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龟速的援军

南辕北折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宋威最新章节!

    赵明反了,临阵倒戈!

    突起的异变让兴元尹李喆措手不及,更被叛军和赵明所部联合来了个突然袭击,一场激战,损失惨重。

    三花石的江面上一片血红,漂浮着不少兵卒的尸体,仓皇撤离,或者逃离的官军根本来不及给袍泽收尸,甚至来不及带走些许辎重器械。

    李喆本来是打算长期死守西县的,在这里准备了不少物资,包括一批粮食。结果因为赵明的倒戈,所有计划瞬间落空,连同辎重粮草也全丢给叛军,很不情愿地造就了“资敌”的事实。

    西县一失,李喆立即率部西撤到了兴元府城,虽中间还有两座城池洋州和“成古”,但规模不大,城池不高,不堪坚守。还是直接退守府城,凭借相对高大的城池御敌为妙。

    对于整个兴元府而言,最重要的也是此处,只要府城不失,便不算战败,对朝廷也能有个交代。

    不过李喆心里也在打鼓,能否守住府城他着实有些没底。这几日交战,他已经清楚感受到,叛军并非一群乌合之众,骁勇和凶残比想象的更为厉害。

    而官军这边,安宁的时间太长,士兵已无多少骁勇可言,还有很多兵痞和滥竽充数之辈,厢军之中尤其严重。平日里欺压百姓很厉害,到了战场上真刀真枪拼杀时,一个个全都胆如鼠,畏缩不前。

    这样的军队如何作战?加上赵明的倒戈,使得敌我双方的兵力差距迅速缩,也对官家的士气造成了不打击。

    李喆甚至有些忧虑,万一战事继续不利,会不会还有人倒戈相向?

    历来叛乱若只有流民盗匪并不足为惧,但有了兵将和朝廷官员倒戈加入,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其战斗力和威胁程度绝对是直线上升。

    一个邵冲,一个赵明,兴许还有外界不知晓的高人,光化军加上大安军的将士。毫无疑问,这支叛军的规模和战力已经非比寻常,早已远超张海与郭邈山率领的乌合之众。

    李喆满心忧虑地写下一份奏疏,以及几封信件,赶在叛军围城之前派人送了出去。

    奏疏是给官家和朝廷宰执们看的,除了讲诉局势不妙,情况危急之外,少不得一番慷慨激昂。诸如“臣定誓死坚守,与城偕亡……肝脑涂地,以报国恩”等豪言壮语不少,使得李府尹的形象瞬间光辉和高大了许多。

    当然了,通常情况下,活命和做烈士,大部分人应该都倾向前者吧!至少李喆不想死,所以他及时向知怀安军曹仪,利州路转运使陈贯发去了求援信函。

    圣旨上得清楚,曹仪率部来援,可是迟迟不见踪影。除了行文催促之外,便只能求助于转运使大人,陈贯如今奉旨参赞军务,协助平叛,多少是能上话的。

    做完这些,李喆长叹一声,剩下的只能听天由命了。

    ……

    赵明反了?

    听到这个消息,孟韬苦笑不得,笑的是孟讯夫妇的高调成了天大的笑话,而局势急转直下则让人想哭。

    纵观史书,历朝历代叛乱之时,总有官军兵将或地方官倒戈。一直以来,孟韬对这种人动机和考量都十分费解。

    古人不是最讲气节的吗?怎么一个个这般没骨气?投降做叛军的走狗,成为祸害百姓的急先锋,简直禽兽不如。

    这些人不考虑前程和未来吗?并非乱世,大宋王朝也没有腐朽不堪的迹象,这种打闹的叛乱迟早会被剿灭。叛军首领能有好下场吗?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似乎不为过。

    哦,对了!大宋有个习惯,在军队作战不力之时,往往始终招安的手段。莫非是招安既往不咎,甚至加以封赏的惯例纵容了将官,让他们无所顾忌?

    对此孟韬更加哭笑不得,此时再去深究赵明的动机已经没有意义,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李喆已经退守兴元府,问题是他能守得住城池吗?一介文官权知州府军事,能够运筹帷幄,骁勇善战吗?

    实话,孟韬对李府尹的能耐还是心存疑虑的,部将反叛毫无察觉,还因此吃了大亏似乎就是很好的明。

    兴许运气好,能够坚守住府城,但指望他出城击溃,或者歼灭叛军已经不可能。城里的百姓或许能得周全,但是城外就……

    西县据已经一片狼藉,大户人家被劫掠的不少,其中就包括拒嫁孟家的何家女另行许配的那户人家。据那位未婚夫想要阻拦抢掠的叛军,结果被人一刀给劈了,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傻蛋,可怜的何家女还未出嫁便成了望门寡……

    这样的例子在西县、成古、以及兴元府外围的村镇上屡屡上演,叛军以劫掠财物补充粮草军饷,甚至还有刺激士气的考虑,一群亡命之徒,不让他们烧杀抢掠,奸/淫作恶委实太难。

    百姓哭天抢地,怨声载道的同时,也有不多兴元府本地的痞/子流/氓加入其中。至于动机,大概是看着叛军可以肆意妄为,加入便可借着叛军的势力和名头,整治往日欺负自己的地主,或者强抢哪家的娘子,媳妇……

    总之,不过几日时间,兴元府东边几县已经惨不忍睹。

    西边的定军寨目前还好,叛军暂时未至,但绝非高枕无忧。距离兴元府也不过三四十里地,叛军攻城不下,四下抢掠,转瞬即可至。

    定军寨已经不安全了,很多庄户已经打算逃到山中之前临建的木屋草庐。不过随着孟讯夫妻的夤夜逃离,那些藏粮的安全地恐怕也暴露了。

    对此,孟韬十分后悔,是自己疏忽大意了。

    反倒是孟讯夫妻这次反应极为迅速,得知赵明投敌反叛的消息,他们大概是担心官府会来缉拿赵家亲眷,前些天他们太过高调,这会自然是首当其冲,躲出门避风头在情理之中。

    如果躲在别处还好,孟韬最担心的是他们直接前去投靠赵明,那定军寨庄户们藏下的救命粮食,甚至人身安全便有危险了。

    唉,真是大意了!

    这个时候,还当真只能指望怀安军及时来援,否则还真是束手无策。

    当然了,孟韬也让家里人做好了逃难的准备,如果怀安军不来,则随时离开。

    ……

    企盼怀安军及时救援的人太多了,李喆、孟韬、兴元府成千上万的百姓,利州路转运使陈贯同样如此。

    接到李喆的书信,他的心情顿时无比糟糕,还有些悔不当初。早知赵明是这等背信弃义,投贼叛国之徒,就不该和他讲君子之道,宁羌寨绑架事件后就该弹劾他私调兵马,官逼民反,早做惩处。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当初的一念之仁竟酿成大祸,赵明的变节倒戈,使得兴元府阻敌平叛的形势急转直下。

    李喆已经在信函中坦言,必率部死守城市,与城偕亡,以死报国。这样的决心还是值得肯定的,却不见得可取。

    陈贯很清楚,西县之败,李喆的勇气已经被打磨完了,固守城池是他必然的选择。

    一来因为兴元府城重要,固守不失便无大过失;二来,厚实的城墙大概能让他多信心和勇气吧!至于让他出城作战是指望不上了,要他李喆心无畏惧,恐怕他自己都不信。

    这时候责怪李喆已经毫无意义,为今之计,能够解兴元府危机的只有怀安军,而且是十万火急。

    兴元府以东已经惨不忍睹,要是再不出兵救援,任由叛军肆虐,大好的江南天府之国就该成为人间惨境了。

    可是怀安军的行动实在太慢,在剑门关停留多日,直到近两日前锋才到阳平关,还大有驻足不前的意思。

    陈贯不由大为着急,他决定走一遭剑门关,找主将曹仪要个法,至百姓于水火之中,龟速不前,究竟意欲何为?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