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新英才教育主张最新章节!
日本的国民课程
和中国一样,日本具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称之为“学习指导要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殊学校都拥有各自的“学习指导要领”。www.Pinwenba.com“学习”指导要领历经多次修订,最新一次修订于2007年开始,2010年完成,现已进入实施阶段。
总的来说,日本中小学的国民课程由三部分组成:
●学科领域
日本称学科领域为“教科”,开设的课程包括:国语、社会(高中设地理历史、公民)、数学、理科(即科学)、音乐、美术(小学设图画工作)、家庭、外国语、保健体育、情报(即信息技术)、综合学习时间等。
●道德教育领域
道德教育是日本小学与初中的必修课。文部科学省开发了《心之备忘录》系列教材,并为学校提供了阅读书目。
●课外活动领域
课外活动领域即“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指需要老师进行一定指导的课外活动,包括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学生会活动(小学称为儿童会)、小学的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等。到了初中与高中,社团活动便完全由学生主宰,因此学习指导要领中并不作具体要求。
资料来源:日本文部科学省网站
(二)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设想
在课程与教学模块中,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长与全面发展都具有独特的影响。这种影响在课程设计之初便已经基本确定了,如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技能、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些便可称之为课程目标。而课程目标的完成,需要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不断完成更精细的教学目标(活动目标),不断进行积累。
我们知道,“爱与创造”的育人目标体系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学校开展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它而存在,课程与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将53个育人目标逐渐转化为更加细致、更加容易操作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育
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人目标体系。
换言之,在课程与教学模块中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事实上是将教育目标层面的育人目标体系,化作课程目标,最后具化为课堂教学(活动)目标的过程。
1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
目前的“爱与创造”育人目标体系为学校提供了教育的蓝图,描绘了经历学校教育后高中毕业生的一种最终状态。它是学校的长期教育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如果想要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体系,必须分析每一门课程的特点,明确不同课程对53个育人目标的支持关系,将它们转化为课程目标。通过对这些课程目标进行总结,可以分析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支持育人目标体系的实现及其实现的水平。
事实上,一门课程不可能支持全部育人目标。这次转化使系统的、全面的育人目标体系能够化整为零,分散到不同的课程中去。而且,只有所有课程的力量汇聚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体系。
2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
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之后,仍然需要进一步转化为教学目标,才能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中去。如果说育人目标体系转化为课程目标的过程,是育人目标体系从普遍到特殊的学科化过程;那么,从课程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的过程,便是育人目标体系真正实现操作化的过程。
通过两次目标的转化,作为教育目标的育人目标体系才能在课程与教学模块中得以真正落实。育人目标最终将呈现出三种水平: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活动)目标。只有每天实现教学(活动)目标,日积月累,课程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实现各种课程目标,最终才能实现总体的育人目标体系。
目标水平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活动目标
目的或功能提供长远目标设计课程/社团目标准备教案/活动计划
涉及范围全面中等聚焦
培养所需时间15年教育1—3年几小时或几天
适用于制定学校学生培养目标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社团活动计划日常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学生活动
(三)课程对育人目标的支持
按照设想,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第一步便是将育人目标转化为课程目标。那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课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支持关系。其次,我们需要探索如何建立课程与育人目标的关系。
1课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不论是“学科学习领域”、“学生活动领域”或是“主题特色领域”,它们之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支持着育人目标的实现。概括来说,课程与育人目标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1)课程对育人目标的支持是“多对多”的关系
课程对育人目标的支持都是“多对多”的方式。即每个课程支持多个育人目标,每个育人目标都由多个课程支持。
一门课程不可能支持全部的目标,也不可能只支持一个目标。每一门学科课程和主题特色课程,每一类学生活动,都因本课程/本活动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不同程度地支持了部分育人目标。当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集合起来,每一个目标都能够得到不同课程/活动的支持。最终,我们可以发现哪些目标实现度较高,哪些目标需要开设新的课程或开展新的活动进行支持。
以历史课程为例,它讲述的是古今中外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必然支持“本土情怀”、“国际视野”这两个三级目标。除此之外,它要求学生分析历史事实产生的原因,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所以同样支持“逻辑性”。对数学课程而言,定理的推导、数字的组合排列、条理分明的解题步骤等,都在培养孩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必然支持“逻辑性”这个三级目标。但是,它同样要求学生认识、理解数字和几何图形的美,这便支持了“审美欣赏”。当然,不论是历史课程、数学课程或是其他课程,支持的目标并不仅仅是这两三个而已。
呈现的是这些课程必然支持的某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核心目标,并非全部核心目标。在核心目标的选择上,老师们可能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需要基本达成一致的意见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实践育人目标。而且,老师在具体教学时,除了实现这些核心目标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教学内容选择其他育人目标。
(2)每门课程支持的核心目标各有不同
不论是学科学习领域、学生活动领域或是主题特色领域,每种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千差万别。因此,它们所支持的核心目标必然会有差异。如学科学习领域中的语文课程与英语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必然持“表达”这一目标;而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自然世界,必然支持“自然知识”这一目标等等。
(3)不同学段的同类课程所支持的目标会产生变化
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段所支持的目标也可能有变化。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理与心理不断发展,他们所能达到的目标程度自然会产生变化。如批判性,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段,孩子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还未发展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难以达到批判性这一目标。但是,进入初中和高中,批判性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即使是同样的目标,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能达到的水平也不相同。幼儿园的“审美欣赏”与高中的“审美欣赏”有着本质性的差异,这便需要对育人目标进行分年龄段、分学科的表述。
2目标选择:建立育人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三大特点,建立育人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的核心便是目标选择。即在充分考虑每一门课程的特点与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每一门课程所支持的育人目标进行选择。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选择是对育人目标体系中的三级目标进行选择。
由于同一门课程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幼儿园为综合课程)所支持的目标可能并不完全一致,因此,目标的选择需要分学科、分学段进行,如小学低年级语文、小学高年级数学等。
在目标选择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课程对不同育人目标的支持程度有所不同。根据目标的重要程度,我们可以将目标进行基本的分类:(1)本门课程必然支持、必须支持、重点支持的育人目标即“核心目标”。这些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特别设计才能实现。如语文课程的“表达”、数学课程的“逻辑性”、历史课程的“本土情怀”等。(2)只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要求、教师的言行或者环境氛围的塑造进行支持,不需要教师特意设计教学活动来实现的育人目标,可以称作“常规目标”。
一般教师在教学时,只需要考虑核心目标,但是,教师应该对日常需要注意的常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举例来说,时间管理便是一个常见的常规目标,教师往往只是通过不迟到、不早退、按时提交作业等行为要求培养学生基本的、朴素的时间观念。除了时间管理之外,独立自主、勇气、乐观等,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规目标。
当然,如果学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想要培养学生自主安排学习与生活的能力,那么时间管理便会成为核心目标。所以,辨别哪些育人目标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哪些目标是本课程的常规目标,也是目标选择中最重要的问题。
在对目标进行选择之后,我们可以对目标进行更具体的、更课程化的描述。一方面这种描述有助于提高目标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中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整体把握本课程需要实现的目标的效果。而考虑目标实现方式,则能够真正将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组织形式、学生评估方式,和育人目标结合起来,使目标不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而且进入到“做”的层面。这些后续工作同时也有助于对目标选择的结果进行反思与修正。
事实上,三种类型的课程领域在与育人目标建立关系、对目标进行选择时,虽然考虑的因素一致,但其目标选择的具体方法与结果仍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三大课程领域的差异所决定的。
3三大课程领域中的育人目标选择
(1)学科学习领域的育人目标选择
学科学习领域的主要特点是有需要教授的固定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学科学习领域需要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然而,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与素质。这些能力与素质对应的三级育人目标相对多一些,而且较为固定。
新英才学校的学科学习领域是国家课程,所以国家课程标准可以作为兼顾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的重要参考内容。教师对学科课程以及相应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的理解也十分重要。
(2)学生活动领域的育人目标选择
学生活动领域的主要特点是既没有固定的活动内容,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这意味着学生活动领域最重要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在每一个活动中获得能力与素质上的提升,即直接支持育人目标的实现;同时由于自由度非常高,为了更好地实现某个育人目标,也可以专门设计特定的学生活动加以支持。
学生活动总是围绕着某个主题展开的,这在主题性学生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相对于学科学习领域,学生活动领域对育人目标的支持是集中的、聚焦的。如领导力社团的主旨是提升学生的领导力,必然支持着二级目标“团队精神”下的合作、竞争、领导力三个三级目标,除此之外,也不同程度地支持着二级目标“问题解决”、“社会责任”、“管理自我”下的三级目标。运动会、文艺晚会等学生活动,也可以通过设置主题的方式支持某个育人目标的实现。如举行“国际文化”主题运动会,可以通过准备与展示入场仪式的服装、道具,使学生深入了解各国的文化特色,从而实现“国际视野”这一三级目标。
在理想的状态下,学生活动领域的所有活动都应由学生策划、学生实施、学生评价。而如果实现了这种状态,育人目标中的二级目标“管理自我”与“团队精神”便自然而然能够实现。其他育人目标也在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方式中得以实现。不过,事实上,现在不少学生活动仍然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策划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实施活动,并最终由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主旨以及学生的特点对育人目标进行筛选。如果是学生为主导的活动,同样需要在明确活动主题的情况下,对活动需要达成的核心育人目标取得一致意见。
(3)主题特色领域的育人目标选择
主题特色领域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的自由度介于学科学习领域与学生活动领域之间。此领域的课程虽然主题是固定的,但是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固定,教师或者课程主导者可以更加自由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弹性较大。所以,教师不但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筛选育人目标,同时也能够随时调整课程的内容,针对特定的育人目标进行设计。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个别育人目标,主题特色领域同样可以专门设计一门课程加以支持。
不论是学科学习领域、学生活动领域,或是主题特色领域,都支持着多个育人目标的实现。当所有的课程的支持作用汇聚在一起,所产生的力量便能够促使每一位学生在53个三级育人目标上都得到发展。
下面将从数学学习领域中选取小学高段数学课程,举例说明学科学习领域如何选择育人目标。
案例:小学高段数学课程支持的育人目标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数学素养成为了每个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数学学习领域在新英才学科学习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英才的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在探索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中体会求知的乐趣,主动进行学习,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来提升逻辑推理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按照学生年龄段划分,数学学习领域可以分为小学低年级数学、小学高年级数学、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小学高段数学,指的就是小学4—6年级数学学科课程。新英才小学部高年级数学教研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对小学高段数学课程支持的育人目标进行了分析。
教师们探索小学高段数学支持的育人目标的过程,就是不断回答下面的问题、追寻问题的答案的过程。(1)数学学习领域支持哪些育人目标?(2)4—6年级数学课程支持哪些育人目标?(3)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会影响育人目标的选择吗?(4)新英才的教育理念对育人目标的选择具有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