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兄妹识大义 皇帝纳新妃

文苑新兵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辅帝理政之大明智妃最新章节!

    第103章 兄妹识大义 皇帝纳新妃

    (135)

    事隔数天,仍在犹豫不决彷徨迟疑中的袁小姐,突兀收到义兄崇焕从辽东宁边前线发回的书信。义兄在信中除了简叙对义妹和父母间亲情之外,其大量篇幅仍是抒发自己忠君爱国,誓死保卫边疆的信念和决心。正谓看了这封信,袁小姐多年来被一己私情所蒙蔽的心灵,似突兀间打开了一扇天窗,让人当即豁亮清爽。

    让她极为客观地认识到:义兄崇焕之所以为当今皇上重视,在重多资深功高文臣武将中,独选其担当御金保边重任,除了他熟知兵法,精通战略战术的指挥能力之外,更重要一点是他独具堪负重任的将帅胸怀和风度。若向更细处思索:自己之所以凭多年来,一直深爱着这位义兄,即便爹娘拦阻,街坊非议,当事人淡情拒绝,却仍矢志不移?是他袁崇焕长得帅?一个面容粗犷,身不足五尺,小个子广东人,算是什么好形象?是他感情细腻怜香惜玉?此点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不能自欺欺人,自己所爱不正是对方那,博大胸怀高风亮节和男子汉气概风度吗?

    记得哪本读过的文章中说过,“若爱一个人,就应想他所想,助其所愿;而非不顾一切得到他”。既有父母干予,街坊非议,本人拒辞在前;又有道长测算“义兄战场安全,胜利凯旋,及恋情如愿,缔结连理;福无双至,二者仅选其一”在后,只要自己所爱之人安全,自己又有何儿女私情不能牺牲?有多少个人恩怨不能舍弃?更何况据义兄信中透露:当今皇上为充实后宫,繁衍子嗣;亦为安抚边将,巩固帅心,有意与其结亲,将家妹选宫纳妃。早听说当今皇上是个“胸怀高远,励精图治的有道明君”。自己若果能入宫封妃,既遂了义兄报君知遇之恩心愿,亦有了自己归宿-----

    思虑到此的袁小姐晓娉,多日来郁闷的心结,随便自动解开。

    又是数日之后,在袁崇焕兄妹蜗居的民宅。大内总管御前秉笔太监安晓元,再次奉命前来,传达当今皇贵妃口谕:特邀新兵部尚书、抚辽大将军袁崇焕舍妹袁晓娉小姐,前来大内毓庆宫作客。正谓皇贵妃徐如玉,自大明自开国以来,破例屈尊特邀一平民女子莅宫作客,并以平等姿态同其促膝畅谈,不仅成就了一桩夫贤妻爱的美满婚姻,充实了崇祯朝后宫,繁衍了皇家子嗣,为南明养育了后继皇帝;亦为明史平添了一段旷世佳话。

    亦就是此次奉皇贵妃口谕,应邀赴毓庆宫同尊贵的皇贵妃促膝谈心,使将军之妹、平民女子袁晓娉,在受宠若惊的同时,思想上亦受到刻骨铭心的震颤:在她生平的读史和塾师父亲所讲,历代皇宫大内,充满着皇子争储,后宫争位的相互残杀血腥味,让她想便怯怕,听便恐惧;更从未想过身陷其中。但现时耳闻目睹,徐如玉,一位王府千金,皇宫贵妃,自己不仅为君为国舍弃生育,却还倾力为夫皇选女封妃。这是多么博大胸怀,多崇高的风范节义!

    正为此点,更坚定了袁晓娉奉旨入宫嫁予当今皇上的思想。女方思想做通,便已水到渠成,选女纳妃的圣旨既已颁布,接下来便是迎娶新人大典-----

    宫墙外再次值更梆敲报时,看窗纸已隐隐泛白,大约距天明不远,崇祯帝在乾清宫侧室龙床上翻了个身,才舒心地甜然睡去-----

    次日上午,例行早朝一罢,便遵皇上旨意,按内务府安排,自新皇登基后,首次迎娶新妃盛典正式举行。据当时野史记载,那一天,光代表新妃娘家人:内阁兵部,辽、广二东巡抚衙门,便出动送亲队伍千人;快马百匹,暖轿20顶;另有各色车辆不等。反正偌大的北京城,喜看皇家娶亲热闹的,再次造成万人巷空------

    崇祯帝询问袁崇焕的话音刚落,还未等到对方做出正面回答,司礼监秉笔太监安晓元,不知是什么时间突兀出现在面前,当即朗声呼道:“皇上有旨,袁崇焕听宣。”袁崇焕闻听先是一愣,随便跪拜在地听宣。安公公于是便展开手中圣旨朗声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昔时东北辽边,番金屡犯吾境,扰吾边境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骚吾大明朝廷,上下人心不宁;更阻中兴大业,不能顺利进行。此谓国之大患,致朕忧心忡忡。崇焕国之栋梁,切望为朕分忧。特授兵部尚书,右都御史督师,同兼蓟辽督登津军务。望卿不负朕望,勇挑戎边重任,官兵上下一心,确保边境安宁。钦此。大明崇祯二年春月某日。”

    “边臣袁崇焕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袁崇焕当即叩头领旨谢恩。

    “袁爱卿快快请起,赐座。”崇祯当即缓声命道。“朕还有事同卿共议。”于是,袁崇焕称谢后便站起一旁坐了。

    后世史家在评议到嗣后因金军破边,直逼北京,兵临城下,却将明军的大败,完全归罪于袁崇焕,说他“当初接受戎边任务时,就居功骄傲,自不量力;建功心切,主动请缨。嗣后兵败,祸国殃民,罪遭寸磔,咎由自取。”

    这些罪名,也许只有“自不量力”一罪,还稍接近事实;而“主动请缨”及“咎由自取”两说,则全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当代公安战线有句成语叫“别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意为英雄连命都丢了,再对其说三道四就太不公平,太不负责,亦太没人性了。

    实际上,无须让人出庭作证,若认真考察一下当时背景,便可一清二楚。先不说崇祯帝自己倒是“急欲中兴,建功心切”,遮盖了他的双目;恰又巧遇当日一连三次“边境战急报”,更迷乱了他的心性;这才造成病急乱投医。他宣召袁崇焕共议平辽大事,刚摆明了任务,说了打算,还没等对方回话,便当场宣布任职诏书;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当然,袁崇焕自己,才因胜战,却被先帝熹宗听信权奸魏忠贤谗言,有功不赏却被闲置;而今新皇却将自己视为知己,宣召进宫共商边事;奈因前后一冷一热反差太大,让一个毕竟还少社会经验的青年军人,不能不在受宠若惊的心境下,为报君恩,明知前有无限险情,亦违心地接受重任,冒险前冲,最终因连遭朝廷中,**昏慵之辈左右扺肘,先欠兵饷,削弱战斗力,后遭援兵不到,致使孤军作战,节节溃退,终至兵败,覆水难收。后崇祯又中敌“反间计”,疑其通敌,先送大狱,后遭寸磔。——此为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崇祯同心目中的“军神”爱将袁崇焕,谈了心,交了底,且又当场向对方颁布了,任命辽东军事全权的诏书后,便深深地伸个懒腰舒口长气,暂放其心。开始同对方正儿八经商讨平辽大事。此时,被崇祯支使安晓元,正式通知来的一些内阁臣僚已相继进宫,皇上欲让这些“老腐”接受一次“英雄主义”教育。众来后默默站立一旁,静待事态发展。

    “袁爱卿,早一会儿朕向你询问辽边战事时,卿还尚有保留迟疑;这不奇怪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系人之常情。”崇祯招手让对方坐近了,很是家常地道。“这会儿可该放心了吧?干扰朝政的权奸魏忠贤及其死党已除,现时是朕主政,又刚颁布了对卿的任命诏书。嗣后你根在兵部,又兼管整个辽东军务,再不怕谁人脚下使绊,左右扺肘了吧?这儿咱君臣俩,可该说说心里话了。就以卿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辽东边患何时可除,?你给朕个相对准确的时间。因为大明中兴急需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

    一时间,年轻的儒将袁崇焕,被一个帝王如此深情的注视,和坦诚热切的话语所深深打动。瞬间里前半生的甜酸苦辣命运遭际,又顿时浮现在眼前------

    这位身高仅五尺余的小个子广东人,二十六岁的人生中,一直遵奉的只有两词四个字,那就是“奋斗”和“感恩”。因就在他刚六岁稍稍记事时,父母双亲,便被一场瘟疫,和当地土豪劣绅的苛捐杂税夺去了生命。亦就在年幼的生命尚不知如何保全时,他人生中奇遇了第一位“贵人”。从内地讨荒过来的一对老夫妇收养了他;使他从此不仅衣食无忧,且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因养父袁诚老人,本身就是个乡村塾师,多半生矢志苦读诗书,欲科考得中有机会报效朝廷。但因没钱给负责乡试的地方官送礼,文章虽佳,却屡试不中。

    老夫妇膝下亦有一子一女;小女晓娉虽有文才,亦愿苦读,惜为女身,在那个“女人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却无缘就学致仕。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小儿晓军身上,但这小子生来不是求学读书的料,一看书本就头懵瞌睡;要让干活便当即来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