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世间自在仙最新章节!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就见一位高冠博带的读书人,身材硕长,面容清瘦,长笑而出,朝着当世圣贤见礼。
“天华狂生伏道客,见过杨师。”
这人不卑不亢,给杨晨行礼,但是语句铿锵,犹如刀剑,言语之间,吞吐天下,气势十足。
“尊卑有别,贵贱分明,他们都是陈府的下人,身份低贱,见了我等,理应跪拜相迎,这是大礼,杨师怎好不喜礼节。”
不喜礼节!
这可是一个大帽子,一旦被扣到头上,一辈子都摘不下来。
杨晨淡淡一笑。
而附近的读书人,听到了伏道客的名字之后,一个个的脸色巨变,很多人都知道这个狂生,乃是天华府十大才子之二的人,才华高绝,虽然没有文位,但是名声广大。
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思想。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受到了当今诸国的礼遇,有经天纬地之才。
很多国家,都曾邀请过伏道客出任自己国家的宰相,却被伏道客一一拒绝,在他看来,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他要博读群书,完善自己的思想,写出属于自己的传世经典,成为圣贤一样的人物。
听说渭城出现了一位当世圣贤,立即动身前来,准备见识一番。
“伏道客是当世有名的儒道真修,有他出手,当世圣贤杨师,有些麻烦了。”
很多人,都曾从当世圣贤杨师的传世巨著中,有所受益,不忍让当世圣贤杨师受窘。
陈夫子、陆先生等人,见到伏道客为难杨晨,就要上前,替自己的先生说话,杨晨摇了摇头,阻止了他们,而是到了伏道客的面前。
“是你说的,尊卑有别,贵贱分明?”
“你觉得,这样的话,是对的?”
伏道客点头,“当然是对的。”
“既然你觉得是对的,我也就说一些,或许有些惊世骇俗。”
伏道客道,“你尽管说,我洗耳恭听,要知道,没有了上下尊卑,就是礼乐崩坏,怎能为圣贤而教化天下。”
杨晨环顾四周,说了出来。
这个贵贱尊卑的思想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它所宣扬的就是天子—贵族—臣—民这样的所谓尊卑观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就是,称赞统治者关爱百姓的成语叫做“爱民如子”,称赞这样的官吏说是“父母官”,为啥不说是“爱民如父”呢?为啥不说“子女官”呢?
这里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呢?透露出的是统治者相对于老百姓骨子里高高在上的姿态。
即便他们关爱老百姓,但在骨子里面他们仍然是高高居于老百姓之上的,他们是“尊贵”的,老百姓是“卑贱”的。
《管子》第一篇的名字叫做“牧民”,这个“牧”字本来是指养牛的人,引申为放牧,再引申为治理。
这里一个“牧”字,就道出了统治者立场对待老百姓的本质态度——老百姓在他们眼里其实就是牛羊一般,他们治理老百姓,就跟放牧牛羊一样。
有些人动辄说大周是礼仪之邦,如今我却有着礼坏乐崩礼乐不存云云,殊不知,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尊卑有别,贵贱分明”,如果真要遵循这样的礼,那你是尊还是卑?你是贵还是贱?
长幼和尊卑挂上关系起源于父系氏族时期,在宗法制确立之后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宗法制,家族内部的嫡庶之别与国家机器等级关系联系起来,嫡长为尊,庶子为贱,进而确立嫡长的绝对权威,进而确立统治秩序。
这就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
但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搞等级分别的观念早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桶。如今社会,不应该有尊卑之别,但长幼之间的基本伦理,是应该讲究的。
“我们应该明白,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要爱民,没有人民就没有君主,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爱惜人民,人民就会推翻他。”
杨晨的一席话,令伏道客当场就觉得,冷汗淋漓。
因为杨晨每一句话,都太有道理了。
“我们不应该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应该有长少,无尊卑;有族属,无君长。”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意思是在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
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进步,应当吸取优良而抛弃不好的传统。
而对于“有长少,无尊卑”,我的理解如下:长少,指的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要存在一定的礼貌,比如说,我们的称呼,对父母、师长要有尊敬之心,在语言上要表现出恭敬之意,但是呢,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是没有说长辈比晚辈要高尚。
有一句说:长辈永远没有错误,晚辈才有错误,这句话是受代三纲五常约束,其实人哪能不犯错误?
因为以前的人重尊卑,而不重道理,所以才会有产生无论在哪方面,都要遵守尊卑这样一种现象。
而今我们比较提倡的是一种礼貌上的尊卑,人格上的平等。
即有长少,无尊卑,是在礼貌上的有长幼之分,而人格上,无尊卑。
杨晨这几句话说完之后,伏道客觉得自己有些崩溃了,很明显,当世圣贤杨晨,非常的了解自己提出的一些思想,而针对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针见血的批评,待杨师的这些话,传之四方之后,自己的名声,也会随之臭大街。
伏道客脸色苍白,再也不敢继续待着,灰溜溜的,转身离去。
待伏道客离开后,“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是为君治国的道理,不知道写的如何,还请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