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儿科学最新章节!
一、神经心理行为发育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包括感知觉、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性格、意志与行为等方面的发育,以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成熟为物质基础;并与体格生长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体格生长一样,心理行为发育也具有一定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1.脑发育 出生时脑重量0.35~0.40kg,仅为成人的25%。第一年内增长速度最快,6个月时脑重0.7~0.8kg,约为成人的50%;第二年末脑重量1.05~1.15kg,约为成人的75%;6~7岁时脑重量约1.28kg,接近成人的90%;9岁时脑重量约1.35kg,12岁时脑重量可达1.40kg,20岁左右停止生长。胚胎第8周开始形成大脑皮质,大脑皮质的增殖持续到生后5个月。出生以后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数目基本不再增加,所以脑重量的增加主要是神经细胞体积的增大、突触数量和长度的增加、神经纤维髓鞘形成。大脑皮质细胞的分化从胚胎5个月开始,3岁时已大致分化完成,8岁时与成人相似。2岁时神经纤维开始向水平、斜线、切线等多个方向延伸,形成复杂的网络联系。1.5岁时基本完成脑神经纤维髓鞘化,4岁时完成脊神经纤维髓鞘化,6岁末所有皮质传导通路的神经纤维完成髓鞘化。3岁之内女孩脑发育比男孩快,3岁以后男孩脑的发育明显加快。
2.脊髓的发育 出生时脊髓的发育已基本完成,且已具备功能。脊髓的髓鞘化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3岁左右髓鞘化完成。脊髓的发育与运动功能的发育是平行的,但脊髓与脊柱的发育不平衡。脊髓末端在出生时位于第3~4腰椎水平,4岁时上移至第1~2腰椎水平。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时应注意。
3.神经反射的发育 新生儿出生时即存在吞咽、角膜、瞳孔对光等生理反射,这些反射终生存在。新生儿出生时还存在觅食、吸吮、拥抱、握持等原始反射,这些反射于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若1岁后上述原始反射仍存在,则提示大脑发育不良或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不易引出,生后1岁时才逐渐稳定。生后3~4个月前的婴儿肌张力较高,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可为阳性,2岁以下儿童babinski征阳性(双侧)也可为生理现象。
(二)感知觉发育
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视、听、嗅、味、痛、温、触觉等)。知觉是人脑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感知觉发育与中枢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正常发育密切相关。
1.视觉发育 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可短暂注视物体,但只能看清15.0~20.0cm内的物体。新生儿期后视感知发育迅速,1月龄可凝视光源,开始出现头眼协调;3~4月龄时头眼的协调好;6~7月龄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在垂直方向转动;8~9月龄开始出现视深度感觉;12~18月龄时视力达0.2;2~3岁能识别物体的大小、距离、方向和位置,视力达0.5;5岁时能区别各种颜色,视力达0.6~0.7;6岁后视深度感觉充分发育,视力达1.0;7岁能正确感知上下、左右方向;10岁能判断物体的距离及物体运动的速度。
2.听觉发育 出生时鼓室无空气,听力差;生后3~7日听觉已相当好;3~4月龄时头可转向声源;6月龄能区别父母的声音;7~9月龄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音的意义;12月龄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2岁时能听懂简单的吩咐;3岁时可精细区别不同的声音,如“e”与“er”的不同;4岁能区别“f”与“th”的不同;儿童听觉发育持续至青少年期。
3.嗅觉和味觉发育 出生时嗅觉中枢与神经末梢已基本发育成熟,3~4月龄时能区别愉快与不愉快的气味,7~8月龄时可辨别出芳香的气味。出生时味觉发育已很完善,4~5月龄时对食物的任何改变都会出现非常敏锐的反应。因此,提倡新生儿出生后应尽快母乳喂养,4~5个月龄及时添加辅食,以免造成以后挑食和偏食的不良习惯。
4.皮肤感觉发育 皮肤感觉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深感觉。新生儿对痛觉反应较迟钝,女婴较男婴敏感,生后2个月逐渐改善。新生儿对温度的改变较敏感,尤其是冷刺激;3月龄时,婴儿已能正确区分31.5c与33.0c水温的差别。新生儿的触觉发育较成熟,尤其在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有高度灵敏性,臂、大腿、躯干的触觉则较迟钝。2~3岁时能辨别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6岁时能区别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发育 知觉的发育与视、听、触等感觉的发育有密切关系。12月龄时空间和时间知觉开始萌芽;3岁时能辨上下;4岁能辨前后;5岁能辨自身左右;4~5岁时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时间概念;5~6岁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三)运动发育
运动发育包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大运动是身体对大动作的控制,使儿童能够在周围环境中活动,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下楼梯、跳绳等;精细运动是指较小的动作活动,如伸手够物、抓握物品、涂画、叠积木、翻书、写字、剪纸等。运动发育与脑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
1.大运动发育 1抬头: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2秒,3月龄时抬头较稳,4月龄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5~6月龄俯卧抬头90°;2翻身:4~5月龄能从侧卧位翻到仰卧位,5月龄时能从仰卧位翻到俯卧位,6月龄时能从俯卧位翻至仰卧位,7月龄时转向侧卧位可用一只手支撑身体的重量;3坐:6月龄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7月龄时独坐片刻、身体略向前倾,8月龄时独坐稳、并能左右转身;4爬:8~9月龄时用双上肢向前爬,10月龄爬时手、膝合用,18月龄时能爬阶梯;5站、走、跑、跳、下楼梯、跳绳:8月龄时搀扶可站立片刻,10月龄左右扶着两手向前走,11月龄时可独自站立片刻,15月龄时可独自走稳,18月龄时能跑及倒退走,2岁时能双足并跳,2岁半时会单足跳,3岁时两脚交替走下楼梯,4岁能沿直线走,5岁时能跳绳、溜冰等。
2.精细动作发育 出生后3~4月龄时握持反射消失,能有意识地取物。4月龄时用手掌握物;5月龄时大拇指参与握物;6~7月龄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并将物体从一手转移到另一手;9~10月龄开始试用拇指、示指指端取物,喜欢撕纸;12~15月龄学会用匙和乱涂画;18月龄能叠起2~3块方积木,拉脱手套或袜子;2岁能叠起6~7块方积木,一页一页翻书,拿杯子喝水;3岁能叠起9~10块方积木,用筷子进餐,使用“工具性”玩具;4岁基本能自己穿衣服和鞋带;5~6岁能用笔学习写字,用剪刀剪图形。
(四)语言发育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是表达思想、观念的心理过程。
1.语言发育的阶段 语言信号通过听觉感受器接受后,传入中枢(语言感觉中枢、阅读中枢、书写中枢)分析理解,再由语言运动表达中枢产生语言。因此,语言的发育要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评价儿童语言发育需要了解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
2.语言发育的进程 新生儿已会哭叫;3~4月龄时咿呀发音;6月龄时能听懂自己的名字;12月龄时能说简单的单词;18月龄时能说15~20个字,指认并说出家庭主要成员的称谓;2岁时能指出简单的人、物名和图片;3岁时能指认很多物体,能说由2~3个字组成的短句;4岁时能讲述简单的故事;6岁以后能完整、连贯、自然、生动和有感情的进行描述。掌握语言的能力与儿童性别有关,女孩倾向比男孩说话早,会说50个词的平均年龄在女孩为18月龄,在男孩为22月龄。
(五)心理与行为发展
1.早期的社会行为 2~3月龄以笑、停止啼哭、眼神和发音来表示认识父母;3~4月龄开始出现社会反应性大笑;7~8月龄开始出现认生,对发声的玩具感兴趣;9~12月龄是认生的高峰期;12~15月龄时喜欢玩变戏法、躲猫猫游戏;18月龄时逐渐有自我控制能力;2岁时不再认生;3岁后可与其他小朋友做游戏。
2.注意的发展 注意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人或物。注意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1岁左右的婴幼儿有意注意一般不超过15秒;2~3岁注意力能集中10~12分钟;5~7岁能较好控制自己注意力的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左右、10~12岁为25分钟左右、12岁以后能达30分钟。
3.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大脑处理、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过程,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所经历的事情在大脑中遗留的印迹。记忆是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及回忆。生后3~4月龄时开始出现对人与物的识记;5~6月龄时能再认妈妈;1岁时能再认数日前的事物;3岁时可再认数个月以前的事物;4岁时可再认1年以前的事物;4岁以后可再认更久以前的事物。
4.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的发展经过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是在语言发展的基础上,在活动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之间一些简单联系而产生。1岁以后儿童开始产生思维;3岁以前只有最初级的具体形象思维;3岁以后开始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6~11岁以后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并在以后的年龄阶段不断发展与提高。
5.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人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再现,并对这些客观事物重新组合、加工、创造出新的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新生儿无想象能力;1~2岁儿童仅有想象的萌芽;学龄前期儿童仍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到学龄期才迅速发展。
6.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情感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新生儿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情绪;6~7月龄开始产生依恋情绪和分离恐惧,15~18月龄时达高峰。学龄前儿童的情绪、情感体验已相当丰富,能体验成年人所有情绪的大部分,也可出现恐惧、焦虑、愤怒和妒忌等不良情绪。3岁和11岁是产生恐惧情绪的两个高峰年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恐惧情绪。女孩产生妒忌的高峰期在3岁,男孩在11岁,女孩比男孩更容易产生妒忌。
7.个性和性格的发展 个性是每个人处理环境关系的倾向性,包括思想方法、情绪反应和行为风格等。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erikson将儿童期性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信任感-不信任感(婴儿期);自主感-羞愧及怀疑(幼儿期);主动感-内疚感(学龄前期);勤奋感-自卑感(学龄期);自我认识-角色混淆(青春期)。
8.意志与行为 意志是人自觉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没有意志;婴幼儿会意欲用一些动作来达到某种结果(行动或抑制行动)时,出现意志的萌芽;3岁左右出现“自己干”的行动,标志意志行动开始发展。6~12岁期间,由于性别之间个性特征和兴趣的差异较大,男孩的行为比较冲动、富有竞争性、容易发生争执、躯体攻击性强;女孩的行为比较文静、竞争性低。
二、神经心理行为发育评定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表现在感知、运动、语言、认知、情绪、个性和社会性等各种能力方面,对这些能力的评价统称为心理测验。心理测验仅能判断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不具备诊断疾病的意义。心理测验需由经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可滥用。目前在我国已具有全国或区域标准化常模的常用儿童心理测验参见表1-2。本部分重点介绍目前临床常用的儿童心理测验。
表1-2 我国儿童常用心理测验
测验名称|适用年龄|我国应用情况
发育量表
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1月龄至6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dds)|1月龄至3岁|区域标准化常模
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sid)|1月龄至3岁半|全国标准化常模
智能量表
绘人测验|5~9.5岁|区域标准化常模
图片词汇测验|4~9岁|区域标准化常模
50项测验|4~7岁|区域标准化常模
瑞文测验联合型(crt)|5~75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4~6.5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6~16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斯坦福-比奈智能量表(s-b)|2岁至成人|全国标准化常模
适应行为量表
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nbas)|0~28日龄|全国标准化常模
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3~12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6月龄至14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4~16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3~17岁|全国标准化常模
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14岁至成人|全国标准化常模
艾森克人格个性问卷(epq)|7岁至成人|全国标准化常模
神经心理测验
hr神经心理成套测验(hrb)|9岁至成人|全国标准化常模
benton视觉保持测验(bvrt)|8岁至成人|区域标准化常模
bender格式塔测验(bgt)|5岁至成人|区域标准化常模
(一)筛查性测验
1.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ddst)ddst适用于6岁以下儿童的发育筛查,实际应用时对4.5岁以下儿童更为适用。该测验共104项(原著105项),分布于4个能区:1个人-社会,测试儿童人际交往和料理生活的能力;2精细动作-适应性,测试儿童精细运动和手眼协调能力;3语言,测试儿童发音、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4大运动:测查儿童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四肢活动能力。据此判断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属正常、可疑、异常和无法解释。第1次测验结果若为异常、可疑或无法解释者,于2~3周后予以复查。如果复测结果仍为异常、可疑或无法解释时,应作诊断性测验,以确定儿童发育是否异常。
2.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ppvt)主要用于4~9岁儿童的一般智能筛查。ppvt由120张图片组成,每张图片上有4幅不同的图画,每组图片按所表达的词义,由易到难排列。主试者读出其中一个词,要求被测儿童指出其中相应的那幅画。测验以连续8张中有6张答错为止。根据每张图片应答正确与否评分,可根据此分高低评估儿童的智力水平。ppvt可测试儿童听觉、视觉、语言、词汇、推理、分析、注意和记忆等能力,因其不用言语和操作,尤其适用于语言或运动障碍的儿童。
3.绘人测试(human figure drawings, hfd)适用于5~9.5岁儿童。测试时,要求被测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绘一个全身正面人像,以身体部位、各部比例和表达方式的合理性计分。绘人法测试结果与儿童智力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是绘人测验不能反映儿童能力特征和差异。
(二)诊断性测验
1.格塞尔发育诊断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s, gdds)适用于出生4周至3岁的儿童。该测验共63个项目,分布于五个能区:1适应行为,测试儿童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综合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2大运动,测查儿童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体平衡等运动功能;3精细动作,测试儿童使用手和手眼协调的能力;4语言,测试儿童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5个人-社会性行为,测试儿童对人、环境的反应和生活自理能力。gdds是以正常行为模式为标准来鉴定观察到的行为模式,以年龄来表示,然后与实际年龄相比,计算出发育商数(dq)。一般情况下适应性行为的成熟水平可代表总的发育水平,如果适应性行为dq在85分以下,表明可能有某些器质性损伤;dq在75分以下,表明存在发育落后。gdds用于评价和诊断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完善情况和心理行为发育水平,此量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
2.贝利婴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适用于1~30个月婴幼儿。该测验包括:1智能量表(178项)测试婴幼儿感知觉、记忆、学习、解决问题、早期对数的概念、粗步语言交流、粗步抽象思维活动等;2运动量表(111项)测试婴幼儿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大运动能力和双手及手指精细动作的操作技能;3婴儿行为记录表(30项)评价婴儿个性发育的各个方面,如情绪、注意程度、社会行为、目标定向等。智能及运动量表总分在115分及以上为加速完成量表测试,85~114分为正常范围,70~84分为测试轻度延迟,69分及以下为测试明显延迟,据此判断婴幼儿智能水平和偏离常态的程度。此量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
3.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wppsi和wisc是儿童智力评估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wppsi适用于4~6.5岁学龄前儿童,wisc用于6~16岁儿童。该测试内容包括言语和操作2个分量表,wppsi包括常识、词汇、算术、理解、背数、类同、动物房子、图画补缺、迷津、几何图形、物体拼凑11个分测验,wisc包括知识、词汇、算术、领悟、分类、数字广度、填图、木块图、图片排列、图形拼凑、编码等分测验。将各分测验累加得到粗分,再把分测验的粗分转换为量表分,最后将量表分相加后查表可得总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总智商为受试儿童总智力的估计值,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分别反映受试儿童各种具体能力水平。一般人群总智商的平均范围在85~115分之间,>115分为高于平均智力,<75分应考虑智力低下。如言语智商与操作智商之差>15分,应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了解儿童的智力结构和脑发育情况。
三、适应性行为评定
1.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量表) 主要用于筛查儿童的社交能力和行为问题。适用于4~16岁儿童。本测验包括三部分: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父母职业、填表人……;2社会能力,参加运动情况、参加活动情况、参加课余爱好小组情况、交友情况、在校学习情况、与家人及其他小伙伴相处情况、课余爱好和家务劳动;3行为问题,这是量表的主要部分,包括113项,要求父母根据儿童最近半年的行为表现填写。
本测验结果评定:1社会能力评分,将各个项目分相加,即得到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和学习情况3个分量表分,分数愈高表明儿童在这个方面的能力愈强。将3个分量表分相加,即为社会能力总分的粗分,查表得t分,凡社会能力总分低于参照值者,应考虑存在社会能力问题;2行为问题评分,将各分量表的项目分数相加,即得该分量表的粗分。将各分量表的粗分相加,即得行为问题总分的粗分,查表得t分,凡是行为问题总分高于参照值,即可能存在行为问题,得分愈高表明问题愈明显,需进一步检查。
2.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 包括父母问卷、教师用量表和简明症状问卷三种形式,主要用于评估儿童行为问题,特别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适用于3~17岁儿童。
(1)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 1测验项目:共48项,包括焦虑、冲动—多动、心身问题、学习问题和品行问题等5个因子;2结果评定:按4级评分,0-没有、1分-偶尔出现、2分-经常出现、3分-非常多。将各分量表的单项分相加,除以该分量表的条目数,即得到该分量表分。任何一个分量表分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平均值加2个标准差,即可能存在该项行为问题。
(2)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用量表) 1测验项目:共28项,包括多动、注意缺陷—冲动和品行问题三个因子;2结果评定:同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
(3)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简明症状问卷) 常用于筛查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父母和老师均可用;结果评定同样采用四级评分法(0、1、2、3分),如总分>15分,提示可能存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四、儿童常见心理行为发育障碍
(一)儿童行为障碍
一般儿童行为障碍可分为:1生物功能行为障碍,如遗尿、睡眠不安、夜惊等;2运动行为障碍,如咬指甲癖、儿童习惯**叉擦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3性格行为障碍,如屏气发作、忧郁、社交退缩、交往不良、违拗、嫉妒等;4社会行为障碍,如破坏、偷窃、说谎、攻击等。
1.遗尿症(enuresis) 正常儿童在2~3岁时已能控制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遗尿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遗尿症较多见,多因控制排尿的能力迟滞所致,无器质性病变,多半有家族史,男多于女(2~3:1);继发性遗尿症大多由于全身性或泌尿系统疾病(如智力低下、神经精神创伤、糖尿病、尿崩症、泌尿道畸形或感染等)引起,在原发疾病治愈后症状即可消失。
2.咬指甲癖(nail biting) 出生后3~4个月的婴儿在生理上有吮吸要求,常在饥饿时和睡前自吮手指(尤其是拇指),以安定自己。这种行为2岁后逐渐消失,如5岁后仍存在反复自主或不自主的咬指甲行为即为咬指甲癖。咬指甲癖的形成系婴儿情感需求未得到满足和(或)未获父母充分的爱而产生的不良行为,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
3.习惯**叉擦腿(habitual rubbing thigh) 是儿童通过交叉擦腿而引起兴奋的一种运动行为障碍。多在入睡前、醒后或玩耍时发作,可被分散注意力而终止。发作时神志清醒,女孩喜坐硬物,手按腿或下腹部,双下肢伸直交叉夹紧,手握拳或抓住东西使劲;男孩多表现伏卧在床上、来回蹭,或与女孩类似表现。女孩发作后外阴充血,分泌物增多或**色素加深;男孩**勃起,尿道口稍充血,有轻度水肿。该行为障碍以女孩与幼儿多见,5岁后逐渐自行缓解。目前该病病因不明,有研究认为发作时儿童有性激素水平紊乱,也有研究认为是因外阴局部受刺激形成反复发作习惯。
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以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其患病率为3%~5%,男女比例为4:1~9:1。目前该病病因尚不肯定,但研究发现该病与遗传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营养因素、环境污染等有密切关系。
5.屏气发作(breath holding spell) 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性格行为障碍,多见于6~18月龄的婴幼儿,多数儿童于5岁前逐渐自然消失。屏气发作常在情绪急剧变化(如发怒、恐惧、剧痛、剧烈叫喊等)时出现,因过度换气使呼吸中枢受抑制,因屏气使脑缺氧,可引起昏厥、口唇发绀,躯干及四肢挺直,甚至四肢抽动;一般持续0.5~1分钟后呼吸恢复,症状缓解,口唇返红,全身肌肉松弛而清醒,1日可发作数次。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清楚。
(二)儿童情绪障碍
1.儿童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并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多见于婴幼儿至青少年时期,应激性变化(如依恋者的变化、家庭变故、转学、住院等)可能促使该障碍的发生。目前研究认为,儿童焦虑症的产生与儿童的气质、儿童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等有关,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恐惧症(phobic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 指儿童对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这种恐惧具有显著的发育阶段特定性,并出现回避、退缩行为。目前本症的患病率尚无确切报道。本症的产生与儿童的气质、受意外事件的惊吓等有关。
(三)儿童发育障碍
1.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 属特殊发育障碍,是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推理等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特殊性障碍。学习障碍儿童的智力正常,无感觉器官和运动功能缺陷,也非原发性情绪障碍或教育剥夺所致;但由于其认知特性,导致患儿不能适应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学龄期儿童发生学习障碍者较多,小学2~3年级为发病的高峰,男孩多于女孩。目前研究发现,学习障碍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障碍。
2.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 是广泛性发育障碍最为常见、最具代表性的疾病类型之一,是一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严重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以人际交往障碍、语言沟通异常、兴趣局限和行为刻板为特征,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其患病率为0.02%~0.13%,男女比例为(2.6~5.7):1。目前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郑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