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

周争道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1.掌握气的生理功能、血的生成。

    2.理解气的基本概念、气的生成和运动、血的循行、血的功能、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功能、气与血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

    3.了解气的分类、血的基本概念、津液的基本概念、血与津液的关系。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人体内一种活力很强、运动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2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等。

    知识拓展

    气的中医学意义探讨

    20世纪50年代末期,现代中医学家秦伯未在《内经知要浅解》中说:“气究竟是指什么?在目前很难加以定义……据我个人看法,前人把气和血对侍,血是物质,气也应该是物质。气所发生的作用,就是所谓能力。”即气的“物质说”。20世纪60年代初期,罗石标认为,气是功能的,提出气的“功能说”。李德新提出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二元论。1996年,邓宇等认为,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统一体”。即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三元——多元论。

    二、气的生成和运动

    (一)气的生成

    1.气的来源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主要指形成胚胎时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元气,它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也是后天之气产生的根本;先天之气也包括胎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从母体摄取的水谷精气及自然界的清气。后天之气是指小儿出生后所获得的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水谷之气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作用,化生为水谷之气,布散全身后成为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的清气,要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才能吸入体内,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并且不断吐故纳新,促进人体代谢活动,因而也是人体之气生成的重要来源。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肺为气之主 肺主气,司呼吸,在人体气的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自然界清气依赖肺的呼吸功能,实现体内外之气的交换;肺主一身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与脾胃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结合生成宗气,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有节律的呼吸运动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因素,对全身之气的运行起着促进作用,一呼一吸之间,气升降出入周流全身,脏腑气机升降有序,气化活动正常,从而保证了气的生生不息。肺主气的功能失常,则清气吸入减少,宗气生成不足,必将导致一身之气衰少。

    (2)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纳运相协,升降相因,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而将其转化为水谷精气,人体必须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但能充养肾中的元气,化生宗气,而且在人体相关内脏的作用下,水谷精气还可以化生为卫气和营气,并生成血液。因此,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的受纳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水谷之气的来源匮乏,势必影响一身之气的生成。

    (3)肾为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肾所藏的先天之精转化为先天之气(即元气),元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激发和推动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包括肺的呼吸、脾的运化等,进而促进人体之气的生成,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肾主纳气,摄纳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具有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所以说肾为全身之气生成的基础,是生气之根。

    综上所述,肾的生理功能与先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肺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后天之气的生成关系密切,诸多脏腑功能协调配合,以促进气的生成。由此可知,气的生成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等状况有关外,与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因此,若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任何环节异常,或彼此协调配合失常,都会影响气的生成,出现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脉虚无力等气虚的病理表现。

    (二)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

    升降,是气的上下运动;出入,是气的内外运动。人体之气运动的升与降、出与入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体现在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功能活动中。如:肺的呼吸与宣降,其生理活动就体现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呼气是出,吸气是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其他如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谢、气血运行等,均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才能实现。虽然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的运动形式有所侧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但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机体的升降出入必须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气的运动正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气的运动必须通畅无阻;2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必须协调平衡。这种状态通常称之为“气机调畅”。若气的运行受阻,升降出入失去平衡,称为“气机失调”,就会发生病理变化。气机失调有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五种表现形式。气的升降出入停止,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运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不仅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作咳逆,气喘;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气逆在肝,则肝气逆上,发为头痛而胀,胸胁胀满,易怒等症。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循冲脉而上逆,则可形成“奔豚气”的病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

    气陷,是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产生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

    气脱,是气的外泄太过而不能内守,如气随血脱、气随液脱等。气闭,是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昏厥或亡脱等病证。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气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从气对血、津液的作用而言,气能促进血、津液的生成,故有气能生血、气能生津之说;气能推动血和津液运行全身,故有气能行血、气能行津之说。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则可见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退,出现血液与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代谢失常等各种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气属阳,是机体热量的来源,是体内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不断产生热量,以温暖机体;另一方面,卫气控制汗孔的开合,通过调节汗液的排泄以调节体温的相对恒定。2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各自的生理功能。3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运行。由于人体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都具有“喜温而恶寒”(《素问·调经论》)的特性,故气的温煦有助于人体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输布和排泄。气的温煦功能减退,产热过少,则可出现体温偏低,四肢不温,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运行迟滞不畅等病理表现。

    (三)防御作用

    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和驱除入侵人体之外邪的功能。人体的防御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气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 皮肤是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宣发卫气于肌肤皮毛,以营养和温煦肌肤皮毛,提高其御邪屏障功能,从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邪气侵入机体,机体正气与之抗争,正盛邪却,邪气被驱,疾病便不易发生。故《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也指出:“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若人体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护,防御护卫能力下降,气的防御功能减弱。则人体抗病能力下降,外邪易于侵入人体致病,且患病后难以痊愈,常表现为多汗、易感冒等。所以气的防御功能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正气抗邪,驱邪外出 邪气侵入机体之后,人体的正气奋起与之抗争,可以迅速驱邪外出,故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则使人体不发生疾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

    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在疾病的恢复期,邪气已微,正气来复,此时正气能够促使受邪气损伤的脏腑组织进行自我修复,使机体阴阳恢复平衡,疾病得以早日康复。如若正气不足,病邪侵入后难以驱除,则病情缠绵,持久难愈。故《类经·疾病类》说:“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正不胜邪,病必流连不解……正气内强,则根本无害,逼邪外出,则营卫渐平。”

    (四)固摄作用

    气对体内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固摄血液,可使血行脉中而不溢于脉外;2固摄津液,如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与排泄量,以防异常流失;3固摄精液,防止无故遗泄;4固护内脏以维持正常位置,不致下移。因此,若气的固摄作用失常,则有导致体内液态物质大量流失和脏器下垂的可能。如气不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气不摄津,可导致自汗、多尿、小便失禁、流涎、泛吐清水等;气不摄精,可导致遗精、滑精、早泄;气虚下陷导致脏器下垂,如胃、肾、子宫下垂、脱肛等。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相反相成,相互协调,调节和控制着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和排泄。一方面,气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固摄体内的液态物质,防止无故流失。这是维持人体正常血行和津液代谢的重要环节。

    (五)气化作用

    气化,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在人体包括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产生和维持,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如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再化生成精、气、血、津液;津液经代谢,转化为汗液和尿液而排出体外;饮食物经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排出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因此,可以说气化实际上就是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因而也是生命活动的本质所在,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气化过程的激发和维系,离不开脏腑的功能;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可影响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影响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生成与排泄,从而导致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

    (六)营养作用

    气的营养作用,是指气能为机体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物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脾胃运化所生成的水谷精气,可以化生为营气、卫气、宗气等,特别是其中的营气,又是化生血液的物质基础,对人体有着重要的营养作用。如《灵枢·邪客》所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2卫气能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等。3通过经络之气,起到输送精微,濡养脏腑经络的作用。

    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功能,虽然各不相同,但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相互促进,协调配合,缺一不可,共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根据“气分阴阳”的观点,阳气发挥推动、兴奋、温煦等作用,阴气发挥宁静、抑制、凉润等作用,阴阳二气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调控作用对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平衡,以及精、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输布有序等,均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四、气的分类

    人体之气,由于其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因而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不同的名称。

    (一)元气

    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两部分。《内经》有“真气”之说。

    1.生成 元气根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是从父母禀受先天之精气,经肾的化生作用和水谷精微的滋养而成。故元气来源于先天,滋养于后天。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调养,尤其是脾肾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由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在人出生之后即已有定数,所以后天水谷之精气的充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此才能保证元气的不断化生和旺盛。即使是先天禀赋不足之人,若后天饮食调养合理,仍可有所弥补,使元气逐渐充足。正如《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也指出:“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少。”

    2.分布 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道循行于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发挥其生理功能。

    3.主要功能 元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因此,元气充沛,则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旺盛,身体就健康。若元气衰惫,则人体生长发育迟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生理功能低下而产生多种病变。

    (二)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又称“大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又名“膻中”。

    1.生成 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饮食物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因此,宗气的盛衰与肺的呼吸功能、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

    2.分布 宗气积聚胸中,贯注心肺之脉,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全身。上出于肺,循行咽喉而走息道;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入足阳明胃经,下行于足。

    3.主要功能 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司呼吸。宗气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故呼吸、语言、声音强弱,均与宗气盛衰有关。2行气血。宗气贯心脉能协助心气推动血液循行,《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故气血的运行,心脉的强弱及节律,皆与宗气盈亏有关。

    (三)营气

    营气是在脉中营运不休,富有营养作用之气,又称为“荣气”。营与血同行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1.生成 营气主要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物质,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的精专部分进入脉道,成为营气。《灵枢·营卫生会》说:“营出于中焦。”《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明确指出营气的化生部位是在中焦脾胃,水谷精气是营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2.分布 营气运行于脉中,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营运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肉筋脉,终而复始,营周不休,发挥其滋润和营养全身的作用,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3.主要功能 营气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1化生血液,营气与津液和调,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2营养全身,营气循脉流注全身,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四)卫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且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1.生成 卫气主要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慓疾滑利部分。“慓疾滑利”,即流动迅速,活动力很强。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物质,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的部分,被敷布到经脉之外,成为卫气。所以,《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2.分布 卫气为“慓疾滑利之气”,活动力特别强,流动迅速。故卫气不受脉管约束,运行于脉外,外而肌肤腠理,内而脏腑筋骨,遍及全身。《素问·痹论》曰“卫者……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3.主要功能 卫气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三个方面:1防御作用,卫气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功能;2温养作用,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3调节作用,调节腠理的开阖,控制调节汗液的排泄及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从而维持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营气和卫气,尽管都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但在组成、分布和主要功能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灵枢·营卫生会》将营气的柔和之性概括为“清”,卫气的慓疾滑利之性概括为“浊”,指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气柔和行于脉中,卫气刚悍行于脉外;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卫外而属于阳,两者之间必须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阖、调节体温和防御外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