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你也在这里吗

王振宇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最新章节!

    去年圣诞夜,想写篇《因缘》的帖子,但因当时缺乏写作的氛围,未能成功,就从圣经里引了一段话,表达了一下心绪。倒是广曾兄乘势发了《爱因斯坦的上帝》一文,颇为发人深省。近日,方君兄发问:“缘分之说是否仍有可取之处?”(见《“缘”来如此》)又勾起了我写因缘的念头。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讲究因缘的。佛语:“凡法因缘生。”也就是说,任何事物的生起、变化、坏死都是有原因的。其中的主要条件就是因,而辅助条件则称缘。我想,是否可以理解成内部的条件叫因,外部的条件称缘。基督教也宣称“凡事皆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我没有读过可兰经,不敢妄称所有的宗教怎样,但至少佛教和基督教是十分强调事物发展的必然性的。单独地看,强调必然性并无大错,但是,只强调必然性而否认偶然性,一切都变成宿命:“命中注定的!”就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有一次在与博士生讨论“科学哲学与儿童哲学”课题时,有人问我“怎么理解因缘”?我回答道:“偶然性必然地发生了,就是因缘。”这样说,似乎太形而上,还是让我先举个例子吧:

    茫茫人海。你与谁相遇,与谁相识,与谁相爱,与谁相怨,与谁相恨,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但佛理不承认这一点。佛认为,修百年同舟,修千年同床,那怕是路上回眸一望,也是修五百年的缘分。(顺便说一下,这话是从小说里看来的,措辞上似有不周延之处。我始终没有查到经典的出处。如果是妄栽佛身,万望佛祖见谅!)

    说到这里,我想起张爱玲的一篇散文《爱》。篇幅不大,引如下:

    爱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最后的这一段话,可谓旷世经典了!颇有典型的张式冷峻、苍凉而又不动声色。貌似平淡,却意味深长。

    爱情,亘古恒远的话题,但在每个人面前却是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缘分,不想抓或抓不住,就成了终生的遗憾,或者自我安慰道是“有缘无分”——有一面之缘而无相爱之分。

    所以,当偶然性出现在你的面前时,能否抓住和把握,是缘分的关键。抓住了,偶然性就变成了必然性——有缘了。抓不住或不去抓,偶然性始终是偶然性——没缘。我这样的解读,增加了人的主观努力的因素,是否比不作为的消极因缘观更加有点现实意义?

    杭州月老祠里有一副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生前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月老认为,今世的婚姻是前世注定的。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如果真是这样,“找对象”应该改为“等对象”才是。在我看来,所谓的注定,无非就是实现了的偶然性——偶然性必然地发生了!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确是善良、美好的祝愿。但最好再加一句:“愿天下无情人,别成了眷属。”这样才完整。

    唉,叨叨了半天,说些什么呢?这因缘是说得清楚的吗!

    噢,你也在这里吗?

    200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