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赝品太监最新章节!
福王的铁骑所到之处,各州城府衙无不望风披靡不出三月,江南大城羊城已在叛军手中福王召集诸王大臣等商议军国大事,有臣启奏:
“国不可一日无主,军不能一日无帅南粤各省,我已占据三中有一,眼见大势已去,北军非降即亡,彻底失去了抵御能力此时再不称王怕军中将士怨声载道,拂了军心愿我主及早定夺,早登大宝”
福目心中暗喜,等的就是这一天哩!他侧首问诸位王弟,皆曰:“王兄自酌,我等拥护”
福王大喜,遂于公元xx年x月x日于羊城登上皇位,是为天乐皇帝,国号兴汉余下七王仍旧为王,以后酌情轮流递补拜大学士王富国为左丞相,张邦宪为右丞相,姚琪为兵部尚书,封华世雄为翰林院学士仍兼副军师,封阮氏梅为一品护国夫人官拜风云无敌巾帼将,拜达陵文为镇国大将军行军督指挥使掌先锋印,以下各文武百官皆有封赏并大赦天下,大开牢狱,开仓放赈,减免赋税半年
按功劳才华,华世雄都可以封相的,奈何他初来乍到,人地两生,众人又不摸他的底细,所以天乐皇帝和众王爷大臣们经再三斟酌,最后还是留了一手而且还私下订了一个条文,不许华世雄插手军队事物,只可在旁参谋参谋华世雄自己当然心知肚明,装作欢天喜地地样子,跑翰林院看书去了
满朝上下庆贺了好几天,酒也喝了,肉也吃了,锣鼓也敲了,鞭炮也放了下一步该咋办,再往哪儿打?君臣在朝堂上面面相觑,你看我,我望你,圴不知做何说
左丞相王富国说:“治国安邦这事咱还能来两下子,至于说平天下嘛,互相算计,暗使阴谋,非君子所为,咱干不了”
右丞相张邦宪也说:“我和王相得的是同一种病,文人吵架笔杆子上说话让我写篇文章还行,说到运筹帷幄,咱是外行,不懂不能装懂,误了皇上大事谁也吃罪不起”
天乐皇帝心里骂道:“这两个废物!”放眼往台下望去,言道:“众位爱卿,哪位还有好计奏上?”
朝堂上刹时噤若寒蝉,鸦雀无声,有几位老臣大约是气管不好,他们的呼呼喘息声如同几架破风箱在闷声地抽拉,显得格外剌耳
兵部尚书姚琪出班奏曰:“臣保举一人,可胜此任”
天乐皇帝龙顔大悦,道:“姚爱卿直言无妨,你是说何人可替寡人公忧啊?”
“臣保举翰林院学士华世雄”
天乐皇帝摆摆手,示意姚琪入列遂叹口气,摇摇头,无奈地自语道:“场子里跑上几圈,骡马立地分明啊!”蛤蟆王天乐皇帝亮开他的蛤蟆嗓子,高声叫道:
“宣翰林院学士华世雄入朝!”
华世雄胳肘窝里夹着一本《论语》,慌慌张张进入朝堂,高呼一声“万岁”,然后匍匐于地
天乐皇帝郎声宣道:“华爱卿平身”
华世雄从地上爬起来,又满地找他的那本《论语》刚才下跪时由于用力过猛,书甩出去大约五六尺远,落在一位大臣的脚下大臣轻轻用脚往外推了推,华世雄拣起书,朝那位大臣笑笑,吹吹土,拍拍书,仍夹到胳肘窝里,瞅瞅两边文武队里没有他的位置,只好站到门口去
“华爱卿近前”天乐皇帝亲切的呼道
华世雄只好又走到他刚才磕头的位置
天乐皇帝郑重其事地说:“华爱卿,寡人现在就封你为平天侯、开国公,并赐你一根棍子,上打昏君,下打逆臣……”
华世雄复又倒地谢恩,这回他加了一份小心,那本《论语》书正好落在他的头前,头磕在书上,“嘣嘣”响变成“啪啪”响
满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只好捂着嘴,不出声,脸憋得通红
天乐皇帝又说:“华爱卿平身”
华世雄站起来又不知往哪个队里钻,只好又往门口退幸亏天乐皇帝及时发话说:
“华爱卿以后就站在右相张邦宪之后!”
华世雄站到张邦宪之后
华世雄职务职称落实之后,天乐皇帝才说:
“华爱卿,针对当前局势你有何想法和谋划?”
华世雄侃侃而谈,说:“陛下,前日我军所到之处,攻城掠地,势如破竹,才数月便拿下三十六州城,这都是托陛下你的宏福,事实证明你就是真命天子,大好河山指日可待,兴汉大旗必定在四海竖起陛下,眼下局势依臣愚见,穷兵赎武不如韬光养晦,锋芒毕露必招致北军大兵压境羊城历来是战略要地,陛下如若在此摆开一个阵势,与北军主力决一胜负倘若我败则可隐逸退往滇桂十万大山之中,积聚兵力,与敌周旋,再图霸业倘若我胜,则一鼓作气,直捣龙庭,成就千秋伟业”
天乐皇帝拍手道:“奇哉妙哉,华爱卿之言,正合吾意”
华世雄又说:“当前,我军因连日攻战杀伐,多显疲态,不如就地养兵对于那些征战有功的将士,多奖赏些他们钱财酒肉,重赏得勇夫嘛!城外驻军,城内亦可驻军,内外守备,固若金汤营房不够,可征调部分民房,军民混居一地,更显示我军民一家亲嘛!免得到时北军攻入内城,我则成了一座空城”
天乐皇帝点头称善,道:“此计大妙,华爱卿真奇才也!先生当初若不跟随于我,岂非耽误了你的锦绣前程?”
华世雄深深一揖,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得遇明君,实奈我三生之幸”
其实,根据当前战局,明眼人一看便知反王军队趁北军不辩真相之前,理应速决速战,扩大地盘,积攒大量的人力物力,方能与势力雄厚的敌军形成鼎足之势奈何倒霉的曹操遇上蒋干,蒋干都不如哩!
天乐皇帝大喜,依计而行,城外驻军轮流入城,同时大犒三军,多发酒肉银两羊城内外,顿时鼓乐齐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