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美育散论最新章节!
广场文化,指城市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在广场之中所展示出来的文化。它包含了富有文化气息、体现美学趣味的广场建筑、雕塑以及配套设施;在广场上进行的专业或民间的各种艺术性表演或展示;广场中群众性的各种娱乐、体育等休闲活动等。其主要载体是各种含有文化与审美意味的艺术性活动。高校校园广场则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反映,它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教育思想和设计观点的反映,是高校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地和展示地。高校物质文明即校园广场所呈现的文化现象以及广场中展示出来的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形态的主要表现之一,是高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如何开发和利用好高校校园广场文化,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继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是当前我们德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的特点
(一)目标的明确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高校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这种特殊使命,决定了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就是以师生群众文化为基础,以学科专业文化为指导,以师生为主体,以满足师生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为把学生培育成“四有”新人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是高校校园广场文化建设的根本点和归宿。
(二)鲜明的时代性
高校作为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先进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价值体系的发祥地,在信息时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首先在这里得以传播。21世纪,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丽有着环境熏陶审美功能的校园广场文化,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是展示特定时代高校师生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这表现为,校园广场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同时通过~些知识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时代文化信息,而文化娱乐活动对提高大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对科学文化的感受力、领悟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对象的独特性
高校校园广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城市广场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一方面它要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主流文化相适应;另一方面,作为有着特定区域、特定环境的校园广场文化,它的主体对象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校园广场文化建设的主体,这种主体对象的独特性,决定了大学校园广场文化的高层次性及先进性。
(四)师生的创造性
从广大师生中来,到广大师生中去的校园广场文化,在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汲取营养,在不断改造校园环境的过程中得以升华和发展,因此,校园广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运动和发展的。校园广场文化通过师生创造性的实践,形成各具特色、感化师生、服务师生,并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辐射源。
二、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功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一个微妙的领域。
校园广场文化就是这样一个微妙的领域。它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美育功能,这种美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育功能,它也不是以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学生接受教育,而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学生,这是校园广场文化的重要特点。校园广场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它的主要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并内化成信念、觉悟、习惯,从而带有特定高校的烙印。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因为如此,校园广场文化的教育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功能十分广泛,但作用是有层次的,美育功能最直接地作用于受教育者,所以美育功能的基础层面在个体,体现为促进个体感性生命的成长,即在满足其情感生活要求的同时,开发和发展其审美的需要、能力和意识;美育功能的第二层面在社会方面,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审美化;美育功能的第三个层面在更广泛的文化方面,体现为具有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人们创造审美文化并使之渗透到文化的其他方面。
(一)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美育功能与个体成长高校校园广场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具有陶冶性情或净化心灵的美育功能。通过校园广场文化的审美活动,师生的情感在释放的同时被导向情感的升华。但是,情感的升华并不完全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而是具体的美育过程中,在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下实现的。引进适合个性发展水平的优秀艺术品和自然景观,开展系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提高师生欣赏与鉴别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需要及审美意识水平,促进其感性的自我提升,而这种提升是在超越生理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的。同时,校园广场文化所发挥的美育功能则是通过感性自我的培养,能使这些力量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它一方面促进师生个体审美方面的发展,促进个体人格全面发展的实现;另一方面通过中介性的感性自我的发展,使师生个体的肉体与精神之间、诸心理功能之间处于协调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广场文化美育功能的独特性,其在开发和发展个体某一方面潜能的同时也具有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功能。
(二)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美育的社会功能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功能不仅促进师生个体审美情感自我发展,而且也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它的这两种功能是内在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在与社会和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个体人格中个性的方面与社会性的方面也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的,个体的审美发展也不例外。因此,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功能必须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功能。同时,在美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社会感情和社会意识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它是一种个性与社会协调的情感要求和价值观。情感释放与构造相统一的审美表现带来了自发性与自主性协调的深刻自由体验,它对形成个性与社会相协调的自由感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自由的审美活动中,个体不仅获得一种崭新的生存境界,而且由此产生一种积极的社会理想,一种追求每个人都自由发展并与他人保持协调的自由意识。具有这种社会理想的人,将会对社会的变革带来积极的动力和影响。
这正是美育最根本的社会功能之所在。
(三)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美育的文化功能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功能是高校师生心理文化建设的一条捷径,它的文化功能主要在于促进审美化的发展与全面渗透。审美文化是心理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包括人与世界之间审美关系中形成的一切审美因素,主要体现为主体方面的审美需要、情感、意识和理论,客体方面的艺术作品文化艺术活动和整个对象世界中的审美要素,作为心理文化,审美文化具有情感性,它是主体的感性生命及其表现形态,是非压抑性的文化,是个体的感性生命与理性相协调的关系中得到自由伸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产物。因此,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功能对促进心理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协调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有积极作用。
三、高校校园广场文化美育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校园广场文化建设的灵魂。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主流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校园广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高校广场建设要沿着主流文化这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校园广场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对校园的粗俗文化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校园广场活动的档次,积极组织开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各种活动,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立和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校园广场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是搞好校园广场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校党委宣传部、校学工部(处)、校团委、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共同组成校园文化广场活动管理机构,齐抓共管,加强对校园广场文化的组织领导。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形成以学生工作(包括共青团)系统为主,宣传、教务、基建、保卫等部门共同参与、积极配合的有效工作体制,坚持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对各系(院)学生会和研究会、各学生社团进行具体的指导和管理,指定并完善关于校园广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系统规划、合理设置、搞好建设,是抓好校园广场文化的重要环节。
在校园广场规划方面,要着重规划广场及四周建筑,控制足够的校园广场用地,对文化广场,绿化广场,音乐广场、纪念性广场,景观广场等功能不同、大小不等的各类广场统一规划和建设,凸显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办学风格等学校精神和人文内涵。
(四)以育人为宗旨,开展各种校园广场文化活动,是抓好校园广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导向,充分发挥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作用,重视建设学生第二课堂文化教育阵地,按照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开展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构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阵地;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体,充分发挥校园广场文化的美育作用,不断开辟校园内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基地,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实践能力为中心,开展校内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校园广场文化的层次和内涵。
总之,校园广场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新资源、新时尚,其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有助于塑造学校文化品格,开掘学校的文化个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开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审美文化生态,强化对师生审美意识与文化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毛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程嘉纯,对广场文化的美学探讨.学术交流.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