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困局

阳电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人工智能或者计算机,一朝发难、毁灭世界,是科幻作品中很多见的题材。

    但方然却很有把握的认为,计算机,不论怎样庞大而复杂的计算机,只要是人设计、制造的,除非是刻意为之,否则,绝不会有什么自我意识,这一点他很确定,虽然,一时间还没办法清晰而很有说服力的陈述出来。

    想到这里,下意识看了一眼手机,方然已准备好了与理查德*费曼的辩论。

    毕竟在计算机这领域,自己的见识——

    “……

    或许,你是对的。”

    教授的话,让方然十分惊讶,他抬头与费曼教授目光相接。

    不知为什么,他觉得,教授那略显浑浊、却依旧深邃的眼睛里,似有一丝忧伤。

    “计算机是否能有自我意识,这一点,超出了我的知识、能力范畴,为此我请教过不少专家、学者,但隔行如隔山,那些深奥的理论论证,对我而言,还是远不如简单明了的结论来的清楚明白。

    他们之中,几乎每一个人都这样告诉我,

    计算机的自我意识,如果不是空中楼阁,至少,也不是眼前的科技所能触及。”

    教授的话,心态转换如此突兀,方然却听得很专心,他点点头。

    是的,理查德*费曼说的一点都没错,即便经历了近几十年来的IT大爆发,表面上,人类的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诸如自动驾驶、同声传译这些以往只能由人来完成的工作,现在都可以由计算机来更快、更可靠、也更廉价的完成,但在“自我意识”的研究领域,局势,就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以方然的长期追踪、跟进,对AI的深刻理解,毫不客气的讲,他对当今时代的一切“强人工智能”研究,都持明确的否定态度。

    强人工智能,定义未见得很统一,方然则将其定位在“能够与人比拟”上。

    既然能够与人相匹敌,不是在数值计算、而是在复杂领域的相匹敌,那么,自我意识作为一个必要条件,也显得很合理。

    但是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即便有盖亚表面的七十亿活生生的样本,多少年来投入的时间、金钱,收获却十分菲薄,时至今日人类所研发的一切人工智能,充其量,只能在特定场景的任务中拔得头筹,对于如何模拟人的意识活动,还进展寥寥,更遑论怎样让计算机具有真正意义的自我意识。

    在自我意识这方面,假装自己有意识、有头脑,是做不得数的。

    譬如曾经被IT领域奉为标准之一的“图灵测试”,是怎样定义,就是设想这样的测试场景,让人和计算机“躲藏在帷幕之后”,测试者只能通过一些渠道与被测试者交流,通过询问问题、审视回答,来尝试判断被测试者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未来某一天,倘若有某种计算机系统,能够让典型的测试者(注意到测试者都是人)无从分辨,正在与自己交流的是人还是机器,那么,图灵就做出判断,可以据此认为此计算机已具有了“与人匹敌”的意识思维能力,进而,如果不苛求定义,也可以认为此计算机已具有了自我意识。

    图灵测试的意图,一开始与自我意识无关,而仅仅是从理论上摹想,有朝一日计算机是否能以假乱真的扮演人类。

    但稍加思考,也不难明白这一点关节:

    倘若计算机发展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认为其仍不具自我意识,反而极不正常。

    但不管怎样看待图灵测试,和图灵测试的意义,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却是,从阿兰*图灵提出设想以后,很多年过去,IT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能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却直到今天也没有被制造出来。

    至于“自我意识”,更跳脱出一般研究者的视线,只能在科幻片里见。

    然而所有的这一切,理查德*费曼,他为什么要关注这些。

    带着这疑问,与教授三言两语的对答片刻,方然才逐渐明白,费曼教授关注的并非计算机、人工智能本身,实际上,他是出于对人类科学发展轨迹的观察,和长久以来的思考,才会尝试着问出一连串的问题。

    人,或者,人的大脑,能力的发展是否有极限;

    如果有,那么计算机,或者,计算机系统,其能力的发展又有没有绝对的极限。

    这些问题,是方然以前想过,却没有更深一层去琢磨的。

    不仅如此,接下来费曼教授的陈述,分明和他的观点十分类似:

    “停滞,我并不愿意这样讲,但纵观人类文明的科学研究现状,以及趋势,这却又是一个很现实的情形。

    所以我不禁会想,抛开经费支持、发展规律,这些看似有道理的解释,

    人类文明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是否正逐渐接近了人、人脑所固有的极限,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如果是,那其实也还好,或许还有计算机可以指望,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形,那恐怕就不太美妙了。”

    另一种情形,费曼教授是在说什么,方然的思维一时间还没跟上来。

    “好吧,另一种情形,我们待会儿再谈。

    就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切身感触,方,不知道你作为一个研究生,有没有类似的感受:

    当今时代的科学研究,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的对象和手段每一天都在变得更繁杂、更深奥,可我们的研究,组织的形式、运转的方式,却在逐渐脱离研究的对象,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效率低下。

    这一切,本质上并无关制度,无关人为因素,我真正想表达的,是作为研究者的‘人’,在体系中,变得不合时宜。”

    教授的话,触动了方然脑海中的一线记忆,他不自觉的瞪大双眼。

    “不合时宜”,是的、就是它,自己也曾想过;

    虽然是用在不同的场合,但所指代的,却几乎和教授所言完全一致。

    而费曼教授的话,还在继续:

    “看看围绕着我们的这一切;

    多少年来,拜技术的进步所赐,科学研究的条件,一直在变,研究的手段、工具,一直在变,作为产物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更不用讲。

    但是作为研究的主体呢,人?

    人的头脑,却几乎没有变,事实上,恐怕也没办法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