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聪明的孩子会记忆

石甲武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别说你懂小孩子:我们该怎样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最新章节!

    1. 幼儿会记事,注意自己的言行

    心理观察:婴儿记忆实验

    1.1 我们的记忆从什么时候开始

    究竟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记事的,记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这个问题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思考过,而且大家还为这事情争论不休。www.Pinwenba.com有些人认为记忆是从3岁开始的,因为人们记不清3岁前的事情;而有些人则说当人还是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记忆。

    人们急于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它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行为的参考标准,为儿童发展的研究填补一段未知的空白。

    Carolyn Rovee-Collier有一个实验可以为我们提供所选要的答案,她的实验本不是研究儿童的记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线索。

    Carolyn Rovee-Collier是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个教授,因为巴普洛夫在19世纪末的时候进行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启发,她忽然想知道婴儿可不可以对踢脚和让风铃移动产生条件反射。于是她和她的同事们做关于婴儿建立条件反射的实验。

    1.2 心理实验:摇篮上的风铃

    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和她的同事们让9-12周大的婴儿舒适地躺在家中的摇篮中,摇篮的正上方挂着一个一个色彩鲜艳的木头旋转风铃,在婴儿的脚上系一条绳子,另一端连到旋转风铃上,当孩子踢脚的时候,风铃就会动。

    婴儿躺在舒服的摇篮里,颜色艳丽的风铃瞬间就俘获了他的眼球,忽然他发现只要他的脚用力的踢一下,那些木头装饰就会相互撞击发出悦耳的敲击声。这对孩子来说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于是有的小孩用力的踢动自己的脚,以便听到更多的敲击声。

    教授在实验前,已经记录了婴儿的踢脚次数,也就是脚还没有连在风铃上时的踢脚次数,教授把这个称为踢脚基础水平。实验时,教授们又记录了风铃响了后的踢脚次数。结果教授和她的同事们发现八周大的婴儿就可以掌握踢脚和风铃转动之间的关联。且在45-55分钟之后,这种概念依然不会削减。

    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的这个实验给那些还在苦苦思考记忆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科学家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找到了一个方向。不过科学家们认为光靠Carolyn Rovee-Collier教授的实验是证明不了婴儿已经有了长时记忆的,也许那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和记忆没有关联。

    科学家为了知道婴儿是否真正记住了踢腿与风铃之间的联系,在实验中用不同的旋转风铃代替了旋转的小车。他们找了只有八周大的婴儿接受了为期三天,每天9分钟的旋转风铃训练。结果发现,在训练24小时之后,只有使用相同的风铃,婴儿才会比基础水平踢的多。这真是个令人激动的结果,婴儿们居然能够在24小时之后还能记住自己训练时所用的风铃,而并不是随便的一个风铃。这说明了什么,它说明了婴儿还是八周的时候就出现了长时记忆,因为24小时已经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了。

    1.3 实验结论:人的记忆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这个实验的研究成果影响巨大,它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在此之前,大部分的人都认为长期记忆要到8或9个月才会出现。而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人的记忆从生下来八周后就已经有了,出生八周后就出现了长期记忆,而不是八或九周后,更不是三周岁以后。

    1.4 教育策略:怎样面对孩子早就能记忆的现实?

    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孩子早就拥有了长时记忆,面对这样的实验结果,家长应该怎么做?

    (1)早和孩子交流,多带孩子接触外界。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记不住,什么都不懂,所以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也不带孩子出去放风。

    但事实上,父母的这种想法陷入了很大的误区。孩子其实在八周就有了长时记忆,小小的他已经能够记住父母对他的关爱,能够通过你的声音和话语记住一些东西,比如说语言中的音素。而带孩子外出,则能够让孩子通过接触、认识外界的事物,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因为当他们要记的东西多了,发动大脑的时候就会变多。

    所以,不管孩子多小,多跟孩子交流,带孩子接触外界。

    (2)婴儿面前,注意自己言行。

    同样,很多家长因为以为孩子还小,没有记忆,所以在孩子面前言行没有顾忌,随心所欲。

    但事实上婴儿的长时记忆远比你想象的出现的早,他们在8周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长时记忆。所以你的行言行很有可能在你不知不觉中就被孩子储存在记忆库里。然后对孩子的言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不管你的孩子多小,在孩子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你的行为将会在你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言行。

    2. 不要高估孩子的记忆能力,它也有个发展过程

    心理观察:记忆发展实验

    2.1 孩子的记忆能力会发展吗

    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他们始终处于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他们身体长高了,感知觉和动作也发展的更为成熟,语言也早就掌握的非常熟练。

    那对于人们生活学习非常重要的的记忆能力呢,是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刚上小学的儿童背下一篇简短的课文都很困难,而且记住的事情很快就忘了;但到了读中学他们已经能够轻松的背下几千字的长篇散文,记住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但这仅仅是一种通过观察后得到的一个猜想,事实是否真的是这样则需要更加有力的实验证据来证明。

    记忆是心理学中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课题,很多心理学家都致力于研究记忆,其中就包括儿童记忆的发展,我们现在就跟随他们研究的脚步来寻找我们想要的答案。

    2.2 心理实验:探索记忆的发展

    实验一

    首先是关于感觉记忆的发展,实验是科恩和他的同事设计进行的。科恩选择的被试是一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以及成人。

    实验中,实验者要求被试玩一个要求集中注意力的计算机游戏,同时在被试玩计算机游戏时让聆听以语音形式呈现的很多数字,每个数字之间都有短暂的停顿。每隔一段时间之后,一般是每隔13数字,就能听到一个信号。实验者要求被试在听到这个信号后立即尽可能多的报告最近听到的数字。

    实验结束后,实验者对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一年级学生的平均回忆成绩是2.5个数字,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回忆成绩是3个数字,成人的平均回忆成绩是3.5个。

    从这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儿童的感觉记忆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那么关于儿童的短时记忆能力呢,又是怎样一种状况,是否也如同感觉记忆一样处于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

    实验二

    心理学家在研究记忆信息的相互影响的时候,进行了这么一个实验。实验以8岁,10岁与大学生做被试。

    实验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实验者按照顺序给被试呈现一系列数字,数字呈现完后要求被试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按呈现顺序记住呈现的数字。而被试在完成首要任务的同时还需要完成次要任务:说出数字的颜色或者是在一系列的颜色中指出数字的颜色。

    第二种是给被试呈现井字游戏的棋盘中的X。其中井字游戏是一种类似五子棋的游戏,它的棋盘没有边框,是格线排成的井字,所以叫井字游戏。实验要求被试完成的首要任务是记住棋盘中的X的位置,次要任务是记住棋盘中X所在位置的颜色,或者是在一系列的颜色中指出棋盘中X所在位置的颜色。

    结果与研究者的猜想相符合,把被试回忆的信息量相比,大学生比10岁的儿童多,10岁儿童比8岁儿童多。

    2.3 实验结论: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提高

    从实验一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一:儿童的感觉记忆容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大。

    从实验二的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

    结论二:儿童的短时记忆能力是不断增强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短时记忆的信息量也逐渐增多。

    综合来说,就是儿童的感觉记忆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的。从这两个实验来看,很多人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

    儿童长时记忆水平是否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呢?

    从长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来说,儿童与成人是没有区别的,而长时记忆的容量又是无限的,因此可以说儿童的长时记忆是没有变化的。但是长时记忆是短时记忆经过复述转换而来,所以也可以说长时记忆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的。

    2.4 教育策略:不要让孩子的学习成为孩子的负担

    从实验中可以知道,儿童记忆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年幼时他们的记忆能力有限,不能和成人相比,他们记住的东西有限,而且还会遗忘。所以不要强求孩子通过记忆进行学习,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但是很多的家长由于不知道这一种发展规律,所以会在安排孩子的学习量的时候经常出现失误。有的家长是认为孩子小,记不住东西,不需要安排孩子进行学习,有的家长则刚好相反,安排一大堆东西让孩子进行学习。

    这两种做法都不是很好。儿童的记忆能力其实是可以在父母的适当的引导下发展的更好,但是它也不会超过记忆发展的大规律。所以家长应该让儿童进行适当的学习,但是学习量不可过大,他们的记忆能力有限,任务过重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负担。

    3. 孩子记住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心理观察:记忆广度实验

    3.1 不同年龄的孩子记忆广度有差异吗

    王女士的疑问:孩子越长越大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孩子的书包里的书越来越多,跟幼儿园的时候完全不能相比。而且书上需要识记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不知道孩子能不能适应得了,能不能完全记住老师讲的知识?

    很多家长都会有类似于王女士这样的疑问:孩子能否适应越来越重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小脑袋能否装进那么多的东西?

    这是一个儿童记忆容量的研究问题,在记忆研究中,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短时记忆容量的研究。这是因为短时记忆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记忆活动,也称为工作记忆,而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

    所以从艾宾浩斯在1880年开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之后,到20世纪 50 年至 70 年代,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成为记忆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而其中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的有限性和固定性研究最多。

    在研究短时记忆容量的固定性的时候,研究人员把注意力放在了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

    3.2 心理实验:记忆广度的测量

    实验一

    1970年,帕斯柯尔·利昂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个实验,验证了儿童记忆广度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实验之前,他提出了关于M空间的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他把这种短时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为M空间(记忆空间)。

    为了检验自己关于M空间随年龄而发展的假设,帕斯柯尔·利昂选取了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实验。实验中,他要求被试学习对不同的视觉刺激作出不同的动作反应。

    如,当看到红颜色就拍手,看到大杯子就张嘴。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儿童们学会了这些简单的联想。学习完成之后,实验者向儿童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要儿童们按照所给的刺激作出适当的反应。

    实验中,实验者通过儿童的正确反应数来确定他们在M空间中能综合的图式的最大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幼儿和学龄儿童中年龄的增加,他们正确完成的动作数也逐渐增加。证实了帕斯柯尔·利昂关于M空间的猜想,说明儿童的短时记忆容量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的。关于儿童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研究,其实国内也做了不少。

    实验二

    1985年,沈德立等人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通道的记忆容量。实验中,他们采取了两种对记忆的检验方式,再认法和回忆法。再认是指当学习过或者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的时候,个体觉得很熟悉,知道是以前已经学习过或者感知过的事物的现象,是提取记忆信息的一种方式。回忆是指由于一定的诱发条件,个体在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不在眼前的条件下,脑中重现了这事物的映象。

    他们实验的被试依旧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首先测试的是儿童的图像视觉记忆的发展水平。实验者通过速示器向被试依次呈现一系列图片,每张图片呈现的时间为3秒。图片呈现完之后,通过再认的方法检验儿童对图片信息的记忆保持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图片的保持量有显著差异。小班儿童保持量为7.47,中班儿童的保持量为11.38,大班儿童的保持量增至13.57。图片记忆信息的保持量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他们还进行了了听觉通道记忆容量的研究。实验中他们通过播放器材给被试播放的一些词汇,然后通过再认法和再现法测查儿童对词汇的保持量。结果表明,不论是通过那一种方法检验,儿童对词汇的保持量都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3.3 实验结论: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从两个实验的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儿童短时记忆的容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递增的,直到他们短时记忆的容量与成人相等。

    3.4 教育策略:孩子学习要适量

    从两个实验中,我们知道儿童的记忆容量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早期他们的记忆广度较低,能够记住的东西有限。所以在给孩子安排学习活动的时候,一定要适量,超过孩子记忆广度的学习任务,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

    很多家长都本着多学多好的原则,给孩子安排很多的学习任务。除了让孩子参加日常的学习,还给孩子安排很多的课外辅导班。但是由于孩子的记忆能力有限,所以这样做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它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负担,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感到厌烦。

    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选择一种快乐的,在他们负担之内的学习方式,这样反而可以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这样还可以避免孩子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心理观察: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实验

    4.1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经常有家长感叹自己的孩子学习知识记不住,但是却能够记住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比如他们可能3天都背不下自己教的一首古诗,但是却能够很快的记住动画片里简短的儿歌。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很多心理学家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根据记忆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将记忆分为两种类型: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其中有意记忆是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完成记忆任务;无意记忆是个体把有趣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方法。

    从心理学家的这种分类方法来看,儿童学习妈妈教的古诗是有意记忆,而学习动画片里的儿歌属于无意记忆。从儿童记忆的现象上来看,似乎儿童的无意记忆效果比有意记忆效果要好。

    但是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从心理学家们做的实验中找到真相。

    4.2心理实验:图片里中的秘密

    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为了验证人们对于儿童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猜想,在1954年做了一个相关的实验。

    实验以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为被试,被试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被安排在桌子上进行一个游戏。用于实验的这个桌子经过一些处理,上面画了一些假设的图案,如厨房、花园、睡眠室等。然后给他们15张图片,图片上面画着儿童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游戏的规则是把图片放在实验桌相应的位置上。

    另一组的被试,在同样实验条件下,被要求进行有意识记,记住15张图片上面的内容。

    实验结果是在小学以前的儿童其无意记忆的效果一直优于有意记忆的效果。到小学阶段,儿童的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效果的差距逐渐减少,并且,有意记忆的效果逐渐超过无意记忆。

    这个实验证明,儿童时期的无意记忆的效果都是优于有意记忆的。但是这个实验结果在后来受到了挑战。

    1980年,我国天津幼师心理组再次进行了陈千科的实验,但是得到的实验结果却与陈千科不一样。他们的实验结果是:两种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的效果。

    两个不一样的结果引发了心理学家们的争论与深入研究,经过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之后,学者们对此进行了解释:这可能与儿童活动动机、参与识记活动的感觉道的数量有关。也就是说儿童的活动动机越强,参与识记活动的感觉通道数量越多,他们的记忆效果就会越好。

    4.3 实验结论: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处于发展当中

    从两个不一致的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一:儿童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都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并且在一定年龄之后,有意记忆能力由于无意记忆。

    结论二:儿童的记忆效果与儿童的活动动机,感觉通道的数量有关。儿童的活动动机越强,参与识记活动的感觉通道数量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虽然得出了两个结论,但依然还是会有人因为两个实验不同的结果而疑惑:

    在儿童早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究竟哪一种记忆水平会更好?

    其实从第二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想,因为儿童在玩乐中活动动机较强,感觉通道开启的更多,所以他们在玩乐中的无意记忆会优于目的性单一、明确的有意记忆。

    4.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孩子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虽然两个实验的结果不一样,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实验中得到一些启示:

    (1)让儿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利用有趣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学习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效果。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很难做到这一点,大部分都只会照着书本让孩子学习,而不会把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联系在一起,通过游戏等儿童感兴趣的方式教学。

    但从儿童的记忆特点来说,他们的记忆效果跟他们的活动动机相关,如果事情是他们所不感兴趣的,那么他们的活动动机就必然不强,因此也难以达到好的记忆效果。且通过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来学习和记忆,会让孩子相对打开更多的感觉通道,记忆效果会更好。同时还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作用。

    因此在让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多以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并且在学习中尽量的开启孩子的感觉通道,这样才能收取更好的学习效果。

    (2)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能力。

    儿童的有意记忆能力处于逐渐发展的阶段,父母可以适当的让孩子学会进行有目的的记忆活动,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

    当孩子长大后,会面对更多的记忆任务,这之中会有很多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家长要适当的培养孩子的有意记忆能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5. 孩子难以胜任抽象记忆任务

    心理观察: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实验

    5.1 儿童的记忆遵循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吗

    细心的家长很容易发现,孩子能够轻松的就记住如何计算家里的冰箱里还剩下几个苹果,却很难记住该如何去算一道由数字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数学计算题。

    因此很多儿童教科书上都会以具体形象的、小朋友熟悉的事物的图案作为引导,让孩子尽快的掌握知识。比如说你可以很容易就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上发现一道由数字和加号组成的加法运算的下面有一道由相对应数量的苹果和加号组成的运算。

    从这个现象来看,孩子对具体形象的东西的记忆学习效果比抽象的符号的记忆学习效果要好。心理学家为了区分这两种记忆,把以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称为形象记忆,把以语词符号的形式,即思想、概念、规律 、公式为内容的记忆称为抽象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

    为了验证儿童的记忆是否如所看到的那样:具体形象记忆优于抽象记忆,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5.2 心理实验:卡尔恩卡的发现

    1955年,卡尔恩卡对儿童的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进行了研究。实验选取3~7岁儿童作为实验被试,让他们对三种不同的记忆材料进行识记。第一种记忆材料是儿童熟悉的具体物体,第二种是标志儿童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第三种是标志儿童不熟悉的物体名称的词。实验者在儿童进行识记任务一定时间后对他们的识记效果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形象记忆的效果都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且儿童两种记忆的效果都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再对两种记忆的发展速度进行对比,结果儿童期语词记忆效果的发展速率高于形象记忆。

    5.3 实验结论:儿童的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

    从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一:儿童期的记忆是以形象记忆为主的,儿童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记忆比通过对事物语词概念的记忆效果要好。

    结论二:在儿童期,具体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两种记忆能力都是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且抽象词语记忆的发展速率高于形象记忆。

    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现象可能跟儿童较差的对词语的逻辑识记的能力有关。

    5.4 教育策略:怎样看待儿童的具体形象世界?

    实验虽然很简短,但是却可以给我们解决疑惑,在育儿上给我们一些启示:

    (1)利用事物的具体形象性加强孩子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记忆。

    儿童对词语的逻辑理解能力较差,在他们整个儿童期,他们的记忆都已具体形象记忆为主,所以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辅以具体的事物或者事物的具体形象,可以帮助儿童学习,加强儿童对事物的记忆。

    有些家长和老师并不理解和利用儿童的这种记忆规律,他们一味的让孩子识字,学习,但是却不知道单独让孩子对这些抽象的字符进行理解并运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们发现在孩子年幼的时候,自己花很多精力去教孩子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但是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直到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们发现孩子忽然就开窍了,能够学好了。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抽象记忆和抽象思维水平发展起来的结果。

    所以在孩子依然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的阶段,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该尽量的具体形象,利用图片或者具体的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2)培养孩子的抽象记忆能力。

    虽然在儿童期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但是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抽象记忆也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其发展速度比具体形象记忆快。而且在孩子成长起来,脱离童年阶段,进入中学的时候,会面对更多的抽象知识的学习。所以培养孩子的抽象记忆能力可以为孩子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因为孩子抽象记忆能力的发展与孩子对词语逻辑的理解能力相关,所可以在儿童语言能力逐渐加强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让孩子参加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游戏,来加强孩子的抽象记忆能力。

    6. 帮孩子掌握记忆的诀窍

    心理观察:记忆策略发展实验

    6.1孩子的记忆策略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记东西的时候总会使用一定的诀窍,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记忆策略。无论是死记硬背,还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里面都包含了一定的记忆策略,前者是复述,后者对事物的理解。

    但是对于还是很小的孩子,他们会使用记忆策略吗?如果会的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会使用的,还是说他们天生就会使用记忆策略?

    也许很少有家长会关心这一个学术问题的结果,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让孩子记得更好,学得更好。不过家长们关心的问题也脱离不了记忆策略的研究,因为只有利用一定的记忆策略才能记得更好,从而学的更好。

    心理学家对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是没有记忆策略的,还有人认为较儿童早起就已经能够运用记忆策略。那儿童的记忆策略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记忆策略的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一种发展规律呢?我们来看看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实验研究。

    6.2 心理实验:记住隐藏的小狗

    1975年,威尔曼等人进行了一个关于儿童记忆策略的实验。实验被试是一些2岁和3岁儿童。实验的过程是首先在儿童面前放着若干个倒置的杯子,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一个玩具小狗藏在其中的一个杯子下面。接着实验者要求儿童在实验者暂时离开实验室时,帮忙记住是哪一个杯子下面盖着玩具小狗。然后实验者离开,在隐蔽处观察儿童的行为反应。

    结果发现,2岁儿童不接受任务,没有进行策略性活动,不愿等待实验者回来。3岁儿童则已经会运用各种记忆策略来帮助自己完成记忆任务,会通过命名和指向来帮助自己分清这些容易混淆的事物。即他们一直高兴地注视着藏小狗的杯子,看着那个盖着小狗的杯子时,对着它点头,并说:“有”,看着其他杯子时,则摇头说“没有”,或者把手放在那个藏了小狗玩具的杯子上来让自己记清楚藏小狗玩具的杯子。

    6.3 实验结论:儿童3岁的时候就会使用记忆策略了

    实验结果非常明显,心理学家从实验结果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结论一:在寻找隐藏物体上,2岁的儿童还不会使用记忆策略,但是当儿童到3随时就会使用策略帮助自己记住隐藏的物体。

    其实在这个实验之前,已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了关于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但是他们的实验选取的被试年龄都较大,都在5岁以上。所以在前人的实验结果中,我们难以获得5岁以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信息。

    所以威尔曼等人的实验非常的有意义,它填补了儿童记忆策略发展研究中的空白,让人们知道儿童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会使用一定的记忆策略了。也为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6.4 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掌握记忆策略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儿童3岁时,就能够使用一些关于记忆的策略。这说明儿童3岁左右,记忆策略的就开始发展,因此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从生活中帮助孩子利用一些记忆策略进行记忆了。这样有利于促进孩子对记忆策略的掌握。

    但生活中,其实很少有家长会帮助自己的孩子去掌握记忆策略,大多数家长都只会让孩子背诵唐诗,识记国家国旗,认字等。以为孩子记得多了,记忆能力就好了。其实不是,孩子的记忆能力不是单单从记忆的东西的多少来判断的,一个人起早贪黑的背诵东西就可以比那个天天睡觉的记得多,但是并不能说明睡觉的那个孩子记忆力水平就不好。

    而且从效率方面来说,起早贪黑的背诵东西是不可取的,相信很多家长也不舍得孩子吃这种苦,所以家长们其实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掌握记忆策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这样孩子的记忆效率就会变高,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记住较多的东西。

    记忆策略有很多种,如复述、组织、联想、谐音等,都是很好的记忆策略,掌握好的记忆策略,形成好的记忆习惯,能够让孩子的记忆事半功倍。而这种记忆策略的培养可以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

    7. 你的孩子会利用复述和分类进行记忆吗

    心理观察:复述实验与分类实验

    7.1 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前面我们讲了,儿童的从3岁开始就能够使用记忆策略帮助记忆了。但前面的那个实验也只能说明记忆策略使用的最早年龄,并不能给我们足够的信息,说明记忆策略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过程。

    记忆的策略基本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复述,即通过对记忆信息的重复来增强记忆水平的方法。比如小学生在早读时间的时候通过不断的重复朗读课文使自己达到背诵的行为就是复述。

    另一种是组织,即通过将记忆信息组织成一定利于记忆的形式使记忆水平得到提高的方法。比如孩子通过把语文书后面的词语表进行分类组织后进行记忆。

    那孩子的这两种记忆策略的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发展规律呢,家长从什么时候开始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这两种策略呢?我们一起从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去寻找答案。

    7.2 心理实验:儿童复述与分类能力的发展

    实验一

    1966,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选择了一些5岁以上的儿童和别人一起做了一项关于记忆策略的实验。

    实验时中,主试首先给被试呈现7张物体的图片,然后从中依次指出3张图片要求被试记住。然后告诉儿童,15秒后,会要他们从7张图片中指出要求被识记的那3张图片。

    在被试识记完图片后,主试给被试戴上盔形帽,让帽子的帽舌遮住儿童的眼睛。这样儿童就看不见图片,但是实验者却能观察到儿童的唇动。弗拉维尔以儿童的唇动次数作为儿童复述的指标。

    通过对儿童带上盔形帽的时间里观察儿童的唇动次数发现,被试中10%的5岁儿童,60%的7岁儿童与85%的10岁儿童进行了复述行为。

    实验者把每一年龄组中进行复述策略的儿童的记忆效果与未进行复述的儿童的记忆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记忆效果优于后者。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儿童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使用复述这种记忆策略来加强记忆水平,且儿童对复述这种记忆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

    实验二

    除了1966年这个关于复述的实验,弗拉维尔还在1969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关于组织的记忆策略的研究,在该研究中,主要研究内容是测试儿童对于分类这种记忆策略的掌握。分类是组织策略的一种。

    这次选择的被试为5~11岁儿童,实验材料为一组图片,图片上面画着生活中各种东西。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可以将图片分为四类: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和衣服。

    实验者先把桌子上的图片摆成圆形,使两两相邻的图片属于不同类别,再呈现给儿童。实验者让儿童先学习这些图片,并且告诉他们,过一会儿会要求他们把图片的名字说给主试听。然后,主试找个借口离开,离开之前告诉告诉儿童,他们可以进行任何有助于记住这些图片的活动。观察并记录儿童的行为反应。

    这个实验中,实验者们以儿童将同类的两个图片挨着摆在一起的次数与同类的两个图片挨着摆在一起的可能的次数的比值作为儿童对分类记忆策略的掌握水平的评分指标。

    通过统计观察记录的数据发现,10、11岁的儿童基本上能自发应用归类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而其低于这个年龄的儿童则不能。但当年幼的儿童经过短暂的归类训练,他们也能达到10、11岁儿童自发归类水平。经过短暂归类训练,低年龄组儿童也能达到10~11岁儿童的归类水平。

    7.3 实验结论:儿童的记忆策略使用水平逐渐增强

    从实验一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结论一:儿童在5岁的时候就能够使用复述这种记忆策略,且儿童对复述这种记忆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

    从实验二中我们可以得出儿童分类策略发展的结论。

    结论二:儿童10-11岁的时候才能自发的使用分类策略进行记忆,但是通过相关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对分类记忆策略的掌握。

    总之就是儿童对复述与组织这两种记忆策略的掌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对记忆策略的掌握与使用。

    7.4 教育策略:跟随记忆策略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记忆策略使用能力

    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成人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可以促进儿童对记忆策略的掌握与使用。所以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儿童学习的时候,适当的培养儿童对记忆策略掌握与使用,这样不但可以让儿童提前掌握相关的记忆策略,还可以加强儿童的记忆效果,提高儿童的记忆水平,促进儿童学习。

    8.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进行记忆

    心理观察:注意与记忆的匹配试验

    8.1 选择性注意的伴随发展

    张女士的苦恼: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好,我很苦恼。我觉得我的孩子也不笨,很聪明,但是为什么就是学不好呢?他的班主任也说了,说我家孩子挺聪明的,非常的机灵,但就是做事的时候不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总是学不好。这该怎么办?

    当人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就很难做好一件事情,尤其是在学习上。在学习时,如果记忆力不集中,很分散,那必然无法很好的理解和记住所学的知识,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好。相信张女士的孩子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不过这种状况究竟该怎么解决呢,孩子大一点之后会不会好一点呢?我们需要一步步的从儿童身上寻找答案。

    其实在记忆活动中选择性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任务上,也是一种记忆策略。在心理学领域,随着对儿童复述与组织等记忆策略的研究,有关儿童利用选择性注意策略进行记忆活动的研究也逐步展开。

    现在我们就来追随研究者的脚步,寻找我们想要的真相。

    8.2 心理实验:盒子里的玩具

    从1988开始,米勒与其同事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选择性注意与记忆活动的实验。实验被试是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3-8岁),实验时,实验者给被试呈现两排盒子,其中每排有6个盒子。盒子上面都有一个小门,门上画着笼子或者房子。门上画着笼子的盒子里装着不同的动物玩具(斑马、狮子、长颈鹿等),门上画着房子的盒子里则装着不同的家居用品玩具(桌子、椅子、灯具等)。每一排盒子里分散的装着三只动物玩具和三个家居用品玩具,而每一列的盒子中则都装着一个动物玩具和一个家居用品玩具。

    实验开始的时候,实验者先给被试呈现盒子里的玩具,然后实验者要求其中一部分被试记住每个动物所在的位置,要求另一些被试记住家居用品所在的位置。其中,在进行记忆活动时,儿童可以打开任意盒子帮助自己进行记忆。

    一定时间后,儿童识记完毕,实验者询问儿童画着相关标记(笼子或者房子)的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玩具。

    实验者的设想是,假如儿童具有明智的记忆策略,那么他要是需要记住动物玩具所在的位置,那么他会打开门上画有笼子图片的盒子,查看盒子里装的是哪一种动物;相反,他要是需要记住家居用品玩具所在的位置,那么他会打开门上画有房子子图片的盒子,查看盒子里装的是哪一种家具用品。

    结果通过观察与实验结果发现,被试中最年幼的儿童会打开所有的盒子查看,不加区别的进行记忆,他们被实验者认为是最不明智的儿童。年纪稍长一点的儿童则稍微明智点,他们更多地打开相关类别的盒子进行查看与记忆,但是他们还是会频繁的打开不相关的盒子查看。还有一些孩子几乎只是查看相关类别的盒子,他们似乎更加明智一些,但是从后来的检测中发现,与那些查看不相关的盒子的儿童相比较,他们的回忆效果并没有多大差别,没有表现的更好。

    剩下的是,最为明智的儿童,他们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相关盒子的查看与记忆中,没有再去查看不相关的盒子。而从检测中,实验者们也发现,他们的回忆效果比那些不能良好的应用选择性注意策略进行记忆的儿童的记忆效果要好。

    8.3 实验结论:儿童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心理学家得出了有关儿童选择性注意发展的结论。

    结论一:注意的选择性动确实会影响记忆效果。

    结论二:儿童使用选择性注意的记忆策略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且这种能力在学龄前发展的很快。

    8.4 教育策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

    从实验结论中,我们知道在学龄前,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所以如果家长适当的对孩子加以引导,教会孩子在进行记忆活动的时候进行选择性记忆,让孩子能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会有利于在进入学习阶段的时候,更好的利用这一记忆策略进行学习。

    但是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前都很少关心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画的好不好,认识了几个字,只有在孩子上学之后,注意力集中问题出现了,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了,家长才会心急。

    所以在孩子的学龄前阶段,家长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适当的锻炼孩子的注意集中能力。比如说平时在玩游戏和生活中中,可以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件事情,然后进行奖励(夸奖、亲吻、拥抱等),如果完成的不好,或者没有完成,就让他重新进行。家长可以按照集中的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这样既可以加强孩子的注意力控制能力,也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家里也应该为孩子集中注意力完成事情提供一定的环境,不要在孩子集中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受打扰。而对于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对孩子进行类似:“你能这么专注的做好一件事情呀,真棒!”的夸奖,逐步改变孩子的现状。

    9. 其实他们记不了那么多

    心理观察:元记忆实验

    9.1被骗了,她根本记不了那么多

    女儿第一天上小学,孩子很兴奋,我也很兴奋。一周之后,我很高兴的听着女儿跟我兴奋的聊着学校里的事情。我问她老师上课有没有意思,学那么多知识累不累?问她能够记住老师讲的多少东西。女儿很骄傲的回答:“我全都能记住!”

    我很高兴的拿着女儿的课本打算考考女儿,挑了一首明显已经讲过的古诗,让女儿背诵。哪知,她也就能支支吾吾的背下两句,还是前面一句半,后面半句。气死我也,这小妮子居然学会骗我了,她根本就没有记住那么多!

    这种现象其实很普遍,很多年幼的儿童都会这样,他们似乎都喜欢“吹牛皮”,把自己的记忆能力说的更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孩子故意在撒谎吗?还是孩子太骄傲自大了,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

    9.2 心理实验:你们能够记住多少?

    1976年,约翰·弗拉维尔在《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指出“元认知是对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而上文中孩子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的认识就是元记忆。

    在心理学上,关于元记忆的研究很有魅力,因为儿童关于记忆活动的认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怎样去记忆。于是有很多的学者又展开了关于元记忆的研究。我们从他们的研究中来寻找想要的真相。

    1970年,在弗拉维尔与另外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公布了一项关于儿童元记忆发展的实验。

    实验的被试是不同年龄的儿童,实验要求儿童们对自己瞬时记忆的广度进行预言。实验中,实验者给被试们呈现一套印有10张图片,然后问他们能够记住图片中的几幅,是否能够全部记住。

    结果大多数4岁儿童认为他们能够记住全部图片。而8岁儿童中,则只有较少的一部分认为自己能够记住全部图片。从这一个结果来看,年幼的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估计的比年长的儿童高。

    实验继续进行,实验者在不限定时间的条件下,让儿童们识记这套卡片,要求他们完全识记后向实验者报告。结果4岁儿童很快就向实验者宣布他已识记好全部图片,但当实验者对儿童的识记效果进行检验的时候,却发现他们只记住很少几张图片。

    相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稍年长的儿童:8岁儿童,他们花较多的时间去识记所有的图片,在较长一段时间后才向实验者报告自己已经识记完所有图片。而通过检验出的识记效果,则显示8岁儿童对自己记忆能力的评价比4岁的幼儿要客观很多。

    9.3 实验结论:儿童元记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发展

    从弗拉维尔的研究结果中,实验者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

    结论一:儿童期元记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逐渐发展的,年幼的儿童对记忆的认知不如年长的儿童客观。

    在弗拉维尔关于元记忆的研究之后,出现了很多关于元记忆研究的实验。

    1986年施耐德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以及小学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了更为广泛的关于记忆任务、记忆策略与学习者特征对记忆的影响的认知。

    9.4 教育策略:正确看待孩子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评估

    从实验中,家长们可以看出儿童的元记忆能力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早期,他们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估计过高,不能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但很多家长都不能够意识到儿童的这个发展规律。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爱撒谎,把孩子责骂一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骄傲,于是在多方面上打击孩子的自信,想要把“长歪”了的孩子“扶正”;还有的家长则相信了孩子的一面之词,给孩子布置很多的学习任务,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这三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年幼的孩子根本不能客观的评估自己的记忆能力,他们总会认为自己能够记住很多。所以他们不是存心想要骗你,也不是骄傲自大。因此作为父母不要因为这个问题责骂或者打击自己的孩子,这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打击孩子的自信。

    同样,给孩子加很多的学习任务也不可取,从他们真正的记忆能力来看,这只会加强他们的负担,还有可能打击他们的自信。

    对于这种现象,家长应该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评估自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要帮助孩子记忆、学习,并从成功的结果中帮孩子获得自信,而不是对孩子进行责骂或者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