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0—1岁孩子的新妈妈:做一个身心安定的母亲

夕子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九步,走进孩子的心最新章节!

    成长中的婴儿像一个精神的胚胎,他需要一个特殊的环境。www.Pinwenba.com正如一个肉体的胚胎需要母亲的子宫,并在其中发育一样,精神胚胎也需要外界环境的保护。这种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有着丰富的营养,这个环境里的一切都乐于接纳他,而不是伤害他。

    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并为这种需要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

    玛丽亚·蒙台梭利

    孩子出生后的头一年,最累,事最多。可也就是这第一年,对孩子至关重要。他不仅从无到有地获得行走、吃饭、说话三大能力,还把周围所有的信息都吸收进脑海,形成自己的精神基础。

    母亲的照顾和保护是孩子完成这些任务的保障,只有一个忙而不乱、身心安定的母亲才能引导孩子顺利成长。

    分娩令人身心憔悴

    1998年6月7日晚上11点多,看完了电视,正准备睡觉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肚子一阵发紧,隐隐地有刺痛。这是从没有过的感觉,我觉得孩子要出生了。虽然曾经无数次预想这个场面,到头来还是不由得紧张。简单收拾一下就打车去医院了,医生说没错,住下吧。

    真正躺到医院的床上,就不再那么紧张了,好像到家了一样,反倒沉沉地睡过去了,一夜无事。6月8日一天仍然轻松,虽然有阵发的宫缩,但痛感微细,几乎不用考虑。医生查了几次,觉得纳闷,说:“不应该这么轻松啊,看样子就该生了呀!”

    我也暗暗地高兴,以为不过如此。

    夜里12点整,我从睡梦中惊喜,破水了,但是不疼。我悄悄地起床,找到医生。她比我紧张,说:“赶紧进待产室,上胎心监护!”

    到待产室我又迷糊了一觉,直到剧烈的腹痛把我扯进现实。这时候是9日凌晨2点。然后开始了痛苦的煎熬直到我完全把自己的命交给了似乎永无休止的阵痛,不再吭声,也不再去感觉、去思考,因为我知道,正如母亲所说,不会疼死人的!

    身体完全卷入疼痛,心却好像躲出去了,好几次疼得难以呼吸的时候,我发现我是在空中往下看着产床上的自己,连身边的医生和护士在干什么都看得很清楚。

    6点25分,一切痛苦随着开心的降生全部停止了,护士连连叫我:

    “看看,看看,儿子哦!”

    我当时只想沉沉睡去,无奈护士非让我看看,就只好努力睁开眼,开心正嚎哭着,当护士把他往我面前送的时候,他正好撒尿了。清亮的尿在空中洒成一道弧线,我都忍不住跟大伙一起笑了。一个声音说:

    “啊呦,尿这么远,将来准找个远媳妇!”

    我这么匆匆看了他一眼,然后就浑身瘫软,昏昏沉沉地入睡了。孩子这会儿被怎么处理,我已经顾不上关心了。

    最好早知道

    孩子的“出生恐惧”

    这时候我和好多人一样,认为孩子出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况且新生的孩子没什么思想,应该不会感受到痛苦,所以不必过于关注,只要让他不冷不饿就行了。但是后来我知道,孩子也有“出生恐惧”,意大利的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首先提出这一点,而中国的传统命相理论也暗合了这个说法。

    玛丽亚·蒙台梭利这样描述:

    当出生的时刻来临,这些弱小的生命从一个环境进入到另外一个环境时,他们不得不为此做最艰难的挣扎。尽管他对所发生的事情都还没有意识,无法知晓出生的痛苦,但这种痛苦在他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里打下了烙印,这就是婴儿的“出生恐惧”。他对此有所感觉,并通过哭的方式来排解这种痛苦。

    不仅如此,早产或者不恰当的接生方式都有可能造成婴儿的“出生创伤”,这个创伤不仅仅指的是“产伤”(即身体上的创伤),更主要指的是对婴儿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这不仅是造成婴儿哭泣和抗议那么简单,它还会使孩子以一种不正常的方式发展。比如婴儿的超时睡眠、醒来莫名其妙地大哭等等,都是在表达面临新世界心怀恐惧的状态,更严重的出生创伤,还可能导致长

    大以后对他人的依赖以及学习新事物的障碍。

    好想哭

    当时我和开心在医院住了3天就回家了。第一次亲自哺育孩子,束手无策的情况很多,上了多年的学在这个时候没有一点儿能派上用场,我暗自愤恨。

    我不知道该给孩子穿多少衣服,穿多厚的衣服,在医院里是裹着棉睡袋的,可回到家,屋里很热,我止不住地出汗,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跟我感觉一样,怎么办呢?我给他换上单衣,撤掉棉睡袋,他也只是睡个不停,我看不出来他的意见。但是到了晚上他不肯独自入睡,嘤嘤地哼着,要人抱在怀里才能睡着。这可把我累坏了!我就以为孩子是个传说中的“夜啼郎”,心里很焦虑。可后来母亲又一次来看我,才发现了真相:我给孩子穿得少了!

    母亲利索地给孩子裹上小棉被,脚那头折叠回来,还拦腰系上一根带子,这样把他抱在怀里,他很快就睡了,再放在什么地方都没有醒来,一夜安睡。母亲就睡在开心身边,手摸着他的手,夜里也不拿开。母亲不忍心埋怨我,只是说:

    “孩子身上没肉,怕冷,你得经常摸着点儿他的手,别让他手凉了……”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这么无能,想哭。可那本书上分明讲,孩子比大人少穿一件就行啊!

    我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身体的变化。在医院里乳汁一直没下来,只好先给孩子喝奶粉。此后再没有人过问乳汁有没有的事情。回家以后的第一天,乳房就已经胀得很难受了,可是孩子依旧吸不出来,我想该先疏通一下才好,可我不知道怎么做。后来乳房开始胀痛,沉重地压在胸口,不能碰。幸好跟同学打电话的时候,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关键物件就是吸奶器),要不然我不知道会怎么样。过后想起来,难过得想哭。

    还有,腹部一下子松弛下来,层层叠叠,难看至极;还有之前一百零几斤的体重到现在120斤,怎么也不能接受,难过得想哭。

    就这样,我心里紧张又难过,久久不能平息,可是没有人注意这一点,所有的人都忙着买菜、做饭、洗尿布。我日渐抑郁,终于,某日在所有的人挤在客厅里看电视,而我身边一个人也没有的时候发作起来。

    我伤心不已,泪流满面,抱起开心坐到阳台上抽泣。一边幻想幸福的新妈妈所能受到的各种关注和照顾,一边悲伤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漠然的没有丝毫嘘寒问暖的家庭。我清楚地记得,开心就在我的怀里,枕在我的左臂上,一手抓住我的睡衣,一手抓着我的右手食指,刚睁开几天的眼睛里居然就闪着忧郁。他静静地注视我,一点声音都没有,好像在分担我的悲伤。即使后来我哭出了声,他也一样坚定地注视着我,丝毫没有害怕的表现。他的无声的体贴与支持,使我终于在悲苦之中感觉到温暖。我当时就知道,这孩子的心和我是相通的。

    最好早知道

    产后抑郁症

    分娩以后,很多由胎盘分泌的激素类物质不再补充,母体的内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体液亟待大量补充,另一方面,体液的成分也改变了。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情绪的不稳定。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消失或减少,还容易导致情绪急躁、易怒,甚至有破坏性的冲动。如果产后失养,或者激动的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很容易加剧这些自然反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不能正常进食、起居,甚至因为情绪不稳而不能亲自哺育

    孩子,严重的还有伤害孩子或者自身的过激行为,这就是产后抑郁症。

    预防和减轻产后抑郁,需要从身心两方面入手。

    ★及时补充必需的营养,尤其是针对分娩中体液的消耗,要给予针对性的补充。

    ★重视心理疏导。要充分照顾产后的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安慰、鼓励,并引导产妇倾诉分娩中的不安和痛苦。

    孩子长得惊人地快

    我越是不可控地沉浸在抑郁中,就越在意孩子。生命于我的意义,似乎只剩下这一点。我心无旁骛,每日里就和孩子一起度过,一刻也不分离,心情逐渐在沉寂中平静下来。

    开心长得惊人地快。出生体重3750克,到42天回医院复查的时候,就已经到7000克了,而且长得又白又壮,医生都说像个几个月的孩子。在众人的称赞中,我找回了一点自信,也为自己的儿子自豪起来。只是有时候想起来曾经的梦想和荣耀,心里不安:难道那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工作出众的女孩子,嫁为人妇之后就只剩下养一个不错的孩子这点作为了吗?

    进入8月份,天热得不可理喻,事情也多起来,我这才放下所有的胡思乱想,真正进入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乳汁充足,在喂养孩子方面我并没有经历什么困难,一帆风顺。剩下的洗洗涮涮,购物遛弯,在26岁的年纪上,也构不成什么障碍。

    开心的睡眠很好,自从母亲包裹好他的那一天起,夜里从来不醒,白天也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在睡,因此我有足够的时间做那些杂事,甚至还能写写日记了。心事写下来,收藏起来,就从心里转移到别处了,我又能正常地感受、思考、幻想了。有了这个孩子,心里也更加稳定、阔大,就像一棵树长出个大树杈。

    最好早知道

    心灵世界需要重新启动

    虽然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我还是觉得是我的本性、我的本能在悄悄地指导着我。成长中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逆的,没有特别的过失已经很值得庆幸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心灵世界的建设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经历了出生的考验之后,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重新唤醒,早先在子宫内液体环境下获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要在新的暴露在空气中的状态下重新启动,为了避免经受更多过于强烈的刺激,给身体能力的恢复一个必需的缓冲期,新生儿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这是生命的一种保护性措施。所以,新生儿都需要经过一个关键的时期:就是与群体分离,并得到充分的休息。这不是人类的特有现象,各种哺乳动物都有藏匿新生的幼仔、使它与群体分离一段时间的本能行为。

    环境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是最重要的。对新生儿来讲,只提供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是不够的。对新生儿的保护,不仅仅是使他的身体避免受到伤害,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帮助他的心理能够适应周围的世界。

    母亲是新生儿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新生儿和他的母亲还是一体的,只不过来到了母亲的体外,改变了与母亲之间的位置而已,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变化,母亲是新生儿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惟一安慰。母亲的陪伴和母子间的沟通使得早已建立的心灵世界继续发展。

    谁也不能忽视我作为母亲的权利

    我和开心基本是在无忧无虑之中度过了1998年的下半年。我没有用帮手,一个人处理孩子所有的事情。我喜欢这样,就像小沈阳所说:自己能做的事情,从不麻烦别人。这是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正是我的心理需求。我渴望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每一点的进步,期待用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已经没有别的兴趣,孩子就是我的作品。

    秋天的时候,我从南城搬进自己的家,就在地坛公园附近。我经常抱着开心进地坛玩,找了一堆差不多大的孩子凑在一起。母亲们闲聊天,孩子们就随意地看来看去。有一天,开心的眼睛显得比平时更亮,我们都发现了,围着他探讨怎么回事,一位上了年纪的姥姥说:孩子能看见天了!

    是的,他的目光追逐着飞过头顶的喜鹊,追逐着挂在树梢的风筝,他已经能看很远了,这一天他三个月零九天。

    带孩子是妈妈的事

    作为一个人说了算的母亲,我是幸运的。在我们这一群里,有个母亲很羡慕我。

    她和我年纪相仿,不同之处是她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全家翘首企盼孩子的出生,然后是姥姥和奶奶一起来照顾他们母子。她不用操心孩子的任何事情,连出门带的水都是奶奶灌好的,回家把孩子交给姥姥,然后就等吃饭了。我很羡慕她这一点,尤其是腰酸背疼的时候。

    可是她不怎么开心。我见过孩子的奶奶和姥姥,她们都有丰富的带孩子的经验,而且充满自信。她们包揽了孩子的所有事情,即便是在出现矛盾的时候,这个年轻的母亲依然不在她们眼里。据说还在月子里的时候,这个母亲就开始为难了。奶奶让孩子平躺着睡,说要把后脑睡平了才好看;姥姥让孩子趴着睡,说是这样脑袋才会圆,才好看。她自己没有主意了,为了平息矛盾,她只好见机行事,奶奶一过来,她就让孩子平躺着;姥姥进来了,她就把孩子翻过去趴着睡。为了免去老人的唠叨和不满,她不得不这样打扰孩子的睡眠。

    我问她:“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意见,会怎么样呢?”

    她顿时很惊讶,说:“我的意见?我哪里知道孩子怎么睡好呢?我又没带过孩子!”

    可我就知道,看一看孩子的脸,就知道他是不是睡得舒服了。我没有那么坚强的后盾,可我也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带不了这个孩子,我觉得这个本事是不用学的,是本能。

    1999年春节,全家回外地的老家过年。因为新添了孙子,老人家召集所有的子女一起回来了。在14个人的大家庭里,我的年纪只比最下一代的孩子们大。虽然我是孩子的母亲,可那几天他更是爷爷奶奶的孙子。

    早上一睁眼就有人把孩子抱走玩去了,我空闲得有点不适应。开心第一次面对这么多陌生的亲人,尽管没有哭,可是被抱走的时候,眼睛总是挣扎着看向我。我当然明白他的意思,可是我能拂逆他们的热情吗?

    那次开心被传染了感冒,传染源是明显的,他的爷爷奶奶也明白,只是他们也不好做预防,他爷爷说:

    “亲戚嘛,抱抱还能说不行?传染了就治吧,小孩子哪有不生病的?”

    我只能在夜里抱着满脸通红的儿子悄悄地落泪。他鼻翼扇动,一脸痛苦地轻轻哼着,我后悔自己的盲从,没有尽到保护他的责任。

    而接下来的事情更让我目瞪口呆。

    开心的发烧让所有的人挂在心上,他们纷纷向爷爷奶奶出谋划策,晚上我都睡下了,还听见他们在那屋里唧唧喳喳。我用手搓着开心的后背,他渐渐地睡着了。他一有不舒服的时候,总是喜欢让我给他浑身揉搓,手、脚、耳朵、后背,轻轻地搓一遍,病痛就好像减轻了似的。

    正在我也渐渐睡着的时候,奶奶突然推门进来,叫醒我说:“请来个大夫,要给开心打针呢!”

    开心正安静地睡着,我不同意。我向来不赞成给孩子打退烧针。

    奶奶很生气地说,请个医生不容易呢,怎么那么任性,还不打针了?说着声音就大了,其他人也进到我的卧室来。我没有机会辩解,奶奶抱起孩子就往外走,开心从睡梦中惊醒,有气无力地哭起来。一帮人簇拥着祖孙俩全都出去了。

    我从没受过这样的待遇,一时间悲愤交集,呆在床上。

    那一夜开心没有回到我身边,据说跟奶奶睡在一起。我也深深地感到,这个孩子不完全属于我,起码在这里,我失去了做母亲应有的权利。

    第二天早上再见到开心,他正在爷爷怀里,一脸的茫然。一见到我,他直起身子大声地哭出来,所有的人都吓了一跳。他的哭声也勾起了我的悲愤,我抱过孩子就走到外面去了。

    没有人追出来。我的脸色让他们怕了。虽然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大家庭,但是我的个性他们早有耳闻。

    那个早上,虽然正是春节前后,却不怎么冷。走出那个村子,就是一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一直通到车站。我什么都没有想,只是抱着孩子沿着路走。开心在我的怀里居然又沉沉睡去,越来越沉了。我想着我们的处境,不禁感到悲从中来,顿时身心疲惫,坐到路边的石头上哭起来。

    开心在睡梦中依然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脸上的表情痛苦却安然。他全身心地依赖着我,我又怎么能放弃照顾他、保护他的责任呢?我下定决心,再不让别人来决定有关我们俩的事情,再不让别人忽视我作为母亲的权利,不惜任何代价,为了孩子我付得起!

    科学新知

    听懂婴儿的语言

    怀孕期间,多日的共生生活造就了母子之间的特殊感应,只有母亲才能对孩子的需求和面临的危险有本能的预感和觉察。所以,母亲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为他适应外部世界提供帮助。外界环境,尤其是母亲能否及时满足他的需求,是孩子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孩子的任何举动都透露着身心的需求,母亲要尊重来自内心的感

    觉,重视孩子的本能“表达”,并进行积极的反馈。

    一、要听懂孩子的哭声。会说话之前,孩子用哭声表达所有的情绪和要求,这是他特有的语言。母亲要密切关注他的反应,争取尽快了解孩子的密码,听懂他的哭声。

    我饿:哭声带有乞求,往往是由小变大,很有节奏,不急不缓,试着用手指触碰孩子的面颊时,他会立即转过头来,并有吸吮动作。

    尿湿了:轻声哼哭,无泪,一般发生在睡醒时或吃奶后,哭的同时也许两腿还在蹬。

    困了:阵发性啼哭,一声声不耐烦的嚎叫,这是孩子困了,如果屋里人太多,声音嘈杂,或空气污浊、闷湿过热时,孩子会持续长时间闹觉。等环境恢复安静适宜,孩子就会安静下来入睡。

    谁来抱抱我:哭声平和,带有颤音,啼哭时头部不停地左右扭转,像在寻找,当母亲走到跟前时,哭声停止,双眼盯着看,一副着急的样子。

    不用管我,我在运动:声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不刺耳,是孩子特有的运动和娱乐方式。一般不影响饮食、睡眠,也没有伴随症状。每天可以有4—5次,每次持续时间较短,如果有人轻轻触摸宝宝,他就会停下来。

    吃得太饱了:哭声尖锐,两腿屈曲乱蹬,向外溢奶或吐奶。这种啼哭多发生在喂奶后,要赶紧把孩子抱起来,让他脸朝下,轻拍后背。此时孩子也许会哭声加剧,甚至呕吐。但一定要等孩子吐完再放他躺回去。

    冷了:哭声较低沉,有节奏,哭的时候身体很少活动,同时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身体紧缩,这时候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温暖,可以增加衣被或者把孩子放到暖和的地方。

    太热了:大声啼哭,不安,四肢舞动,颈部多汗,需要减少衣被,降低环境温度。

    疼:哭声尖利,急促,这时要仔细检查被褥、衣服中是不是有硬东西,

    或者孩子皮肤是不是被蚊虫咬伤。

    害怕:突然发作,哭声刺耳,伴有间断短暂的嚎叫,多是受惊吓所致。所以要加强陪伴,并且避免让孩子独处、环境过于黑暗、突然的大声等。

    身体不舒服:持续不断,悲悲切切的啼哭。表示身体有病痛或者床铺、衣物不舒适。

    二、孩子清醒的时候尤其应该关注他的表现,及时回应孩子的交流信号。

    孩子最早就能识别母亲的脸,母亲在微笑的时候轻声地跟孩子说话,孩子就能把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这个发现会使他很快乐,也使他对环境获得一个积极的印象。

    精神愉快的孩子在吸吮母乳时,会盯着母亲的脸,进一步把吸吮的快乐与微笑的、轻言细语的母亲形象联系起来,获得更完整的印象。如果母亲在喂奶的时候心不在焉、不看着孩子;或者情绪很差、手忙脚乱地忙活别的事情,就会使孩子失去将各种感觉整合的机会,使心理发展的整合过程延长,表现为反应慢、认人慢,好像没有记忆。

    特别提醒:不要对孩子明显的情绪反应长时间不理,不作回应,这种冷落会压抑孩子表达和交流的本能,在心理上留下长久的负面影响。

    我不上班不行吗?

    春节的不愉快让我坚定了自己带孩子的决心。我不再抱怨家务的烦累,兢兢业业地守卫着自己的成果,开心渐渐地恢复了健康。

    可是,又一个麻烦找上门来:我们的积蓄快要花光了。

    我期望老公能够勇敢地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可他在这个时候偏偏辞职了,要去读MBA。他说:不能为了孩子,两个人都耽误了。怎么办呢?

    当时跟我一样处境的同学,大部分都采取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里的做法,虽然我有一百个不愿意,可是也没有想出来更好的主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月份,春天刚到,开心的脸上刚恢复白白嫩嫩,我又不得已带他离开北京,回到我的老家,而且这次是准备放下他的。母亲愿意分担我的责任,替我照顾这个孩子。

    全天下我最信任的,只有母亲!

    在桃红柳绿的家乡,我过了几天理想的日子。母亲知道我的脾气,知道我的胃口,衣食住行处处合我心意,我每日里就带着孩子四处游逛,到点回家吃饭。大哥还特意为开心打造了一架娃娃车,让他舒服地坐在里面。我就像个孩子王一样,带着开心和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玩遍了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鱼塘里的小鱼每到傍晚就吐泡泡,刚发出的香椿芽飘得满院香,梨花被吹散,花瓣随风旋转,落在饭碗里,这些伴随我长大的记忆又重置在开心幼小的心灵里,当然还有我对这些事物的热爱!

    我满心欢喜和满足,期望这样的日子能永远,可是我没有这个福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我不上班不行吗?就因为我比别人家的女儿多上了几年学吗?就因为我留在北京吗?面对为了挣钱要和孩子分离的事实,我心里开始恍惚,一时间对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判断。

    母亲说:人的命,天注定。那我的命里都有些什么呢?我失去亲自带孩子的快乐,又将得到什么呢?

    经验之谈

    生活不安定是因为心不安定

    那段日子,白天轻松愉快,睡梦里却焦虑异常。与孩子分离的痛苦和就要赤贫的恐惧让我不得安眠。

    焦虑不安让快乐打折,连母亲和哥哥都替我发愁。哥哥就曾悄悄地问我:“真的一分钱都没有了吗?”在他的心理世界里,挣钱是男人的本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女人帮忙的。可是北京城里受过高等教育的男男女女,对他这种山东人的思想是多么的不屑!

    倒不是真的一分钱也没有,只是相对于之前的经济状况,我们近一年来支出过多,余下的存款相比之下就接近于无了。正是这个相比较之下的结论让我感到惶惶不可终日。我当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那个水平。

    不安定的心情之下,无法洞悉自己真正的需求,因此才会有不恰当、不理智的决定,就像我当时在不安之中放弃孩子选择工作;其实如果继续照顾孩子,我这种不安定的心态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形成容易焦虑、没有足够的安全感的心态。

    做个身心安定的母亲,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可是,怎样才能处乱不惊,始终有条不紊呢?

    陷入不安定一般都是有具体的两难困境,而采取任何一个行动,都是有得有失,不够完美。其实这也是生活的真相。面临这种情况,要做到心中泰然,只有遵从一点,那就是:单纯自己的心,简化自己的需求,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一点。任何时候都满足自己最重要的那个需求,就

    是安然的、快乐的。

    还有一点也需要特别说明,它往往是导致母亲不能安心的原因之一,那就是家庭实际的经济压力和我们所感受到的经济压力不是一回事,感受到的压力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关。

    断奶很顺利

    我一直认为,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母乳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而且这个时间的长短似乎与智力很有关系。可是开心小的时候,我做不到,我不够成熟,不能认识到什么对我是最重要的。

    就为了要回北京上班,我毅然决定在4月份就给开心断奶,这时候他正好10个月。

    那天晚上,母亲忧心忡忡,做好了一夜不睡的准备。可是开心乖得很,晚上一直找我,他睡得很晚,最后困得睁不开眼了才倒在姥姥怀里,给他递上奶瓶,他一点儿也没犹豫就大口喝上了,从此断了母乳,一直喝奶粉到6岁入学。

    孩子这样毫不留恋母乳,倒让我稍有一丝失落。几天以后,我眼见开心已经完全适应了喝奶粉,就放心地离开了他。

    4月19日那天早上,我坐上哥哥的车离开院子,开心就在姥姥怀里,眼巴巴地看着我,表情很淡漠,可是眼睛里滴下一滴泪。我看得很清楚,可就是不敢相信,难道他已经知道这是分离吗?难道他幼小的心就已经知道难过了吗?

    回北京之后给母亲电话,才知道开心真的是难过了,虽然他不会说话,也没有坏脾气,可是他每天晚上非得挣扎到我睡的床上,躺在我的枕头上才肯入睡。

    我的心又被刺痛了,虽然挣着工资,却更不快乐了。

    科学新知

    适当地延长哺乳期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

    关于母乳喂养时间这个问题,很多专家提出1年比较合适,也有说6个月左右就可以了。我不知道他们说的“合适”是什么意思。如果他们针对的是喂母乳期间一直不添加任何辅食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提出断掉母乳以便迫使孩子添加辅食,以便获得更丰富的营养种类,这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在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能够逐渐添加合理的辅食,逐渐实现由母乳为主过渡到正常饮食,这个母乳喂养的时间多长合适呢?

    老人们说:小孩子是带着自己的“口粮”来的,这个口粮就是母乳。在早些时候,或者在现在的偏远一点的农村,孩子是不会在母乳自然消失之前去主动断奶的。大人总是能够允许孩子尽情地吃光自己的“口粮”。在吃母乳期间,即便是母乳已经很少的情况下,孩子也是基本不得病的。而且,人们也不去担心孩子因为吃惯母乳就不吃其他事物,造成营养不良,因为农村的孩子闻得见“饭香”,吃的本能比较强。

    我赞成这种以本能为指导的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孩子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本能需求,也是女性成长为“母亲”的必需经验。母子之间的亲密和心心相印,不是光指着孕期的不见面的共生经验就能维持下来的,母乳喂养是亲子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步骤,而母乳喂养的时间当然与这种亲密关系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母乳喂养是个自然的此消彼长的过程,能帮助孩子更顺利地适应环境。母乳的多少以及营养成分会自然随着孩子的成长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大自然预设的巧妙的过程。如果顺其自然,反而用不着费心。等母乳消失不见的时候,孩子也自然就已经能接受其他的食物了。佛经上说,自然的母乳喂养大概要三年。

    断奶一定要循序渐进

    可现代生活有很多限制,让我们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意愿,就像我当时。

    给孩子断奶,采取突然与宝宝隔离几天的方式是有风险的。如果孩子断奶后不能及时接受其他食物,蛋白质得不到足量供应,就会出现身心发展障碍,表现为:生长停顿、表情淡漠、头发由黑变棕、由棕变红等身体症状,有时还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和脱屑、皮肤干燥而形成的裂纹鳞状皮肤以及肝脏肿大等;而且容易哭闹、哭声不响亮、细弱无力。医学上叫做断奶综合征。这个障碍不仅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导致孩子对环境的恐惧和对周围成人的不信任,延迟心理的正常发展。

    正确的断奶是将孩子以母乳为主的饮食逐步过渡到以配方奶或者糊、粥、饭为主,辅以各种营养食品直至接近成人饮食的过程。可以从6个月开始训练,逐步增加其他食品的量,到1周岁左右基本实现预定的饮食目标,之后再停止母乳。

    如果孩子不能顺利地接受各种辅食,最好不要强行断奶,而应该重新制定一个适合孩子的断奶计划,从头开始。

    离开孩子我坐卧不宁

    我到现在为止,经历过两个特别痛苦的时期,一个是离开家乡,离开我爱的那些人,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另一个就是把开心放在老家,我却奔波在北京的人海里。

    我的脑筋不是特别清楚,搞不清痛苦的来源,可心依旧是敏感的,对孩子的思念、担忧以及对自身处境的迷茫和厌倦,日日笼罩在心头。

    同事中有和我情况一样的,可人家能侃侃而谈,说完一堆的理由之后,轻松地反问一句:“你说这有什么可恼的?”然后就理所当然地开心愉快了。可我不能。我知道大家都这么办,知道自己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我也不能因此就获得解脱。这个现状我不满意,而且这个不满意不因为别人也都这样就会减少。

    最好早知道

    慎重对待分离焦虑

    母子的分离,在不同的时间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孩子越小,对孩子的伤害越大。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孩子8个月以前,母亲最好是不要离开孩子,否则母亲消失,看护人突然更换,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引起孩子心理发展的紊乱,这个影响持续时间很长,甚至会一直到成年。即便是后来母亲再回来,孩子缺乏安全感的特性也一样会表现在各个方面。

    但是母亲也不必一刻不离地跟在孩子身边,短时离开处理其他的事

    情,

    只要不让孩子意识到是分离,就不会有影响。具体来讲,8个月以内的孩子,母亲一次离开不要超过两个小时;8个月以上到18个月,离开不要超过4个小时;18个月以上到3岁,离开不要超过6个小时。3岁以上,母亲偶尔离开一天,只要晚上回来,也就没什么关系了。现在很多孩子都是3岁上幼儿园,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分离焦虑不是孩子的专利,母亲的心里同样离不开孩子。这是因为怀孕的时候母子一体,孩子出生后,哺乳仍然是根无形的脐带,在生理上孩子还是依赖母体生存,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共生关系,骤然被改变,母亲心理上会产生缺失感,空落落的不适应。

    孩子一周岁了

    蒙台梭利说,没有什么比出生后第一年更加重要了。我在离开开心以后,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

    我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勉强坚持了两个月,在开心生日之前,我请假去看望孩子。

    6月的家乡已经一片翠绿,开心在院子里的草地上爬着,满手泥巴,可是面色红润,四肢有力,一看就知道很健康。他见了我,很警觉地停下来,坐在地上看着我。我伸开手招呼他过来,很想抱抱他,可是他突然奶声奶气地喊起来:“姥姥!”

    他已经不认识我了,姥姥才是他的亲人!我蹲在他面前,差点哭了。

    他确实已经是个陌生的孩子了。我离开的时候,他还不会吃饭,还不会走路,还不会说话,可现在,他嘴里已经有好几颗牙,能自己啃水果了;能爬能滚,也能站起来扶着墙走一会儿了;还会称呼家里所有的人。虽然他也天天喊妈妈,但那是喊我的嫂子,他的大舅妈。

    我错过了目睹孩子的成长,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都是不可逆的,即使我有了钱,有了时间,也无法再体验到伴随孩子成长的快乐!

    我到底在干什么呢?

    虽然我和孩子都感到陌生,但是母子天性,没几个小时他就偎在我怀里甜甜地睡着了。我不知道他是否有那么长的记忆,能够忆起我和他朝夕相处的日子,但是他身心舒泰的睡相,跟以前完全一样。有他在我身边,我感到自己的心灵重新完整了。过完生日之后,我带着他回到自己的家,不打算让他离开了。

    科学新知

    孩子1岁以后开始独立

    孩子在1岁前后发生的变化最大,学会站立和行走之后,不知不觉间就脱离了对母亲的依赖。在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后,孩子的发展重点就转移到探索和了解环境上面,照料孩子的重点也要转移到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上,这样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并形成对环境和人的信赖。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只有孩子自己完成的活动,才有助于他能力的提高。最好的帮助,就是引导宝宝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他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当孩子执拗地要求“自己来”的时候,就让他自己来。

    不必要的帮助是能力发展的障碍

    孩子需要有机会自己做事情,不需要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对孩子有害无益。过分的照顾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于别人的服务,以至于最后实际上成为别人的奴隶,离开别人做不

    了任何事;而且孩子的能力和心理独立性的发展是有一定本能时限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再想帮助孩子重新获得独立生活能力时,就可能事倍功半了。

    七嘴八舌让我失去主张

    我有把握能安排好家庭开支,才把开心接回北京的。我不打算再上班了,就这样自己照顾他,让他快快乐乐地长大。到他3岁以后,就可以进幼儿园了,那时候我才29岁,重新找一份工作应该也不成什么问题。

    我的计划首先遭到老公的质疑,他怀疑孩子在我身边和在姥姥身边到底有什么不同,这是个有点专业性的问题,我好歹说通了。但看他的样子,似乎在怀疑我借口照顾孩子偷懒不上班。不过没几天,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就让他理解我的抉择了。

    开心虽然生在北京,到这个时候却还没有好好地游玩过,这会儿终于有了机会。我也和他一起,重新过了一遍幸福的童年生活。但是逛来逛去,我们最后还是觉得家门口的地坛公园最好,方便又安全,处处有新意,即便每日去玩,也是百看不厌。最后就不再乱逛了,固定下来每天都进地坛玩,像上班一样。

    从夏天到秋天又进了冬天,开心长得很快,越来越可爱了。我也越来越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的辛劳与满足,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过我们平凡但不富裕的小日子。在我的心渐渐沉入这单纯的生活中时,一些不愉快的插曲开始频繁袭来。

    一个傍晚,我独自去超市买东西。回来时,提着一包包吃的用的,走过简易的筒子楼群。一位身穿呢子大衣、头带皮帽子的老太太向我问路。我看得出来她身上的阔绰和心里的倨傲,不愿多说,匆匆答过就走。不想她追过来,和我同行。我想她大概觉得黑漆漆的楼群里不安全吧,就随她去。不想她这么问:

    “你是外地人吧?”

    我分明听出那种语气来,有些讨厌她了。就故意顶过去:

    “不是。本地人,就住前面楼上。您是外地来的吧?”

    她:不,我在北京工作20多年了,就在新疆驻京办事处。你在哪儿工作?

    我:看孩子。

    她:你没上过大学吧?高中?

    我:不,我是师大毕业的。

    她:啊?不像,一点也不像。

    我:……(心里一阵悲凉)

    她:我是新疆××学院的,研究生毕业,我们那会儿都学外语,你学过吗?

    我:学过。

    她:……,这是俄语,知道什么意思吗?

    我:不知道。我学的是英语。

    她又打量我,摇摇头:不好,气质不好,不像大学生。

    我气得差点眼睛里喷出火来。回家趴在床上半天没动。说我做的事情不像大学生也就罢了,难道外形也沦落了吗?

    我经常碰见这些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心的老人,由于她们对我的辞去工作深表遗憾,以至使我也开始迷惑:我做错了吗?我需要重新考虑吗?

    与此同时,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向我传达了他们的意思:正值年轻的好时候,还是上班去吧,多挣钱才能让孩子过得更好些。其实我知道他们是心疼儿子,不想让他一个人养家。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到孤独,因为老公也说,我整日带孩子,已经离这个社会太远了。社会是什么?就是在我身边七嘴八舌的这些人吗?

    母亲是惟一支持我不上班带孩子的人,可是她总是特别说明她的思想仅适用于山东:“你要是在山东就好了!可是在北京就不一样了。”

    真可惜这个时候我依然不够成熟,没有稳定的见解,在一片唏嘘声中,我又失去了主张。

    最好早知道

    如何养育孩子是夫妻之间心灵是否相通的第一次真正的全面考验

    生儿育女是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影响之大远超过结婚这件事。生育对于女人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女人真正走向成熟;二是面对孩子,夫妻之间才发现是不是真的心灵相通。

    没有孩子的时候,两个成年人一起生活,相互之间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即使有付出也有相应的回报,基本上是一个互惠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成熟的人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要想掩盖什么,也不成什么问题。所以,二人世界才能很甜蜜。但是面对孩子,夫妻两人基本上就同时处在一个每时每刻都必须付出的位置上,不管是心力上,还是体力上、经济上。这可是对责任心、勇气、毅力以及爱情的巨大挑战。在日复一日的育儿生活中,长期一味的付出中,人的本性就日渐凸现,最后无所遁形。到这个时候,夫妻两个人到底是不是一条心,才日渐分明。

    所以,孩子不是导致了夫妻关系的改变,而是促使两个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使空中的爱情落到地上,并开始真正的生活。

    孩子能说那么长的句子了

    1999年年底,我又一次送孩子回老家。开心已经懂事了,我搂着他,告诉他好好听姥姥的话,妈妈会经常去看他。他犹犹疑疑地点了点头。

    在车上他不言不语,中途就吐了,从那以后就开始晕车,再也没有办法治好。

    这次我对分离后的焦虑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不再那么痛苦。我卖力地工作,没完没了地加班,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换取更多的收入,以便日后能有更多的无忧无虑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这样的生活让我对打工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看着自己的时光一点一点换成工资卡上的数字,我暗暗地下决心,这是我一生最后一次给人打工,因为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要好好地考虑,争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这个目标是清楚的,可是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远没有那么简单,我只好边干边想,同时谨守着自己的承诺,一有空就回老家看望开心。为了不让他忘记我,我还给母亲装了电话,一有空就找开心说话。这个方法果然管用,以至开心后来对电话特别有感情,见了电话就喊:“妈妈,妈妈!”

    2000年的春天,我有幸又在母亲身边过了一个生日,我28岁了。从18岁离开家之后,这是第一次赶在家里过生日。那天母亲特意包了饺子,一家人团团围坐,我的亲人都在我身边,真是快乐极了。想到我的工作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心里也稍为释然。

    母亲给了开心一杯酒,教他说生日祝福,开心果然就举起杯子,使劲地碰在我的杯子上,大声地说:“祝妈妈二十八岁生日快乐!”

    我大吃一惊,他居然能说这么长的句子,有11个字呢!

    孩子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呢?我能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呢?

    科学新知

    语言在使用中才能发展

    语言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很重要。准确的、及时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同时语言也是宣泄情绪的最好途径,能有效地调节情绪,稳定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另外,语言和心智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语言训练能促进孩子心智更快发展。

    能力都是用进废退的,语言也一样,在使用中才能发展起来。而语言的使用就是为了表达需求,有需求才会有表达。

    就像开心当时,他想念我,而电话所能传达的,只有他的话。每次打电话他都努力说更多的话,也想听更多的话。这可以说是歪打正着,开心超强的语言能力就是从这里开始。不同的是,他的弟弟——小丁点出生之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我,这个孩子在说话方面懒得出奇,两岁以后才开口说三个字的句子,之前只会叫人而已。

    如果不开口说话也能生活得很如意,那孩子就学不会说话。

    一年来回十六趟

    2000年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我工作得很辛苦,可是依然耐心地对待每一件事,因为我怀着告别的心态。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渐渐地清楚起来,就在往返于山东和北京的路途上。那一年我来回十六趟,行程超过一万里。

    成熟也许就在奔波中。之前我是有些娇气的,上学的时候就曾因为害怕坐车的劳累而在假期不回家,不管母亲多么焦急地盼望着我。可现在,我能在周五晚上加班到半夜,就为了省出来后边两天的时间,然后在周六清晨7点坐车回山东,下午到家之后,我也丝毫不感到劳累,立马就带着孩子到处去玩,恨不得每一秒钟都无限延长。为此我通常都在周日的夜里坐车回北京。

    我就是生活得这么紧张。可是身体的疲惫不会让我感到痛苦,只要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朝向自己的目标迈进,我就能无怨无悔地接受任何安排。

    开心似乎也格外地成熟。他两周岁那天,我带他去游乐园玩,还给他买了心爱的小汽车。我们在游乐园一直玩到夕阳西下,人渐渐都走了,我抱着他坐在我从小就喜欢的一个转椅上,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在暮色中越来越暗,心里有些难受。现实和理想生活之间的距离,似乎还看不到头。

    开心静静地随着我的目光看着周围,听见我叹气的时候就抬头问了一句:

    “妈妈,你累了吗?”

    我就说:“有点儿。”

    他很心疼似的看着我说:“等我长大就好了。我替你上班,不让你累。”

    这句话就让所有的烦恼烟消云散了。

    最好早知道

    女人的本性和社会性

    任何一个女性,只要她做了母亲,甚至从怀孕的时候起,她的心理就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绝大多数变得更加宽容、更加温和,这就是所谓的母性的表现。而母性的多少却是因人而异的。

    母性同时也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正是这个价值观念决定女人是不是有勇气成为一个全职妈妈。很少人在产假结束,要重返工作岗位时心里完全没有矛盾。这个矛盾的多少,取决于母亲到底想要什么:

    A类:

    对孩子每一个细微进步的好奇心和成就感;

    和孩子共处时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担负日夜了解和培养孩子,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的使命;

    让孩子感受自己的爱,成为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

    B类:

    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需要自己挣钱;

    有工作才觉得有自信,才感到自我的价值;

    热爱工作;

    担心以后再不好找工作,不敢放弃。

    很明显,如果一位母亲非常认同A类因素,而对B类因素不太在乎,那么,她就可以轻松地下定决心,成为快乐的全职妈妈;相反,如果她同时看中A和B中的部分因素,那矛盾就产生了。矛盾斗争的结果,决定她的去向,但决定并不会解决矛盾,反而会使她对舍弃的一方更加焦虑。这些女性,不太可能成为快乐的全职妈妈,同时也很难成为充实而

    快乐的职场干将。从小所受的教育和不同的个性在这个决策中有重要的作用。

    每天早上都要经历痛苦的别离

    在我的来来往往中,又是一个春夏秋冬,2001年元旦,母亲带着开心一起来北京了。我很高兴,终于能兼顾工作和孩子了。可是很快我就发现开心非常惧怕和我分离,大概已经影响到性格了。

    我不是不懂这其中的道理,只是有很多无奈。让开心在我的眼前经历分分合合的折磨,我心里比谁都难受。我曾经想到这种经历会影响到开心的安全感建立,但是影响这么大,我始料不及。

    开心回到自己的家,满心欢喜,他以为从此就可以每时每刻都跟我在一起了。可是我还得上班,而且是每天早晨7点就离开家,去坐班车;晚上又经常加班,10点钟回到家也是常有的事。这在以前我是没有意见的,我工作努力,业绩很好,已经是单位中方雇员中最高的职位。可这会儿,开心睁开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走了,等我回家的时候,他又已经睡下,还是一天见不着我。

    他开始焦躁不安,母亲说他不肯好好吃饭,为了见着我,他在晚上坚持不睡,直到困得大哭一场才疲倦地睡下。他从10个月开始,就不停地与我分离,非常渴望能让我终日陪在身边,我小时候生活的常态,对我的孩子却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

    梦想越切近,焦虑就越厉害,开心每日里就经受这样的体验。他的小脑瓜里也在思考他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方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晚上苦等也不容易见到我之后,他改变了策略,开始早上很早就醒来。这是个很大的变化,这孩子从小都是一夜安睡,从不起夜的,现在居然能在5点钟左右就醒来,为的就是钻进我的被窝,挤在我身边静静地呆会儿。孩子的毅力一点不比大人差!

    可是那会儿我很困。我睡眠本来就不足,开心用难以置信的自制力把自己叫醒的时候,我通常正在酣睡中。他很懂事,不会叫醒我,只是躺过来,胳膊紧紧地抱在我身上,小脑袋贴在我脸上,不声不响地等着我醒来。有时候我能迷迷糊糊地感觉到,就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他,哼几句他小时候就听熟了的儿歌,他就能一脸甜蜜地睡过去。

    可是这样一来我再起床就难了。他警醒得很,我一动他就立刻醒来,看见我要起身,他就不管不顾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絮絮地请求:

    “妈妈,陪陪我,不要上班去了!”

    每当这时候,母亲也不忍看,就帮着劝我:

    “算了,就请个假吧,孩子太可怜了!”

    可我既然决定给人家打工,而且之前已经预见到自己的困境,就没有理由因此耽误工作啊!我不想这样拖泥带水的,心里解释不过去。

    我承受着自己的痛苦,每次都想办法逃离,把号啕大哭的孩子落到身后,有时候实在不忍心走开,就会错过班车,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自己有意迟到的状况,就会坐出租车赶去上班。

    母亲每日里帮我收拾残局,用她的耐心和疼爱帮助开心恢复平静。但是这日日面临的“诀别”,仍然深深地印入了开心的心里。他对自己的状况感到不安全,对我充满疑惑,好像我随时都会消失不见,这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一直持续下来,以至到现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还会习惯性地问一句:

    “妈妈,陪陪我好吗?”

    他已经快12岁了,而我终日在家照顾孩子也已经快9年,可是这阴影始终无法消去。

    科学新知

    认识孩子的心灵建设之路

    有吸收力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有一种与成年人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非常巨大。成年

    人可以记住环境中的东西并对它进行思考,孩子则是对环境进行吸收。他们不仅仅记住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还形成了他们心灵的一部分。

    另外,孩子小时候(主要是3岁以前)吸收的东西会成为他们个性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打下永久的烙印。不管日后是不是记得,这些童年经验一直潜藏在他们意识不到的心灵一角,影响着他们的兴趣、判断、选择和对幸福的理解。

    所以,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心灵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吸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或者形成障碍,这些东西随着心灵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心灵的一部分。孩子非常敏感,一点点粗鲁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

    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分水岭

    3岁之前是各种心理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推理等)的建立阶段,3岁之后是各种功能的发展阶段。这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就像遗忘河一样。

    在3岁以前,孩子是完全依赖于成人的,他的心灵在快速吸收膨胀,但他本身对此事是没有意识的,蒙台梭利称呼这个时候为“心灵胚胎时期”,大部分人对这个阶段是没有意识的,日后也回忆不起来。在这个阶段结束的时候,孩子就获得了心灵发展的雏形和保护自己的能力。

    3—6岁,孩子能够有意识地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研究了,开始了一个真正的创造、建设阶段。他们逐渐能够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意愿,从而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立起来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6岁之前这一阶段建立起来的各种能力会伴随终生。动作习惯、做

    事方式都会定型,并且成为性格的永久特征。

    个性也有调试期

    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证明,如果孩子在3岁之前遇到某些障碍导致了个性有问题,在3—6岁这一阶段还可以补救,因为这是大自然对孩子进行心理建设的收尾时期,也是孩子个性的调试和修正的阶段。如果孩子的问题在3—6岁期间继续被忽视,到了7—12岁该发展道德良心和社会规范时,就可能出问题。

    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身体疲于奔波的时候,心却几乎是休眠的。我在开心的哭声中渐渐地麻痹,甚至有些忘却了自己上班的目的。也许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满足了我的虚荣心,让我可以逃避去考虑面对孩子的无奈,我有时候对待开心的纠缠确实很粗暴、很残忍。我会大声呵斥他,让他因为无端的恐惧而放开我,或者欺骗他说一会儿就回来,让他在渴盼中逐渐失去对我的信任。总之,我的智力所及的诸多愚蠢做法,我都尝试过了。开心完全没有防御能力抵御这种种的伤害,他只有接受。

    母亲的眼睛是雪亮的,她眼见着我越来越远离孩子,走上一条背离本性的歧路,心里很焦急。在一个早上,开心拽着我的腿哭泣不止,都快吐了的时候,母亲终于忍不住了。

    她冷静地说:“你一天能挣多少钱?我给你,买你一天时间跟孩子玩玩吧!”

    我看着母亲真的去拿钱包,羞愧极了。

    那一天,我请了假,带着孩子进了久违的地坛公园。厚厚的雪地上布满各种小鸟的爪印,一大群鸽子在广场上的人群中走来走去,全无惧意。我感到很新鲜。开心兴高采烈地讲个不停,告诉我姥姥带他喂鸽子、采柏树仁逗小鸟,他还知道哪片树林里有松鼠,哪棵大杨树根上还有活的瓢虫。

    我看得出来,开心对这个生活环境充满兴趣,是满意的,他的智慧在发展。可是在情感状态上,他的心还是依赖着我,就像他10个月离开我的时候一样,有我在身边,他才感到踏实、安全,才能感受快乐。我一离开他的眼前,他就陷入惶恐无助,完全没有了想法。中间这些日子,我没有尽到责任,而他,也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停步不前了。

    我开始认真地考虑我面临的问题,考虑我为什么活着。

    为什么离开孩子去上班?挣工资。

    为什么挣钱?提高生活的物质水平。

    为什么提高生活水平?

    在这个问题上,我遇到了麻烦。我发现自己一路向着这个目标奔来,却从没有想过我追求的这个目标对于我究竟有什么意义,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使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痛苦。

    人们为什么都在努力赚钱呢?

    我看到了一个假设:富裕会带来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才是人们生活和奋斗的终极目的。

    这是个不好成立却也不好推翻的假设。而对于我来讲,什么是幸福呢?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幸福有多大成分是依赖“物质富有”。我为种种情境和可能打分,结果发现:我是在牺牲已有的幸福换取一个可能导致将来幸福的条件,而这个条件,恰恰是我的经验中认为不充分也不十分必要的。

    我现在就不快乐。而且这样下去,看不出尽头。

    这远不是我的本意。

    经验之谈

    正视性别差异

    并不是所有做了母亲的女人都能认可抚育孩子是她的责任,起码,她认为自己和丈夫一样,各负50%的责任。这就是近年来思想解放的结果。

    男女平等的原则让许多人认为,女人和男人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平等的。却忽视了两性在生理上的自然差异。

    怀孕和生产是女人的特权,照顾孩子也一样是女人的特权。近10个月的共生生活造就了母亲与孩子在心理上的无比亲密,“母子连心”,这是父亲和任何看护人都无法取代的。只有母亲能本能地觉察孩子的需要和面临的危险;只有母亲才能给孩子本能的安全感和满足,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尤其需要母亲不间断的关怀。

    而同时,亲自抚育孩子也是母亲自身的本能需要。生理上的不同导致了心理特性的不同,凡是涉及生、老、病、死等与生命和心灵直接打交道的工作,当然都是女性的专长。女性的心灵有不同的结构和能力,她更多地生活在精神和情感世界中,而男性,看重的才是物质世界。

    从无到有地产生一个新的生命,是这个世上最伟大的奇迹,而这个奇迹的缔造者,怎么能不负有关注新生命成长的责任呢?除了她,还有谁更适合照料这个幼小的生命呢?这个工作是无可取代的。

    照顾孩子不是逃避工作,不务正业,这是母亲的天职,一个家庭的、整个社会的——正业!

    很多母亲都有这个潜在的意识,只是让这个本能的需求浮出水面,是个不容易的过程,这跟人的自我意识强弱有关;另外,让行动跟上自己的意志,更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因为个人的行动往往还受整个家庭的意识、社会的意识制约,关键是勇气够不够。

    我要辞职,不管你是否同意

    想清楚这些重要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重新成为一个自信而且果断的人。一周之后,辞呈批下来了。我心安理得地处理一切,甚至没有对同事做任何解释。那个韩国人一脸的莫名其妙,问我:

    “你已经拿最高的工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我想,这该是别人的疑问,我可以不回答。

    突然间解放,有了无限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我却找不到从哪儿入手了,我已经不熟悉开心的生活。母亲嘱咐我,不要着急,不要生气,好不容易才能带孩子,让孩子高兴就好。我谨遵着母亲的指导,一点一点忘掉争分夺秒的习惯,投入到无时不在的育儿生活中。

    我就是这样成了一个坚定的全职妈妈,后来认识的人多了,才知道,先知先觉的妈妈几乎没有,每一个全职妈妈都或多或少经历些矛盾,留下一点遗憾。

    小雨点的妈妈就和我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决策过程。

    “我们一开始没有打算要孩子,所以怀孕以后我很苦恼,我不知道该不该保留他,我的公公、婆婆却兴奋得不得了,恨不得立刻就能抱在怀里。整个怀孕期间我都在考虑:我会不会影响工作呢?那可不是一份随便就可以得到的工作,我是一个时装摄影师。我非常爱这份工作。”

    “我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被迫暂时离开工作,我很不情愿,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小雨点降生,甚至在产前的阵痛里我还在埋怨。”

    “可是孩子的哭声传进我耳朵里的瞬间,我的心灵一震,就像一下子被清洗了一样,我觉得这太神奇了。我居然创造了一个生命。”

    “我看着他那皱皱巴巴的小脸,觉得无比亲切,世界上只有他是我创造的。我爱的人有很多,但只有对他的感情是这么随着他来,就像是天生的,就像是早存在的,而我刚刚发现一样。”

    “接下来,我该拿他怎么办呢?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他。可是我无法让所有的人了解这个变化,既定的计划也无法全盘推翻。3个月以后我只好去上班,可我又开始为孩子苦恼了。”

    “开始,我还以为我的思念不过像我老公一样,但很快我就发现,他的思念与我的,根本是两回事。他只在工作的闲暇里向同事炫耀时才渴望孩子出现在眼前,而我几乎看不见别的了。那些时装、漂亮的模特、打印机、照片……我从一上班就不停地看表,尽力集中精神做手上的事情,可是,我依然在各种时候想到孩子,而且每次我的心都感到刺痛。”

    现在,她也每天带着小雨点来地坛公园,这里是我们的据点。她的拿手好戏是折纸,孩子们围在她的身边,吵吵嚷嚷,她忙个不停,一脸的满足与欢乐。想起以前对于工作的热爱,她说:“我现在有些改主意了,以后要做个儿童摄影师,时装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了。”

    最好早知道

    为孩子重新规划自己的一生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经济上只得暂时依赖丈夫,失去经济基础后能保持与以前一样的自信和受尊重吗?在我们这个还不太富裕的社会里,经济地位能决定你受到多少的尊重,甚至在不少的家庭内部也如此。这是全职妈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

    社会的习惯仅凭个人努力难以有什么转变,我们只能自己肯定自己。而且,如果我们真的有能力,育儿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事情可做,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的事业。很多成功的女性,都经历过一个为了孩子重新选择事业的过程,这个从育儿出发的第二次选择,往往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生活需要,成为一生的真正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