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兵分两路

百年一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称霸五代十国最新章节!

    刘崇知道有生之年是不可能恢复故国了,忧愤成疾,病倒了。刘崇心情极坏,经常痛哭,渐告不治。北汉乾七年(公元954年)十一月,刘崇死于太原,年整六十岁。刘承钧毫无意外的继位,尊可怜的父亲为世祖神武皇帝,并遣使向契丹告哀。这回不在耶律面前装孙子了,改称儿子,耶律也不客气,常呼刘承钧为儿皇帝。(辈分也太乱了)。

    后史对刘崇的评价非常差,薛居正就不客气的把刘崇骂了一顿:“刘崇以亡国之余,窃伪王之号,多见其不知量也。”从五代传承的角度,北汉确实是“伪朝”,但我们应该多站在失败者的角度看问题,哪怕这只是廉价的同情。

    刘崇这辈子其实也挺不容易,长子被杀,国家被人所夺,刘崇不可能投降郭威,只能选择一条不归路。但一个近六十岁的老者,却要做二十出头小青年的儿子,于情于理实在说不过去。刘崇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如此糟贱自己的人格,契丹人贪图的是厚利,而不是虚名。刘崇每年送给契丹的十万贯钱,不算多,但这已经能买动契丹人。称臣纳贡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何必再出卖人格?人活一辈子,活着图利,死后图名,被后人指着尸骨臭骂,是做人的最大失败,刘崇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是个得不到多少同情的失败者。

    刘承钧和老爹出身市井不同,刘承钧有些文学素质,为人也谦恭,待人也和逊,深得好评。刘承钧知道自己的生存环境,为了对抗周朝这个世仇,也只能全面倒向契丹,在契丹的卵翼下生存。刘家的几位皇帝中,刘知远的军事能力最出色,刘崇能力一般,刘承就更不用说了。

    刘承钧即位后,“勤于为政、爱民礼士”,史家评价“境内粗安”。由于刚继位,为了在艰难的形势上顽强生存下来,刘承钧不可能把精力用在“灭周兴汉”上,先恐固自己的统治基础最要紧。刘崇和郭威有私仇,但他们都已经不在了,刘承钧和柴荣根本就没见过面,“国仇家恨”的程度不如刘崇,所以刘承钧最大的愿望就能守住河东,把家业平安的传给儿孙,就已经很知足了。

    刘承钧觉得自己的翅膀比较硬了,便想弄出点属于自己的特色。比如年号,乾年号还是十年前老大伯刘知远定的,没想到这个年号居然有四个皇帝在用,国史上罕见。不过刘承钧早就瞧不上这篇老黄历了,哪年哪月的破旗?就象隔夜馍一般,吃起来味道就是不一样,换个吧。

    北汉乾十年(公元957年)正月,刘承钧下诏,改汉乾十年为汉天会元年,并大赦天下(其实就河东那块地面)。用卫融为中书侍郎,段常为枢密使,蔚进主掌亲军。段常本名恒,宋朝史家为避宋真宗赵恒名讳,强行为段恒改了名。易恒为常的例子还有一个,汉文帝名刘恒,汉朝人也强行把北岳常州改为恒山,五代楚国学士拓跋恒也因为赵恒的缘故,“改名”拓跋常。在封建时代,皇帝的名讳是必须要避的,不然就是不大敬,古人经常改名字,避圣讳是一个很常见的原因。

    刘承钧这时还没有亲生儿子,只有两个养子,大的叫刘继恩,小的叫刘继元。说到这两位小王爷,来历非常有意思。刘继恩和刘继元同时刘承钧的外甥,但他们同母不同父,刘继恩本姓薛,刘继元本姓何。

    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是个军营小卒,后来被刘知远看上,做了侄女婿,一步青云而上。薛钊平生好酒,经常大醉,有次喝醉了,拔剑朝老婆刘氏就刺。刘氏反应机敏,脱掉外衣逃去。薛钊这时酒也醒了,害怕刘知远和刘崇要拿他开罪,抹了脖子。刘崇见小外孙可怜,便让刘承钧养起来,改名刘继恩。后来刘氏又改嫁给何某,生下一个儿子,没多久何某也死了,刘崇又发善心,再把这个小外孙过给刘承钧做养子,改名刘继元。

    刘承钧让大外甥刘继恩做太原尹,太原是北汉国都,做太原尹实际上就等于确定了刘继恩的皇储地位。刘承钧虽然被困在太原做“孤家寡人”,但并非对柴荣没有想法,刘承钧密使人去金陵和成都,连结孟昶和李,做为外应,因为他们最大的敌人都是柴荣,所以连横战略是少不了的。

    虽然柴荣曾经大败过父亲,但那是旧历,不算数,刘承钧想给柴荣号号脉。正好此时柴荣再次率周军主力南下和李争夺淮南,同时周隰州(今山西隰县)刺史孙议得病暴死,刘承钧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便于北汉天会二年(公元958年)二月,发兵攻隰州。周建雄军节度使杨廷璋见刘承钧偷奸取巧,气不过,派都监李谦博火速去守隰州。李谦博赶在北汉军来之前进入隰州,开始死守。

    北汉军杀到城下,开始攻城,不过李谦博善守城,打了几回没得手。杨廷璋觉得北汉军打累了,就派人入城约好李谦博,各带奇兵夜袭北汉军,汉军无备,被周军杀了个痛快,死伤千余,刘承钧见偷鸡不成蚀把米,只得自叹晦气,收兵回去。

    刘崇生前一直被郭威死死压下一头,刘承钧不甘心自己再做柴荣的配角,还想出头。北汉天会三年(公元959年)五月,柴荣北伐契丹,中途得病,只好罢兵南还。刘承钧这次虽然吃了打,但心下痒痒,在边境上动手动脚,看能不能在臭水沟里摸出来条鱼来。刘承钧运气不好,摸来摸去,结果摸到了李重进这条水蛇,被李重进狠狠的咬了一口,死伤万把弟兄,刘承钧无奈,认命吧。

    一个月后,从汴梁传来重大利好消息:柴荣病死,幼子柴宗训即位。刘承钧大喜,还没笑完呢,又传来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的消息。刘承钧楞了:“赵匡胤是部分的?想必不会比柴荣强吧。”

    刘承钧继位以后,屡次南下摸鱼,可别说大鱼,一条小虾米也没摸过。不过刘承钧就这点好,愈挫愈勇,韧性很强,这次没摸到,下一次总该能摸到,人生最不缺的就是“下一次”。

    机会又来了,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原守潞州的周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深感郭氏父子厚恩,不愿跟赵匡胤这个子侄辈混江湖。也难怪,李筠当年在唐明宗子秦王李从荣手下做亲卫军的时候,赵匡胤还是个吃奶的娃娃,李筠为郭家建立的功劳不逊于赵匡胤,凭什么给你下拜?算哪门子老大?不服!

    刘承钧闻讯大喜:“灭宋兴汉,正在此时!”派人带着蜡丸密信潜至潞州,劝李筠共同起兵灭掉赵匡胤。李筠不顾儿子李守节的苦苦哀劝,派判官孙孚、衙校刘继忠去太原向汉朝称臣,并请刘承钧发兵南下。刘承钧要的就是你这话,不过为了保险起见,刘承钧想去请契丹人一起帮忙,刘继忠承李筠之命,不希望契丹人掺和其中。刘承钧觉得两路兵马也够用的,北汉天会四年(公元960年)五月,刘承钧亲领雄兵南下。

    行前,汉左仆射赵华劝刘承钧:“李筠恃勇寡谋,不足成大事,我们犯不得因为李筠得罪汴梁。赵匡胤一世雄才,万一彼引兵来犯我,陛下如何处置?”刘承钧根本听不进去。

    赵华说对了一半,李筠能力一般,但正如诸葛亮《后出师表》所言:“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刘承钧坐在河东等死终不是个办法,今天他不南下,赵匡胤早晚也要北上,不如见机行事。

    刘承钧率军来到太平驿(今山西襄垣西南),李筠率文武伏拜山呼万岁(为柴荣丢脸!),刘承钧封李筠为西平王,地位高于汉宰相卫融。不过李筠看到刘承钧只带了万把人,心中颇为后悔:“早知道刘承钧如此穷酸,我还跟他混什么?兵还没我多呢。”宴间,李筠哭道:“臣受周祖世宗厚恩,不得以为报,今天起事,为复故国故也。”

    也不知道李筠有意无意,北汉和周朝有“杀子灭国”大仇,刘承钧一听,脸立刻沉了下来,暗自思衬:“李筠如此怀念伪周,岂能忠事于我?不如拿掉李筠,自得潞州。”等李筠准备回潞州备战的时候,刘承钧派宣徽使卢赞做潞州监军,明摆着要架空李筠。卢赞也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经常在李筠面前指手划脚。李筠和刘承钧本就不是一路人,勉强苟合一时,到底还是起了嫌憎。李筠只想灭掉赵匡胤为柴荣报仇,管不了刘承钧,留下李守节守潞州,自率三万精锐赴泽州(今山西晋城)扼守,北汉宰相卫融随军前去。

    赵匡胤知道李筠不甘心给自己做小,宋朝新建数月,留下李筠这个炸弹终究不是个办法。北汉天会四年(公元960年)五月,赵匡胤亲征李筠。宋军的底子都是柴荣打下来的,战斗力没得说,宋军石守信、高怀德部在泽州城南遇上李筠,两军大战三百回合,宋军大获全胜,北汉监军卢赞战死阵中,李筠逃到泽州死守。

    ?

    赵匡胤痛打落水狗,北汉天会四年(公元960年)六月,宋军马全义部狂攻泽州,随后赵匡胤赶到,督军急攻,烽火三举,遂克泽州。李筠上天无路,举族自f。北汉宰相卫融被宋军活捉,

    赵匡胤劝卫融识点时务,卫融慷慨答道:“我家四十余口衣刘氏之衣,食刘氏之食,受人之惠,反背其主,非忠也!今日被虏,也不会为陛下做事,早晚要逃回河东见我主。”赵匡胤大怒,让卫士痛打,卫融被打的血流满面,痛呼:“大丈夫死得其所矣!”赵匡胤见他如此硬挺,大为感动,放回卫融,用良药治外伤,留在身边。随后赵匡胤兵发潞州,李守节不敢和赵匡胤作对,开门投降。

    正在太平驿蹲点视察工作的刘承钧闻知败报,这回总算领教了赵匡胤的厉害,吓的连夜撤军回到太原。刘承钧后悔没听赵华的建议,红着脸对赵华说:“卿可谓知人,李筠果然是个饭桶。此次朕全师而退,没损失什么,只是可惜了卢赞和卫融。”赵华心想:“你还不如李筠呢。跟着你也没什么意思。”向刘承钧告老归隐。刘承钧苦留不住,只好由他去,改任兵部尚书赵弘为宰相。

    此次南下,军队虽然没有损失,但人才却丢了不少:卢赞战死,卫融被俘,赵华又走了。身边没有什么智士。枢密使段恒给刘承钧推荐了名士郭无为,称其大才,郭无为本有机会跟郭威效力,但被郭威身边人给设计赶跑了,郭无为便隐身抱腹山。刘承钧久闻其名,有点利用价值,便召过来任宰相。

    段恒算是北汉的老臣,为人长于治事,但段恒什么都好,就是手伸的太长,居然管起刘承钧的家事来。刘承钧有个宠姬郭氏,准备册封为妃,但段恒却说什么:“此女出身卑微,不足母仪天下。”估计段恒反对郭氏为妃不是这个原因,而是郭氏没出钱喂饱段恒,郭氏恨透了段恒,俟机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