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霸清最新章节!
“和珅啊,《石头记》我看过了,果真是本好书啊!”没过两天,乾隆爷就再次找到了和大人。
“皇上能够喜欢,奴才就安心了,那曹雪芹九泉之下也终于可以瞑目了。”
“朕之所以修著《四库全书》,查禁大批书籍,就是为了端正学术,增益世道人心。有些文人愤世嫉俗,诋毁朕的列祖列宗,如此大逆不道、煽动民变之举,朕自然要严加惩办。可是这《石头记》,左右讲的不过是儿女情长,一些家长里短,文笔精炼,用词得当。江南书局实在有些杯弓蛇影之嫌了。依我看,《石头记》本不应该列入**之列。朕就答应你的申请,允许这本书刊印发行吧!”
“皇上圣明,”
“刊印的事情就交给你办吧。不过朕觉得这书的名字太过俗气了,还是给它改个名字吧!”
“皇上,奴才也正想着名字这个事儿呢!奴才曾召集过诸多文人,商讨确定了一个新名字,还望圣上裁夺。”
“哦?!什么名字,你说来听听。”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这‘红楼’就是朱门,指的是王公贵族的深宅大院,‘红楼掩面人’,则是官宦人家的小姐。依奴才愚见,《石头记》写得就是红楼一梦,所以奴才斗胆将该书拟名为‘红楼梦’。”
“红楼梦?!红楼贵族,南柯一梦好名字,准了!”
注:以上情节出自野史,不足为凭。
其实关于《红楼梦》的书名来历,至今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红楼梦》有四个不解之谜。
贾元春判词之谜
贾元春《恨无常》曲之谜
《红楼梦》书名之谜
《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之谜
解开其中之一,你就火了。
绝对的名利双收,大红大紫。
火到让你不行。
别说我没告诉过你。呵呵……..
刘心武先生依此名扬天下。
《红楼梦》的解禁令一发出,和大人就着手准备了起来。为了保证印刷质量,他特令当时出版界声誉最佳的武英殿特制了一套聚珍版。从此《红楼梦》声名大噪,火遍中国。
和大人一生助纣为虐,帮助乾隆爷大兴‘wenziyu’,毁言**。最后却因《红楼梦》,为中国史立下一大汗马功劳。
功过是非,谁又能说得清楚?!
时光飞逝,岁月辗转。时间很快就到了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下旬。这一年,和大人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带领部队走出了京城。
那一年,甘肃出事了。
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了。
原因是不满清朝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于是他拉起了一支由撒拉人、**少数民族部队,走上逼上梁山的老路。
他们要打的第一个地方:兰州。
兰州是重镇。
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至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盛况,兰州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都会和纽带,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兰州不能有失!
乾隆为保兰州,紧急调来了连城、凉州、陕西等地驻军部队。数万军队齐聚一堂,一时间,兰州城内人满为患。
按理说,数万专业部队要想对付一帮无组织、无纪律的深山野民,那还不玩似的?!
事实正好相反。
仗打了半个多月,一点进展都没有。人家苏四十三依然风骚得跟朵花儿似的,该怎么跟你玩就怎么跟你玩。愁去吧你!
领导们头很大。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呢?!
俗话说:人一多,事儿就多。事儿一多,问题就出现了。
到月底了,士兵们得发工资了。一问领导:没有。没有怎么办?!凉拌。你吹你的号,我打我的炮。中不中两说。
乾隆爷怒了:你们怎么办事儿的,一帮刁民打了半个多月,你们都tm吃干饭吗?!找个出头鸟,老子教训一下,以示惩戒!
陕甘总督勒尔谨不幸中标,光荣地脱掉了头上那顶乌纱帽。
勒尔谨一下台,甘肃可就炸了锅了。第一个心底防线被冲破的是甘肃布政使王廷赞。
这货顶不住了。
说白了:胆小怕事,心理脆弱。
秉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法律原则,这货第一个站了出来,准备争取一个宽大处理。
他采取的办法是:捐出历年积蓄白银四万两,以资军饷。
军饷解决了。他出事儿了。
这货大意了。他光顾着为自己漂白了,却忘了自己那点钱的来历。
乾隆爷一看:不对呀,你丫就一布政使,哪来的这么多钱?!擦,贪的吧?!
于是,他找来了和大人:给我查,彻查!
乾隆爷猜的没错,王廷赞的钱是贪来的。但怎么贪,这里我们要着重说一下。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名词,只有搞清楚了个词的意思,你才能够明白后面发生的事。
试问,如果你高考没考好,还想上大学,这么办?!
有些童鞋会说了:掏钱!
不错。有钱就可以上学。
现在如此,清朝也一样。
只不过说法上有些不同而已:现在叫‘自费’,清朝叫‘捐监’。
所谓‘捐监’。也就说你上交政府一定数量的粮食,政府就给你张入学通知书,然后你就可以拎着行李去‘国子监’(明清两代最高学府)上学去了。混得好了,毕业之后,还能落个官做做。
这就是‘捐监’。
清朝政府明文规定:各地省长要定期向中央汇报当地的雨水和粮价。自乾隆三十九年开始,勒省长就一直向乾隆爷汇报旱情严重,请求捐监,下发赈粮。
甘肃自古旱灾严重。乾隆爷当时也没多想,每次都是一个字:准。
那么甘肃到底是不是连年大旱呢?!
显然不是。
那童鞋们捐来的粮食和政府下发的赈粮哪儿去了呢?!
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