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国维的美育思想探析

陶莉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武林中文网 www.50zw.so,最快更新美育散论最新章节!

    在中国美育理论发展史上,我们都将蔡元培先生视为中国美育理论的第一人,称为“美育之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实际上中国美育理论的第一人应为王国维先生。无论从时间概念上,还是从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王国维美育思想均可引领和垂范后人,并对今天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启示。王国维是在吸收康德和席勒、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后,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美育对人本主义教育,美育对社会改造的重要性,第一个肯定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审美直觉主义的教育家,第一个从哲学的角度将审美能力的培养视为人类最高境界的直觉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美育与人本主义教育

    所谓美育,就是关于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教育问题。人为什么要培养审美能力呢?王国维从教育哲学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出发,来看待审美能力培养的问题。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含义,就是塑造和培养全面的完整的人,亦即王国维所言的“完全之人”。“完全之人”应包括两个方面:健全的身体能力和完善的心灵能力。完善心灵能力,是指知、情、意三种心灵能力的完美融合。这两大方面,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四大要素。整个近现代的教育理论,也都不过是上述理念的细末延伸,至今为盛。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谈美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与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智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同时他还说:“只注重智力与意志力的发展的教育,是一种非完全之教育”。由此可见,审美能力在完全之人的塑造中的重要性,缺少审美能力的人,本质上是一个残缺的人。

    在人本主义的教育体系里,美育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美育培养的是人的感性快乐的能力。所谓感性快乐的能力,如前所述,就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感知从而获得心灵愉悦的能力。尽管整个近代都承认德、智、体、美四要素是支撑教育理论的四根擎天柱,但美育理念,远没有像德育和智育那样得到实质性的重视。政治家和教育家在设计教育内容时,更多关注的是有用之用的智育和德育,而忽视无用之用的美育。因而,美育在一定意义上,仅仅作为实用教育价值的点缀。不重视美育,是近代教育的主要弊端。教育的价值是以实用的价值作为其核心评价标准,“完全之人”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并未得到根本的贯穿。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不重视和忽视美育也就成为必然,王国维在中国首倡美育,并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可能正是针对上述弊端而言的。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一是受到席勒的人本主义的美育思想的影响,二是受到康德的《判断力的批判》中关于人的心智的三种能力:智、情、意分析认知的影响。席勒认为,完整的人必须具备感**的冲动能力。而整个近代的科学美育研究的分工分类机制,使得近代人丧失了古希腊人曾经具备的感**的冲动能力,从而变成了“异化的人”。恢复古希腊人的感**的冲动能力,恢复古希腊人“完全的人”的形象,乃是近代人的必需,故此提出了美育理念。康德认为,人的心灵能力,如果划分,可以分为三种能力:智、情、意。这三种能力在对外物的认知与判断上具有不同的功能。认知能力,主要是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真理性把握,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用;意志力,主要是根据主体意志的价值需求,对事物作出决定与判断,以支配主体的行为,它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用;感性的情感能力,主要是指主体通过感官对事物的形式的完满的占有与感受,并且通过这种感受获得心灵的快乐,其最终目的与实用无关,感性的情感能力就是审美能力,人的心灵的完善和全面,不应当缺乏这种能力。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与这两位先哲的哲学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后者是前者的理论源泉,王国维的人本主义教育的理想蓝图正是由此生发而来。

    二、美育与社会救赎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导致这种积贫积弱社会的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鸦片的侵入,鸦片,成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贫弱的象征;鸦片不仅危害了国家社会的经济,同时也损害了国民的身体素质。那么,为什么中国的晚清社会有那么多人嗜好鸦片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神上无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研究心灵情感问题,因此王国维说,“禁鸦片根本之道,除修政治,大兴教育,以养成国民之知识与道德外,尤不可不于国民之感情加之意焉”。

    这就是说,情感的问题必须要用疗救情感的方法与手段,实际上就是要找到一个能替代鸦片以解决心灵之慰藉的东西。在王国维看来,这样一个替代品,就是宗教与美术。宗教与美术,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这就是:“予人之心灵情感以慰藉。在一定意义上,美术者可以视为上流社会之宗教也。”王国维说:“情感上之疾病,固非干燥的科学与严肃的道德之所能疗救之,感情上之疾病,非以感情治之不可,必须其闲暇之时,心有所寄,然后得以自遣。”精神上的疾病必待有精神的良药予以疗救,而宗教与美术正好可以担负此任,这就是王国维用美育来救赎社会的思想。以文学审美教育为例,有解文学之能力,爱文学之嗜好,则其所以慰空虚之苦痛,而防卑劣之嗜好者,其盖固已多矣,而所谓:“防卑劣之嗜好,即以美术的嗜好代鸦片之嗜好,而鸦片之禁,单靠警察,严酷之刑,必归于无效,”情感的问题必须靠情感的方法来解决。这与后来的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来救赎社会的思想,有着思理上的类通。或日,蔡元培在思想方法上汲取了王国维的美育思考,两者仅仅在替代的对象上有所差别,而以美育救赎社会的思想,则是完全一致的。在王国维看来,要解决中国的鸦片之害的社会问题,最根本的治疗法之一,就是大力提倡美育,即用美育改造人的心灵,进而改造社会,而这正是王国维美育救世救人的理想蓝图。

    三、关于孔子美育思想的认识

    关于孔子,已有的习见与定见,都是将孑L子视为社会政治和道德哲学家,而王国维以独到的眼光将孔子视为审美教育家,并将之视为中国美育第一人。王国维认为,孔子的审美教育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生读诗、学乐,二是带领学生观赏自然。就第一点言,孔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读诗、学乐,总体上是为塑造和培养完善的人格服务的;而完善的人格,最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感性的心灵愉悦。诗歌的功能是多维的,也能产生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科学认知的功能。乐的形式是感性的,它可以使人心趋“和”。和即和谐,本质上为一种心灵的愉悦状态,与“和”相对立的是“暴”,“暴”即暴戾、冲突、浮躁、矛盾、焦虑、痛苦等,是一种心灵非愉悦状态。而音乐的功能,如王国维所说,就是调和其感情。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实际上指孔子闻乐后的长时间的心灵的愉悦状态。

    第二,孔子曾带领学生于暮春游历大自然,《论语》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次暮春游历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的心灵开放,从自然感知中获得感性的心灵愉悦。观赏大自然,注目于大自然的感性形式,游戏于自然的活动中,这就是从书本的理性和实用的生活中摆脱出来,从而走向感性陶醉的心灵的愉悦状态。

    这种我与自然感性同一的状态,可谓审美愉悦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没有“美育”这一表达范畴,但实际上却有着最早的美育实施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美育实施第一人,这就是说,中国的美育教育久有传统。王国维之所以如此推崇孔子的审美教育方式,实际上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当时的教育理念一个最根本的弊端,即崇尚实用,所以王国维感叹说:“呜呼!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一切学业以利用大宗旨贯注之,治学,为事,必问其有益与否。”也就是说,当时的教育功利性太强,教育家眼界也太狭隘,教育家只注重有用之用的教育内容,而忽视无用之用的教育内容,甚至有些人(王国维称之为贱儒),他们的认识狭隘到将审美教育视之为玩物丧志的教育方式,认为:“一切美术,皆不能达完全之域。”因此,当时的教育界依据这样一些贱儒认知理念来设计教育,这种教育当然是跛足的教育。这样一些权威教育家(同时也包括当时政治家,教育的决策最终必来自政治家)教育认知理念尚且如此,那么导引出的结果,则可想而知。因此,“我国人审美趣味缺乏如此,则其朝夕营逐一己之利害而不知返者,安足怪哉!安足怪哉!”王国维举孔子美育教育案例,其中包含一种更深层的含义,即推崇孔子直觉主义的教育方式。直觉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观认知能力,亦即直接感受和亲验事物的认知能力。直接感受和亲验事物的能力,它是和书本的理性认知能力相对的一种认知能力,而直观能力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创造性知识的源泉。

    王国维推举孔子为中国古代美育第一人,在当时现实意义是这样:即中国由始以来就不缺乏美育,而只是我们的国人忘记了这样一种优良的教育传统。因此,重提孔子美育之说,对当时的教育界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对于针砭当时教育界的陋见,有震人耳目之效。故王国维说:“故备孔子美育之说,且诠其所以然之理,世之言教育者,可以观焉。”

    四、美育的本质诉求

    美育,就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的本质诉求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得到说明;第一,培养人的感性能力;第二,培养人的形式感受力;第三,培养人的心灵愉悦能力;第四,培养人的直觉创造性思维能力。直觉能力是人的第一认知能力,王国维称之为“第一观念”。“第一观念”与理性概念的“第二观念”不同,它是人类对事物最原汁的认知。为什么要重视人的直觉能力的培养呢?在这里,王国维主要是吸收了叔本华直觉主义教育思想。叔本华直觉主义教育思想,就是将直观能力看做人的最根因性的认知能力,其包含三层意思:(1)直观认知能力是人类的第一认知能力或根因性的认知能力;(2)理性的认知能力是后发性的,是附属并服务于直观认知能力的,仅仅为传达、记忆、公共交流方需要理性;(3)直观能力是新知识,亦即创造性知识的由来之源。王国维深受其影响,认为人类的直观能力所获的知识是“第一观念”;人类从书籍及概念中所获得知识是“第二观念”,而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新知识,只存于人类的“第一观念”即直观。叔本华和王国维关于人的直观能力重要性认识,揭示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本质及其人类创造力的本质,即使如康德,也没有达到如此之高度。

    五、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并富有哲学根基。它对于近现代蔡元培等后辈美育思想家和教育家有着深刻影响。

    对今天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迪。这种启迪不只是一种经验类比的启迪,而是指为我们今天教育理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原理。中西方学生能力的比较,之所以世人认为中国学生的能力不如西方学生的能力,若从哲学角度加以解释,那就是直观能力不如西方学生。缺乏直观能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缺乏创造力,缺乏创造力,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缺乏直观能力,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中国学生的学习,总是依附于属于“第二观念”的书本知识,而疏于属于“第一观念”的新知识。

    因为停留于书本知识的记忆,理解,当然会遮蔽其直觉之光,由于直觉认知能力得不到发挥,所以又只能固守于书本知识,这就造成了认知能力培养的恶性循环。书本知识成了中国学生认知事物的最重要的源泉,因为信赖和崇尚已有的“第二观念”

    的书本知识,故必然遮蔽属于“第一观念”的新知识。直观教育和实践参与教育方式,一直是其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的直观能力。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虽然也提美育,但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点缀物附加在教育躯体上,并未从最高的思维直观能力上培养和全面的人的心灵愉悦能力的培养来认识美育。因为认识不到位,故而整个教育价值评价体系也就发生了错位,书面的理论和概念的僵死知识的认知,成了评价学生能力最根本性的标准。中国学生强于考试而弱于创造,原因也就在于这样一种价值导向的偏颇,而这种后发性的书本理论知识,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障碍。中国的当代教育理念要想突破,审美教育的重视,应首当其冲。

    参考文献:

    刘刚强.王国维美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