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展望

肥美的韭菜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

    “终于投出去了,这篇文章投AM的问题应该不大,工作还是比较扎实的。”

    魏老师在办公室内踱步,自言自语道:

    “之前一直怕被其他课题组抢先发表,现在我们的工作终于投出去了,也算是一颗石头落了地。”

    许秋深以为然,这段时间,他非常努力的做实验,很大程度就是这个原因。

    大多数情况下,做科研,像是和天在斗。

    而在这种小概率撞实验的情况下,不仅要和天斗,还要和人斗。

    当真是双倍的其乐无穷。

    文章完成投递操作后,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

    比方说甲课题组投稿,报道他们发现了P2FBT4T-2OD这个材料。

    哪怕在投稿后不久,乙课题组在其他期刊也发表了类似的工作,甲课题组也不用太过担心,他们可以宣称,是两个课题组同时发现这种材料的。

    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拿“其他人发表过类似工作”的理由拒稿。

    除非写的太烂,或者因其他原因被拒稿,才会受到影响。

    但如果在甲课题组投稿前,乙课题组就发表了文章,那么甲课题组就不能声称“自己最先发现这种材料”。

    而且在文章送审时,还很可能被发到乙课题组那边。

    因为编辑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会用大数据分析。

    有类似工作发表的研究者、领域大牛都会优先考虑。

    这时,甲课题组不仅要引用乙课题组的文章,还要找到其他创新点,文章档次也会下降不少,算是废了。

    ……

    至于许秋这篇文章之后的命运如何,就只能看同行评审,其他研究者对于这篇文章的认可情况。

    这就不是他们能够控制的事情了。

    一般,这种大文章都是五到七个审稿人的,至少要半数以上审稿人给出正向的意见,有些期刊甚至要求全部正向,文章才可能被接受。

    因此,也是有部分运气成分在其中的。

    “最近辛苦你们了,需不需要给你们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魏老师道。

    许秋看向学姐,只见她摇了摇头,说道:“不用了。”

    “我也不用。”

    反正魏老师的态度已经摆在了这里,主动问他们要不要请假。

    那么就算平常划一划水,魏老师肯定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与其要几天假期,还不如要几周宽松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更好。

    况且,这篇AM的工作投出去后,边角料还余下不少,那也是一篇篇的文章啊。

    ……

    回到寝室,许秋开始盘点近期的实验情况:

    从八月中旬开始合成实验,到现在十月下旬,两个多月,完成了所有的实验和文章撰写。

    进度上来看,还是比较快的。

    主要是实验进程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瓶颈,也是运气比较好。

    而且还有模拟实验室的帮助,再加上每周基本上都在加班,干着超越996的活。

    这样看来,运气和努力,两者缺一不可。

    但许秋平心而论,在科研领域,前者还是更加重要一些的。

    接下来的收尾工作,总体上还是围绕PBT4T的五个体系,还有陈婉清的三个体系。

    他想起了前几天学姐拜托他,帮忙合成的事情。

    正好他的材料,在一通表征和器件制备后,也消耗了许多,需要重新补充一番。

    这次,倒不用像之前,只投不到200毫克的物料,可以往多投一些,比如500毫克。

    这样,就可以用很久,只是对于操作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万一投废了一锅反应,大几百块钱可就没了。

    这方面,许秋倒是对自己很有信心。

    接连的成功,他也有些膨胀,仿佛自己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料子。

    不过,他也没有膨胀多久,便平复了心情。

    然后,开始想新的研究方向。

    不能坐吃山空,PBT4T这个体系再好,也只是有机光伏领域中非常小的一个分支,可挖掘的东西并不多。

    而且,它也没有跳出前人的框架,整体上还是基于传统富勒烯衍生物的体系。

    但这个体系的器件最高效率已经卡在10-12%,很多年没有动过了。

    很可能不是有机光伏领域未来的出路。

    还是要将目光放长远一点,看能不能取得更大一些的突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当然会很艰难,但总要去努力尝试。

    万一,就实现了呢?

    ……

    周六,许秋在寝室中,整理了有机光伏领域最近的一些综述文章,开始分析:

    有机太阳能电池体系中,聚合物给体材料光吸收范围的半峰宽,一般在200-300纳米左右。

    而受体材料多为富勒烯衍生物PCBM,几乎不吸收波长在400纳米以上的光。

    可以近似认为,有机光伏的有效层,只能吸收宽度范围在200-300纳米的光,比如,400-650纳米,或是500-800纳米。

    而可见光波长范围是390-780纳米,到达地面上的太阳光谱,范围更大,在295-2500纳米。

    因此,传统基于富勒烯衍生物的体系中,存在的一个致命问题。

    那便是,有效层的光吸收范围太窄,无法覆盖整个太阳光谱。

    大部分太阳光都穿透了有效层,透射损失非常大,光电转换效率的上限很低。

    像是性能比较好的无机硅太阳能电池,它的光吸收范围就非常宽广,在300-1000纳米内均有良好的光吸收。

    究其本质,是受体材料富勒烯衍生物,几乎不吸收可见光,只是凭借优异的电子迁移率站稳了脚跟。

    研究者们也很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一直在寻找富勒烯的替代品。

    可惜的是,20多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找到可以替代富勒烯的材料。

    魏老师回国前主要研究的,苝二酰亚胺PDI体系,就是一种富勒烯的替代物。

    目前,它与PTB7-TH的共混体系,最高效率也只有8%不到。

    此外,研究者们还开发了聚合物受体,N2200,以及其他A-D-A结构的小分子受体等等。

    不过,同样没办法触及8%的门槛,更别提10%了。

    而想要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实验室内的光电转换效率至少要做到15%以上。

    这也导致了有机光伏领域目前在走下坡路,热度已经退居二线,逐渐被新秀钙钛矿材料超越。

    如果不是近些年发现的PTB7-TH,将最高效率提高至12%左右,给有机光伏续了一口命,估计会更凉。

    许秋也是在进入课题组,阅读大量文献后才知道这些的。

    早知如此,当初选择钙钛矿会不会更好一些?

    也许吧,许秋没有纠结多久。

    既来之,则安之。

    现在还没到退缩的地步。

    面前没有路,那就找一条路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