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1.掌握常见病证感冒、咳嗽、心悸、胃痛、泄泻、腹痛、便秘、胁痛、黄疸、头痛、眩晕、水肿、腰痛、消渴、痹证等的概念及治疗原则。
2.熟悉不寐、郁证、遗精的病因病机和分型论治。
3.了解肺痈、内伤发热的含义和治疗原则。
一、感冒
感冒是因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失和,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的病因包括感风邪和天行疫毒。“肺主皮毛”、“肺开窍于鼻”,卒感风邪和天行疫毒,从口鼻、皮毛而入,则肺卫首当其冲,肺卫功能失调,出现一系列卫表不和及肺失宣肃之症。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在不同季节,常兼挟其他当令时气致病。如冬季挟寒,春季挟热,夏季挟湿,秋季挟燥等,临床上以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故以挟寒、挟热为多见。病情轻者,俗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较重者,称为重伤风,症状相类似、有流行趋势者,称为“时行感冒”。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季为多见。
本病包括西医指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性咽炎和喉炎、疱疹性咽峡炎、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即可参照本节所讲内容论治。
(一)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轻者仅有鼻咽部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痰清稀色白;重症,为全身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肢节酸痛、头痛;挟湿:身热不扬、头胀或重如裹、胸闷恶心、口淡不渴或黏。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轻证葱豉汤(葱白、淡豆豉)加味,重证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
(二)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渴,咽红肿痛,咳嗽痰黄稠;风热重证或感受疫邪,高热不退,恶寒或寒战,头痛,鼻咽干燥,口渴心烦。挟湿:头重体倦,胸闷恶心,小便短赤。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
(三)暑湿感冒
临床表现:病于夏季、发热、汗出不解,面垢,鼻塞流浊涕,身重倦怠,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原则: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金银花、香薷、连翘、扁豆花、厚朴)。
(四)气虚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热势不高,头痛鼻塞,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反复发作,稍有不慎则发病。年老或多病,恶风,易汗出,咳嗽咳痰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解表。
方药:参苏饮(木香、紫苏、葛根、半夏、前胡、人参、茯苓、枳壳、桔梗、陈皮、甘草)加减。
(五)阴虚感冒
临床表现: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阴虚体质或大出血、大病后体弱,盗汗,手足心热,鼻塞流涕,干咳少痰,口渴咽干不欲饮,头昏心烦,失眠多梦。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解表。
方药: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淡豆豉、薄荷、甘草、大枣)加减。
二、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肺气上逆,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咳嗽的病因病机一般分为外邪袭肺和内邪干肺两类。外邪袭肺是指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而致咳嗽。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热,或挟寒,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多见。内邪干肺,是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使肺气失宣而上逆致咳。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郁化火,循经上逆犯肺,或过食肥甘,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肺失宣降,上逆而咳。
本病证所涉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相当于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胸膜炎、肺气肿等肺部疾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
(一)风寒袭肺
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麻黄、杏仁、生甘草、生姜)合止嗽散(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加减。
(二)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咳嗽频剧,咳声粗亢或音哑,咽喉干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稠。咳时汗出,鼻塞流黄涕,发热恶风,口渴,头痛肢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加减。
(三)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喉痒,咳甚胸痛,唇鼻口干燥,咽喉干痛;或初起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细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梨皮)加减。
(四)痰湿蕴肺
临床表现: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色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嗽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咳缓。胸闷脘痞,呕恶,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减。
(五)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六)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稠,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肺泻肝,止咳化痰。
方药: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加黄芩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加减。
(七)肺阴亏耗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黏白或痰中带血,咳声短促,或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加减。
三、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痈的病因病机一般包括感受风热与痰热素盛。风热病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而致肺痛。因饮食不节或原有宿痰而至痰热蕴结,熏灼于肺,形成痈疡。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郁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如素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如疲劳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原肺内伏之痰热郁蒸,是致病的重要内因。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癌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现代医学的肺脓肿与本病基本相同,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初期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寒,咳嗽,咯黏液或黏液脓性痰,痰量由少渐多。或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疗原则:清肺散邪。
方药:银翘散(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二)成痈期
临床表现: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或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肺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合如金解毒散(桔梗、甘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三)溃脓期
临床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治疗原则: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金银花、薏苡仁、葶苈子、白及)。
(四)恢复期
临床表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清,精神振作。食欲改善,或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沙参清肺汤(北沙参、生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桔梗、冬瓜仁、薏苡仁、甘草)合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粳米、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