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牧歌4

陈敏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启迪中国青年的100篇人生美文最新章节!

    一辈子总是呆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一辈子总是离不开家的一步之遥,再是严父慈母、娇妻美妾,也会目短光浅,膝软面薄的。青春时节,更不应该将自己的心锚一样过早地沉入窄小而琐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样跌倒在温柔之乡,在网络的虚拟中和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酿造自己龙须面一样细腻而细长的日子,消耗着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未老先衰变成一只蜗牛,只能够在雨后的瞬间从沉重的躯壳里探出头来,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为天空只是那样的大,那样的脏兮兮。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和家里不断升级的鸡吵鹅叫、单位里波澜不惊的明争暗斗。

    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17岁就曾经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岁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的“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农村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最初漂泊。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令魔鬼无法忍受的是,在钱和灵魂面前,牧师竟然毫不犹豫地就抛弃了灵魂而选择了钱。

    魔鬼的愤怒

    文/肖复兴

    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维谢赫拉德是一道著名的景观,当年音乐家斯美塔那在他闻名天下的交响组诗((我的祖国》里,第一首作的就是以它的名字为题的“维谢赫拉德”。如今,它是有名的名人公墓,站在那里,布拉格在脚下一览无余,气势确实不同凡响。

    走出墓地,门前有一丛小树林,林边有三根长短不一的圆柱子,交叉斜依在一起,很随便的样子,仿佛走累的游人相互背靠着背、肩挨着肩在歇息。一般不注意,谁也不会想到它们是什么东西,很容易忽略它们而走开。幸好我们的翻译鲁碧霞小姐拉住了我们,告诉我们如果维谢赫拉德是布拉格的一景,它们就是维谢赫拉德的一景,并要我们猜这是三个什么东西,我们谁也没猜出来。她告诉我们是三根蜡烛,传说为考验一个从罗马跑到这里来的牧师(大概也是如我们一样到这里来游玩的),魔鬼特意在这里点燃了三根蜡烛,如同我们这里的人逢庙就烧香磕头一样,牧师立刻对着蜡烛虔诚地做起了弥撒。魔鬼大概并不相信他念的是真经,便打断牧师的经文对他说:蜡烛不灭的时候,你如果能跑回罗马,到了罗马你可以得到钱,也可以得到灵魂,你到底要什么?牧师说得痛快也实在:我要钱。魔鬼一听大怒,把蜡烛立刻吹灭插进土里,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三根东倒西歪的石柱。

    其实,钱并不是什么罪恶,生活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离开了钱,都玩不转。从某种程度来看,钱是财富的替代象征,是能力的物化标准,是时代进步的凯旋门。令魔鬼无法忍受的是,在钱和灵魂面前,牧师竟然毫不犹豫地就抛弃了灵魂而选择了钱。如此**裸,灵魂都不要了。为了钱而迷失,成为钱的奴隶;为了钱而疯狂,堕入钱的地狱;对钱格外膜拜,让道德向钱出卖贞操;对钱格外狂妄,让信仰向钱举起白旗。这样得到的钱,在魔鬼看来,比魔鬼还要可怕。

    难道不是这样吗?多少年过去了,魔鬼的担忧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眼前就有现成的例子,在宁波,刚刚发生的事情,警察要去抓捕赌徒,赌徒在大街上将10万元赌资天女散花般全部抛撒出去,过往的行人立刻蜂拥而至跑上前来,如鹅伸长了脖子面对从天纷纷而降的钱票子,不到几分钟的工夫,lo万元钱被一抢而空。我们怎么可以责骂那位跑去罗马是为了要钱的牧师?要是魔鬼给我们同样的机会,我们和牧师的选择难道会不一样吗?我们跑向罗马的劲头和速度会比牧师差多少呢?

    魔鬼的愤怒,是情有可原的。人们靠金钱赢得而创造幸福的同时,世界靠物质积累而得到进步的同时,偏偏容易忘记:在貌似金碧辉煌的金钱之上,还有马克思所说的至今并没有过时的人类的良心和名誉。魔鬼所要求的比金钱更重要的灵魂,依然是今天我们做人起码的标准和底线。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现在却已经被我们轻而易举地抛却,或不屑一顾地丢弃,或不加思索地鄙夷。我们已经越来越不相信灰姑娘一类清贫的童话,也不再相信不食周粟一类清高的传说。于是,穷惯了、穷怕了、对钱鄙薄得太久批判得太多的人们,一下子跳到另一极端,对钱有了一种久违的亲近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再不是梨花开,而是钱眼大开、心眼大开。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金钱开始擢升为所向披靡无往而不胜的万能的颠峰,便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了钱,可以嫌贫爱富,可以笑贫不笑娼,可以毫无羞耻地把**和良心一起出卖;为了钱,可以无师自通,可以蓬随风转,可以将一切道德情操沦陷于污浊之中;为了钱,可以将赤红的心风化成浴池里千疮百孔的搓脚石,自然也就是见多不怪的事情了。

    看来,维谢赫拉德的魔鬼已经彻底地看透了,人抵抗不住金钱的诱惑,人的灵魂已无可救药,才如此怒不可遏地将这三根蜡烛化为了三根石柱,成为了人们的醒世恒言。

    当然,这只是历代延续下来的一个传说而已。事实上,面对魔鬼,人可能并不会像牧师那么**裸,会很冠冕堂皇,就像我们常常开会作报告一样,或是像我们常常慷慨陈词一样。整顿衣冠,略施脂粉,把灵魂当成一张套红的报纸或一面鲜艳的旗子高高飘扬,明说的(而且信誓旦旦)是去拿灵魂,真的跑到罗马拿回来的是钱。

    事实上,这三根圆柱是根据阳光在它们身上折射的光线不同来计算时间的,很像我们的日晷。什么是真正的尊重?想想那个图书馆里脱鞋的举动。

    光脚走进阅览室

    文/吴志翔

    前些天听我的老师讲起一桩事情,令我的心受到了触动:有一次,他陪伴一位外籍教师去学校图书馆参观,图书馆阅览室里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俩人往里面走了几步,那位外籍教师却突然站住不走了。我老师奇怪地问他怎么了,做出继续邀请他往里走走看看的手势。要知道,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是以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著称的,其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图书室,正式建馆也已近90年,学者们来这所大学,几乎都要参观此著名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