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章 惟愁后事劣今时 (九)

此而非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唐徒最新章节!

    危机往往在不经意时来临,王居方做贼一般从怀里掏出一份皱的不成模样的纸卷放在了李忱的面前。

    被打扰了审事的李忱皱着眉有些诧异的抬头看着王居方,而王居方则像是没事人一般垂着头立于一旁。

    李忱有些迟疑,王居方虽不算得力,可起码当下还是安分的,因此才把他升任了枢密使,便是指望这位内相能把外朝的大事小情尽数报上,而目前来看王居方做的还不错,可如今这般鬼祟的模样想来事关紧要,且定不会是易处,想到这李忱轻叹一声竟有些不愿去取了这烫手的纸卷。

    犹豫了一番李忱还是无奈的翻了开,才看两行他的冷汗就流了下来。忙抓起凑近了一字一字的仔细默读着。

    “说,何时来的,为何才送至“?李忱厉声喝问着,紧攥的手指嘎嘎作响。

    ”回圣人,奴婢也是三日前方知,本欲立时呈上,可这事~~,马公公,杨公公在时实是不便,才拖了今日,奴婢有罪,愿~~~“。

    ““啪”,够了,这些个无君无父的贼子,欺朕刀戈无刃乎“。李忱愤恨的扫落了案上的文牍,也打断了王居方请罪之言。

    这并非是徐州之变的奏书。而是五月份才任了京兆尹的郑涓呈上来的,内容很是简单,京兆府下的武功县及其余几县哭诉神策军影占编户,京畿富户多为其影占,苟免府县色役,而府县官吏以其横,不敢绳于法。因此今年的钱粮大概是难收了,故而向天子请罪。

    影占编户这事起始是德宗皇帝的锅,建中四年奉天之难时德宗弃了长安出逃,兴元元年七月叛乱平息还京后因神策军及其余诸卫禁军扈从及收复京师之功,便赐了“元从奉天定难功臣“之号,对其进行优待并享有特权。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特权便是凡百姓户中有一人从军,其父兄子弟皆可不受差役。因此到了德宗贞元年时长安富户便纷纷投效司求影庇,挂籍者已是十之五六了①。

    这种举动肥了神策军及诸卫,但是朝廷的课户就没了,特别是这些富户本就是该缴为重。可是赋税不能不收,徭役不能不服,所以就只能把这些转嫁给普通百姓,于是贫者愈贫。

    因此在贞元十年京兆尹杨于陵②上书行变革之策,影占之事在当时也确有所收敛。而后宪宗时又是两次图变,但是最终只是限制了诸卫,对神策军也只能是”别后处置“。

    再之后的敬宗,文宗都有针对影占之事做过应对,可这两位天子一个被弑,一个被囚暴毙,所作之种种努力也皆是过眼云烟。直到武宗皇帝会昌三年和五年两次下诏整顿影户,特别是五年的“辛亥诏”条文详尽,整治亦是强势。然后武宗便死了,“辛亥诏”也再次成了一纸空文。

    李忱登基侥幸,初时为了稳固帝位收拢人心,他又给这口锅添了一把柴。他下令凡是附籍神策军者,六年不缴税③。但是当时的李忱哪里能想到会如此严重,特别是经过了武宗的一番整治之后影户之事已是大有改观,而今年之前也并未出现这等恶劣的情形。

    这奏书上的影户仿佛是一瞬间就重新冒了出来。这是为何?马元贽的警告吗?

    ——

    大中三年了,李忱一直小心谨慎的试探着,无时无刻不想着除了内官之祸,他再也不想让鲜血涂染了大明宫。

    李忱也知内官不会束手,定有反击,之前的五色云和犬祸所出流言他怎能不知这背后是谁在作祟,可坦率说也只是烦忧而已,皇位李忱已是坐稳了,除非是如同上几位天子那样暴崩,否则什么流言都只是些麻烦罢了。但是今日这影户之事却让他不能不为之冷汗淋漓。

    就像之前召见裴休时李忱所忧的,大唐赋税日薄,好吧,这也可以慢慢处置。但是这税去哪了?藩镇边远也还可安慰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但是神策军就在左右,他们突然收庇影户夺财意欲何为?

    京兆府已是京畿之地,那么长安呢?会是如何?更重要的为何无人来报,宰相在做什么?

    李忱站了起来不停的揉搓着双手,仿佛这样可以让这寒意减些。

    “看来朝中的几位宰相该动一动了,马元贽也不能继续放纵,还有就是神策军,应是想个办法调度一番,可如今天下太平如何支使呢”?

    ——

    袁叔业目光炯炯的盯着府上的老管家,这老管家也是世代于袁家为仆,打小便侍候自己,连名字都是袁叔业给改的,最是信任不过,便是儿孙都是大有不如,而现在袁叔业要让他去做一件大事,也是件险事。

    “你今年有六十了吧”?

    “回阿郎,还有两年”。袁忠谨不紧不慢的回复着,而这也正是袁叔业一直看中之处,行事该要谨慎,言辞更是如此。

    “恩,再过两年你也该退下享福的了,府中亦是早有所备,城外的庄子给你划了两百亩良田,这也可以传于儿孙,你家的几个儿郎也是忠顺的,我放心的很。今日寻你来是有要事与你。不过倒是有些凶险,许还会害了性命,你可愿受”?袁叔业一边说一边想着:才五十八吗?怎么看着比自己还要苍老的。啧啧,果是穷苦命啊,不过现今也只有这穷苦之人才是好行事的。

    “呵呵,阿郎,我享福已近一甲子了,早就该有回报的,生死又何以为惧”?袁忠谨平淡的笑了笑,似乎真的不在意此间的生死之谈,这也让袁叔业大为满意。

    “恩,不错,不枉我为你改名“忠谨”。《汉书》有云:“右将军张安世宿卫忠谨,封富平侯”。袁氏不能给你封侯拜相,但待你亦是不薄,而今便要你来宿卫袁家了”。

    “陈权奸人也,其心如虺蜴,意夺徐州仕宦之基,可如今其刀斧加身袁家也只能虚而委蛇。然终不能任其宰割,故而我欲遣你去往天平寻郑光郑国舅,将徐州内情详告之,等来时朝廷征讨我袁氏当为内应,你亦可从中连引,递传消息,以为之用“。袁叔业仔细的吩咐着,这是他现今能想到最好的办法了,自世家府门被封,这同外界就断了联系,城外所收拢的贱民倒是不少,可如今根本无法入城支使,更何况此前西门的战事让他明白了,世家这些人是连黑林都那些个无赖子都无法应付的,更别提陈权的兵马了,哪怕那些兵马也不算精悍。

    “阿郎,可现今府门被封该是如何出城呢”?袁忠谨并未满口应下,而是想了一会反问到,这番细致更是让袁叔业连连点头暗自赞赏。

    “哈哈,陈权不是要放良贱民吗,我这个判官兼掌书记自然是要谨遵上命的了,我袁家当出首为之,明日我自请尽放府中之奴,那时他要如何?如是不允便是自食其言。如若应下了,呵呵,良人啊,他还能尽数囚了不成”?

    ——

    石佛寺的住持写了一封信唤人马上送往滕县的灵芝寺,他听说陈权在滕县时便立营于雪山之下。或许滕县才是左右徐州局势的关键。

    ——

    武隽回了府,独自一人关在书房之中翻看着一些过往的书信,这多是早年武髦所写的。看了一会感慨的发了呆。

    陈权性子有些薄凉了,尽管也能理解,武隽甚至还宽慰自己的儿子说如此才是成事之人,可这何尝不是在宽慰自己呢?人心都是肉长的,陈权如此戒备怎能不让他多想。

    虽然相助陈权夺了彭城这其中确有已故兄长一家的关系,但是更多的也是在为武氏考虑。

    武家出身太过尴尬了,则天皇后之亲族能活下来的本就不多。除了当年的武元衡有幸得了天子信任入相,余下多是泯然众人矣。

    武家不能为主这算是世人共识,可便是附随也当争个先后的,此前陈权的到来让武隽看到了武家再进一步的可能。但是毫无疑问现今的情况可算不上太好。

    李德裕会来吗?如果李德裕来了会怎样?武隽相信那时自己的地位会很快被取代。

    最麻烦的是他发现自家已经没了退路,朝廷可能会宽恕任何一人,但是绝对不包括武氏。

    所以不管多么的不满,武隽知道自己一定要尽全力助陈权守住这份基业,而真正的争夺该是放在下一代身上。希望自家女儿能争口气呢。

    ——

    韦康回府之后立刻便叫人到滕县去接家小。陈权放归贱民之事他不想争了。即使有朝一日陈权果能成了大事致京兆韦氏有所折他也不会说什么的,韦康已经想明白了,韦氏便是没了那么重建就是了,而希望却是在下一代。

    ——

    陈权送离了众人本打算睡上一会,可趴在桌上怎也睡不着。胡思乱想的突然就想到了一件事,原本众人商议是等徐州尽数入手之后便去夺了宿州截断运河,可万一种种算计都无法抵抗朝廷大军呢?如果败了该要如何逃命?陈权可没有不肯过江东之豪气,对他来说这世上没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了。

    那么或许濠州才是个更好的选择,起码南逃会更容易一些。

    ——

    ①《唐会要》卷七十二:十三年十二月敕。左右龙武等六军。及威远营。应纳课户。其一千八十人所请衣粮。宜并勒停。仍委本军具名牒送府县收管。(自贞元以来。长安富户。皆隶要司求影庇。禁军杂籍。十五六焉。至有恃其多藏。安处阛阓。身不宿卫。以钱代行。谓之纳课户。至是禁绝。)

    ②杨于陵,字达夫,唐名臣。

    ③《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有神策士尚君庆,逋赋六年不送,睅然出入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