楚。(汪青:《对西方一些社会心理学定义的初步分析》,载《外国心理学》,1985年第2期。)(二)苏联心理学者提出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在苏联社会心理学者А·В·彼得罗夫斯基和В·В·施巴林斯基为师范学院学生编写的教学参考书《集体的社会心理学》(1978)中,开头的第一句就说明:“社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各种无组织的(彼此无关的个体的偶然集合、人群等)和有组织的(其最高发展水平是集体)人类共同体里人们交往、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在这个定义里,主要指出了两点:社会心理学属于心理科学;它研究人类共同体里所产生的心理现象。
在Г·М·安德列耶娃编著、由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批准作为大学心理学系教科书的《社会心理学》(1980)中,作者提出:“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特点相对地表述为:研究受所参加社会团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在安德列耶娃的这一颇似定义的表述中,指出社会心理学应当研究两方面的东西:受社会群体制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规律;群体本身的心理特征。作者同时还指出,她的这种看法是根据苏联心理学方法论中的活动原则引申出来的。
(三)我国心理学者提出社会心理学定义的尝试近几年来,社会心理学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心理学者陆续有人尝试着提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或是对它作定义式的解说。
1982年,我国心理学者吴江霖提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的科学”。在这个定义里,作者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或若干个体,他们在特定生活条件下的心理活动。
1983年,我国心理学者潘菽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撰写的条目“心理学”(征求意见稿)中,在“十.心理学的主要分支”部分指出:“在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中,社会心理学也是其中之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简言之,它是研究心理学牵涉到社会的许多问题的一门科学”。在总结部分又谈到:“社会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潘菽在这些定义式的阐述中指出了两点: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心理学中涉及社会的问题,主要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1985年,我国心理学者汪青在上述分析西方社会心理学定义的基础上指出:看来,比较正确、全面的社会心理学定义应当包括以下四个要点:
1. 社会心理学应以社会心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是行为或社会行为。
2. 这种社会心理活动既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活动,也包括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3. 应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相互作用之中来进行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研究。因为前者是社会心理活动的源泉,社会心理活动也表现在各种社会的相互作用之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离开前者就无法理解后者。但是,社会心理学不能以这种社会存在、社会关系本身作为研究对象。
4. 作为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社会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以之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去,解决各种有关的问题,而不能仅仅是现象的描述。
综合以上各点,汪青尝试着提出了以下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人们的社会相互作用中,个体和群体社会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对西方一些社会心理学定义的初步分析》,载《外国心理学》,1985年第2期。)尽管目前提出一个大家公认的社会心理学定义还有相当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是试着提出我们的看法。一个定义要求简单明了。从这个原则出发,我们认为,概括地说,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
四、社会心理学的结构
发展到目前阶段的社会心理学,也还难说有一个比较公认的、确定的结构体系。一般在讲授社会心理学课程时,人们大都是把已有的研究材料归结为若干个方面的问题,分别加以叙述。所以,虽然所列举的材料很多,但并没有确定的严整体系。
近二三十年来,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发展很快,1980年出版了经过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批准的大学心理学系学生用的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在这本书中,编者安德列耶娃采用了一种按五大部分安排教材的结构体系。在一次国际性的社会心理学讨论会上,安德列耶娃向国外同行介绍苏联当前的社会心理学时,也曾谈到目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教学一般都是按五个部分安排教材。
这五个部分是:
1. 总论。阐述作为独立学科的社会心理学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它所分工研究的对象,它所要完成的任务,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原则途径,社会心理学的发生和发展历史等。总之,从基本理论的水平上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作一概说。
2. 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阐述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所涉及的一般性规律。
3. 群体社会心理学。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上的群体,阐明现实社会群体中交往的特点、群体内部的动态、群体的发展,特别是集体的形成问题。顺便提一下,研究集体问题,苏联社会心理学有其独到之处,是它的主要优势之一。
4. 个性社会心理学。分析个性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如普通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也都各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方面探讨个性问题。社会心理学则是把个性放在社会关系的系统中加以研究。
5. 社会心理学的实际应用。主要是涉及四个方面的现实社会问题:工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宣传工作中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和违法行为作斗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婚姻、家庭、生育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我们觉得,在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著作中,安德列耶娃所采取的这种社会心理学结构体系,比较接近于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的实际,接近于我国社会心理学当前发展情况的实际。因此,在我们的这本社会心理学课程的讲稿中,基本上也是借鉴、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
五、当前我国社会心理学所面临的任务
社会心理学有很突出的应用性质。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社会心理学也只有为本社会服务,协助解决本社会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才能够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并得到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中,都存在着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发现、所探讨过的许多社会心理现象,例如,人际关系、交往过程、领导、模仿,等等。正因为如此,在不同的社会中,才都会存在社会心理学,承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此同时,问题还有另外一面,即,传统社会心理学所阐述的这些现象,在不同的社会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从形式上看还是这些过程:人们相互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立场,等等。但人们相互作用的各种过程的内容是什么,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立场,这却是由本社会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内容所决定的。所以,我们对一些传统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要根据本社会的现实有新的考虑,进行分析。
在不同的社会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学问题。举例来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问题就是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心理学问题。而生活于一定集体之中,或是处于集体之外,当然要对人们的心理、行为举止有相当的影响。社会主义竞赛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心理学当然要大力地、专门地研究这样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在我们国家,除集体问题、社会主义竞赛问题这样一些为社会主义所共有的新问题外,还有我国当前阶段所特有的、需要社会心理学参加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婚姻家庭问题、人口方面的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问题、老年问题、管理工作方面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的配合问题、经济工作中的物价调整问题、工资改革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领域,都要求社会心理学参加工作,以便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些。
如上所述,在不同的社会中,有着形式上共同的社会心理现象。但是由于决定着他们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内容不同,这些传统社会心理学问题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同时,由于不同社会中的基本指导思想的不同,对待这些问题的观点、解决方式、认识途径也有所不同,有的则是差别很大。再者,在不同的社会中,各有本社会所产生的特殊性问题。根据这种情况,看来,当前发展阶段的我国社会心理学面前,摆着以下三方面的任务。
第一,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社会心理现象的实质、它们的决定关系的理解,从而明确在我国社会中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发展社会心理学的原则途径,也就是解决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这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点,不可忽视。没有这方面的工作,就无法保证我国的社会心理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第二,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提出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我们国家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我们国家的四化服务。作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这是社会心理学在我国赖以存在的根本条件,也是它得以发展、壮大的肥沃土壤。
第三,为发展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借鉴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是必要的。但是,对于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研究途径,必须根据我们的理论思想和社会实际,进行切合实际的剖析,去伪存真,洋为中用,切不可盲目搬用。剖析、判别所要借鉴的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经验,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心理学的一项不不可忽视的任务。
(原载于《社会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