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徐小溪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清]顺治之路最新章节!

    多铎将这份皇上的赦令颁发了下去。

    正如福临所想,这道赦令用处很大。多铎刚刚颁发赦令的第一天,绝大多数南明朝廷的官员排着队来到了军营,把名字写下来,以供清廷任用。钱谦益和王铎更是拟定了一份公开声明,向人们发出了归顺的号召。

    这份号召没有多久便传到了北京,多尔衮看后哈哈大笑,递给福临:“皇上总是担心那些文人们会写些不中听的出来。你看看,他们都是这样的人,有什么可怕的?”

    钱谦益他们的文采很好,写得也很辉煌灿烂,只是抛开那些激昂的文笔不说,整篇文章透出的,却是能让汉人们痛哭流涕的奴气。

    他们说,辽国、金国、元朝这些少数民族都是从大漠中入主中原的,却没有一个能像现在的大清一样,为中原驱逐不共戴天的仇人(农民起义军),帮我们中原人报先帝的仇(崇祯是被李自成逼死的),这种高洁的品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做法,也只有大清才能做到啊!

    接着,他们又开始叙说:清朝平定了首都的叛乱,恢复了首都的秩序,又重修了皇陵,安抚了皇帝的在天之灵,平息了官员么的愤怒,给老百姓带来了和平安康的生活。又重用明朝的官员,沿袭明朝的制度,简直就是圣明无比。当清军进入南明首都时,他们感觉太阳出来了,天都亮了。清军又严守纪律,清军来了,南京城的老百姓才可以和北京一样,过好日子。所以,他们的投降是顺和天意的,清军是正义之师,大家都来投降吧!

    福临读完后,都不知道该做什么表情。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他自然是要和多尔衮一样,对这些改换门庭的人一面鄙视一面欢欢喜喜的加以利用。可作为一个穿越人士,他实在是欢喜不起来,而是觉得有一种悲哀。

    多尔衮叹道:“像黄端伯这样的人若是多一些,南明也不会这么容易败。”

    福临道:“若是人人都像黄端伯,我们又如何一统天下呢?”

    多尔衮点点头:“皇上说的对。不过,我可不希望有外敌来侵之时,我朝的文武百官纷纷投降。”

    根据多铎的书面报告,南京城有包括钱谦益、王铎在内的十六名文官,包括一名巡捕提督在内的五十六名武官齐齐投降。等清兵入南京,沿途迎降的更多,文官二十三名,武将四十七名。除此以外,还俘获了马步兵共三十二万八千三百。

    也就是说,几乎整个南明的政权和大部分军队就这么投降了。若是这些人严防死守,南京不会这么容易破。

    剃发令就这么再一次的摆在了龙案上。说实话,这么久过去了,在福临的一再要求下,他们并没有强行推行剃发令,而是让人随意。宁完我和范文程几个资历比较久的,早就剃了发,洪承畴也是没有多久便自己剃了,其他的汉人们有剃的也有没有剃的,不过都学了满人戴帽子,在朝堂上一片帽子,也不会注意到一堆鸡蛋里夹杂着几颗猕猴桃。

    不过,这次剃发令却是几个满汉议政大臣共同提出的。多尔衮执政以来,就以强硬的手段停止了八旗旗主议政的会议,旗主们自然是不满的,但小皇帝的日益崛起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睿亲王,你就继续得瑟吧,还是摄政王呢,不知道皇帝开始懂事了么,到时候小皇帝自然会收拾你!当然,小皇帝直接对上摄政王还是不够看的,他自然要借助外力,谁的外力呢?就是我们这些议政之人了。

    可事实让大家都跌破了眼镜。小皇帝是懂事了不假,可摄政王好像也懂事了,和小皇帝你谦我让,大有“父慈子恭”的味道。每天这叔侄两个在朝堂上眉来眼去,下朝了还要腻歪在一起,明显的站在了同一战线啊!

    亏了,亏大了!八旗的旗主们一个不在意,自己就变成了下四旗,若是再不小心,这叔侄联手,还不定搞出什么花样来。多铎和阿济格领兵在外,现在不就是闹事的好时候么?上书吧,剃发易服,小皇帝你可不能忘了本!

    小皇帝不高兴,非常的不高兴,努力将一张带着婴儿肥的圆滚滚的脸板出阴森的气场来:“朕不是说过,不必强令剃发么?”

    硕托道:“剃发本是先人遗风,既然汉人已降,便应随我满洲风俗。剃发易服,方能显示大清风范!”

    “放肆!”多尔衮怒喝一声,“皇上曾下令不许强令剃发,你们都敢抗旨不成?”

    不得不说,摄政王的威慑力比小皇帝高了好几个档次,众人一下子都老老实实的不说话了,心里却不停的乱骂。特别是济尔哈朗,都快在心底把多尔衮骂出翔来了:什么不许抗旨不许抗旨,抗旨最多的不就是你摄政王吗?咦,不对,好像多尔衮真的没有抗过旨,这不是个好现象。济尔哈朗一个寒颤,仿佛看到了小皇帝长成了另一个多尔衮,两个人一齐奸笑着算计他们八旗。

    福临见硕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似乎还要说些什么,便挥了挥手:“此事容后再议。”

    多尔衮对剃发令是否推行其实是无可无不可。他刚刚攻入北京的时候,也发过剃发令,但汉人都不从,强行推行之后,还引发了农民暴动。后来他想起自家侄儿对剃发令的不赞同,也为了平息民意,此事便不了了之。而且,看惯了汉人们的长头发,他也觉得挺顺眼的,皇上说不剃就不剃吧,反正没有什么大不了。

    不过,对满洲贵族来说,这就不一样了。他们还是奴隶制度,一下子蹦到封建制度中晚期的时候,顿时有些不适应。他们急切的需要什么东西来证明自己,剃发便如同他们往奴隶身上烙烙印一般,是一种胜利的表现。

    皇帝不同意,满臣们坚持,摄政王打圆场,这就算了,居然汉臣们也都有同意的。他们本身投降得早,能走到这一步都是剃了头的,为了借助满人的这种排外主义而扩大自己的影响,也支持剃发。在福临看来,这无非是一种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以及“我都剃发了你怎么能不剃呢”这样的别扭,于是,单单一个剃发令就被拿到朝上讨论了好几天。

    “皇上何必如此坚持,”最后,还是多尔衮看不下去了,“剃发而已,这些人若真的这么有气节,便不会降了。”

    福临无奈的笑笑。前世的时候,他便不喜欢这个强制剃发易服,把所有人都变成奴才,还以当奴才为荣的朝代。现在他是皇帝,他便想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些什么。

    多尔衮见他这样,便耐心的劝道:“汉人无非就是动动笔杆子,打一打哄一哄,杀几个再让几个做官便成了,何必为了这样的小事惹八旗不快呢?”孩子,我们对八旗的改造尚未完成,他们依旧手握重权,要是他们团结起来,光靠我们可不是对手。

    福临喃喃道:“那也可以换一样嘛,干嘛非要剃别人爱若性命的头发?”

    多尔衮倒是乐了:“那依皇上看,换哪样?”

    福临忽然眼睛一亮:“朕听说汉人的女人都是裹了小脚走不动路的,不如下旨,不许她们裹小脚好了。”

    孩子,你怎么可以这么可爱啊!多尔衮忍不住伸手捏了捏他的腮帮子:“女人而已,汉人可不会为了女人的脚去伤脑筋。”

    福临也伸出手去捏他的耳朵,眼里闪着狡黠的光:“叔父,我们赌一把如何?那些人对女人的脚可看重了。不如这么下令,要么剃发,要么把家中女子的小脚都给放了,让他们自己选。省得说我们是蛮夷,不知道进退。”看,我们多人性化啊,还有二选一呢亲!

    在多尔衮眼里,女人无非就是用来传宗接代的,当然,玉儿不一样,可这个世上也没有第二个玉儿。因此,其他的女人如何,他都完全不在意,并理所当然的认为其他人也是一样的,不可能因为女人的小脚而委屈了自己的头发。不过,难得见福临这么小孩子气,他也很配合的笑了:“行啊,皇上要赌什么?”

    “嗯,”福临歪着脑袋想了想,“朕想要一块田黄石,这么大的。”说着,小手还划了个圈。

    多尔衮被他逗乐了,田黄石虽然珍贵,宫里还是有许多的,便问:“怎么忽然想要这个了,难道皇上还缺田黄石吗?”

    “反正朕有用嘛。朕要那种没有雕刻过也没有刻过字的。”福临干脆粘在他身上撒娇。

    “好,好,叔父给你弄。”多尔衮把他一搂,“那要是叔父赢了,皇上给我什么?”

    “叔父想要什么,朕就给你弄什么!”福临抬起头,异常认真。

    多尔衮笑得开心:“那到时候我就要龙肝凤髓,好不好?”

    福临一撇脑袋:“哼,叔父才不会这么为难朕呢!”

    作者有话要说:

    当年清廷推行剃发令的时候,虽然很波折,可最后还是成功了;可清廷推行放小脚的命令的时候,却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抵抗,只好不了了之。

    好奇怪。

    另外,钱谦益等人写的这种谄媚至极的文章是真的。把清军比喻做太阳,也是真的。

    其实,满清的统治者对黄端伯这样宁死不降有气节的人,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